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4年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
十年(2014-2023)高考真题英语分项汇编:专题 09 定语从句(解析版) (全国通用)

专题09 定语从句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高考英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英语最后的复习要树立信心,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要想“别人也难”,遇到容易的则要想“细心审题”。
越到最后,考生越要回归基础,单词最好再梳理一遍,这样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
另附高考复习方法和考前30天冲刺复习方法。
2023年1.【2023年全国乙卷】But for all its ancient buildings, Beijing is also a place ____43____ welcomes the fast-pac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fe, with 21st-century architectural ____44____ (wonder) standing side by side with historical buildings of the past.s【43题详解】考查定语从句。
句意:但是,除了古建筑,北京也是一个欢迎现代生活快节奏发展的地方,21世纪的建筑奇迹与过去的历史建筑并存。
这里为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先行词为“a place”,在定语从句中担当主语,所以用关系代词which或that引导。
故填which/that。
【44题详解】考查名词。
句意:但是,除了古建筑,北京也是一个欢迎现代生活快节奏发展的地方,21世纪的建筑奇迹与过去的历史建筑并存。
分析句子成分可知,空处为名词形式;根据下文的“historical buildings of the past”可知,空处为名词的复数形式。
高考历史真题与调研题组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考点4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高考题组】一、选择题2014年题组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从题干中“纺车”与“手织机”多半闲置和19世纪初可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得出妇女解放的史实,故B项错误;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但不能说家庭手工业不存在,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4·浙江文综·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大工业仍使……”、“大工业创造了……”、“它(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可知材料强调了大工业即工业革命的影响,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A、C、D项错误。
【答案】B5.(2014·福建文综·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工业革命加剧贫富悬殊,拉大城乡差距,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推动工业发展,故B 项错误;阅读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把农村人口抛进城市之中,反映工业革命推动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说明推动城市化进程,故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而不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故D 项错误。
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天津卷)答案解析.pdf

B.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C.人民币贬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D.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思维
过程】由图1可知,美元兑换的人民币越来越少,这说明人民币升值,由此排除C、D;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的国际购买
力增加,有利于进口,但是不利于出口,故B正确。
【答案】B
4.(2014天津卷?4)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
专修科,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10、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
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
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分)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
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
2014年天津市高考历史压轴卷(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4天津市高考压轴卷文综历史1.《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据此可知,孟子强调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 C.克已复礼 D.礼法并用2.“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
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据此可知元代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3.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
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主旨是A.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B.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C.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 D.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4.标语具有战斗力,在战争年代尤为如此。
下列标语与其它三个不属于同一时期的是A B C D5.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皇帝,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
这一史实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6.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员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三年。
该规定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保障了内阁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C.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 D.使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机构7.马丁·路德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的观点。
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应严格遵守基督教的仪式B.在宗教信仰上应遵循牧师指导C.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D.人们应自觉传播基督教的教义8.英国史学家彼得·伯克强调写作《图像证史》一书的目的:一是鼓励图像证据的使用;二是告知使用者某些存在的陷阱。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天津卷,详解)

2014·天津卷(课标历史)1.[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1.C[解析] 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
故答案选C项。
2.[2014·天津卷]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2.A[解析] 本题以对待农业的态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历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等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故A项正确。
3.[2014·天津卷] 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飘流到南美洲东部。
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
这位航海家应属于()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3.B[解析] 本题以欧洲航海家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应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条航线在当时被葡萄牙控制,故B项正确。
4.[2014·天津卷]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2014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新课标I卷( Word版)试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文科综合(历史)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学科网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9.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2014年高考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纯word可编辑-历史-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O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2014·重庆卷] 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
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
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4.B[解析] 本题以唐朝永州俚民婚俗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D两项与题干“使略如(汉)礼”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私奔”与儒家伦理思想相违背,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俚民大肆操办婚宴,韦宙进行约束,故B 项正确。
2.[2014·天津卷]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2.A[解析] 本题以对待农业的态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历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等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故A项正确。
12.[2014·北京卷] 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A.《春秋》B.《孟子》C.《荀子》D.《离骚》12.D[解析] 本题以中国战国时期的一幅地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①是燕国所在地,②是齐国所在地,③是秦国所在地,④是楚国所在地。
《离骚》的作者屈原是楚国人,故选D项。
1.[2014·江苏卷]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2014年高考天津卷英语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例:We feel ___________ our duty to make our country a better place.A. itB. thisC. thatD. one答案是A。
1. Give me a chance, ________ I’ll give you a wonderful surprise.A. ifB. orC. andD. while【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句意:给我一个机会,我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固定用法:祈使句,and+一般将来时的句子,相当于If you +祈使句, 一般将来时的句子;如果前后相反,则用or表示否则的话。
本句可以说成:If you give me a chance, I’ll give you a wonderful surprise. if如果;or 否则的话;and 和;while, 然而,当……的时候。
考点:考查特殊句式。
2. —OK, I’ll fix your computer right now.—Oh, take your time. __________.A. I can’t stand itB. I’m in no hurryC. That’s a great ideaD. It’s not my cup of tea【答案】B考点:考查交际用语。
3. Wind is now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________ of power.A. sourceB. senseC. resultD. root【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句意:风现在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电力资源。
source 资源;sense感觉、意识;result结果;root 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正式版)
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和重要
3、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答案】B
【解析】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这条航线在当时被葡萄牙控制,再结合葡萄牙殖民扩张的方向主要在亚洲和非洲,因此B项正确。
4、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具有借鉴意义
5、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
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这种观点
A、正确。
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错误。
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正确。
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
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8、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10、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四幅图所反映的国际局势,与联合国大会决议相关的是:
图有水印,
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
农抑商之主张。
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简表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宋代经济卷》(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分)
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
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分)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学科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
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6分)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
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宏《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3分)
14.(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
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
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材料一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5分)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
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特和平。
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
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
材辩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
在英国纵容下,法国政府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
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采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指出这一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