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的对比
儒释道三者的区别

儒释道三者的区别三者之间的区别:儒学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孔子死了以后,他的弟子们根据老师生前的语录,编撰了《论语》,开创了儒家学派。
仁爱是这个学说的精髓。
强调修身齐家之国平天下,仁礼安邦,三纲五常等。
儒家讲中庸,孔子最看重宽恕、仁爱、礼尚往来等。
儒家的精神讲究“拿得起”,主张立德、立功、立言、干事、积极有为。
儒家讲究静心修炼、修心养性。
静心,宁静以致远。
儒家要我们承担重任,而道家要我们举重若轻。
]佛家分为两类:小乘佛法讲究“出世”,大乘佛教讲究“入世”,法门不同修为不同,但多是殊途同归!佛家的精髓是“因缘”,即因果、报应。
佛家精神是“放得下”。
看破,放下。
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空。
所谓“凡所有像,皆是虚妄。
”佛家倡导:既出世,也入世。
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
道家用朴素的阴阳观看待世界,提倡“无为而治”,强调“想得开”。
主张宁静、淡泊、张弛有度,相互配合,各得其所。
倡导:“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论、物有物性”的法则,就是说:“有天道,日月星辰是运动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循环的,有人伦,就要有尊卑和长幼。
“我法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五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儒释道虽然有别,但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即国学。
儒释道主张人们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
它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用儒释道来化解社会矛盾,平和人的心态,指导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不争权夺利,不勾心斗角,多行善积德,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等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家之别: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
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细说儒释道三者区别

细说儒释道三者区别儒释道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有关哲学理念的区别儒家——入世哲学: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佛家——出世哲学: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道家——隐世哲学: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尘世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有关研究方向的区别儒家——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心目中的人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各种伦理关系的总和;儒家尤其强调一个人的“份”,即一个人在伦理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身份;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爱孝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
佛家——研究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关系:佛家处理的则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讲生命的超越;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问'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动物,在这里就有人与超自然的连接,而它关联着终极的关怀;死后来生、轮回转世的观念。
道家——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切要顺其自然,就像水一样无往不利,不争不胜,才得以长存。
有关人生观的区别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
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佛教的人生观是普世的人生观,它关注一切生命,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本身,把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都作为考察和关怀的对象。
谁能完美解答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

谁能完美解答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儒释道三家虽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却是错综复杂的。
我们将深入探讨儒释道三家的区别和相同之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传统。
我们来看一下儒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即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了“中庸之道”、“君子之道”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接下来是释家。
释家是佛教的一种流派,强调人类解脱和超越苦难。
释家的核心观念是空,即一切都是无常和虚幻的。
释家的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佛,他提出了“四谛”、“八正道”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释家的经典著作包括《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
最后是道家。
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流派,强调自然和道的重要性。
道家的核心观念是道,即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经典著作包括《道德经》、《列子》、《庄子》等。
通过以上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儒释道三家的区别和相同之处。
它们的核心观念和代表人物都不同。
儒家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代表人物是孔子;释家强调解脱和超越苦难,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佛;道家强调自然和道的重要性,代表人物是老子。
它们的经典著作也各有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释道三家的区别和相同之处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话题。
通过深入了解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传统,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探索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释道三者的异同点

3.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相互渗透。
从认识论讲,都注重整体的领悟和类比联想。
儒释道三家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通的是在世理方面,劝善止恶,社会教化是比较接近的,不同的地方是出世方面。
儒家思想:儒家的核心是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宗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进世,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组成,积极进世型。
道家思想: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宗旨是自然,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觉得“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准则。
佛家思想:佛家遵循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
佛家,唯心主义,夸张自己修养,讲的是超世,释教是教育,是教人要坚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飘逸循环,度己度人,成绩佛果。
对比: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槃”,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道教信奉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佛教和道教他们的目标一个是成佛,一个是成仙都是打算脱离尘世,不再管人世中的事,儒家则不同,儒家则是以治世为主,所谓修身,治国,齐天下,被作为治世工具,这是主要功能,对于出世的功能几乎没有。
总结: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
讲的是超世。
不过,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的对比与启示

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的对比与启示儒家、释家、道家是中国古代三大传统思想体系,它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是一种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兼爱、秉性自然、尊师重道、治国安民的思想。
释家是一种以佛教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解脱、超越生死、求涅槃的思想。
道家是一种以老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
三家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强调道德修养、自然、和谐等,但也有很多区别。
例如,儒家强调仁爱、尊师重道,而释家和道家则更注重解脱和超越。
在处世方面,儒家强调治国安民,而释家和道家则更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超越物欲。
对比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这对我们自己的处世哲学、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优点,例如道德修养、仁爱、尊师重道等;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释家的优点,例如内心的平静、解脱、超越生死等。
而道家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例如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
当然,在实际应用这些思想时,我们也要注意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差异,避免混淆。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避免从当下的角度去误解和评价古代思想。
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的处世思想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为我们的处世哲学、人生观、价值观等提供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在进一步探讨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的对比与启示之前,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这三家思想的基本特点。
儒家是一种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兼爱、秉性自然、尊师重道、治国安民的思想。
儒家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仁、礼、义、智、信五德,通过修养和学习,人们可以发扬自身潜能,做到“仁者爱人”。
儒家思想主张维护社会秩序,因此提倡服从统治者,并认为只有在有序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真正发扬自身潜能。
释家是一种以佛教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解脱、超越生死、求涅槃的思想。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根本区别来自于新浪陈国芳a的博客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基本可以说是佛儒道三家的共融。
几千年来,三家互相争斗攻击,互斥异端。
但是在斗争的过程中,也不断在交融。
最初,三家的分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可是互相学习借鉴之后,尤其宋代以后,让我们感觉三家的思想似乎界限不那么清楚了。
于是现在经常听得到一种声音:“三家归一”论,认为三家的思想只是表面的不同,最后的根本还是一样的,什么“白藕开红莲,三教本一家”。
其实,这种理解非常错误,三家的思想区别很大,恰恰是由于互相影响的原因,以至于表面看来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暂且抛开宗教性不谈,也不谈迷信层面的东西,只从哲学层面看,三家思想的区别便清楚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哲学必然牵涉到最基本的两个问题,也就是世界的本质(世界观),落实到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先说佛家。
佛学的基础理论是“空性”,也就是说,佛家认为一切都是缘起缘灭聚合的显相,这些相的本质是空的。
空,不是空杯子的空,空杯子那是“无”,说无,其实另一面就对应着“有”。
而空性是不能用有或者无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去表述的。
三论宗的高僧们解释“空”的究竟含义的时候,经常用两句话来说,叫作“离四句,绝百非”。
所谓四句,就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亦非无”。
空性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能说“既有既无”,更不能说“非有非无”,而“百非”就是佛典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式——非xxx,这种依靠否定来反证的方法,也不能说清楚空,所以说要“绝百非”。
总之,空就是依他起性,借助因缘聚会而显的相,不能用我们惯用的二元对立思维去解释。
所以佛教的世界观是“空”。
由于世界观是这样,自然而然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跟着改变。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佛教确实独树一帜,和其他学问有着本质的不同。
(关于空的进步一解释,可以多看佛学资料,并伴以体悟,或者笔者上文《谈谈佛教的空》)而道家和儒家的世界观基本是一致的。
道家的世界观是“无中生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道家对世界的本质及生成的描述。
谁能完美解答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

谁能完美解答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儒家、道家、佛教三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三大流派。
虽然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信仰方式。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
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重视家庭、社会和政治秩序。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达到人类的最高境界。
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礼”,即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礼”的实践,可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道家道家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流派,道家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在修炼和自我超越。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即“宇宙的本质和规律”,道家认为通过修炼和领悟“道”,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道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即不作为、不干预。
道家认为通过“无为”的实践,可以达到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佛教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它的核心信仰是“四谛”,即生命的苦、苦的原因、苦的终结和达到终止苦的方法。
佛教强调人的内在修炼和自我超越,认为通过消除贪欲、瞋恚和无明等烦恼,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佛教强调“八正道”,即正确的信念、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谋生、正确的精进、正确的念和正确的定。
佛教认为通过八正道的实践,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区别与相同之处儒家、道家、佛教三家在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信仰方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一些相同之处。
儒家、道家、佛教三家都强调个人的内在修炼和自我超越,认为通过修炼和领悟,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儒家、道家、佛教三家都强调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儒家强调家庭、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和谐,道家强调自然和个人的和谐,佛教强调内心和外在环境的和谐。
儒家、道家、佛教三家都有着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它们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的对比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基石,按照过去人们通常的理解是道家以哲学为主,儒家以思想为主,而释家则以宗教为主。
还有一种理解是儒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道家与释家都称为宗教。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分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哲学的基本概念还比较模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还认识不到位。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广义而又很难表述的问题,但又是每个研究哲学的人都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尤其是我们正面对着曹雪芹的这部绝世经典,如果对哲学定义都含糊不清的话,那就很难从根本上去解读《红楼梦》的整个哲学体系。
可以这么说,自从人类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之后,哲学也就随之产生了,但那不过是一种自发的、零星的、朦胧的哲学思维而已,而哲学成为一种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载体问世,最早的要算是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在易经里也包含了很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哲学理念,孔子的《论语》也是这样,但都不象《道德经》那样成为专门的哲学理论体系。
不过在当时还没有人提出“哲学”这个词汇和概念,只是被世人当作一种高深莫测的思想来加以膜拜。
“哲学”这一词汇最早是出现在古希腊文里,当时的意思是“爱智慧”。
根据这一概念,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哲学应该就是一门研究智慧的学问。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伯拉图,他对哲学的经典注解就是:“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只有神才配拥有它,我们人类只能是爱智慧。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有一句比较著名的话:“哲学几乎就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在2003年5月给哲学的定义为:哲学是人理性的工具,哲学从起源就肩负着解决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有关各门类知识总结的问题的使命。
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对什么是哲学,阐明了自己的理解和描述,但总是让人感觉非常模糊,还是不能很清晰很具体地知道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小说,却给人一种全新的认识和启发,尤其是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富含哲理的十六个字,让我们品悟到了哲学的基本概念。
我认为所谓的哲学,是指探寻和研究人类起源、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学问。
根据这一哲学概念的表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探寻人类的起源,二是研究人类的现在,三是规划人类的未来。
这三大课题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能够涵盖古今所有的哲学领域,哲学所涉及到的任何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从这三大课题中找到相应的归属。
结合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课题,我认为尽管儒释道思想在哲学上的成就和对人类的贡献各不相同,但都是将哲学的三大课题作为探寻和研究对象的,都总结出了诸多客观规律,并提供给世人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方法论。
在此,我们不妨就针对哲学的三大课题,将儒释道思想体系放在一起,作一番对比分析,这样我们的思路也许会更清晰一些。
一、对人类生命起源的探知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就是人类的起源,因为这是与人的世界观紧密相连的。
通过对人类生命起源的探寻和研究,从中梳理出有价值的客观规律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服务。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切规律的法门,道法自然,是指道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天法道,那就是说天必须遵循道的规律同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地法天,则是说地要遵循的是天、道和自然三方面的规律。
以此类推,人法地,就是说自然、道、天、地这四者,所有的客观规律,作为我们人类都必须将其挖掘出来,然后才能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这些规律就是哲学家们首先要探寻和研究的课题。
对于人类生命 的起源,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的生 命与万物同源。
尽管人在掌握了自然 规律之后,对万物又会产生能动 性的改造和创造作用,但究 其本源都归于 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 和。
”(老子的《道德经 》)庄子又进一步发展 了这一观念:“人之生,气 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儒家思想对生 命起源的认识,并没有道家那么 明确和刻意地去探寻, 而是模糊地归 结为“天”和“命”,所谓“生 死由命,富贵在天”,这是 儒家思想所秉 承的基本观念。
“天生烝民,有 物有则”(《诗经•大雅》)“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儒家的这种“天命”论,曾被后世之人误解为 命论”与道家 的“道生论”是一脉相承的,也 我们自己的意 志所决定的,而是由大自然和客 释家思想认为 生命来源于无始无终的轮回,一 切众生都有各自的“前生”和“来世”。
正是由于这种观念,释家思 在外,将其划 归唯心主义的阵营,其实这也是 生、气散则死,也就是说大自然中的气在客观 命,当生命终 结之后又散化为气回归到大自然是在这基础上 的一种延伸,即回归到大自然中的气,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 在客观规律的 作用下,又会重新聚合为生命, 新生命之中虽然不是原来之 气的全部,但其中一定会含有许多重 要的遗传信息,这才是所谓的“前生” 和“来世”的概念。
二、对人类生命存在的研究哲学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也就是如何活在当下,这个 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
这个问题无论是儒、释、道 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尽管是异曲,但最终还是同工,其结果无非就是包括两 种:出世和入世。
出世则独善其身,入世则兼济天下。
然而在芸芸众生之中,真正能做到勇退出世或积极入世的,毕竟还是少数, 宿命论。
事实上儒家的“天 就是说人类的生命都不是由 观规律决定的。
想才一直被唯物主义者排斥 一大误解。
道家认为气聚则 规律的作用下聚合成形为生 中。
那么释家的轮回思想则绝大多数人都是痛苦并快乐地生活在滚滚红尘之中。
所以,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便成了哲学中不可避免的一大主题各家对于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研究,都是基于其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也就是说对生命起源的认识不同,其对待生命的存在方式也就不同。
道家思想在人类生命存在方式的问题上,着重于一个“真”字,追求一个“真我” 的境界,即返朴归真。
道家认为,既然我们人类与万物同源于道,聚则有我(为生),散则无我(为死),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因为拥有了生命而欣喜若狂,因为失去了生命而痛苦,“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 (《庄子•齐物论》)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重视和珍惜已经存在着的“真我”,顺天应道、远离祸患、返朴归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真我”的境界,才能摆脱名和利等的一切束缚而实现“逍遥游”,才能达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最高境界。
在人类生命存在方式问题上,儒家思想则注重于一个“乐”字,提倡“乐在其中”,也就是要快乐地活在当下。
儒家认为,既然我们生命是不以人类意志而改变的天命所赋予,那么我们就应该为拥有了生命而感到快乐,就应该快快乐乐地活着。
正因为儒家有这样的达观快乐情怀,所以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感到快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卫灵公》)这些都是儒家思想“安贫乐道”的真实写照。
释家思想在人类生命存在方式的问题上,看到的是一个“苦”字,人生活在世间实际上就是在苦海中轮回。
释家思想但这些苦并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孤立的起,这个因缘就是我上面所说的七情六欲的圆自己一手造成的。
所以,要想脱离苦海,唯一人活着就要努力做到六根清静,远离七情六欲三、对人类生命终结的规划认为虽然世上有无量的苦,偶然的生来灭,都是因缘而周运动,说到底这一切都是的办法就是摒弃七情六欲,的纷扰。
哲学所面临的第三大问题就是如何规划人类的未来。
相对于前面两个方面,这个问题更富有挑战性,必须在充分研究了人类的起源和现在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客观规律来规划我们人类的未来。
不仅要让死了的人死得其所、死得无悔,而且要让活着的人活得潇洒、活得充实。
任何一种能成为体系的哲学思想,其对前面两大课题的理解,最终都会集中体现到第三大课题上来,也就是说第三课题是前面两个课题的归纳总结和延伸,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种思想观念的大汇总。
道家思想既重视个体本我的生命,也非常重视群体他我的生命。
在对待个体本我生命的未来方面,虽然看淡了生死,但还是主张以抱朴守弱、清静无忧的方式来对抗死亡,以实现与道同体、与天地同存的超越。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 “天下莫柔弱于水”、“上善若水”、“绝学无忧”、“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死而不亡者寿”等等。
这些论调充分展示了道家思想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
那么在对待人类群体的他我方面呢?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会按照其本来的运行轨迹进行发展变化,我们人类应该顺应这种自然的运行轨迹,而不应该总是要刻意去改变这种轨迹。
所以, 道家反对一切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有为”,并提出“圣人处无为之事”、“无为而无不为”等“为无为”的处世哲学。
他们反对一切战争:“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同时道家还为我们的未来规划了一种小国寡民式的田园生活:“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与道家这种消极避世思想相对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虽然儒家也很重视和关爱个体的生命,希望能安贫乐道地活在当下,但他们更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就是说与民同乐、以仁者爱人的心去关爱别人,才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尽管他们会因为亲人或朋友的死亡而流露出“天丧予! ”的悲痛,也会因为生命苦短、时不我待而发出“逝者如斯夫 ! 的感慨,但是 为了仁和义,他们也会毫不犹豫 地选择杀身以成仁、舍生以 取义。
儒家认为人只有在充分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精神上的永存。
因此,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周室衰 落、诸候纷争、礼崩乐 坏的前提下,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 ,并为我们规划了一种“君 君、臣臣、父 父、子子”的理想社会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