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

合集下载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汉语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是一种有着丰富多样方言的语言。

方言是指汉语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汉语方言的分类非常复杂,主要根据区域划分,其中的方言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层级。

下面本文将对汉语方言的分类和特点进行探讨。

一、汉语方言的分类根据区域划分,可以将汉语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包括:华北方言、西南方言、西北方言、华东方言、华南方言、海南方言、台湾方言和东北方言。

每个方言区又包含着众多的方言种类。

例如,华北方言包括官话、京片子、冀鲁官话等;西南方言包括川话、贵州话、滇话等;西北方言包括陕西话、甘肃话等。

在每个方言区内部,又存在着很多的小方言区。

以华北方言为例,可以进一步分为北京话、天津话、山西话、河北话等。

这些小方言区的划分通常是根据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的差异来界定的。

二、汉语方言的特点汉语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音特点:汉语方言的语音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声母和韵母的发音上。

以官话为例,一般不发浊音,有清音之分;而广东话则较为口语化,发音时更加轻松自然。

2. 词汇特点:不同方言区的词汇有所差异,有些词汇在一个方言中很常见,而在另一个方言中却很少使用。

例如,“吃饭”在官话中是“吃饭”,而在广东话中是“食饭”。

3. 语法特点:汉语方言的语法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官话中的“了”表示动作的完成,而四川话中的“了”表示动作的进行。

4. 语气特点:方言区的语气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河南话中,重音和语气词的使用相对较多,而广东话中则更加注重音调的运用。

5. 基础教育应用:汉语方言在基础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官话作为中国的标准语言,在全国的学校教育中得到普遍使用,但在方言区内,学生通常使用方言进行日常交流。

总结:汉语方言的分类和特点非常复杂,不同的方言区存在着明显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方言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多样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方言的音系分析与比较

汉语方言的音系分析与比较

汉语方言的音系分析与比较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尽管中央官方语言是标准的普通话。

但是,汉语方言也是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语言变体。

方言繁多,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地区。

尤其是中国大陆地域广阔,汉语方言数量惊人。

方言音系的研究是语言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同时,汉语方言的音系也是汉语学习和教育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音系分析和比较两个角度,对汉语方言进行简要的展示。

一、音系分析1.声母声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第一个音节。

声母的硬软区分在汉语传统语音中是很重要的。

以北京话中的“zh”和“ch”为例,如“长城”(cháng chéng)和“知道”(zhīdào),“zh”发音比“ch”更加浊响。

而在广东话中,“ch”和“d”“zh”和“j”“sh”和“x”听起来非常相似。

2.韵母韵母通常由元音和音量构成。

在某些方言中,辅音也可能作为韵母出现。

以四川方言中的“ai”和“uai”为例,它们既有元音,也有辅音,听起来非常特别。

3.声调声调也是汉语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方言的声调可以起到不同的语法和语义作用。

以闽南话为例,高低平和中又分为阴阳调,这在潮汕话中并不存在。

二、音系比较1.北方汉语:以普通话为代表,具有四声,其中第四声较为平缓。

其他方言如北方话、“八音盒”中,有些方言仅有三声。

比如天津话中的第三声和北京话中的第四声听起来很相似。

2.南方汉语:南方汉语音较为柔和,声调较多,通常有五个或六个声调,如广东话较为特殊,有九个声调。

南方汉语中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更多,以粤语为例,它的二字词中共有近2000种不同的音节。

3.中西部和西北地区:中西部和西北汉语通常存在“咽音”,通常在汉语学习和教育中较为困难。

比如重庆话中,咽音比较重,这也是一些地方儿童上小学语音不标准的原因。

同时,除了以上比较明显的区别,汉语方言中还有一些小差异,如广东话中没有“f”和“v”的发音,而闽南话则更强调尾音和韵母的变化。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有许多不同的方言。

方言是指在地理上或社会上隔离的地区里讲的语言变体。

中国的方言种类非常多,按照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汉语方言分为七大主要方言区:华北方言、东北方言、东南方言、西南方言、西北方言、中原方言和闽南方言。

下面将对这七个主要方言区的特点进行介绍。

1. 华北方言华北方言又称官话,是中国的标准语言,也是北京官话的代表。

华北方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方言。

它的特点是发音清晰、语调平缓。

华北方言的声调相对较少,辅音的发音比较硬,口语中常会出现儿化音。

2.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主要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音比较浑厚、粗犷,发音比较重。

同时,东北方言的词汇也相对独特,有很多特殊的方言词汇。

3. 东南方言东南方言主要包括福建、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的方言。

东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较柔和,语调上升较快。

在词汇上,东南方言受到了闽南语和吴语等方言的影响,因此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4. 西南方言西南方言主要指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方言。

西南方言的特点是语音比较轻柔,发音轻快。

西南方言的词汇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方言短语。

5. 西北方言西北方言主要是指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的方言。

西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比较粗犷、较为清晰。

西北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

6. 中原方言中原方言主要指河南和河北地区的方言。

中原方言的特点是发音比较标准,语音比较清晰。

中原方言受到了官话的影响,因此与官话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7. 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主要指福建和台湾地区的方言。

闽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较为柔和,同时语音上升较快。

闽南方言的词汇和语法与官话存在较大差异,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尽管汉语方言在发音、语调、词汇和语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可以互相理解和沟通。

汉语方言丰富多样的特点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汉语方言区片划分语音标准的层级和主次

汉语方言区片划分语音标准的层级和主次

分: 用音节层 面的音节类 ( 俗 称字类 ) 分合 标准作 为第 一层 级方 言分 区 的语 音标 准 ; 用音 位层 面的音 类分合
( 不造 成音节类分合 ) 标准作 为第 二层级方 言分 片的语音标准 ; 用音类或音类分合 的具体音值 ( 不造成音类 和
音节类分合 ) 作 为第 三层级方言小 片的语音标准 。在权衡 同一个层级语音标准 的主次方 面 , 我们 贯彻 以下几
[ 收稿 日期 】
2 者 简介 ] 侯 兴泉( 1 9 7 9 一) , 男, 广东封开人 , 暨南 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文学博士 , 主要从事现代汉语 方言学 、 社会语 言学 、
实验语音学 和 口传文化的研究 。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 金青年项 目《 汉语方 言分 区语音 特征 的层级和 主次研究—— 以粤桂毗连 地区汉 语方言 区片划分 为
汉语方言区片划分语音标准的层级和主次侯兴泉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摘要跟传统利用早期历史性条件晚期历史性条件及现在平面性条件区分大方言次方言和小方言的做法不同文章提出利用汉语语音自身层级系统音节音位音值的特征来进行汉语方言的区片划分
2 0 1 3年 第 9期
No.9 2 01 3
小方言 。早期 、 晚期是相对 的名 词 , 不 一定 能确
其 实语 音特征本 身是 有层 级 的 ( 如音 节 一 音位 一 音值等 ) , 这 些不 同层面的语音特征在方 言分 区中该如何 运用很 值得探讨 。在 方言 比较
或方言分 区工作 中 , 音位 层 面 的音 类 比音 值更
侯 兴 泉
( 暨南 大 学 汉 语方 言研 究 中心 , 广东 广州 5 1 0 6 3 2 )

方言语音的比较 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和比较

方言语音的比较 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和比较
第四章
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和比较
什么是音系的基本单位?
• 一些学者曾提出,普通话音系的基本单位是声、 韵、调,不是音位。我以为,从汉语音节的直接 组成成分来看,声韵调是基本单位。但韵母无论 从结构还是从语音上考虑,都还可以进一步切分。 从线性音段的最小单位着眼,音位是最小的单位。 而从非线性的角度看,音位不过是联系若干共时 发出的区别特征的一个时间格。韵母、音位、区 别特征是音系中层次不同的单位。……因而是描 写普通话音系不可缺少的。

王洪君1994
《汉语方言调查手册》
• 方言调查报告写作内容的要求。 • (1)序言 • (2)语音分析 • (3)同音字表 • (4)比较音韵 • (5)词汇和语法例句 • (6)标音举例
语音分析
• 声韵调表及其说明
按照一定格式排列声母表、韵母表和声调表,例举例字时应注意兼顾方音和 标准音、古音的差异,例如ts组下例举“之、支、资”等字,在ing韵下例 举“金、今、京”等字,使人对方音的特点一目了然。声韵调若有特殊的 音值,需要对发音特点作出描写。比如:ts组靠后。
作为语音结构单位的音节,在音系学中也是一种初 始单位。
例子 说明音节是方言音系的初始单位
汉语音节的常见构成模式

声调


韵头 韵腹 浊
声母
韵尾
汉语音节的常见构成模式
V元音 C辅音 V啊 C+v他 C+v+v、太 C+v+v+C、田 C+v+C、谈 C节的十四种结构模式
北京 苏州 福州 广州
• 根据这十四种结构方式,可以把汉语方言音节 结构归纳成以下框架:
• (C)+(V)V(V)+(N,P)

《现代汉语》 第七章 方言

《现代汉语》 第七章  方言

三、方言岛和海外方言 操某种方言的人群居住的不太大的区域被周
围其他方言所包围,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个 孤岛。这种现象称为方言岛。方言岛多因移 民而形成。 海外汉语方言通行于华人社区,这些社区多 以闽方言或粤方言为通用语。
第四节 汉语方言的差异
一、语音差异 〔一〕音节结构差异 汉语各方言的音节构造规那么根本一致,但
〔三〕韵母差异 中古韵母的元音都是口元音,不少现代方言
鼻音韵尾脱落后韵腹变成鼻化元音,不同方 言鼻化元音韵母的数量多寡不等。 中古音系至少有两个低元音音位,现代方言 有的维持这一格局,有的那么合并为一个低 元音。
〔四〕声调差异 不同方言的调类数目多不相同,最少的只有2
个调,最多的有12个调。同名的调类只说明 中古音来历相同,调值那么多不相同。方言 里的调型也比普通话丰富多样。 有些方言的调类系统不仅与中古的四声和清 浊相关,还与其他因素相关。
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中心的形成取决于所在地的政治经济地
位。国家的政治中心是国都,早期的国一般 都在经济兴旺地区,往往也是文化中心。
二、方言与移民 〔一〕中古时期的三次大移民 第一次大移民因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招致
“五胡乱华〞而起。 第二次大移民的起因是中唐“安史之乱〞。 第三次大移民起因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
〔一〕词源不同 汉语有不少意思完全相同的常用词,从词源
上看,最初可能分别产生于不同的方言区, 后来分别被共同语吸收,而各方言常用的仍 是自己原有的词。普通话词汇是以北方汉语 为根底的。
〔二〕构词语素不同 普通话的复合词,在方言里往往采用不同的
语素来构词。例如,普通话复合名词 “白薯 〞,济南话为“地瓜〞,西安话为“红苕〞, 太原话为“红薯〞,扬州话为“山芋〞,温 州话为“番薯〞,南昌话为“〔萝卜〕薯〞。

汉语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一)

汉语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一)

汉语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一)
汉语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1. 概述
汉语方言是指中国境内不同地区使用的汉语变体,包括普通话、
粤语、湘语等等。

虽然不同方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
仍然存在一定的语音对应关系。

2. 共同特点
无论是哪种方言,它们都属于汉语语系,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

这些共同特点在不同方言之间也有对应关系。

例如: - 鼻音字母对应
关系:普通话中的[b]对应粤语的[m],普通话的[m]对应闽南语的[ḿ]。

- 后鼻音对应关系:普通话中的[an]对应闽南语的[am]。

- 声调对应
关系: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与其他方言中的声调具有对应关系。

3. 声母对应关系
不同方言中的声母常常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 - 粤语中的[z]对应普通话的[z]。

- 闽南语中的[b]对应普通话的[p]。

- 上
海话中的[z]对应吴语的[zh]。

4. 韵母对应关系
不同方言中的韵母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 - 粤语中的[aa]对应普通话中的[a]。

- 闽南语中的[e]对应普通话中的[i]。

5. 声调对应关系
不同方言中的声调也存在对应关系,例如: - 普通话的一声对应粤语的一声。

- 闽南语的八声对应普通话的三声。

- 四川话的三声对应普通话的二声。

6. 总结
汉语方言间存在着一定的语音对应关系,这些对应关系体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对于学习汉语方言的人来说,了解这些对应关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不同方言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现代汉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

现代汉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

现代汉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篇一:现代汉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包括:1. 普通话的音调: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采用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

普通话的音调系统比较完整,音调变化比较灵活,共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高平、高升、高降、中平。

2. 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方式:现代汉语的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样化。

现代汉语的声母通常分为五个主要音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韵母则可以分为零、一、二、三、四、五等五个主要韵类。

3. 轻声和轻声词语: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轻声词语,轻声是汉语特有的音调现象,它的发音部位比实音轻,发音时间比实音短。

轻声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口语中,能够增加语言的柔和感和流畅性。

4. 语音的变化:现代汉语的语音变化非常丰富,包括发音的变化、声调的变化、音节的缩短和延长、重音的变化等等。

这些变化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5. 语音的国际化:随着现代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现代汉语的语音也在逐渐国际化。

现代汉语的发音已经逐渐接近国际通用的标准语音,例如普通话的音调系统和声母、韵母的组合方式已经与国际标准一致。

篇二:现代汉语是在中国大陆发展而来的一种汉语方言,它在语音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 声调:现代汉语的声调比古代汉语更为丰富。

古代汉语只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而现代汉语有11个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和平声转上声、转去声、转入声等。

声调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音调高度的变化,因此在口语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 轻声:现代汉语中还有一种轻声,它是在发音时将声母或韵母缩短成只有一个音节的发音。

轻声在口语表达中常常被广泛使用,可以使得说话者更容易识别单词和句子。

3. 音位重音:在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词语和句子常常有不同的音位重音。

例如,“学校”和“学校”中的“学校”可以被强调,使得整个句子更加清晰明了。

4. 拼音:现代汉语使用拼音作为书写系统,拼音系统将汉字拆分成音节,使得书写更加简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王福堂关键词汉语方言/层次/异源层次/同源层次内容摘要:本文介绍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异源层次、同源层次、底层等现象,提出分析层次构成和判断层次来源的某些方法,并对异源层次和同源层次的鉴别进行探索。

说明:本文用著名的语言学家潘悟云教授的国际音标输入法。

一在汉语方言中,下列现象可能和层次有关: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语音形式,如北京话陌韵字“伯”꜁po ꜁pai ꜁pai不同的韵母和声调;相同的意义有不同词语,如“鼎”、“镬”、“锅”等;相同的语法功能有不同句式,如疑问句中的“VP不VP?”和“可VP?”式;等等。

以上各例分别属于语音层次、词汇层次和语法层次。

这些层次大多由从异方言(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的其他方言)借入的部分和本方言原有的部分叠置而成。

本文讨论语音层次。

语音层次具体表现为同一古音来源的字(一个字或一组字)在方言共时语音系统中有不同语音形式的若干音类。

有的音类来自异方言,就叫做异源的。

比如北京话上引陌韵字“伯”和下列铎韵字:酪lau꜁洛luo꜁络luo꜁lau同是陌韵字,韵母有o、ai两个语音形式;同是铎韵字,韵母有o(uo)、au两个语音形式。

陌铎韵字韵母各有两个音类,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中o(uo)是异源层次。

汉语方言中,一个字的异读中往往有异源的。

这类异读具有不同的风格,并有语音上的对应性,一般称为文白异读。

单个字的异读分别称为文读音(或读书音)和白读音(或口语音),如上述北京话铎韵“络”字的luo꜁为文读音(或读书音),lau꜁为白读音。

多个字语音上有对应的异读形成异读层次,分别称为文读层和白读层,如上述北京话陌铎韵的o/uo属文读层,ai/au属白读层。

异源层次一般是其中的文读层,大多是从外方言借入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异读中都有异源层次。

比如北京话“慨”kʰai꜁꜁kʰai两读只是本方言中字音的声调分化,不是另从异方言借入读音的结果。

又如“离~开”꜁li li也不是声调的异源层次,而只是同形字“离~开”(力智切)和“离~别”(吕之切)合并的结果。

此外,许多语言运用造成的字音变化也不能归为异源层次,比如广州话“纠”꜁tɐu是偏旁“”和“斗”混淆造成的误读,福州话“脚”꜁kʰa是同义词“”这类读音和本字并没有关系。

二底层也是一种异源层次。

这种层次比较古老,而且在语音系统中往往有特殊的曲折的表现。

底层原是地理学名词,指最深处的地质层次,有时会有露头。

语言学借用这一名词,用来指历史上已经被替换掉的语言留下来的痕迹(大多体现为音值特点或个别词汇)。

比如浙江庆元话帮端母字声母为ʔb ʔd,如“布”ʔbu꜁。

帮端母浊化并吸气的这种特殊变化是汉语的历史演变不能解释的。

但壮侗语声母塞音中双唇音和舌尖音只有浊音,其他部位只有清音,则是普遍的现象。

联系这一地区的社会历史情况来考虑,庆元话双唇和舌尖部位塞音的特殊音值应该是反映了壮侗语的特点。

这种音值是早期壮侗语和吴语接触后遗留下的,目前在庆元话中成了体现壮侗语影响的底层。

有的方言底层的特殊语音形式已经消失,但通过它对语音系统造成的影响可以推知它早先曾经存在。

比如湖南临武土话中古浊声母的音值:婆并甜定球贱浅斜邪丈澄锄崇乘船仇禅꜁pu꜁tĩ꜁kʰiou tɕʰĩ꜁꜁tɕʰ꜁tsʰaŋ꜁tɕʰye tsʰeŋ꜁꜁tɕʰiou 从例字中可见,古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中并、定母为p、t不送气,其他声母为kʰ、tsʰ、tɕʰ等送气。

这些送气和不送气的声母在音值上和一般汉语方言中同类的声母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它们送气不送气的分化原则却显得特殊,同样不是汉语的历史演变所能解释的。

联系上面庆元话帮端母的表现,可以推知,临武土话古浊声母的这种特殊分化也是壮侗语双唇、舌尖部位吸气的浊塞音影响的结果。

与庆元话不同的是,临武土话后来又受到古浊声母清化后一律送气的客赣方言的影响,又有了特殊的演变:本来非吸气的其他声母变为送气清音,双唇、舌尖部位的吸气音变为不送气清音。

从发音方法来看,吸气音是不可能演变成送气音的。

并定母目前虽然已经不是吸气音,但它没有变为送气音,则是因为曾经是吸气音的缘故。

因此,临武土话并定母的不送气也体现了壮侗语声母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的表现比较曲折。

三分析层次可以了解异方言的语音特点,因而是一种必要。

分析层次主要是对字音的不同语音形式进行分类,确定文读层和白读层。

比如把前述北京话陌铎韵字的层次分为文读层的。

o(uo)和白读层的ai、au。

层次的区分要包括全部字音。

不仅有两读的字要区分文白,只有一读的也要如此。

比如上述北京话铎韵字“酪”lau꜁一读是白读,“络”luo꜁一读是文读,有的字只有一个读音,但可以认为既是白读又是文读。

比如山东荣成话:盘꜁pʰan文꜁pan白伴办pan꜁拔꜁pa荣成话古浊声母清化后p塞音塞擦音不分平仄一律不送气。

平声字“盘”有文白两读,仄声字“伴办拔”虽然只有一读,但应该认为它们其实也有文白两读,只不过两读相同罢了。

所以字音可以有文白两读,即文白异读,也可以只有一个白读或一个文读,看来还可以有文白两读但语音形式相同。

有的方言中字音的文白异读不止两个层次。

多层异读往往关系复杂,并可能存在文白转化的现象。

比如泉州话豪韵字的一部分文读白读:文白ɔo 暴桃告高au o 抱扫牢好auɔ袍o au 草老au、ɔ、o三个韵母每一个都可以出现在文读或白读的场合,这对确定它们的身份造成了困难。

仅就上面三组情况来看,文读白读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

因为au只出现在文读场合o只出现在白读场合,显然au是文读,o是白读。

ɔ同时出现在文白场合,则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介于o、au二者之间的现象,即相对于韵母o是文读音,相对于韵母au是白读音。

即:它们是最早层次o,次早层次ɔ,最高层次au。

不过第四组的情况比较费解,因为他和第二组的情况正好相反,彼此矛盾。

这第四组情况的出现,应该是方言中的字音文白层次在长期使用中趋于杂乱的结果,由此造成了语感中文白区分的困难。

一般说字音中声韵调层次的配合是有规律的:和文读声母配合的韵母也是文读,和白读声母配合的韵母也是白读,等等。

比如上海话“人”两读中韵母区分文白,声母不区分文白,但也可以看成是声母文白读音的语音形式相同,所以仍然是白读的声母和白读的韵母配合,文读的声母和文读的韵母配合。

不过有的方言字音中声母韵母和文白层次的配合并不严格。

比如厦门话꜁tsa白꜁ti文ti꜁文三个读音中,声母t是白读,ts是文读,韵母ai是白读,i是文读。

但在配合中,“知”的前一个读音是声文韵白,后两个读音是声白韵文,声母韵母之间文白的配合不一致。

这几个读音应该不是本方言原有的,而是异方言的音类借入后与本方言的音类配合的结果。

比如借入的韵母i和本方言的声母t配合为ti,借入的声母ts和本方言的韵母ai配合为tsai。

这是因为本方言声母韵母有多个层次,而层次的区别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杂乱,所以异方言音类和本方言音类的配合在文白层次上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

这种现象说明,不能认为方言字音中声母是白读的韵母一定也是白读,声母是文读的韵母一定也是文读,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四语音层次有本方言原有的,有由异方言借入的,所以通常说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中可能存在异源或异质的成分。

在语音层次中初步分清借自异方言的文读层和本方言原有的白读层以后,还需要了解其中异源层次的来源。

异源层次的来源一般可以根据语音形式本身来判断。

比如前述上海话“人”꜁ȵiŋ白꜁zəŋ文,可以根据日母字在吴方言口语词中声母为ȵ,在官话中声母大多为z或ʐ,把声母ȵ确定为吴方言本身的层次,归入白读层,把z确定为来自官话的层次,归入文读层。

有的方言还可以借助文献材料来判断层次的来源。

比如安徽休宁话古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分送气不送气两类,分化并没有语音条件。

以定母字为例:te꜁题提啼≠tʰ꜁啼tɔ꜁弹≠tʰɔ꜁檀坛tiəu꜁投≠tʰiəu꜁头tiːɐ꜁填≠tʰiːɐ꜁田tɒo꜁堂棠唐塘≠tʰɒo꜁糖ta꜁腾誊≠tʰa꜁藤tæn꜁铜筒桐童瞳≠tʰæn꜁同各行不等号前后的字在中古韵书中属于同一小韵,原是同音字,而目前却有送气不送气的对立。

一个历史记载提供了这一声母分化的线索。

根据清江永《榕村〈等韵辨疑〉正误》所记,三百年前婺源东郊方言和休宁话的古浊声母都是清化不送气的,西郊的方言直到饶州(今江西省赣方言区)都是清化送气的。

清化送气体现了赣方言的特点。

因此可以说,目前休宁话一部分古浊声母字清化送气应该是那时以来赣方言影响扩大的结果,属异源层次。

有的方言缺乏文献材料来帮助判断层次的来源,则需要借助和邻近方言的比较。

比如建瓯话古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也分送气不送气两类,也没有语音条件可以说明。

如下列并(奉)母字“肥”、“瓶”、“皮”和定母(澄母)字“茶”、“铜”、“啼”,每一组第三字的送气声母,可以根据历史文献中唐以后中原移民经江西大量进入闽地的记载,判断是由客赣方言借入的。

而前两字声母的不送气,似乎都反映了本方言原有的读音。

但如果把建瓯话和邻近的建阳话、石陂话相比较,就会发现情况并不那么简单:肥瓶皮茶铜啼建瓯py꜁꜁paiŋpʰyɛ꜁ta꜁꜁lɔŋtʰi꜁建阳꜁py꜁vaiŋ꜁pʰu꜁ta ꜁lɔŋhie꜁石陂py꜁꜁beiŋpʰo꜁ta꜁꜁dəŋtʰie꜁以上并定母两组古浊字中,建瓯话声母不送气的“肥”、“茶”二字,建阳话石陂话也不送气,“瓶”、“铜”二字,则建阳话声母为浊擦音和边音,石陂话声母为浊塞音。

“瓶”、“铜”二字的这种情况,应该是邻近吴方言影响的反映,只是在两个方言中反映程度有所不同。

由此推断,建瓯话古浊声母的不送气音来源并不单一,“肥”、“茶”的声母固然为闽方言原有,“瓶”、“铜”的声母却来自吴方言。

五如前所述,由异方言借入的音类和本方言原有的音类构成叠置。

但方言中还有因本方言演变而构成的音类叠置。

这后一种音类叠置首先和“词汇扩散”式的音变有关。

比如目前北京话零声母uei韵母阳平字向阴平调的演变,采取一部分字一部分字、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方式进行。

这是一种扩散式音变。

如①围为桅②唯惟维违③危微薇巍等字,其中①还没有变化,仍读阳平调,②已经开始变化,读阴平调阳平调两可,③已经完成变化,只读阴平调,不再读阳平调。

这种音变将会使所有的uei韵母阳平字都变成阴平字。

不过这种音变也有一种可能的结果,即个别还没有变化的字音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再进入变化的行列,最终作为旧音类的残余遗留了下来,和已经变化了的新音类构成叠置。

其次,个别字音如果和字形分离,语音上也可能会脱离音类主流的变化而成为残余形式。

比如闽方言效摄开口三等韵目前主要的语音形式是齐齿韵,但干燥义的“焦”字在福州话、厦门话中读音为꜁ta,韵母为开口韵a(另“猫”也为a韵母,如福州话꜁ma,厦门话꜁b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