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研究综述
自主音段音系学视角下汉语上声连读变调研究

自主音段音系学视角下汉语上声连读变调研究自主音段音系学认为,声调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汉语上声连读变调中,一方面,声调独立于音段层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语流根据其语义句法结构、韵律节奏和语义突显产生停顿,音段中音节的组合结构会对多音节上声连读变调有制约作用。
标签:自主音段音系学声调上声连读变调一、引言声调(tone)是能区别意义的音高(pitch)[3](P123)。
作为语音的超音段特征之一,声调即为音高,音调的高低是由声带颤动的快慢造成的,声带颤动越快,音调越高。
同时,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不同的音高代表不同的意义。
Goldsmith于1976年提出自主音段音系学(Autosegmental Phonology),将声调视为自主音段,把声调特征和其他特征分开,使它们处于两个平行的独立层面——音段层(segmental tier)和声调层(tonal tier),这便为声调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并且有效的理论依据。
汉语属于声调语言。
中国古代将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从此奠定了汉语声调分类的基础。
现代汉语普通话根据调类和调值分为四类,即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和去声(51)。
其中,上声是调值为214的降升调,声音由半低音先降到低音,然后再升到半高音。
而在许多情况下,上声基本上只是一个低平调。
上声的低平性使其在语流中经常发生变调。
声调在语流中产生的音变现象称为“连读变调”,即“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音节所属调类的调值发生变化。
”[3](P157)自主音段音系学将音段层和声调层视为两个独立层面,认为声调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对汉语上声连读变调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方面,上声变调独立于音段层的其它区别特征,按照上声变调的基本规则进行变调;另一方面,上声变调受到音段结构的制约,在多音节上声连读变调中,音段层音节之间的停顿会对变调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分析汉语上声连读变调,并指出音段结构,即音段层音节的组合结构对上声连读变调的影响。
浙江海宁方言连读变调研究

浙江海宁方言连读变调研究作者:姚若丰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4期摘要:海宁方言属于吴方言,有着丰富的连读变调,海宁方言中的连读变调和声调类型、语法结构有关。
本文对海宁方言两字连读变调作了初步分析,发现了不同声调连读变调的基本规律,特别提到了动宾结构字组连读变调特点和阳平阳去在变调中的不同表现。
关键词:海宁方言连读变调动宾结构阳平阳去海宁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嘉兴市南部,钱塘江北岸。
地理坐标北纬30°15′~30°35′,东经120°18′~120°52′。
全市总面积700.5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65万。
海宁市市区是原硖石镇和原马桥镇(部分)。
海宁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硖石话是海宁方言中的代表性地方话,本文讨论海宁方言时以硖石话为对象。
和其他吴方言区的地方话一样,海宁方言具有丰富的连读变调,下面对海宁方言两字连读变调作初步的整理研究。
一、海宁方言音系概况(一)声母26个(不含零声母)p pʰ b m f v t tʰ d n l ʦʦʰ s z ʨʨʰʥɕʑȵk kʰ ɡ h ɦ Ǿ(二)韵母41个(含自成音节的辅音)a ia ua o e ie ue ɤ uɤɛ iɛ uɛɔ iɔɿ i u ɤɯ iɤɯ n n n io l m ŋ(三)单字调7个阴平: 调值 755,例字:高猪阳去平:调值例字:穷球阴上:调值例字:古主阳上:调值例字:五重阴去:调值例字:盖记阴入:调值5,例字:急出阳入:调值2,例字:月剧其中,阳平和阳去合流,调值都是113。
二、两字组连读变调丰富(一)两字组连读变调概况海宁方言中两字连读后产生了5个新的调值,分别为低平11调,中平33调,低降21调,入声调中1短调和3短调。
还有一些字连读后产生的变调与某些单字调值相同,有高平55调(同阴平调)、高降53调(同阴上调)、42调(同阳上调值)、入声5短调(同阴入调)。
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类型研究述评

调的研究来说, 如果对各种类型的变调统一对待, 就容易引
起 概 念上 的混淆 和 讨论 上 的 困难 。因此 ,为 , 后变型指 “ 后音节受前音
节影响产生变调” ,前变、后变的变调条件分别是后字、前 字。 … 但是,随着语言现象 的不断发现,变调的条件还 可能来 自于其他方面 ,如厦 门循环 式变调 ( 王洪君先生称 为 “ 自身交替式” )的条件是 自身调型。 2 .以字组 内两个音节单字调组合的条件和方式为标准
的语言层 面与连读调的关 系划分类型;( 3 ) 从语音变调和音 系变调 的角度 划分类型 。三种分类方法各有优 势和
不足之 处。标准 ( 1 )的分类模 式比较容 易把握连读 变调现象 的语言地理类型分布特征 ,但 不便 于做历 时比较
研 究;标准 ( 2 )便 于研 究不同语 言层 面之 间连读 变调的 ̄ _ f n 影响 、演化关 系,且使 连读 变调现 象在语 言系统
王 洪君 从 声 调 特 征 组 合 交 替 的规 律 出发 ,将 单字 调 到 连 字 调 的 变 化 条 件和 过 程 概 括 为 “ 邻接交替式” 、“ 自身 交
层次上的变调采用适当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以寻求普遍化的 规则进行解释,必须要对连读变调现象的类型进行区分。
一
、
以单字调和连读调的
替式” 、“ 特征延伸式”三种类型 。“ 邻接交替式的特 点是 ,
某字 ( 一 般 是前 字 ) 的单 字 调 以同 一连 调 域 中邻 接 字 ( 一
般是后字)的单字调 为条件而发生交替 ” ,“ 这是汉语方言 中最 常见 的变调类型,除闽方言、北部和 中部吴方言外的 所有其他方言,如果有变调,几乎都属于这一类型” ;自身 交替式 的特点是, “ 某字的单字调进入连调后不管邻接条件 如何 ,都 以 自身调型为条件发生调型的变化” ,“ 这种类型 闽方言多用” ,如厦门话的环流变调;特征延伸式 “ 与轻声
北方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类型学考察140504京华

北方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类型学考察*李子鹤文学院摘要:本文运用类型学的取样方法和统计方法,确定了北方方言连读变调在语音层面上、组合关系中的触发共性、调整共性,以及变调规则的蕴涵共性,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统计检验。
发现的规律有:31调相连、53调相连、曲折调相连,容易触发变调。
31调和曲折调易变为非低的升调;53调易为变非高的降调。
同一个方言点中,非曲折调变调蕴涵曲折调变调;高调变调蕴涵低调变调。
变调的类型与方言区域也有一定关联。
关键词:北方方言连读变调 DV取样法统计类型学共性一、缘起连读变调是汉语方言的普遍现象。
前人已有很多连读变调的研究,特别是1979年以来,方言学界持续地关注连读变调,进行过多次专题讨论。
随着语言研究日益重视对语言规律的解释,变调规律的总结显现出重要的意义。
哪些变调现象可以用共性去解释,哪些不可以;哪些变调可以用来检验语言(方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哪些不可以。
这些都要建立在对变调规律的总结之上。
王福堂(1999)总结了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性质和类型,认为连读变调是一种语音现象,但可能兼有其它非语音因素的影响。
连读变调的类型有(1)和字音间相互影响有关的连读变调(2)和字音本身有关的连读变调和(3)和构词情况有关的连读变调。
第(1)类连读变调可用单纯的音理解释,王福堂先生指出了“两个降升调相连,前一个降升调往往变成单纯的升调”这一条规律。
但同时也指出,不同方言里即使有同样的语音条件,变调也不一定都会发生。
李小凡(2004)进一步对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进行了分层和分类,区分了只涉及语音层面的语音变调和同时涉及语音和语义层面的音义变调。
语音变调又分为简化型、异化型和中和型。
这一分类着眼于音变背后的音理。
在论及官话方言时,李小凡(2004)部分给出了108个方言点的统计数据:简化型变调中,曲折调几乎全部简化,降调变调的概率约55%,升调变调的概率约30%;异化型变调中,相同平调连读有42个方言发生变调。
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

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都话,成都话作为四川省市式口音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连读变调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中,也有一些特定的变化规律。
首先,在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中,出现的重读音节一般多为限定词,用于某种特定的句型,比如“看见某人做某事”,可以用“看见谁做啥”这种句型,这种句型中“谁”、“做啥”等词语会被重读。
此外,在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中,冠词会被重读,以表示出句子中某种特定的意义,例如“这个人”,“这个”会被重读以表示出“这个人”这个专有名词的特殊性。
其次,在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中,有一些特定的句型也会有特定的变调规律,例如“来干嘛啊”,“来”上升,“干”降落,“嘛”上升,“啊”降落,可以表示出有趣的变调句式,在相似句式中,类似的变调形式也会出现,例如“去干嘛啊”。
此外,在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中,当否定词出现在句首时,也会有特定的变调规律,例如“不行啊”,“不”上升,“行”降落,“啊”降落,可以表示出否定的语气。
最后,在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变调规律,例如语气助词,可以在句尾进行语气的降落变调,例如“好吧”,前面的“好”上升,“吧”降落,可以表达出特定的语气和情绪。
同理,连接词等也有特定的变调规律,例如,“和”在句中可以进行上升变调,以表示出连接的关系。
分析起来,成都话连读变调作为成都话特色之一,在喜闻乐见的
口头文化之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成都话的连读变调具有明确的特定规律,而其中的规律也可以用来作为对其他方言的参照,从而让我们对不同方言的形成有更深入的了解。
鄂尔多斯市汉语方言研究综述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2月20日Feb.20 2021第41卷 第2期Vo1.41 No.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2.032鄂尔多斯市汉语方言研究综述安 婧(北方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摘 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汉语方言隶属于内蒙古晋语大包片,针对当地的汉语方言调查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研究成果较多。
从综合研究、语音、词汇、语法及方言与文化等角度对当地的汉语方言进行简要综述,有利于深入了解鄂尔多斯市汉语方言的概貌。
关键词:鄂尔多斯;晋语;汉语方言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2-0071-04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几字湾河套腹地,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
鄂尔多斯市下辖2区(东胜区、康巴什区)、7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及鄂托克前旗),东西长约400千米,南北宽约340千米,面积为86 75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达207.84万人。
李荣在1985年首次将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
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第2版)可知,鄂尔多斯市汉语方言隶属晋语大包片。
鄂尔多斯市汉语方言相对于晋语来说,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是关于词汇方面的,语音和语法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旨在对鄂尔多斯市汉语方言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一、综合研究关于鄂尔多斯市汉语方言的综合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方言志、旗志及硕士论文中,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由额尔敦孟克教授的研究可知,从1906年到1925年,比利时神父田清波深居鄂尔多斯南部的程川,对那里蒙古族的语言、风俗、历史、文化、宗教等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著有《鄂尔多斯民间文学》和《鄂尔多斯词典》两本著作。
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

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
连读变调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在不同的语言当中有着不同的变化。
成都话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的连读变调也有着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对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做一个分析,以期给出相应的有效分析结论。
一、成都话连读变调的特点
首先,在成都话连读变调中,变调比较明显。
在一句话中,整体上可以认为是一种调性变调,也就是调调的均衡性。
其次,在句子中,经常会出现同一音节的连读,这就给人以听觉上的欣慰,也能够更好的表达出变调的高低。
最后,在成都话连读变调中,不仅仅只有变调,同时也会出现变快的现象,这种语言现象也能使得整句话的表达意思更加的通顺,从而有更适合的内涵。
二、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论
在成都话连读变调中,变调是一个很重要的语言现象。
变调指的是在说话过程中,音节或者整句话的调性发生变化,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听觉效果。
变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性的,语言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调性”。
在语言当中,调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孤儿,它将语言视为一种音乐,它特别地着重句子,而不是其中的单词,它不仅仅只是变调,而是变快,从而能够在较少的时间内更好的表达对应的意思。
三、结论
通过对成都话连读变调的优选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说成都话时,变调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
它不仅仅是变调,而且变快,
从而能够更好的表达意思,而变调也能够给人以特别的聆听感受,使得语言的表达能够更加的通顺,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类型的优选论分析》述评

语言文学研究《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类型的优选论分析》述评巩韦丽 赵 瑾(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要:本文对《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类型的优选论分析》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各章节的梗概和特色,并且 对该书的特点进行了简评,旨在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优选论在方言连读变调中的应用及优选论在国内音系学界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优选论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类型1. 引言《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类型的优选论分析》是山东人民出 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有关优选论应用 于汉语连读变调类型研究的著作。
作者翟红华系山东农业 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是中国语音学会 学术委员会委员、亚洲英语教师协会会员。
翟红华教授研究 方向主要为语音学及音系学,曾师从我国著名音系学研究 学者复旦大学马秋武教授,参与并承担多项与语音及音系 学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及省级社科项目。
全书210页,共八章,以优选论为理论基础,以分析山东 方言连读变调类型为人点进一步探讨调域制CR与型制 C C汉语方言连读变类型中的 作用,是一优选论应用于汉语方言连读变类型研究的著作,是教 人 社科 项 项 。
我 分 ,要 的点。
优选论是以表层制约为核心的音系学理论,这一理论 制 的语言 的类型变化。
优选论 是一类型学研究,制 的汉语方言中的 I 变 。
优选论为论基础,以分析山东方言连读变调类型为切人点进一步探讨CR与CC即Constraint*of Register■(调域制约条件)与Constraints of Contours(调型制约 )在汉语方言连读变类型构建中的交互作用。
汉语方言连读变的大类型,变,调型变;调变,型变;与调型者变,作者 出变类型 制 的:fc》mr»m C,F r(F r»M c》M r,F C(M r,M c»F r,F C其中 M r与F r为调域制约C R中的 制 及 制约条件;M &与F C为调型制约条件C c中的调型标记性制约条件及调型忠 制约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第
期
总第 宁 期)
·
现代语言学
·
汉 语方 言连读变调 研究综述
陈 忠 敏
通 常认 为
调
,
,
汉 语 的绝 大 部 分 字都是 一 个 字 代 表 一 个语 素
。
,
每 个 汉 字 有 一 个单 字 的 声
简 称 单字 调
字 与字组 成 字组
,
。
在语 流中
,
字组 ( 两 个或 两 个以 上 ) 内 的 各 个字 的
也 注 意 到 了 类 似的 现 象
o
。
比 赵 元 任 更早 的一 些 外 k s 如 1853年 J E d i n
e n
·
国 传 教士 在 细 致 描 写 汉 语 方 言 的 同 时
《
g
上
hai
海 口 语 语法
D i a le
C
》 (( A
a n
G
r a
mm
r es
a r
o
f
C 11 q
n
e
u
i 1 C hi
.
A
K
e n n e
dy
a 发表 在 ( L
n
g
u a
g
e
》上的 《 T w
。
o
p
a
tt
e r n s
10 T
gsie 》
是一 篇 非 常 重 要 的 早 期 关 于 单个 点 的连 读 变调 的 文 章 属 昊语 太 湖 片 湖 州 小 片 ) 有 A
m
“ o u n
、
他 在 文 章里 指 出浙 江塘 栖 话 ( 今
》 ( 《
汤 珍珠
游 汝杰
、
两 字 组连 读
,
变调
语 言 研究 》
,
1990年 1
期)
,
五台 《 关于
连 读变 调
”
的 再 认 识》 ( 《 语 言 研 究 》
1988年 2
1 9 8 6年 1
期)
钱 乃 荣 《 吴 语 声 调 系 统 的类 型 及 其 变 迁 》 ( 《 语 言研 究 》
( 中 国 语 言 和 方 言 学 术讨 论 会 论 文
,
在 书 的第 四 章吴 语
=
声 韵调 总 讨 论
”
里说
。
上海
“
两派 阳 平 上 去单 读 时 都 不 分
。
养
样)
,
在 词 句 中 阳 平跟 上 去 不同
,
”
( 《 现代 吴 语 研 究 》 P 8 2 科 学 出 版 社
1 9 5 6年1
月 ) 说 明 当 时 赵 元 任 已 注 意 到 单 字调 在 词 句 中有 变化
对 应 的 阳调 从 历 时 的观 o t
198
,
可 是 在 变调 里
“
阴 调 类变 调 调 值高
“
对 应 的 阳 调 类变 调 调 值 低
。
点 看 倒可 以 说
的
。
本调
”
是
、
变调
”
的 变化 结 果
, ,
(A
n n e
“
O
.
Y
”
u e一
Ha s h i m
“
o
”
) 7
所
。
以 以 后 许 多 学 者 认为 脱 离 具体 方言
” 变调 更 简 化
、
,
“
变调
”
则 是 变化 的 结 果
,
。
但 许 多方 言 里
,
所 谓的
。
“
本
调方 比
,
即 单 字 调 中不 能 区 别 的 调 类
。
可 以 在 连 调 中区 别 开 来
,
。
如 上述
温 岭话 阳平 类 调值 高
,
阳 上 就 是 这 种例 子
,
许多 闽 南 方言 里
,
“
” 本 调 阴 调 类 调 值低
n
a
n e s e
a s
E
x
h i bi t d i
t h
a
e
Sh
a n
t 》
Sh
g ha i
,
p
b了 t e r i a
s s o i M主
Pr
。
e s s ”
18 68)
一书p
t
o n e
22说:
两 个阴 去相 连
a n
(调 值为 高 升 )
1 9 5 3年 G
一
前 字 阴 去复 读 成 阴 上 高 平 调
g:
a
S 了n
ph
n
e
ie
Ph
o
.
o n o
.
lo g y
B ll
a a r
o
f m
,
o
de m
i ll s m
a
C
o
u
ia l
n
s
Sha
gh
a s
i》
(CA A A L
e e
m
o n o
S
e r
N
5)
d
n
W
a n
L
a n
《 O
S m
N
o
.
o
e
A p.
ts
o
f
W
g
u
,
T
A
o n e
Sa
0
m
.
dhi 》
笼 统 地 纠 缠哪 是
,
本调
哪是
变调
是说 不清 楚
,
应 该抛 弃
“
” 本调
,
“
” 变 调 的说 法 从 共 时 的 角 度 重 新 认 识 连 读 变 调 ( 五 台 1 9 8 6 )
连 读 变 调 一旦 形 成
即 与 单 字调 平行
独 立 地 发展
19 88 )
。
。
它 们有 互 相 影 响 和 作 用 的 一 面
连 读 变调
,
”
单字 调 进入 字 组
”
。
字组 往 往起 变化
” “
。
一 个 字 作为一
”
个 单字 的 声 调 是 它 的 本 调
作 为一 个 字 组 的 一 部 分 的 声 调 是 它 的 变 调
”
( 吕叔 湘 1 9 8 0 )
这 是 国 内 语 言学 界对
“
本调
。
和
“
变调
的传 统解 释
,
这 种解 释 是 从
,
汉 字本位 主 义
”
出 发对 声 调 系 统进 行 共 时 描 写 而得 出 的 的概 念 自有其 方 便 之 处
.
如 果 仅从 共 时 平 面 着眼
“
本调
和
“
变调 ”
,
但是
,
一 用 到历 时 研 究 里
这一 对概 念 往往 会产 生 误解
以为
64
.
芬
\
“
本调
” “
就 是 字调 的 原 始 面 貌
.
63
.
丫
如
“
花 红 ” 作为一 个 果子 和 作 为
。
“
花 颜 色红
”
解的
,
“
花红
.
”
具 有 不 同的 调 型
。
其后
,
郑
张 尚 芳 的 《 温 州 方言 的连读 变 调
作 了 极为 精 细 的 分 析
用
《
。
》
( 《 中 国语 文 》 1 9 6 4 2 ) 对 温 州 方 言 的连 读 变 调 现 象
:
这 一 时期 讨 论 方言 连 读 变调 的 重 要 文
1979年 2
,
章还 有
( 二 )》 ( 《 方 言》 张盛 裕 《 潮 阳 方 言 的 连 读 变 调 ( 一 )
4
、
期
,
1 9 8。 年 2
期) 张
( 二 ) 》 ( 《 方 言 》 1 9 7 9年 惠 英 《 崇 明 方 言 的 连 读 变调 ( 一 )
ia l V
lu m
。
e s
》 Jo i n t P
b li s h i n g C
H K
综 观 上述 文
,
章
,
主 要 涉及 四 个 方面 的 问 题
、
单 字 调 与 变 调 的 关系
“
。
跟
。
e
it
“
ationt Nhomakorabeao n e
和Sa
,
n
dhi to
n e
相 对应 的 名 称
。
早期 国
。
内 叫做
本调
”
和
“
19 53 )
。
比 字 的 方 法 来说 明 变 调 格式 的异 同 及 调 类 的分 化 和 合 并
e n n e
由于 K
,
d y 的文 章 用 英 文 写 成
。
,
发 表在 国外
,
,
也 由 于 当时 特 殊
的学 术 气 氛 等 等 因 素
该文 在 国 内 的 影 响 并 不很 大
、
王 福堂 的 《 绍 兴 话 记 音 》
读 变 调 的文 章 就 有 三 十 篇 左 右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