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语言学里的方言学

读李如龙的《论汉语方言特征词》李如龙的《论汉语方言特征词》刊登在商务印书馆的《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上,是一篇对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词的研究的论文。
这是一篇描写型的论文,其中通过大量的汉语方言实例,探讨方言特征词的具体意义,并且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来考察,对方言特征词的发展、特点等等都做了较为细致的探究。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实例,基本运用描写的手法对各种方言现象进行描写,十分细腻,严谨。
同时作者还在结尾处提出研究方言特征词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使这篇文章具有了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的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含义深刻,没有全篇的专业术语,让人一读即懂,却又在字里行间透射出深刻的道理,非常简单明确,易于理解,这也是本文的一大优点之处。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汉语语言学里的方言学。
首先在第一部分,作者阐明了方言特征词的具体所指,并且说明除了语音特征之外,词汇特征也是方言研究之中的重要内容。
作者提出,表现方言词汇特征的词就是方言的特征词,但它并不能理解为最具特殊性的某一个词或少数几个词,必须是有一定批量的、在本区方言中普遍存在、在别区方言比较少见的方言词。
这就首先明确了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概念内涵,不致在随后的论说中发生概念的混淆。
语言是共通的。
作者随后就使用了比较法,举例进行对比,提出方言之间不但会传承,还会有相互影响、相互借用,因而有些方言特征词就会内部覆盖不周遍,外部又有所牵连,并且很难都是对内划一对外排他的。
至于方言的外延,作者指出方言的范围是不确定的,而方言的数量也应依据划区的大小来定,由此对于方言词汇就必须按照不同的重要性分出层次来。
这种细腻的划分非常仔细。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对前边的论述做出总结,提出自己对方言词概念的认识:方言特征词是一定地域里一定批量的,区内大体一致、区外相对殊异的方言词。
第二部分,作者从共时的角度来考查方言,通过比较法提出方言特征词和基本词汇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并从方法论上指出调查方言特征词时必须把基本词汇作为首要调查对象,对于有特征意义的基本词汇应特别注意。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
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
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
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
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
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
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相关领域进行综述,以期提供一个全面的文献框架,帮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古代汉语研究1. 古代汉语音韵研究通过对古代汉语声音变化规律的探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变异特点。
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变化分析,以及古代韵书的研究成果。
2. 古代汉语文法研究古代汉语文法的研究旨在揭示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句法规则等方面的特点。
对于古代文献中的句法结构和语法现象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意思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 古代汉字研究古代汉字的研究主要涉及字形、字意、字音等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代汉字的形态演变和语义扩展的研究,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古代文献的正确解读方式。
二、现代汉语研究1. 现代汉语语音学研究现代汉语语音学研究主要探讨汉语的音系、音变、音韵等方面的规律。
通过对现代汉语音系和声调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音变规律,为语音教学和语音识别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2.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旨在揭示汉语词汇的构词规律和语义变化。
对于词的构成和用法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 现代汉语修辞研究现代汉语修辞研究探讨汉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修辞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汉语修辞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效果。
三、经典文学研究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古代文学作品的整理、研究和解读。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
2. 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探讨了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文学风格。
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学变革的趋势。
三门方言语音的南北差异初探【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三门方言语音的南北差异初探原始汉语最迟形成于夏禹时代原始汉语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原始汉语方言方言概念形成于先秦,表达方言概念的词语产生于西汉“方言”一词出现于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该学科草创的标志。
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从总体上来说还很薄弱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汉语言文字学各分支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主要阐述吴方言已有研究,用以借鉴研究三门方言、一、方言研究概述语言作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汉语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方言的分歧就已相当明显。
”[1]《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左转·宣公四年》记载:“楚人谓乳谷,谓虎于菟,故命之曰斗谷于菟。
”由此可见,当时北方与南方的语言已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后来,虽然秦始皇推行了“书同文”政策,但是,民间的方言分歧仍然存在。
西汉时已有13个方言区,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变革、民族的迁移,最迟在宋代,我国的七大方言就已基本形成。
近年来,随着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工作的展开,方言学科正不断显示出它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而汉语方言工作在推动语言科学的发展中,尤其是在促进当前我国各项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已是有目共睹的。
二、方言与三门方言“方言(dialect)是语言的支派和变体”,[2]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土话”、“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与奥运年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3]以方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是方言学。
按研究内容的不同,方言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方言学,属于普通语言学的范围,以一般方言的理论为研究对象,例如方言形成的原因、方言发展的规律、方言的分区和归类等等;另一类是以某一种方言或某几种方言作为研究对象,如汉语方言学、日语方言学等等。
文献综述

《论赣南客家话与汉语方言及普通话的相互关系》文献综述13级汉语言文学3班张继美 20133450 林芝雅摘要:汉语方言及普通话对赣南客家话的影响是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而与日俱增的。
对赣南客家话产生较大影响的汉语方言主要是粤语、赣南的西南官话、赣语、闽语噩普通话。
影响的主要方面是词汇的吸收,其次是语音,语法上则较少。
关键词:赣南客家话;汉语方言;影响客家是汉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
但作为客家三大主要聚居地之一的赣南,其方言和文化习俗的研究却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霓视。
笔者试图从讨论汉语方言与赣南客家话的相互关系人手,对赣南客家话做一次粗浅的考察。
因为语言的侵蚀总是伴随着经济文化的渗透而来的,历史上的赣南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外交通主要是公路),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使它对别的方言难以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本文其实主要讨论的是其它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对赣南客家话的影响与渗透。
汉语方言对赣南客家话的影响和渗透,至少包括了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历史上客家人迁徙过程中所受的经过地方言的影响.在今赣南客家话中保存下来;二是赣南客家话的基本格局形成以后,由于经济文化交往随之而来的其它汉语方言的渗透。
本文着重记录赣南客家话中的外来方言因素,对其年代层次不作分析。
另外.客家人在其漫长曲折的迁徙过程中,也可能会对经过地的方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年代久远,情况复杂,此处也不作详细讨论。
对赣南客家话产生较大影响的汉语方言主要是粤语、赣南的西南官话、赣语以及闽语。
影响的主要方面是词汇的吸收,其次是语音,语法上则较少。
一、粤语对赣南客家话的影响袁家骅在《汉语方言概要》中指出:“近代以来,客家同‘广府¨福佬’的交往异常密切.因此而引起的语言方面的相互影响,也是探讨客家方言时所要注意的。
”“客家话少数字有文白两读.白话音多是古音的残余.偶然是受粤方言的影响。
读书音多半是接受外来影响,特别是北方话和粤方言.偶然是闽南方言的影响。
方言综述

关于方言分区的标准问题越来越得到方言界的重视。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很多学者又提出了不少自己的新看法。
2002年,李蓝在《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一文中通过比较都导源于无秦时期反语的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这种特殊而古老的语言现象,得出晋语应当划成全国一级大方言区,客赣则就合并的结论,在文中他认为“不宜过于强调某一条件在分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宜过于强调条件同分区必同”,他还认为“从全国汉语方言分布的大格局出发,根据具体的方言情况来确定合适的分区条件,在实际进行方言分区时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但文中并没有谈到怎样才是合适的条件。
也在2002年,詹伯慧先生《方言分区再认识》一文中再次强调了他本人在1984年提出来的“从方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的观点。
同时还指出方言分区的目的不是为分区而分区,“而是要通过方言分区显示不同类型的方言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及其通行范围,使方言工作者在方言的调查研究中遇到任何一种方言时,稍作了解便可以心中有数,在已有的方言区中找到…对号入座‟的位置”,所以方言分区的主要依据必然是在全面剖析比较方言的特征基础上归纳出的语言特征。
李如龙在《汉语方言学》一书中认为“方言区划分对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都应重视”,刘新中、杨蔚、崔淑慧在《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语言条件》中也持此观点,“分区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特征,即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评议的整体诸要素出发来综合考虑”。
李小凡对汉语方言分区方法则提出了一个全新观点,“汉语方言分区,当然要遵循事物分类的一般逻辑”。
并以此为出发点,指出“方言区的划分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在同一层次上进行”,并把汉语方言的分区分解为“划类和鉴别两件相关而并不等同的工作”,这就是“首先是从汉语方言的整体出发,划分出几类特征鲜明的方言区;划类完成后,再从个体出发,将方言一一归入既定的方言区中”,文中最后还指出在划类标准的选择中应选择处于语言结构中更深层次的为标准,在词汇(词汇、发音)、音系(语音、音位)、语法(形态、句法)这三类标准六项因素中最深层的是句法,“不过,就汉语而言,目前对方言句法的研究水平显然还不足以提出有效的划类标准,汉语又缺乏形态标志,因此可以用来划类的抽象程度最高的结构特征就是音位了。
《方言》研究综述

《方言》研究综述作者:胡超广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4期摘要:《方言》是汉杨雄所著,是中国最早记录各地方言的著作,在方言史上有里程碑的地位。
从成书到今天,学术界从未间断过对其的研究,这些研究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及以前、清末民初至建国前、建国后至今三个阶段。
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并提出以骞师《方言》资料为研究对象的新思路,呼吁学术界以新的视眼来对《方言》进行研究。
关键词:《方言》;杨雄【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035-02《方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也是世界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全书名为《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原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
成书于汉代,传为汉·杨雄所著,但就《方言》的著者,学术界仍有争议。
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人,相传其仿《尔雅》体例,又另辟蹊径,创著出《方言》-书。
由于《方言》成书较早,故学界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的时问也较早。
大致从晋开始就人对其进行研究,时至今口,许多学者仍致力于《方言》研究。
故我们可以将目前的关于《方言》研究的成果进行一个时问上的划分,大致为:清及以前、清末民初至建国前、建国后至今三个阶段。
一、清及以前从4世纪到16世纪明代万历之前,整理与研究过《方言》的有两家,一个是晋代的郭璞,另一个是隋朝的骞师。
然骞师的整理本并未流传下来,现可以从唐·慧琳的《一切经音义》里找到小部分材料。
而郭璞《方言注》主要阐明《方言》的性质体例、疏通《方言》词语,还有部分校勘内容。
而绝大多数宋代学者选择了重新翻刻郭璞《方言注》,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宋·洪迈对《方言》提出了质疑,他在《容斋随笔》中提出了很多观点,认为该书应为汉魏之际好事者伪造,然洪迈的说法受到后代人的各种辩驳,但也失为《方言》研究发掘了新思路。
方言综述

方言综述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
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
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
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
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
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
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
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
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
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
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
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
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
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
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
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
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
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
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
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
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语方言学史的通论性专著。
对语言学家的汉语方言研究的评价,一方面可以看到当时语言学家的方言观,另一方面又可从方法论的层面深入当时的方言研究,是汉语方言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柳玉宏,2006)3.研究对象:为了叙述方便,这里的研究对象从共性和个性的角度进行划分。
主要包括两个对象:汉语方言系统(语音、词汇、语法),地域方言首先就语言内部系统,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一个研究情况的梳理,之后再借这个梳理对地域方言的分类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
4.研究现状:4.1汉语方言系统:(1)语音共时—方音的区域特征方言的音韵特征(声韵调)汉语方音的区域特征以“同”为研究切入点。
汉语方音系统的研究虽是研究各地千差百异的方言,但一定区域之内,多种汉语方言语音往往有一些共同特征。
而这种方音区域共同特征的形成往往包括纵向的同源关系(亲属关系)和横向的渗透关系。
“换言之,同源的姊妹方言之间必定会有相同的语言特征。
如客家方言和赣方言。
”(李如龙)而横向渗透的区域特征往往分布于大小方言区的交界地带。
方音区域特征的研究不仅要分析方言的声韵调,还应关注起语音变异的考察点,如音值变异。
音类变异等方面。
此外,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总结其分布的规律性,如渗透性关系的方言分布与亲属关系的方言分布有何不同。
方音的音韵特征则立足于“异”。
有些文章看似在确立分区标志,但实质仍是在找寻音韵特征,方言的区别其实就是其特点。
罗杰瑞著,陈秀琪译《从音韵看汉语方言》中,便是以汉语方言分区为基础,根据各地方言特点来进一步划分官话的十五条区分标准,这十五条区分标志,换言之既是官话的十五特征。
此外,方音的共时性考察还可以小见大。
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来测试各语言点的元音,由此探知元音及其音位的元音格局,最后由元音格局归纳出该语言的元音系统性的,其表现内容包括:元音的定位特征,内部变体的表现,整体的分布关系等等。
这一方法的具体展示可参考时秀娟的《汉语方言元音格局的系统性表现》。
历时--汉语方音语音的演变方言音韵史汉语方音之所以发生演变,究其原因,主要有有两种:方音自身演变和语言接触产生的音变。
人们由于发音上省力和方便的要求,引起发音动作的改变。
发音上省便的要求使音节内部不同语音成分相互影响,改变了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原有的发音部分和发音方法,变得相近或异同。
(王福堂,1999)方言接触引发的变化源主要有两个,语音因素和词汇因素。
任何方言的语音系统用历史的观点去透视都是叠置的系统,都有不同历史时代的语音成分的沉积。
其中不但有历代共同语语音的成分也有古方言的成分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方言自身的创新。
因此,方言语音与广韵系统的对应关系总是不整齐的,有的音类一分为几,有的音类合几为一。
把这些对应汇总起来,拿古今语音演变史作为参照,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就清楚地显示出来了。
(李如龙,2000)(2)词汇就语言比较而言,词汇比较比语音、语法比较的难度大。
这是因为音系句型的规则有限,其演变规则相对整齐,而且便于形式化;而词汇是无限的,受外界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形式化的难度比较大。
(戴庆厦,2002)在进行方言词研究时,往往以横纵两个方向进行比较。
横向比较侧重于以方言特征词的研究为中心,纵向比较侧重于观察其历时系统。
横向--汉语方言特征词在方言词汇的共时比较中,应当以方言特征词为比较中心。
“这是因为一定批量的特征词是划分方言区、考察方言间亲疏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基础材料。
”(李如龙)方言特征词的比较研究可以用来说明不同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为方言间的关系定位。
方言特征词的纵向比较有助于了解方言形成的历时时代和复杂过程,有助于汉语史的研究。
纵向—历时系统如果以历时的眼光对方言词进行考察,可以从纵向角度考察其历时系统。
并有效地分析其历史层次考证其语源,比较其形成发展的特点,将其分为四种类别:承传词、变异词和创新词和借用词。
对于这些基本词汇的变动和分类,有助于辨别不同时期基本词汇及其与各方言的基本词、特征词的关系,更好地探索汉语词汇史的形成发展过程。
但如许宝华于《加强汉语方言的词汇研究》中所言,词汇研究还应共时历时相结合,深入开展词汇调查研究,绘制方言词汇地图,并建立电脑语料库。
(3)语法汉语方言的研究过去一向只重视语音、词汇,直到20世纪70年代,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才开始逐渐获得学者的关注。
语法学界也开始逐渐兴起“标准语语法—方言语法—历史语法”的语法研究三角理论。
实际上,方言语法在研究中往往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又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材料,并且,它还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
“从9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方言语法专著,比较有影响的如何耿铺《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钱乃荣《上海话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邢向东《内蒙古西部方言语言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张一舟、张清波、邓英树《成都方言语法研究))(巴蜀书社2001)、林寒生《闽东方言语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邵敬敏&周芍)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不仅要结合共时与历时的观点相结合,还应积极吸收外来理论观点。
对方言语法材料的调查,应做到内省法、集中调查法、表格法、随机录音法的有机结合。
至于方言语法研究,则如邢向东所言,当加强宏观比较,把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结合起来。
而就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方法,刘丹青曾提出可通过借鉴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三种语言观之下的语言研究方式来观察研究汉语方言,即由形式语法的测试法(test)发展出“内省测试式的方言语法调查”,由功能语法的语篇法(text)发展出“语篇式的方言语法调查”,由类型学的跨语言(跨方言)验证法(attest)发展出“验证式的方言语法调查”。
在本文中,有关语法方面主要侧重于阐述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即,生成语法学--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生成语法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结构形式入手,探讨人类语言的特点。
通过生成语法学的理论运用,将汉语方言的研究提升至形式化。
理论化的层次,注重汉语语法形式化的对比,结合形式语言学和汉语方言学,将方言语料和理论相结合,发展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例如将普通话和粤语进行语法系统的对比,特别是方言语法形式化的对比,如倒置双宾语、与格结构的差异等,来进一步发现语言机制的系统性。
“以生成语法学的参数理论分析汉语方言语法的差异,提出了“显性参数化的假定”,对参数理论作出严谨的限制:语言差异应该限制于显性的成分(语音、音韵、形态和词类等性质),除此以外,其他成分应该是一致的。
”(邓思颖,2003)研究汉语句法,哪怕是方言间的小小差异,都可以对一般语言学理论作出贡献,让汉语研究加入世界语言学理论的行列。
(黄正德,2003)4.2地域方言: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袁家骅,1988)在谈及地域方言时,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方言分区。
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对划分标准的看法不一或是由于方言本身特征不明等情况往往为分区工作带来困难,这使得汉语方言区的划分一直都是讨论的焦点。
詹伯慧先生在《略论划分汉语方言的条件》一文中指出,划分汉语方言要坚持“以语言材料为依据,以社会历史资料为主要参考”的原则,其中的语言材料一般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能够显示出它的个性,对于其他方言具有排他性,二是充分显示出它的共性,对于本方言区各地方言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并精选出一些典型性的特征,作为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和鉴别方言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