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基准点
沉降观测的注意事项

文章摘自《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来龙去脉》更多内容可联系QQ345741232(常用)5.2.5沉降观测的注意事项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特点确定。
点位宜设在下列位置:1)建(构)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各种构筑物沿四周或基础轴线对称位置上布点,数量不少于4个测点。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的两侧;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地基处理,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伸缩缝处的两侧;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接壤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3)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承重内隔(纵)墙设内墙点,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
4)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
5)多层砌体房屋外纵墙间距6~10m横墙对应墙端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以及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
7)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2.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重要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
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一般建筑,可在一层构造柱脱模后进行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1~2层为一观测周期,沉降速度≥2mm/d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沉降速度≥1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载情况而定。
多层民用建筑宜每加高1~2层观测一次。
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不是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不是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和路基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沉降观测网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二等水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1、工作基点应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沉降特征的变形体上。
二、沉降观测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三、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不是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点、观测位定义

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点、观测位定义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点、观测位在土木工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用来监测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的点位,能够提供有关土地或建筑物是否存在沉降问题的重要信息。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沉降观测基准点。
沉降观测基准点是一个已知高程的点位,通常是由测量部门在工程施工前精确测量并设立的。
它的作用是作为一个参考点,用来确定其他观测点和观测位的高程。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观测人员会定期回到基准点进行测量,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观测点是指被观测的土地或建筑物上设置的一系列点位。
这些点位通常分布在土地或建筑物的不同部位,以全面监测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数量和布局会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和监测目的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观测点应选择在可能发生沉降的区域或关键结构部位,如土壤软弱区域、建筑物的角部、柱子下方等。
观测位是指在观测点上设置的具体观测设备。
观测位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监测要求和技术手段。
常见的观测位包括沉降仪、测斜仪、水准仪等。
这些设备能够测量土地或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沉降情况,并将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
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点和观测位的设置和使用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
在设置时,应考虑到观测点和观测位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观测过程中,观测人员需要定期回访观测点和观测位,进行测量和数据记录。
同时,还需要对观测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点和观测位的监测数据可以反映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可以判断土地或建筑物是否存在沉降问题,以及沉降的程度和速率。
这些信息对于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发现沉降超过了允许范围,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土地或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点和观测位在土木工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监测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浅谈建筑物沉降观测中基准点的选择

浅谈建筑物沉降观测中基准点的选择摘要:沉降观测直接关乎到建筑的安全使用和使用寿命, 保障沉降观测中基准点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文章结合笔者长期的建筑物沉降观测实践,根据建筑物沉降观测的要求,总结分析了沉降观测中基准点的设置与选择要点以及注意事项,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沉降观测;基准网;基准点;埋设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升,对建筑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建筑的沉降观测对其安全性非常重要。
那么,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就需要对沉降观测技术充分重视,做好沉降观测过程中基准点的设置与选择,保证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
引言沉降观测过程中,基准网是基础。
基准网的稳定性决定了沉降观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对于沉降观测基准网的设置,相关规范里做了详细的说明论述。
但是针对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的情况,基准点的选择又有很多的局限性。
1.基准点的要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通过比较多次周期性观测测定建筑物上的各观测点的变化值,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数起始控制点,因此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便于观测。
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基坑的开挖等情况,施工过程中,周边土体往往有较为明显的扰动,因此,为保证长期稳定性,基准点需远离建筑沉降区域。
基准点要与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较大时,常在建筑物附近埋设工作基点,用来直接测定观测点的沉降)。
一般情况下,基准网的观测周期较长,如果基准网下沉速度过快,会造成沉降网观测数据不连续,容易出现数据突变,对观测结果造成很大影响(见图1),图1中为某建筑物的沉降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在观测至120d左右时,相对上次观测,数据有明显的上升,并且该建筑物所有监测点趋势相似,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基准网的变化造成的。
图 1某建筑物的沉降曲线图2.影响基准网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除地质情况的影响因素外,我国北方寒冷地带,基准点往往需要经过1个甚至多个冷冻期,在我国南方,影响较大的是较为丰富的雨水。
工作基点和观测点标志的布设

工作基点和观测点标志的布设工作基点(以下简称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根据工程的沉降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而沉降施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
依据工作经验,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三个基点,且与建筑物相距50m至100m 间的范围为宜。
基点可利用已有的、稳定性好的埋石点和墙脚水准点,也可以在该区域内基础稳定、修建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臵墙脚水准点。
若区域内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可按相应要求,选在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
所布设的基点,在未确定其稳定性前,严禁使用。
因此,每次都要测定基点间的高差,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相对稳定,并且基点要定期与远离建筑物的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
沉降观测点应依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质条件、桩形等因素综合考虑,布设在最能敏感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地点。
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臵、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
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图纸绘制沉降观测点布点图,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臵。
在工作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要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沉降观测的周期及施测过程:沉降观测的周期应能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从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一般认为建筑在砂类土层上的建筑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已大部分完成,而建筑在粘土类土层上的建筑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只是整个沉降量的一部分,因而,沉降周期是变化的。
根据工作经验,在施工阶段,观测的频率要大些,一般按3天、7天、15天确定观测周期,或按层数、荷载的增加确定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具体应视施工过程中地基与加荷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观测基准点
1.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概念与意义
沉降观测基准点是指地面上的一些固定点位,用于监测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设置对于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主要作用包括: - 监测沉降情况:通过观测基准点的上升或下沉状况,来了解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
- 判定土地质量:通过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变化情况,判定土壤的承载能力,为工程项目的选址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评估工程影响:通过对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变化进行分析,评估工程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工程施工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选择与设置
2.1 选择合适的位置
选择沉降观测基准点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土地特性:选择土质较为稳定、承载力较高的区域,避免选择沉积层较深或土地不稳定的地区。
- 工程特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位置,如在建筑物四周较分散地设置基准点,以便观测建筑物的整体沉降情况。
- 地理位置: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和较为稳定的地理位置,以便进行长期观测和对比分析。
2.2 设置沉降观测基准点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设置需要考虑以下要点: 1. 基准点的数量: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和特点,合理确定基准点的数量,通常需要设置多个基准点来覆盖规模较大的区域。
2. 基准点的标志:选择耐久性好、易于识别和固定的标志物作为基准点,如混凝土方块或金属柱。
3. 基准点的测量方式:沉降观测基准点的测量方式包括全站仪和GPS等方法,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测量方式。
3.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监测与分析
3.1 沉降观测数据的收集
收集沉降观测数据是沉降监测的关键环节,需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定期观测: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定期进行沉降观测,记录每个基准点的测量数值。
2. 数据存储:将观测到的沉降数据进行记录和存储,以便后续分析和比较。
3. 数据传输:采用适当的方式将观测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2 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估
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
1. 数据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筛选异常值等,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2.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指标和结论。
3. 结果评估:根据分析结果评估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判断工程项目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4.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维护与管理
为确保沉降观测基准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维护和管理工作: -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基准点的标志物是否存在破损或松动的情况,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的标志物。
- 基准标志保护:加强对基准点标志物的保护,避免被人为破坏或挪动,保持基准点的固定性。
- 数据管理: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系统,对沉降观测数据
进行分类、存档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5. 结论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设置和使用对于工程项目的安全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通过对基准点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问题,为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注意基准点的选择与设置、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基准点的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