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沉降观测方案(1)

合集下载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我项目进行的沉降观测只适用于本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结构安全参考,正式沉降观测应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测绘单位测量,观测点的布置,在结构施工前必须有方案,结构施工中我单位根据图纸要求埋设观测点(如下图)。

1 沉降观测点布设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在建筑物首层各转角及后浇带两侧(埋设点详结构平面图)。

2 沉降观测2.1基础底板施工完进行首次观测,以后每施工一层观测一次,结构封顶后每一个月一次;竣工一年后每半年一次观测。

如遇异常情况,可酌情增加观测次数,正式交付使用后,应持续观测一年,直至沉降稳定(连续二次半年沉降量<2mm)。

2.2 建筑施工期间,当建筑物发生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裂缝时,应立即向工程技术负责人汇报,并立即进行每日或数日一次连续值班观测。

2.3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观测工作。

本工程为高层建筑,竣工后将沉降观测数据及有关图纸移交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自行观测。

2.4 沉降观测四定: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3沉降观测点成果整理观测资料及时整理、妥善保存,作为工程技术档案资料的一部分。

整理沉降观测成果,计算出每次观测的沉降量,前后几次观测同点高差和累计沉降量,并绘制出沉降观测日期、沉降量的关系曲线图,供设计、施工有关负责人员使用。

4沉降观测精度控制措施4.1为了确保观测值的精确无误,本工程的沉降量工作均由我项目经理部专职测量员进行观测,并且在每次观测时及时做好观测记录,其他人员不得代替进行此项工作。

4.2在进行每次沉降测量时必须确保了使用同一台水准仪及水准尺,不得私自乱用其他的仪器,以避免影响仪器的精确度误差影响观测值的精确。

4.3每次进行沉降测量必须按观测线路图及确定的观测水准点进行,严禁使用其他临时水准点,避免因水准点不准确合方法不统一而影响观测的精确值。

4.4在进行每次的沉降观测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日期、方法以及路线进行,专职观测员必须严格按照仪器使用操作规程进行仪器的操作,严禁违章作业,避免因仪器使用不当以及自然客观条件影响观测值的精确度。

建筑物沉降观测(1)

建筑物沉降观测(1)

建筑物沉降观测引言建筑物的沉降是指建筑物地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土体固结和沉降引起的建筑物下沉的现象。

沉降观测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用于监测建筑物地基的沉降情况,以评估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目的、方法和常用设备,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目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观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可以判断地基土体的固结情况,监测地基的承载能力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建筑物的沉降超过设计要求,从而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方法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方法包括激光测距法、水准测量法和全站仪测量法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观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激光测距法激光测距法是一种利用激光束测量距离的方法。

在建筑物沉降观测中,可以通过激光测量建筑物特定点的高度,再与初始测量时的高度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建筑物的沉降量。

激光测距法具有高精度、无接触、快速测量等优点,适用于较大范围和高度的沉降观测。

水准测量法水准测量法是利用水平仪或水准仪测量建筑物不同位置的高程差,从而得到建筑物沉降的数据。

水准测量法需要在建筑物周围选取一系列的控制点,并利用水准仪测量这些控制点的高程,再与初始测量时的高程进行比较,得到建筑物的沉降量。

水准测量法适用于相对较小的沉降观测范围。

全站仪测量法全站仪测量法是一种集光学测量、机械测量和计算机控制于一体的高精度测量方法。

在建筑物沉降观测中,可以通过全站仪测量建筑物特定点的坐标变化,从而得到建筑物的沉降量。

全站仪测量法具有高精度、快速测量、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适用于较大范围和多点沉降观测。

设备建筑物沉降观测所需的设备包括激光测距仪、水准仪和全站仪。

这些设备具有不同的测量原理和应用范围。

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是利用激光束测量距离的仪器。

激光测距仪具有高精度、无接触、快速测量等特点,适用于较大范围和高度的沉降观测。

水准仪水准仪是一种测量高程差的仪器。

水准仪可以通过观测控制点的水平线来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建筑主体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主体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主体沉降观测方案建筑主体沉降观测方案一、观测目的:建筑主体沉降观测旨在监测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降变形情况,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观测内容:1.观测建筑主体的竖向沉降变形;2.观测建筑主体的水平位移变形;3.观测建筑主体的倾斜变形。

三、观测对象:本观测方案适用于建筑主体的沉降观测,包括建筑主体的框架结构、基础、承重墙等关键组成部分。

四、观测方法:1.测量仪器的选择:使用高精度的全站仪或测量仪器,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测点布设:根据建筑主体的结构特点,合理布设监测测点。

测点应覆盖建筑主体的关键结构部位,包括建筑主体的四个角点、房间墙角等关键部位。

3.测点的固定:测点应固定牢固,确保测点位置的稳定性。

可以使用混凝土固定点或者钉子固定点的方式进行固定。

4.观测频率: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和要求,确定观测的频率。

一般情况下,可以每季度进行观测,以及在重大活动或事件发生后进行特定时段的观测。

5.数据的处理:将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建筑主体的沉降变形情况,并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和评估。

五、观测结果的评价:1.观测数据的分析: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和数值大小,分析建筑主体的沉降变形情况,判断是否超过设计要求。

2.评估结果的呈现:将观测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包括建筑主体各部位的沉降变形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以及评估结论等。

六、观测方案优化:1.根据观测结果的评价,可以调整观测点的布设位置,增加观测点的数量或调整观测频率,以更加准确地监测沉降情况。

2.建议对观测方案进行定期评估和优化,以适应建筑物变形特点和使用情况的变化。

以上为建筑主体沉降观测方案的基本内容。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建筑物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与埋设
根据设计要求布置沉降观测点,观测点利用直径32mm的钢筋,一端制成燕尾形埋入墙内,外露装饰层厚度外出30mm。

2沉降观测
⑴水准基点的联测
水准基点要与国家水准点进行联测或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水准基点间的联测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采用闭合水准线路。

同时每隔3个月要进行一次监测,防止因水准基点的变动而影响观测成果。

⑵沉降观测
a.在工程施工阶段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单位进行定期观测,沉降观测按国家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

b.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在观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根据设计要求每施工二至四层做一次沉降观测,施工完毕,一年内每隔三至六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隔六至十二个月观测一次,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在施工过程中如建筑物出现裂缝、不均匀沉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反馈给业主、监理和设计单位。

C.仪器采用国产S1精密水准仪和钢钢水准尺,并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检定周期内。

d.观测是要进行往返测,前后视距相等,并做到“三固定”,即观测人员固定、线路固定和固定测站。

⑶沉降分析
a.沉降观测原始资料必须及时整理,对超限部分要及时重测,直至满足测量规范要求。

b.数据处理采用沉降分析软件处理,原始数据要进行回归分析。

c.绘制建筑物荷载、时间、沉降量回归曲线,沉降速度曲线和等沉降量曲线图。

d.工程竣工时编制沉降观测成果表,编写沉降分析技术总结报告°。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荷载、地基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引起的。

通过对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进行观测,可以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同时为后续的建筑维护和修复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观测内容:本次变形沉降观测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物的竖向沉降:通过测量建筑物的高程,掌握建筑物竖向的沉降情况。

2. 建筑物的水平变形:通过测量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和各部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掌握建筑物的水平变形情况。

3. 地基的垂直位移:通过测量地基的垂直位移,了解地基的变形情况以及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4. 地基承载力的变化:通过监测地基的变形情况,推测地基承载力的变化,为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提供参考。

三、观测方法和仪器: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次变形沉降观测将采用以下方法和仪器:1. 建筑物竖向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将建筑物各个基准点的高程测量数据与其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建筑物的竖向沉降;2. 建筑物水平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各部位的平面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建筑物的水平变形情况;3. 地基垂直位移观测:采用超声波测距仪进行地基的垂直位移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地基的变形情况;4. 地基承载力变化观测:通过地基承载力试验仪进行地基的承载力测量,利用测量数据分析地基承载力的变化情况。

四、观测频次和时间:为了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情况,本次观测将按照以下频次和时间进行:1. 建筑物竖向沉降观测:每月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一个小时;2. 建筑物水平变形观测: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两小时;3. 地基垂直位移观测:每半年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三小时;4. 地基承载力变化观测:每年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四小时。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一)、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二)、固定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三)、固定水准点;(四)、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五)、《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97的要求二、地基回弹观测基础开挖前,在建筑物的纵横主轴线上设置观测点,测定其原始标高;在基坑挖至底面时,找出其测量标志,再测出其标高;在浇筑砼基础前,再测一次标高,从而得到各点的地基回弹值。

三、建筑物自身沉降观测以主楼为主要控制对象,采用二级观测。

按照设计要求在建筑物的外轴线共设置12个观测点,测设点的设置应符合规程的要求,保证人员、仪器、附合观测路线等路线。

结构施工阶段,每加一层观测一次,装修施工阶段每月观测一次,观测截止到沉降量小于1mm/100d。

观测前将仪器放在室外30min,使其与外界环境温度一致,天气恶劣时严禁观测。

当建筑物有异常情况时及时观测,如有不均匀沉降出现,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四、沉降观测的精度及成果整理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沉降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交工前观测一次;全部竣工后的观察次数:第一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第二年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mm/100d)为止。

每次观测结束后,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注明观测日期和荷重情况。

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绘出下沉曲线图,找出变形规律,做出今后的变形观测趋势预报,提出今后的观测建议。

五、作业中应遵守的规定(一)、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二)、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规定不超过50m,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

(三)、前后视距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

沉降观测方案及措施

沉降观测方案及措施

沉降观测方案及措施
建立房屋沉降点设置监理审批制,在确立设置点方案和沉降方案观测时报监理确定,按现场进行沉降点观测时由监理共同工作。

(一)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埋设
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房屋四角转角处以及中间每隔10〜20m的轴线上。

水准点:不少于2个,设置在建筑物30〜80m稳定、可靠的上层内;或沉降己稳定的建筑物上,严格国家标准执行。

(二)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沉降观测点埋设应符合和设计规定要求,所有沉降观测点埋设完后,及时将观测点保护起来,以免在施工中将观测点损坏而影响观测的准确性。

(三)观测方案及技术要求
1.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
要求作业。

观测仪器采用S3精密水准仪,配合因瓦尺作业。

采用相同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并要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工作。

2.观测要求:第一次沉降在观测点安设稳定后及时进行,在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做二层楼观测一次,主体结构验收以后,砌内外填充墙时,每三层做一次,竣工后,第一年测4次,第二年测二次,
第三年测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一、引言沉降是指地面或建筑物由于地下开挖、基础施工等原因而发生的下沉现象。

沉降观测是工程监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工程师了解地下开挖对周围土壤和建筑物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沉降观测方案,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观测目标1. 监测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2. 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3. 分析沉降引起的工程结构变形和破坏程度;4. 提供相关数据供工程监理部门和设计单位参考。

三、观测内容1. 地面沉降观测地面沉降观测是通过在观测点上安装沉降标志物,并定期测量标志物的变化来监测地面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覆盖工程施工的区域,同时考虑周围建筑物等因素。

观测周期为每月一次,在每次观测中应保持相同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条件。

观测数据应记录并保存在观测日志中。

2. 建筑物沉降观测建筑物沉降观测是通过在建筑物主体结构上安装沉降标志物,并定期测量标志物的变化来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覆盖建筑物主体结构,以及与施工相关的区域。

观测周期为每周一次,在每次观测中应保持相同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条件。

观测数据应记录并保存在观测日志中。

3. 工程结构变形观测工程结构变形观测是通过在关键部位安装变形测量仪器,测量和记录变形数据,以判断沉降所引起的工程结构变形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结构的特点和施工方法来确定。

观测周期为每周一次,在每次观测中应保持相同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条件。

观测数据应记录并保存在观测日志中。

四、安全措施1. 在进行地面沉降观测时,要确保相关人员的安全。

观测点周围应设置警示标志,并确保观测点不会对交通和行人造成危险。

2. 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时,要确保观测点的安全。

观测点周围应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防护措施,以防观测点的标志物受到破坏。

3. 在进行工程结构变形观测时,要确保测量仪器的安全。

观测点周围应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防护措施,以防测量仪器受到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页为作品封面,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删除,欢迎下载!!!




1
【精品 word 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观测等级确定
四、仪器设备及人员配置
五、基准网的建立及高程系统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与埋设
七、观测
八、请甲方、施工方协助解决的问题
九、补充说明
十、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十一、提交资料
北京金融街F10 大厦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 .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北京金融街F10 号地东部,南临广宁伯街,东临太平桥大街,西临金城坊街,北临金城
坊南街;总建筑面积48432.3 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17562.3 平米,地上 30870 平米;建筑物主要屋面高
度 63.6 米。

本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地上16 层(另有出屋面的电梯间和水箱间共 2 层),地下5层;基础形式为天然地基上的平板式筏基,基底标高为-20.15 米,从基底进行沉降观测难度极大。

另场
区附近无固定的可用作沉降测量的水准基点。

二 .编制依据
1.甲方提供的地下结构施工图;
2.《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 — 93 );
3.《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 DBJ 01-21-95 );
三 . 沉降监测的等级确定
该项工程属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物,按规范要求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结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有关规定,并参考同类工程经验,确定该项工程属二等变形监测等级,即:变形点
的高程中误差≤±0.5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0.3mm。

四 .仪器设备及人员配置
1.Leica NAK2 自动安平水准仪、GPM3 平行玻璃板及配套精密铟钢尺;50m 经鉴定钢尺及测量专用重锤等。

2.人员配置:
工程主持人 1名;
现场负责1名(兼安全员);
技术人员 1名;
司仪 1-2 名;
测工 2-4 名。

3.所有使用仪器设备均具有鉴定计量证书,测量施工主要人员均做到持证上岗。

五 . 基准网的建立及高程系统
1.建网
鉴于该工程工期较长,沉降观测持续约 4 年左右,为便于沉降观测的顺利实施,必须设立稳固可靠
的沉降观测基准点,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及周边地形环境,我们拟在远离该工程变形影响区域(至少应距
离施工场区 200m 开外。

)的地方埋设3个水准基点于原状土层,构成闭合环形式的沉降观测基准网。

2.水准基点埋设
拟采用普通标石,埋设形式见附图—水准基点示意图,埋设深度应达到冻土线以下,北京地区最大
冻土深度为 0.8 米。

3.高程系统:本工程采用假定高程系统。

六 . 沉降观测点布设与埋设
1.布点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原则是建筑物的四角等主要特征部位及密度适中,能够监控建筑物的整体变形与
局部变形情况;根据该工程的地质情况、基础形式及属框筒结构的特点,对于基础底板,我们布设了28个测点,具体位置参见附图: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对于出地面后建筑物首层布点,鉴于结构形式较
地下部份有一定收缩,原则上点位的选取还是以对应于地下部份为准(保证测量成果的连续性,便于变
形分析。

),仅对收缩部份的点位进行舍弃既可,在此暂不提供首层布点图(我方暂无首层结构平面图)。

F10 大厦的安另外,根据设计说明,该工程存在施工后浇带,为监控后浇带两侧的变形情况,保证
全施工,后浇带两侧必须布点,这一点我们在布点时已予以完善。

2.观测点埋设
该工程自地下五层开始观测,需进行二次布点。

在基础底板施工阶段就应着手进行第一次埋点工作,按
照布点示意图所示位置,采用Φ22 L 形螺纹或光圆钢筋作为点标记打孔埋设于地下五层结构柱上,拟以防冻胶、速凝剂结合水泥水浆进行固结。

当结构施工至±0 时,将底板上的观测点除首层结构收缩部份点位外一一对应地
移至地上相应部份的承重柱或承重墙上(拟采用Φ22 L 形螺纹钢筋打孔埋设,以密实砂浆填充加固),以保证
沉降观测工作连续顺利进行。

所有测点均必须做到埋设稳固,不影响建筑外观,点位附近编号并作上明显标记,
以便长期保存。

七 .观测
1.基准网观测
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以闭、附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附合差≤±0.3 mm,每站高差中误
差≤±0.13mm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周期:由于工期较长,且监测控制网作为沉降观测的起始依据,准确性尤为重要。

水准基点埋
设完毕并稳定后即进行初始值观测,初始值观测应连续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基准点的原始高程数
据,之后每三个月对基准网进行一次检测,连续三次;之后改为半年检测一次,直至观测工作结束。

2.沉降观测点的观测
1)沉降观测的精度指标:环线闭合差≤±0.6 mm ,每站高差中误差≤±0.3mm ,视线高不得低于 0.3m 。

2)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每次观测时,必须按附合水准路线至少连测两个
水准基点,以保证具有沉降观测所必须的检核条件,减少测量误差的发生。

二次布点完毕,点位稳固后,应立即进行高程传递测量,采用吊钢尺法同时测量地下部份与地上部份的测点高程,将对应观测点底板
上的高程数据换算成移至地面后的高程数据,以便准确计算各点位相邻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保证测量
成果的连续性。

另外为保证测量成果的准确性,每次采用吊钢尺法进行高程传递测时,地上、地下需以
两台同精度精密水准仪进行同步观测,测量次数以 4-6次为宜,取各次测量数据经尺长改正后的均值作为
高程传递所测高差数据;底板测点的最后一次观测与地面测点的首次观测均必需连续测量两次,取其平
均值作为各测点的本次观测数据。

3)观测周期:
沉降变形受施工荷载影响较大,观测周期受施工进度影响极大,参考同类工程变形速率,观测周期
应按如下确定:地下结构施工阶段每施工一层观测一次;±0 以上结构施工阶段每施工二层观测一次;后
浇带浇筑前后必须各加测一次;建筑装修和设备安装阶段每半月观测一次;竣工后应视建筑物稳定情况
而定,一般情况下每隔一月观测一次,观测三次,然后以三月为周期测量三次,之后,可半年或一年测
定一次直到建筑物沉降变形趋于稳定。

北京地区判定建筑物稳定与否的量性标准是沉降量小于或等于每100 天±1mm 。

4)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每次观测时,均应做到以下几点:
a)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b)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c)固定观测人员;
d)作好测量中的各项原始数据的记录工作(包括气象条件、施工阶段等);
e)在基本相同的环境的条件下工作。

八 .请甲方及施工方协助解决的问题
1.协助清理现场障碍,以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2.协助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测量工作人员的安全;
3.根据施工进度及观测方案,即时通知我院进行观测,以保证测量成果的连续性。

九 . 补充说明
鉴于观测周期较长,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针对各种突发的、影响建筑物稳定的因素,应即时调整观测方案,保证沉降测量的即时性、准确性。

十. 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观测工作结束后,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蒲。


准网及沉降观测的平差计算采用计算机严密平差。

观测点的变形分析除了观察相邻两观测周期,相同观测点有无显著变化,还应结合荷载、气象、地质等外界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几何和物理分析。

十一 .提交资料
1.每次观测中间成果(一式三份一式三份);
2.沉降变形观测点位置示意图(一式三份一式三份);
3.变形测量时间、位移量曲线图(一式三份一式三份);
4.竣工技术报告(一式三三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