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科学教与学答案3

合集下载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机械能 同步练习(含答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机械能 同步练习(含答案)

浙科版科学九年级上学期3.2 机械能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在3米板跳水运动过程中,其跳水的过程可简化为:运动员将跳板向下压到最低点C,跳板自然伸展的位置B点,运动员向上运动的最高A点,那么运动员从C点到A点的运动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A.整个过程中运动员的机械能不变B.运动员从C点到A点的过程中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机械能先增大后减小C.运动员速度达到最大值时在B点的下方D.运动员在A点和C点时处于平衡状态2.在排球比赛中,小明把排球竖直向上抛出,排球在运动中动能E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最接近的是()A.B.C.D.3.“轰-6N”国产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可以在空中水平匀速直线飞行的过程中给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在加油过程中,“轰-6N”的动能和势能变化情况为()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B.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D.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4.小衢在操场上将一篮球抛出,篮球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a、c两点处于同一高度。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皮球在b点时的机械能最大B.皮球在a、c两点时动能相等C.皮球由a到b时,动能逐渐增大D.皮球由c到d时,机械能一直减小5.如图所示,小明在做模拟“蹦极”的小实验,一根橡皮筋一端系一个小石块,另一端固定在A点,B点是橡皮筋不系小石块自然下垂时下端所在的位置,C点是小石块从A 点自由释放后所能到达的最低点,关于小石块从A点到C点运动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小石块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B.从A点下落到B点的过程中,小石块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C.从B点下落到C点的过程中,小石块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D.小石块在C点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6.科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量,通常用一些直观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科学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下列活动中使用转换法的是()A.研究杠杆五要素B.研究动滑轮实质C.用弹簧具有势能类比分子势能D.研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的关系7.火神山医院让全世界人民再次看到了中国速度,也让我们为祖国的强大倍感骄傲和自豪。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第一章第1节1.A2.C3.D4.不断地膨胀大爆炸宇宙论 150亿粒子的大爆炸5.(1)它可以永远地膨胀下去(2)它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6.(1)图略(2)星系离我们距离越大,运动速度越快。

(3)膨胀。

7.(1)B (2)宇宙大爆炸(3)星系光谱分析。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

(4)大爆炸之前宇宙是怎样的等。

第2节1.A2.C3.B4.绕日公转自转绕日公转太阳系形成5.康德拉普拉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一块星云收缩太阳地球等行星6.气体尘埃物质7.地球将脱离原来的轨道,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3节1.D2.A3.B4.D5.A6.B7.氢氦8.星云9.红巨星>太阳>白矮星>中子星10.(1)C (2)C (3)C 11.短 7-9 2.5-3第4节1.星云2.岩浆地球温度水蒸 38亿3.B4.D5.C6.A B F E C D7.(1)米勒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2)甲烷氨气氢气(3)高温、射线、闪电(4)原始海洋(5)氨基酸有机酸尿素(6)没有生命的自然环境(或无机环境)12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8.(1)米勒实验用CH4、NH3等成分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合成了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证实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资料表明,早期地球表面温度很高,原始大气中不可能存在 CH4、NH3 等物质,因此不支持米勒实验。

(2)资料还显示星际分子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所以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有机物可能来自星际分子,而不是来自地球,这对米勒实验的结论也提出了挑战。

……第5节(一)1.D2.B3.B4.B5.A6.B7.B8.苔藓蕨类裸子植物 9.简单复杂简单复杂低等高等生物演化10.(1)爬行类(2)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3)侏罗(或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11.(1)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2)近远黑猩猩(二)1.A2.C3.B4.A D5.C6.其他物种亲缘关系可变7.物种起源自然选择8.自然选择共同的祖先亲缘 9.人类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10.遗传变异环境其他生物适应环境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11.(1)观察化石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来推测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分章节复习学案(含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分章节复习学案(含答案)

上册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了,但不能作为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电灯泡照明时既有发光现象又有热量放出,但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变化时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铁生锈的变化中,生成了与铁完全不同的铁锈,因此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

例1 (湖州中考)下列四幅漫画描述了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其中一幅漫画所描述的物质变化类型与其他三幅不同,这幅漫画是(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利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探究物质发生的变化—实验和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观察化学反应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现象:反应前的现象、反应中的现象、反应后的现象。

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比较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结合反应的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出有关结论,即可探究物质发生的变化。

①反应前,应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颜色等。

②反应中,应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颜色、能量变化等。

③反应后,应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和颜色等。

例2 (雅安中考)化学家在环境问题上提出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

例如将燃料进行如下循环:燃料――→(1)燃烧燃烧产物――→(2)太阳能或生物能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

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 A .(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B.均为化学变化C.(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D.均为物理变化不知道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例3(德阳中考)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将爆炸理解为全是化学变化{例4(鄂尔多斯中考)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其中一种变化与其余三种变化类型不同的是( )A.电灯泡通电发光B.玻璃破碎C.轮胎爆炸D.纸张燃烧例5(威海中考)物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电灯通电发光②煤制成焦炭③塑料老化④干冰升华⑤石油分馏⑥海水制镁⑦石块粉碎成石子⑧粮食酿酒A.②③⑥⑧ B.②⑤⑥⑧C.①③④⑧ D.①④⑥⑦]1.(南通中考)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有以下四个步骤,其中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2.小明用电子秤进行如图所示的称量活动。

初三年级上册科学配套作业本答案浙教版

初三年级上册科学配套作业本答案浙教版

初三年级上册科学配套作业本答案浙教版第1节物质的变化1 -7 A D C B C D B8 高9 固体由蓝色变白色水珠化学加热能分解 CuSO4`5H2O--加热CuSO4+5H2O10 观察实验颜色沉淀11 只要答案合理均可12 白色,固体,易溶于水等13 D14 加入白色的硫酸铜,若变蓝色则含有水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一) 1-7 A D D C B A D8 自由移动离子氢氧根9 HCI H2SO4 HNO3 BACI2 CUSO4 AGNO3 CACO3 AGNO3 CACO3 FE2O310 (1).玫瑰 (2)红11 B12 (1)阳离子都是H+ H2SO4--2H++SO42-(2) 920(3) 40.82克 22.18毫升(二) 1 红 2 红无 HCI+NAOH=NACI+H2O3 产生气泡 CACO3+2HCI=CACI2+H2O+CO2 燃着的木条熄灭4 逐渐消失黄 6HCI+FE2O3=2FECI3+3H2O2HCI+FE=FECI2+H25(1) H2SO4+ZN=ZNSO4+H2(2) 3HCI+2ALOH3=ALCL2+H26-8 D C C9 (1)C (2)CO210 96%11 (1) CU CUO CUSO4(2) 2CU+O2=2CU0 H2SO4+CUO=CUSO4+H2O(三) 1 挥发减少2 浓硫酸水水浓硫酸酸液飞溅吸水3 干布拭去大量水冲洗4 (1)与胃液中过多的盐酸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 (2) NA2CO3+2HCI=2NACL+H2O+CO25-8 D A C D9 (1) 挥发氧化氢(2)红白 AGNO3+HCI=AGCI2+HNO310 酸根离子 (1) NA+ SO42- CL- (2) ①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一) 1-5 C C D C C6 乙甲和丁红7 化学方程式略. 碱能与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略8 酸性9 略10 略产生的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而压出了蛋11 D12 (1)略(2)氧离子氢氧根离子(二) 1-5 C C C B D6 烧碱 NAOH 干燥腐蚀7 黄蓝色絮状沉淀红褐色絮状沉淀化学方程式略8 略9 白色浑浊,逐渐鼓起来方程式略白10 (1)如果盐酸滴加过量,滴加酚酞试液也不变色 (2)答案恰当均可(三) 1-6 B C B C B B7 (2)玻璃棒标准比色卡酸性弱酸性(3) 熟石灰8 它会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1)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略(2) 如加入适量的石灰水火过滤化学方程式略9 (1) 4千克 (2)73.8元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一) 1-6 D D A C D C7 硝酸根溶液稀硝酸白色沉淀氯化银沉淀氯离子8 硫酸钾硫酸亚铁硫酸铜硝酸钡硝酸铝氯化钾氯化铁氯化铜9 如用硝酸银溶液,测密度等10 右因为易风化,而NAOH固体易潮解11(1) 氯化钠的熔点和沸点比亚硝酸钠高(2) 亚硝酸呈碱性,而食盐呈中性亚硝酸钠能跟稀盐酸作用,而食盐却不能(3)酚酞试液红色 (其他答案均可)。

浙教版九(上)科学第三章测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九(上)科学第三章测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九(上)科学第三章测试卷班级:学号: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 分,共30 分)1.下列电器中,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A.电风扇B.电暖气C.电视机D.电吹风2.下列关于核反应的理解,正确的是()A.核电站——核聚变B.太阳能——核聚变C.原子弹——核聚变D.氢弹——核裂变3.关于“12 V,4 W”的小灯泡L1 和“9V,3 W”的小灯泡L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1 和 L2 正常工作时的电阻一样大B.L1 和L2 串联在一起使用时,L1 和L2 亮度相同C.L1和L2 并联在一起使用时,两灯消耗的功率一样多D.L2 串联一个9 Ω的电阻接在12 V 电路中,也能正常发光4.下列四个杠杆,其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A.开瓶器B.筷子C.核桃夹D.撬棒5.在台球比赛中,选手推动球杆撞击白球,白球发生运动后碰撞其他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在水平桌面上滚动的球受到了重力作用,重力对它做了功B.手推动球杆前进时,手对球杆做了功C.桌面对球的支持力做了功D.白球撞击黑球后没有静止,是因为人的手还在对白球做功6.如图AB 为一可绕O 点转动的杠杆,在A 端通过绳子作用一个拉力,使杠杆平衡,保持重物不动,而使绳绕A 点沿图中虚线缓慢逆时针转动,则F()A.先变大后变小B. 先变小后变大C. 不变D. 无法判断7.2018 年4 月1 日8 时,“天宫一号”运行在近地点高度约 161.0 km、远地点高度约 174.3 km 的轨道上;2018 年4 月2 日8 点15 分,“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在坠入途中,大部分模块在大气层中烧毁,少部分残骸坠入南太平洋。

则“天宫一号”()A.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过程中,速度变大B.在坠入大气层过程中,其机械能不变C.最后少部分残骸坠入南太平洋后,其内能减少D.在坠入大气层过程中,部分模块烧毁是由于克服重力做功8.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0 ℃的冰和0 ℃的水内能相等B.物体吸收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D.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但功和热量是不同的物理量,单位也不同9.如图所示电路中,已知R1>R2 ,电源电压U 保持不变,在相同的时间内四个电路中总共放出的热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丙、丁、乙、甲D.乙、丁、丙、甲10.图所示为四冲程汽油机的一个冲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B.这是压缩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C.这是做功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这是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11.如图,用 5N 的力 F 向下拉绳子,使物体在 6s 内匀速上升 0.3m。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1-3节练习题带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1-3节练习题带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1-3节练习一、单选题1.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下面对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贮存在食物中的能称为化学能B. 钩码被举高后具有的能是动能C. 声能是一种听得到的能量D.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2.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南中国海海底发现了一种俗称“可燃冰”的冰块天然气水合物,能源总量可达到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燃烧1m3“可燃冰”释放的能量与164m3天然气相当,据此可判断“可燃冰”()A. 具有较高的内能B. 具有较高的化学能C. 只有燃烧时才有内能D. 没有点燃时没有化学能3. 小夏推箱子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最终箱子被推出去后又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对上述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分析正确的是A. 图甲:因为箱子没动,所以小夏没有对箱子施加力的作用B. 图乙:因为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大于推力,所以小夏没推动箱子C. 图乙:因为小夏对箱子施加了力,所以小夏对箱子做了功D. 图丙:小夏对箱子做的功小于推力与箱子移动距离的乘积4.如图所示的情景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是()A. 箭离开弓的过程B. 运动员撑起的过程C. 杠铃被举起的过程D. 运动员下落的过程5.如图所示,一个小球从光滑斜面的顶端自由下滑经过A点到达斜面底端,如果小球经过A点时具有的重力势能为50焦,若不计空气阻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小球到达底端时动能大于50焦B. 小球从顶端到达底端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C. 小球到达底端时的机械能大于经过A点时的机械能D. 小球到达底端时的机械能等于经过A点时的机械能6.如图甲所示,小球从竖直放置的弹簧上方一定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从a处开始接触弹簧,压缩至c 处时弹簧最短。

从a至c处的过程中,小球在b处速度最大。

小球的速度v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不计空气阻力,则从a至c处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小球所受重力始终大于弹簧的弹力B. 小球的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 小球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D. 小球的动能一直减小7. 如图甲所示,重为8N的铁块吸附在竖直放置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在竖直向上拉力F的作用下铁块沿直线竖直向上运动.铁块运动过程中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若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0~2s内铁块做匀速运动B. 在2~6s内铁块经过的路程为10mC. 在2~6s内拉力F做的功为120JD. 在2~6s内拉力F的功率是40W8.如图所示,盛有水的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现打开小车底部的排水孔,排出车内的水。

2022-2023学年浙江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同步练习3-4能量的获得(讲义)(解析版)

2022-2023学年浙江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同步练习3-4能量的获得(讲义)(解析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能量的获得【知识点分析】一.有氧呼吸:1.呼吸作用:细胞内氧化分解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在氧气的参与下,有机物的分解较为彻底,并释放出较多的能量的呼吸作用方式,大多数生物均以有氧呼吸作为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无氧呼吸只是作为一种暂时补充,它释放的能量比有氧呼吸要少得多。

3.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4.有氧呼吸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 + 氧气 −−→酶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大量) 5.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每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大多来源于糖类,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脂肪,极少数来源于蛋白质。

二.无氧呼吸:1.无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2.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急需大量的能量,但仅靠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求,所以细胞就会进行无氧呼吸。

3.动物无氧呼吸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酶乳酸 + 能量(少量) 4.植物无氧呼吸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酶酒精 + 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4.微生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微生物获得的能量有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呼吸类型。

其中微生物的无氧呼吸被称为发酵(如下图)。

如酵母菌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的情况下则进行无氧呼吸。

三.多样的呼吸器官:1.低等无脊椎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大多数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只靠体表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2.较为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开始,已经出现了专门用于呼吸的器官,如对虾用腮呼吸,蝗虫用器官呼吸3.鱼类使用腮进行呼吸4.两栖动物使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5.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使用肺呼吸,鸟类使用气囊辅助呼吸【例题分析】【例1】如图甲和乙所示,小乐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汁制作葡萄酒。

图甲装置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图乙装置中不含氧气;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人教版2021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第11课时课题3制取氧气(2)同步练 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2021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第11课时课题3制取氧气(2)同步练 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最新】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第11课时课题3制取氧气(2)同步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工业上要制取大量的氧气(O2),选用的方法是。

A.加热氯酸钾(KClO3)B.加热过氧化氢(H2O2)溶液C.用过氧化氢(H2O2)溶液和二氧化锰(MnO2)D.分离液态空气2.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质量变小;②质量不变;③性质不变;④化学性质不变;⑤加快化学反应速率;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⑥3.用过氧化氢(H2O2)溶液制取氧气(O2)时,忘记加催化剂,其结果是。

A.不放出氧气(O2)B.放出氧气(O2)的速率慢C.放出氧气(O2)的总量会减少D.放出氧气(O2)的总量会减少且速率慢4.下列变化涉及分解反应的是。

A.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O2)和氮气(N2)B.加热氯酸钾(KClO3)制取氧气(O2)C.红磷(P)在氧气(O2)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D.蜡烛在氧气(O2)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和水(H2O)5.下面有关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性质验证的图示,正确的是。

A.B.C.D.6.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可制得氧气。

下图中,与该反应事实最吻合的A.B.C.D.7.小华采用加热氯酸钾(KClO3)的方法制取氧气(O2),错把高锰酸钾(KMnO4)当作二氧化锰(MnO2)放入氯酸钾内,其结果与只加等量氯酸钾相比,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O2)的质量不变B.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O2)的质量不变C.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O2)的质量增加D.高锰酸钾(KMnO4)在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8.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镁(Mg)+氧气(O2)点燃氧化镁(MgO)B.二氧化碳(CO2)+水(H2O)→碳酸(H2CO3)C.石蜡+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水(H2O)D.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加热氧化铜(CuO)+水(H2O)+二氧化碳(CO2)9.实验室可通过加热氯酸钾(KClO3)与二氧化锰(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O2),下列有关该实验“先”“后”顺序描述错误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