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我项目进行的沉降观测只适用于本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结构安全参考,正式沉降观测应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测绘单位测量,观测点的布置,在结构施工前必须有方案,结构施工中我单位根据图纸要求埋设观测点(如下图)。
1 沉降观测点布设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在建筑物首层各转角及后浇带两侧(埋设点详结构平面图)。
2 沉降观测2.1基础底板施工完进行首次观测,以后每施工一层观测一次,结构封顶后每一个月一次;竣工一年后每半年一次观测。
如遇异常情况,可酌情增加观测次数,正式交付使用后,应持续观测一年,直至沉降稳定(连续二次半年沉降量<2mm)。
2.2 建筑施工期间,当建筑物发生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裂缝时,应立即向工程技术负责人汇报,并立即进行每日或数日一次连续值班观测。
2.3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观测工作。
本工程为高层建筑,竣工后将沉降观测数据及有关图纸移交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自行观测。
2.4 沉降观测四定: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3沉降观测点成果整理观测资料及时整理、妥善保存,作为工程技术档案资料的一部分。
整理沉降观测成果,计算出每次观测的沉降量,前后几次观测同点高差和累计沉降量,并绘制出沉降观测日期、沉降量的关系曲线图,供设计、施工有关负责人员使用。
4沉降观测精度控制措施4.1为了确保观测值的精确无误,本工程的沉降量工作均由我项目经理部专职测量员进行观测,并且在每次观测时及时做好观测记录,其他人员不得代替进行此项工作。
4.2在进行每次沉降测量时必须确保了使用同一台水准仪及水准尺,不得私自乱用其他的仪器,以避免影响仪器的精确度误差影响观测值的精确。
4.3每次进行沉降测量必须按观测线路图及确定的观测水准点进行,严禁使用其他临时水准点,避免因水准点不准确合方法不统一而影响观测的精确值。
4.4在进行每次的沉降观测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日期、方法以及路线进行,专职观测员必须严格按照仪器使用操作规程进行仪器的操作,严禁违章作业,避免因仪器使用不当以及自然客观条件影响观测值的精确度。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监测一. 项目内容本次实习测区位于安徽建筑大学南区电教楼,对电教楼进行观测。
机电楼共五层,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要求在实习基地找一较为松软的泥地,打下八根木桩,在木桩上钉上铁钉,作为沉降观测点,并连续观测四天。
并获取观测点的高程数据。
二.项目要求1,垂直监测基准网要求包括至少3个水准基点和若干个监测工作点,采用二等水准网布设要求进行。
本次测量选用1号点作为水准基点,选取3个工作基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进行二等水准测量。
2.两处监测沉降量超过3mm ,累计沉降量超过3cm ,给出预警提示。
3沉降观测点与工作基点,基准点构成沉降观测网,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4-8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变形监测点高程中误差(mm)每站高程中误差(mm)往返较差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一等0.30.30.07n 15.0 n 2.0 二等 0.5 0.5 0.15n 30.0 n 4.0 三等 1.0 1.0 0.30n 60.0n 8.0 四等 2.0 2.0 0.70n 40.1n 0.2表4-9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水准仪型号水准尺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较差(m)前后视距差累积(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基、辅分划读数差(mm)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mm)一等DS05 因瓦15 0.3 1.0 0.5 0.3 0.4 二等DS05 因瓦30 0.5 1.5 0.5 0.3 0.4三等DS05 因瓦50 2.0 3.0 0.3 0.5 0.7DS1 因瓦50 2.0 3.0 0.3 0.5 0.7 四等DS1 因瓦75 5.0 8.0 0.2 1.0 1.5三.项目方案1.观测点的布置垂直沉降监测点的布设要依据设计要求,参考《工程测量规范》及经验,灵活布设。
根据以上原则,在电教楼的8个角布设8个沉降观测点。
如图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垂直监测基准网要求至少三个水准点和若干监测工作点,采用二等水准网布设要求进行。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沉降观测方案是为了监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壤沉降情况,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同时也为工程后续修缮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针对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沉降观测目的本沉降观测方案的目的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监测土壤沉降,掌握沉降的趋势和速率,为工程后续的设计、修缮等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
三、沉降观测范围本次沉降观测的范围为工程建设的周围区域,包括建筑物、道路和水系等。
具体观测点的位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沉降观测内容1. 观测点的选择:根据建设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规模和建筑结构等因素,选择一定数量的观测点。
2. 观测设备的布置:在每一个观测点选取一个合适的地点,安装沉降仪,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内容的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观测,记录相关数据,包括时间、沉降量、温度、湿度等。
4.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观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趋势和速率的变化情况,提供后续工作的参考。
五、沉降观测设备和工具1. 沉降仪:用于测量土壤的沉降量和变形情况。
2. 数据记录器:用于记录沉降仪测得的相关数据。
3. 温湿度计:用于记录环境温度和湿度,保证观测的准确性。
4. 其他相关工具:如电池、电缆、夹具等。
六、观测频率和时间1. 观测频率: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并进行数据记录,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工程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2. 观测的时间:可以根据需要在白天或夜间进行,但要保证每次观测的时间相同。
七、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1. 数据处理:从沉降仪和数据记录器中获得数据后,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趋势和速率的变化情况。
2. 报告撰写:根据观测数据撰写沉降观测报告,包括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分析、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以上即为沉降观测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引言沉降位移观测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测量工作,主要用于监测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和位移情况。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是指通过合理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对沉降位移进行准确、可靠的测量,以提供工程项目的监测和控制依据。
本文将介绍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沉降位移观测的基本原理1.沉降观测原理:沉降观测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地基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测量。
沉降通常是由于地基土体的固结、压实等原因引起的。
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变形测量的原理,通过测量标志物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2.位移观测原理:位移观测是指对地表或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进行测量。
位移观测可以是水平位移观测或垂直位移观测,具体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会有所不同。
位移观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测点在空间上的坐标变化,来确定位移的情况。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常用方法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水平位移观测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水平位移情况。
常用的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包括:(1)全站仪法:通过使用全站仪进行连续测量,记录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水准仪法:通过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垂直位移观测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垂直位移情况。
常用的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包括:(1)测斜仪法:通过使用测斜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激光测距法:通过使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四、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注意事项1.仪器设备选择:在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时,应根据具体的监测要求和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测点设置:测点的设置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监测的需要进行合理布置。
测点的选择应尽量覆盖整个工程区域,并考虑到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3.观测时间:沉降位移的观测时间应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监测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与埋设
根据设计要求布置沉降观测点,观测点利用直径32mm的钢筋,一端制成燕尾形埋入墙内,外露装饰层厚度外出30mm。
2沉降观测
⑴水准基点的联测
水准基点要与国家水准点进行联测或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水准基点间的联测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采用闭合水准线路。
同时每隔3个月要进行一次监测,防止因水准基点的变动而影响观测成果。
⑵沉降观测
a.在工程施工阶段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单位进行定期观测,沉降观测按国家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
b.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在观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根据设计要求每施工二至四层做一次沉降观测,施工完毕,一年内每隔三至六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隔六至十二个月观测一次,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在施工过程中如建筑物出现裂缝、不均匀沉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反馈给业主、监理和设计单位。
C.仪器采用国产S1精密水准仪和钢钢水准尺,并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检定周期内。
d.观测是要进行往返测,前后视距相等,并做到“三固定”,即观测人员固定、线路固定和固定测站。
⑶沉降分析
a.沉降观测原始资料必须及时整理,对超限部分要及时重测,直至满足测量规范要求。
b.数据处理采用沉降分析软件处理,原始数据要进行回归分析。
c.绘制建筑物荷载、时间、沉降量回归曲线,沉降速度曲线和等沉降量曲线图。
d.工程竣工时编制沉降观测成果表,编写沉降分析技术总结报告°。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篇一: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大学***校区教三楼位于校道南侧,东临山丘,南临图书馆,西临教四楼,北面三栋广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高六层;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基为粘性土地基。
由**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设计,**公司第三分公司施工,*****公司监理,工程竣工日期为二0XX 年六月。
二、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XX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XX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4、****大学***校区教三栋1:500平面图5、教三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三、沉降观测方案(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1)、观测精度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3.0±≤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0±≤mm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0.1±≤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1≤mm 。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视距差:≤1.0m;视距累积差≤3.0m;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
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
首次观测时间为20XX年12月7日。
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施工目的沉降观测是指在土地开发、基础工程施工等过程中,为了了解和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沉降引起的工程事故和安全隐患的一种技术手段。
本施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沉降观测,及时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施工条件1.工程地点:选择地势平坦、无地基隐患、无人居住区域的地块进行施工。
2.施工设备:沉降仪、专业测量仪器等。
3.监测点设置:根据工程规模和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性。
三、施工流程1.准备工作(1)确定施工目的,明确沉降观测的目标和要求。
(2)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和工具,确保施工质量。
(3)确定监测点位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
(4)制定施工计划,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流程。
2.监测设备安装(1)将沉降仪和专业测量仪器准备好,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2)根据监测点位置,将监测设备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保证设备的稳定和可靠性。
(3)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设备和电源,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校准。
3.数据采集与分析(1)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预定的监测频率,定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2)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3)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地基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结果呈报(1)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详细说明沉降情况和分析结果。
(2)将监测报告提交给工程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供其参考和决策。
四、安全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使用专业仪器和设备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
3.施工现场设置警告标志,提醒相关人员注意施工区域,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降低噪音。
五、质量控制1.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6.1.2.1 沉降观测的目的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建筑的沉降进行定期的跟踪观测,获得建筑物准确可靠的沉降数据,了解建筑物的实际沉降情况,为建筑施工和运营安全提供数据保证。
6.1.2.2 沉降基准点布设1 基准点布点原则沉降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依据,本工程沉降观测点设置如下图。
根据设计要求,沉降观测每个月检测一次,竣工验收后,第一年不少于4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1次,知道下沉稳定为止。
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距离建筑物基坑边线不小于2倍基坑深度。
图6.1.2-1 酒店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图6.1.2-2 酒店裙楼沉降观测点布置图2 基准点的埋设及测量为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沉降观测基准点继续沿用前期一局使用的基准点。
基准点高程的校测:基准点使用前,用蔡司Dini10电子水准仪从业主提供的水准基点与场区内的水准基准点联测,以经平差计算后的基准点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高程。
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闭合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应符合表6.1.2-1规定。
注:n 为测站数3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1) 布点原则依据《建筑变形观测规程》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布置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2) 稳固可靠、便于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3) 沿墙的长度每隔20m 左右设置一个观测点;(4) 在转角处、沉降缝两侧设置观测点;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根据本工程建筑结构形式、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在建筑物的首层规定位置埋设,用,20的钢筋埋设,设置标高为离地50cm,沉降观测点埋设如下图6.1-10;图6.1.2-3 沉降观测点埋设图4 观测技术要求1) 观测仪器选用精密电子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铟瓦条码尺。
2) 观测方法沉降观测按《建筑变形观测规程》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时代广场”项目新建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四川XXXXX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二○一○年七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沉降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1、本方案所依据的有关技术标准
2、设立水准基点
3、设立沉降观测点
4、沉降观测周期安排
5、其它技术要求
三、实施技术方案
1、水准基点的高程测量和限差
2、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措施和限差
3、观测值的平差计算和成果整理分析
四、提交的成果内容
五、仪器设备、人员组织、三体系及服务承诺
1、投入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
2、三体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证体系)
3、服务承诺
附图:沉降观测点位布设示意图
一、工程概况
XXXXxxx公司开发的“XXXXx时代广场”项目位于天府大道,共有三栋新建建筑物,其中1#综合楼为地上21F,2#办公楼为地上25F,3#综合楼为地上15F,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根据业主、质检站及有关规范要求,需对上述3栋新建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以便了解该3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从而为施工及设计部门提供可靠数据,并正确指导施工,确保该3栋建筑物的安全,同时也为建筑质量的评定提供客观评判依据。
二、沉降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1、本工程沉降观测方案满足如下有关技术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标《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设立水准基点
水准基点是整个观测工作的基准,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根据有关规范,在施工区附近(变形范围外)采用统一标准埋设供沉降观测使用的3个水准基点。
3、设立沉降观测点
我公司根据该项目新建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并结合有关规范要求共布设32个沉降观测点,其中1#楼、2#楼各布设8个沉降观测点,3#楼布设16个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埋设具体位置见“沉降观测点点位布设示意图”(附图NO:2)。
沉降观测点埋设在±0.00层承重墙体、柱子上(距地坪约+0.25米左右)。
采用钻孔埋入统一的成品标志,并在
埋设后采用相应保护措施加以保护,观测点连续编号,成品标志结构见下图。
成品标志结构图
4、沉降观测周期安排
初始值观测在首层拆模、观测标志埋好、现场条件允许后即进行,建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每2~3层左右观测一次,主体封顶后每隔1~3个月观测一次(出现异常情况适当增加观测次数),直至沉降达到规范所规定的稳定标准为止,其中1#楼(21F)观测12次,2#楼(25F)观测14次,3#楼(15F)观测9次。
5、其它技术要求
5.1稳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规范要求:“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天,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根据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本工程拟取“0.02mm/天”为稳定停测标准。
5.2本工程考虑为低压缩性地基土的类别,沉降量观测中误差m s≤±0.5mm。
5.3每次观测时需详细记录天气情况、施工条件变化情况(如停工、降水、雷雨、涨枯水等)及大楼总荷重(层数)情况,以作为资料整理、
分析的一种依据。
5.4首次观测前,由工程负责人编制“施测纲要”,并经主任工程师审核、技术处审定,然后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做到全体作业人员了解各项内容及要求,其后整个工程严格按照ISO9001的标准要求进行监控和作业。
另外在首次初始观测时,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5.5每次沉降观测完毕后,应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交临时观测成果,并作简要分析说明。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有关方面,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工程结束后,及时提交总的工程技术报告书。
三、实施技术方案
整个观测工作将严格按照前述有关技术标准中“沉降观测”的二级(等)精度要求执行。
水准测量(高程及沉降值)采用德国蔡司DiNi12电子精密水准仪配合数码铟钢尺进行观测。
1、水准基点的高程测量和限差
(1)水准环线闭合差δ△h≤±毫米)(n为两水准点间之测站数),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0≤±0.5mm;
(2)为确保各水准基点的高程精度,规定各测站的视线长度小于5O 米。
为了确保沉降量有较高的置信度,对已设水准基点的稳定性应定期检测,拟每六个月进行一次。
检测时若相邻水准基点间的高差较差小于±
(n为测站数),则认为水准基点是稳定的,否则需再次复
查,若复查结果证明水准基点确有变动,这时需用统计检验的方法,来判定其变动情况及原因,在查明原因后处理之。
2、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措施和限差
以沉降量观测中误差m s≤±0.5mm来推算沉降观测点的水准测量的各项限差,具体如下:
(1)水准线路闭合差定为:f△h≤±(n为测站数),高程中误差m H≤±0.5mm;
(2)各测站视线长度小于50米。
3、观测值的平差计算和成果整理分析
以沉降量观测中误差m s≤±0.5mm来推算沉降观测点的水准测量的各项限差,具体如下:
(1)水准线路闭合差定为:f△h≤±(n为测站数),高程中误差m H≤±0.5mm;
(2)各测站视线长度小于50米。
对野外观测记录进行全部复核确系无误,并检核有关限差均满足要求后,用计算机专业平差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计算各观测点之高程和精度。
将各观测点之高程汇总在已编定的统计表格中,并据此计算分次和累计沉降量,同时注明日期及荷载情况,由此形成临时监测资料,正常情况下,在下次观测时将资料送交有关方面。
若发现有明显的异常沉降,则在两日内告之委托单位,以便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四、提交的成果内容
观测期间,每次沉降观测后向甲方报送一份阶段书面技术资料,如有异常则加密观测并及时报告。
当建筑物都达到稳定时,则停止观测,然后根据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编制并提交最终合格的成果报告,其最终提交的成果资料包括:
l、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位布置示意图;
2、各沉降观测点的沉降观测成果表;
3、荷载、时间、沉降量(P-T-S)关系曲线图(沉降曲线图);
4、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五、仪器设备、人员组织及服务承诺
1.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
沉降观测采用经法定计量授权单位检定合格的蔡司DiNi12电子精密水准仪配合数码铟钢尺施测,内业采用台式PC计算机+清华三维NASEW专业平差软件平差计算,AutoCAD软件绘图。
变形观测工作专业测量人员承担,包括:高级测量工程师1名,测量工程师2名,技术员3名。
在接受此任务后,拟将严格按照ISO9001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此工程进行施工管理,对每个环节都执行“过程”监督、检查和控制,认真而规范地做好各项记录,严格按技术方案和有关规范进行实施,并由技术处对质量严格把关,以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
注意废弃物的自助回收,确保最低环境污染;进入工地必须佩戴安全帽和穿劳保鞋防止高空坠物、跌落、锐器扎伤等意外事故发生;进入工地要保护好仪器的安全。
每次观测时,为了提高观测精度及可靠性,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同一台(套)仪器设备,且每次固定相同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2.服务承诺
(1)承诺本方案完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要求(包括强制性规范条文)和安全要求。
(2)保证提供的观测数据及检测报告内容真实有效,并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并通过备案,建档文件完全符合建档规定。
(3)该由我方完成的工作,坚决及时而保质地完成,自行解决并创造有利的工程条件,决不给甲方和工程增加麻烦,做到让业主放心、省心。
(4)自行负责做好水准基点(基准点)和观测点的选点、埋设和保护工作(除埋点时有少量工作需要土建单位配合)。
(5)签订合同后将及时到场开展工作,决不无故拖延、耽误应进行的工作。
该观测时一定及时主动到场观测,做到随时主动跟踪并掌握工程进度情况。
(6)每次观测后及时向甲方提交临时资料,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工程完工后及时配合提交技术报告书。
(7)做好与各方的配合工作,紧密与工程衔接。
加强安全教育,遵守现场安全规定,自行负责工程中的人身与仪器设备安全。
(8)本着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挥技术优势,做好每一个数据的观测(真实、准确、全面),高度负责并让业主放心。
(9)做好工程质量的跟踪、回访工作,做好“售后”服务,随时(包括工程完工后)可向业主免费提供有关咨询及其他力所能及的服务,耐心解答,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