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微信朋友圈分组权限真相

合集下载

教你一招,微信朋友圈可以一次发上百张照片

教你一招,微信朋友圈可以一次发上百张照片

教你一招,微信朋友圈可以一次发上百张照片微信朋友圈是我们分享生活的一个地方。

很多时候出门旅游、还是上街玩耍。

都会拍一些美美的照片。

但是无奈微信朋友圈只能一次性发9张图片。

不能很畅快地分享生活。

其实微信朋友圈只要掌握下面这个技巧,一次性发上百张都可以。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技巧一、微信操作其实微信里面就有不用刷屏就能轻松发百张照片的功能。

首次需要点击【我】,打开我们的【收藏】,看到上面的【+】继续点击。

就能直接打开我们的相册。

下面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步。

因为需要进入【笔记】页面,上传自己的照片。

一次性选完很多张照片,就能将照片进行拼接。

一张照片展现九张图。

再也不怕朋友圈的发图限制啦。

技巧二、手动操作我们可以利用手机将我们喜欢的照片进行拼图。

例如四宫格、顾名思义,就是将四张图片合成一张图片,可以将我们的美照展现的淋漓尽致。

技巧三、手机小技巧我们手机上可能都有不少出行玩耍的美照。

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证件照片。

现在手机上就能拍证件照,都不用去照相馆,下面就来教大家重要操作步骤。

我们需要找到,在手机上选好照片的大小尺寸。

然后打开相机,注意拍照时,一定要注意衣服是不是整洁和杂乱,还需要一面白色背景墙面。

为了保证照片的效果会更好。

拍好的照片,直接选择保存,就能在相册里面找到。

谁说微信朋友圈只能发9张图片,这样做,一次发上百张都行。

想要畅快地分享生活,以上方法你千万不能不知道。

好看的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才叫生活。

其实发朋友圈也有很多小技巧。

文章篇幅有限,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来源:网络。

隐私管理视角下透析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现象

隐私管理视角下透析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现象

隐私管理视角下透析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现象作者:孙海淦许梦瑶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04期摘要:微信朋友圈推出“仅三天可见”权限设置,能否看对方朋友圈权限,逐渐影响着社交平台网络人际关系。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其背后的原因值得人们去思考。

新媒体作为一种虚拟社交工具,给我们生活不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使生活变得更有生命力,相对应的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生活中隐私不断地被曝光。

本文对朋友圈“三天可见”的现象进行分析,探索用户使用该功能的心理因素以及折射出来更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朋友圈;隐私管理;三天可见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4-0-03一、引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在使用时间上的增加,互联网社交软件特别是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不断地在完善。

当人们越来越喜欢在朋友圈“晒”照片和各种信息时,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也在加剧。

2017年微信首次公布了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功能,有1亿的人选择了朋友圈“三天可见”。

根据微信官方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超9亿。

也就是说,我们微信好友,大约每9个人就有1个将朋友圈设置成了“仅三天可见”,可想而知,人们对于隐私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加强。

随着微信使用活跃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功能给予了更多的思考。

二、“仅三天可见”用户小调查笔者随机在好友列表里选取了200名调查对象,对这200名调查对象进行了归类分析:20岁以下的36名,20——30岁的112名,30岁以上的52名。

通过对其200名朋友圈的查看我发现:有87位好友设置了三天可见。

其中女生53人,男生34人;20岁以下的有12名,20——30岁的有51名,30岁以上的有24名,我总结出了以下信息。

从人际传播视角解读微信朋友圈“分组”发布

从人际传播视角解读微信朋友圈“分组”发布

第13卷第06期 Vol.13 No.06 2022年3月 March 202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

2011年诞生于手机移动端的微信,是一个可以发送图片、视频、语音、文字等多媒体并实现即时通信的工具。

据统计,每天约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1]。

显然,在中国,微信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交媒体,而朋友圈更是人们使用率和观看率都颇高的工具之一。

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现如今人际传播的含义也在不断突破。

人际传播发生的场所不再仅局限于有形的物质媒介,互联网也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传播平台。

微信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软件,许多人际传播活动发生在微信朋友圈之中。

文章运用“拟剧论”、使用与满足理论、“镜中我”理论探讨个体运用微信朋友圈“分组”发布这一功能的心理、动机,以及产生的效果。

一、从拟剧理论看微信朋友圈“分组”发布的动机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了“拟剧论”,又称“前台/后台理论”,该理论把社会和人生比作一个舞台,每个社会成员则是这个舞台的表演者,人们都要在舞台上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呈现出一个或多个被观众接受的形象。

此外,戈夫曼认为,表演者如果有剧本,则按照剧本表演;若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则要随机应变,使表演合乎规范和自己的角色。

正如微信朋友圈,就更像是一个舞台,而“分组”发布朋友圈,就是为了塑造自己在不同圈层、不同角色下的人物形象,以便被更多的观众接受和认可。

(一)“分组”发布以区分表演前台与后台戈夫曼提出,为了更好地表演,人们往往会区分前台和后台。

所谓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互动,进而获取社会意义的场合,表演者要尽可能呈现出被大众和社会普遍认可的形象;后台则是不被观众看到、可以放松休息的场合,表演者往往可以在后台掩饰不愿在前台表演的部分。

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设置动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

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设置动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

02020/03新闻知识新媒体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设置动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熊薇王楚【摘要)本研究前期对30位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后期根据244位微信用户的问卷调查结果,从新闻与传播学的视野出发,利用SPSS24.0进行因子分析,对用户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功能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认为,用户设置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功能的动机主要有自我建构的意识、对隐私与安全的考量以及对微信新功能的感知。

在研究中借鉴了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苏珊•巴尔内斯的“隐私悖论”以及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性。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自我建构;隐私悖论;媒介进化;因子分析一、绪论(-)研究缘起自2011年底问世至今,微信已经拥有10亿余用户,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追捧。

张小龙在2019年微信公开课上表示,朋友圈日打开次数约有100亿次,可以说“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社交”。

但是,自2017年3月,微信推岀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功能的权限设置以来,有超过1亿的用户使用了这一功能。

张小龙将朋友圈比作一个公开的广场,他认为人们在这里发声的“压力感”较强,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发朋友圈的勇气。

那么,这种“压力感”究竟为何物,又从何处而来呢?笔者通过对部分青年群体微信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利用SPSS24.0进行因子分析,对微信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的动机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综述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涉猎广泛、主题多样。

国内大多以微博、微信为个案,国外大多以Facebook>Twitter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主题有社交媒体的使用与现状研究、关于社交媒体的使用效果研究、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研究等。

女口,赵曙光从社会资本【作者简介】熊薇,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王楚,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服务号可发4次,远不止你想的简单!

服务号可发4次,远不止你想的简单!

2、不同于在公众平台网站上群发,开发者每日可使用分组群发或OpenID列表群发,但每个用户每个月最多只能接收同个公众号的4条群发消息。

3、使用接口群发,并不会影响公众平台网站上的群发次数,也就是说,接口群发次数和网站群发次数是分开计算的。

但用户每月只能接收4条的限制仍生效,多于4条之后的群发将对该用户发送失败。

这段文字初看起来,可能有点难以理解,我来简单解释下:1、每月(自然月)群发4次的权限,主要限制是在用户接收群发消息的次数,而不是公号的群发次数。

其衡量标准是以每个用户每月最多只能接受同个公众号的4条群发消息作为标准,而公众号可以借助开发模式每天都可群发多次,但无论你怎么群发,每个用户每个月最多接收你4条群发消息,其他的群发将会失败!2、OpenID列表:OpenID是加密后的微信号(由数字+大小写字母组合成的一组复杂字符串),每个用户对每个公众号的OpenID是唯一的。

关注者列表由一串OpenID组成,一次拉取调用最多拉取10000个关注者的OpenID,可以通过多次拉取的方式来满足需求。

通过OpenID分组的方式,要比人工在后台手工分组更加灵活、及时、精准、高效。

记得微信公众号刚推出服务号的时候,就有人问我是否要选择/升级为服务号,我几乎都劝告他们千万千万要谨慎,如果1是你的号不是基于用户对你的强需求,2是一定要服务号的高级接口才可以完成开发,3是有其他方式来引导粉丝关注,千万不要选择服务号。

当然,也有人不听我的话,追悔莫及为时已晚。

一是因为微信公众号的强达到、强提醒的功能,让用户养成了被动发现和阅读的习惯,如每月(自然月)群发一次,很容易被用户遗忘;二是用户关注的账号和好友越来越多,而服务号与普通好友的对话页在一起,很容易淹没在茫茫对话之中;三是大部分公号的粉丝来自于朋友圈,现在一个月只能群发一次,很多开发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弱的账号几乎失去了新粉丝的来源。

后来服务号为了在对话列表里能多提示用户,新增了一个功能,只要用户打开某个服务号,就算不做任何操作,都会排在对话列表的第一个,虽然这个做法对服务号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也没有这次增加群发次数,更能达到提醒用户、增强活跃度、提升服务能力的目的。

如何设置微信朋友圈的隐私权限

如何设置微信朋友圈的隐私权限

如何设置微信朋友圈的隐私权限一、介绍微信朋友圈的隐私权限功能微信朋友圈作为社交平台的一部分,允许用户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所思所想。

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希望控制谁能看到我们的朋友圈动态,这就需要使用微信朋友圈的隐私权限功能。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置微信朋友圈的隐私权限,让您能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

二、进入朋友圈隐私设置页面要设置微信朋友圈的隐私权限,首先打开微信并进入朋友圈页面。

在页面右下角找到“我”,点击进入个人主页。

在个人主页右上角找到“朋友圈”并点击进入。

三、设置朋友圈可见范围在进入朋友圈页面后,可以点击右上角的设置图标进入朋友圈隐私设置页面。

在这个页面,您可以对朋友圈的可见范围进行设置。

1. 公开:选择“公开”后,任何微信用户都能看到您的朋友圈动态。

2. 仅限好友:选择“仅限好友”后,只有您的微信好友能看到您的朋友圈动态。

3. 仅自己可见:选择“仅自己可见”后,只有您自己能看到您的朋友圈动态。

4. 自定义:选择“自定义”后,您可以按需设置哪些好友或群组可以看到您的朋友圈动态。

点击“添加好友”,选择需要添加的好友或群组,点击“完成”即可。

四、允许谁可以评论和点赞除了可以设置朋友圈的可见范围,微信还允许您控制谁可以对您的朋友圈动态进行评论和点赞。

在朋友圈隐私设置页面,向下滚动至“谁可以看到评论和赞”一栏。

1. 公开:选择“公开”后,任何微信用户都能对您的朋友圈动态进行评论和点赞。

2. 仅限好友:选择“仅限好友”后,只有您的微信好友可以对您的朋友圈动态进行评论和点赞。

3. 关闭:选择“关闭”后,任何人都无法对您的朋友圈动态进行评论和点赞。

五、设置不让谁看到朋友圈微信还提供了设置不让某些特定的好友或群组看到您的朋友圈动态的功能。

在朋友圈隐私设置页面,向下滚动至“不给谁看”一栏。

1. 选择“不给谁看”后,点击“添加”可以选择需要添加的好友或群组,点击“完成”即可。

被添加的好友或群组将无法看到您的朋友圈动态。

发朋友圈看别人不到了怎么回事

发朋友圈看别人不到了怎么回事

发朋友圈看别⼈不到了怎么回事1. ⾃⼰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东西部分⼈可见,那别⼈是否知道这个东西是部看不到的,这个设置只有设置者可以看到。

运⽤微信⾥的标签设置朋友圈仅对部分⼈可见步骤,以华为p20⼿机为例:1、打开“我”微信的标签,例如可以点击右上⾓的“新建”,相当于建⽴⼀个分组。

2、发⼀个朋友圈动态,点开“谁可以看”。

在“部分可见”中选择⼀个分组,代表这有这个分组标签的⼈才可以看到发的那条动态。

3、发表成功后,点开下图中那两个灰⾊⼩⼈的图标,便可以看到是哪些⼈可以看到刚刚这条朋友圈。

注意事项:1、在微信聊天过程中,⼀旦涉及到财产安全问题,⼀定要第⼀时间联系⼯作⼈员进⾏解决。

2、在使⽤微信账户登录时,⼀定要根据账户和密码的安全。

3、在使⽤微信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浏览或者下载⼀些陌⽣的软件等内容。

4、在微信朋友圈设置发的东西部分⼈可见的过程中,⼀定要根据步骤来进⾏操作。

5、在不知道微信朋友圈怎么设置发的东西部分⼈可见的情况下,⼀定要联系专业的⼈员进⾏处理。

2. 微信好友发的朋友圈其他好友能看到吗不会的,在⾃⼰的微信密码不被泄露的情况下,其他⼈是不知道⾃⼰的微信好友都有谁,更不会看到⾃⼰朋友圈⾥⾯的好友。

⽤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字和图⽚,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章或者⾳乐分享到朋友圈。

⽤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评论“或“赞”,⽤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21⽇推出的⼀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程序,微信⽀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络流量)语⾳短信、视频、图⽚和⽂字,同时,也可以使⽤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3. 我的⼀个微信好友刚发表的朋友圈我能看到,可是过⼀段时间就看不到因为你的好友设置了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

短期的为3天可见或者半年可见。

调整朋友圈说说权限

调整朋友圈说说权限

调整朋友圈说说权限
1. 在朋友圈设置中找到“说说权限”选项。

2. 点击“说说权限”,进入权限设置页面。

3. 将权限设置为“仅自己可见”,这样只有你自己可以看到朋友圈的说说内容。

4. 将权限设置为“仅好友可见”,只有你的好友可以查看你的朋友圈说说。

5. 将权限设置为“部分好友可见”,可以选择具体的好友列表,只有这些人能够看到你的说说内容。

6. 将权限设置为“公开可见”,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你的朋友圈说说。

7. 选择自定义权限,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设定具体的可见范围。

8. 可以选择设置时间段,比如只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开放朋友圈的说说权限。

9. 制定黑名单,将某些人添加到黑名单中,他们将无法看到你的朋友圈说说。

10. 可以选择隐藏自己的位置信息,避免泄露个人隐私。

11. 在说说中避免透露过多个人信息,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

12. 根据不同的朋友关系,设置不同的说说访问权限,以确保不同层次的人能够看到不同的内容。

13. 定期检查朋友圈的说说权限设置,确保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内容仍然受到保护。

14. 注意不要随意将说说权限设置为公开,以免个人信息被滥用或者不受欢迎的人搜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下文的之前,首先统一下文中表述的定义。

Moment:用户发表的某个主题
Profile:朋友的朋友圈主页
Timeline:当前用户的朋友圈
My Posts:用户自己的朋友圈主页
本来主要讨论timeline的问题,没有涉及到profle的问题。

Moment 是profile、timeline和my posts的一个子集。

然后Timeline的消息机制比较复杂,Timeline涉及到你所有朋友的moments,还夹杂着权限和发布时间的问题。

因为Profile是针对特定用户的主页,不需要像timeline一样需要对所有朋友的moments进行排序,处理起来简单很多。

用户查看其朋友的朋友圈主页profile,系统会把其朋友发布所有的moment,按照权限进行过滤一遍,然后再呈现给用户。

我们来仔细分析下朋友圈的消息机制。

微信朋友圈的显示最基本规则是:你的朋友圈的任何内容都来源于你的好友。

在没有屏蔽对方朋友圈或者被对方屏蔽的情况下,你可以看到好友所发布的状态和图片。

关于好友状态下的评论,你只能看到来源于好友的评论,无法看到来源于陌生人的评论。

好友回复给陌生人的评论是不可见的。

发布朋友圈的每条状态时,可以设置“谁可用看”。

“谁可以看”这个功能里面,通过采用了给用户设置“标签”来设置分组,这个标签的分组与微信通讯录标签一致。

公开、私密是两个比较宽泛的分组,好友都可见或者都不可见。

分析两种比较常用的用户场景:
场景1:如果之前设置了分组,Group1, Group 2, 然后好友A不在Group 1里面,你发布了状态设置只对Group 1可见。

之后你把A加入到了Group 1里面,这种时间,A是否能够见到你的图片?
答案:A无法看到你的图片。

哪些朋友能看到你的消息,在你发布图片的时候已经决定了。

系统将这条状态写入有阅读权限的用户的timeline。

当用户在发表消息之后更改分组,这个时候不会更改消息的阅读权限。

这个过程如图所示。

首屏时时刻刻出现的朋友圈更新小红点,也验证了下图的逻辑。

这里面有涉及到发布者和观看者权限设置和过滤问题。

发布者和观看者都可以设置屏蔽清单。

如果发布者设置了权限,只能让A、B观看这条moment。

那么这条moment会写入A-timeline和B-timeline。

观看者C设置“不看A的朋友圈”。

这样观看者C的客户端根据存储的屏蔽清单会过滤
掉A的moment,或者服务器端在C读取timeline的时候,直接过滤掉A的moment。

所以最后只
有B能看到A的moment。

场景2:如果你发布了图片,只对Group 1可见,然后点击右上角的设为私密照片,这时候照片只对自己可见,然后再设置为公开照片,这时候你的照片是只对Group 1可见呢还是所有人可见?
答案:消息在发布时,可以设置为三种权限;发布之后可以更改消息权限。

部分可见/不可见和公开照片本质上都属于公开照片。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逻辑,部分可见/不可见设置私密之后再设为公开,其实照片还是部分可见/不可见(不是真正的公开照片)。

结合场景1和场景2,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设置了消息的权限为部分可见/不可见,那么在权限之外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看到你的消息(不管你更改分组还是更改消息权限)。

场景1属于比较常见的用户场景,用户的朋友圈的圈子都在不断的增大。

一种常见的例子,用户之前发布了之前工作上的日常信息和状态都设置为“同事”分组可见。

那么用户新添加一个同事为好友,把他拉入“同事”分组。

他的新同事想了解他之前的状态,却无法看到相关信息。

这从逻辑上来说,不甚合理。

所以当用户更改分组权限的时候,服务器应该能够去更新相应的moment的权限。

然后去调整受影响朋友的timeline,这较考量平台的处理能力。

这种方式可以解决上述的场景1的问题。

也许出于性能方面的考虑,微信没有这么做。

用户体验
谈到这里,顺便谈谈微信体验待改进的地方。

现在阅读公众号文章、购物、游戏时,朋友发来消息,用户需要跳出当年页面,进入对面页面,但是完成了对话页面后,返回的是微信的对话列表页面。

用户还需要重新去寻找之前的页面。

安卓端微信可以输入“//multiwebview”,点击发送,就成功激活微信隐藏的多窗口切换功能。

期待IOS端的改进优化。

除了即时通讯和朋友圈,我微信使用的最多的功能就是微信群。

微信群如同QQ群一样是扩展社交的一种绝佳手段。

微信建群零成本,导致微信群泛滥。

大部分用户的微信聊天页的前几行长期被微信群所占用,而且微信群的消息刷新的很快,你很难找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

特别是每个上拉刷新聊天记录只能刷新10条。

像QQ群就有类似的群助手,统一管理所有的群。

现在的屏蔽群,只是取消了notification。

有消息时,还是会置顶显示在对话窗口里面。

可以在对话列表页面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助手,统一管理所有的微信群。

还有就是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消息的小红点总是我最纠结的地方。

加入一键消除红点这个功能,会降低点击量和KPI,但是从提升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还是很值得的。

虽然很多功能可以改进的更好,但是会损失一定能够的用户体验。

对一个牛逼的产品而言,减法做得好才是真的牛。

本文为作者@Harrison(微信号:jiahaifeng1123) 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附带本文链接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