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战须耳德河口:为安特卫普港开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 役
鸿 渐
苦战须耳德河口:为安特卫普港开道
全长435千米的须耳德河源起法国,流经比利时,于荷兰境内注入北海。

须耳德河发挥着重要的水运作用,其中最繁忙的一段航道位于比利时大港安特卫普和根特之间,附近的多条运河将两岸与位于河口地区的半岛、小岛相连接,使得须耳德河口成为出海通航的黄金区域,安特卫普也凭借地利之便成为全欧数一数二的国际大港。

不难看出,须耳德河口地区在
和平时期是贸易要道,在战争年代
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事实上,当1940年纳粹德国席卷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之际,就立即把安特卫普及河口地区纳入其战时管控体系中,并从二战中期开始对当地防务实施升级,在航道和入海口布设大量水雷和障碍物,在近岸地区及大小岛屿上布设岸防炮和高射炮阵地。

简而言之,就是要把当地的控制权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突入安特卫普
时移事易,1944年6月,当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欧洲的局势为之一变,日益受到盟军进逼压力的德军进一步增强了须耳德河口地区的防务配备。

与此同时,登陆后的盟军部队虽然不断顺利推进,却因为逐渐远离诺曼底这个物资集散站而变得前进困难,保障不力。

有鉴于此,盟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正视安特卫普的重要性。

在决策者们看
来,只要拿下这座港城,就能够获得第二个物资集散站,从而支撑地面部队向莱茵河乃至德国境内纵深进军。

夺取安特卫普的任务被交给了英国人,1944年9月1日刚刚晋升陆军元帅的蒙哥马利,则把这一重任交给了他信得过的英军第11装甲师。

在罗伯茨少将的指挥下,第11装甲师迅速调整前进方向,向比利时疾进。

由于传闻德国人即将炸毁安特卫普港区,英国坦克一路上争分夺秒,于9月初杀入安特卫普近郊。

9月4日,在比利时抵抗组织“白色旅”的有力配合下,第11装甲师突入安特卫普城区,随后控制了占地约25平方千米的码头,成功地将这座重要大港收入手中。

这一切全部抢在德国人对港区实施破坏之前,因此,港口的全部设施全都完好无缺,600架起重机也如平时那般静静地站立着。

盟军百密一疏
英军一如计划地成功夺取了安特卫普,确实是战术上的一个突出成就。

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事实是,尽管安特卫普已入盟军的掌控,他们却无法使用这座港口。

原因很简单,安特卫普和北海之间的须耳德河口地区仍在德军的掌握中,任何船只都要经行须耳德河才能进出安特卫普港!
事实上,在攻下安特卫普的同时,没有布置更多兵力肃清整个须耳德河口地区,是盟军进入欧陆作战后所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

罗伯茨的顶头上司、英第30军军长霍洛克斯中将后来坦承:“我的眼睛只盯着莱茵河,任何其他事情对我而言都显得不那么重要。

须耳德?我要承认那从未进入我的考虑范围。

我很高兴我的人拿下了安特卫普,但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要等到运河两岸的敌人被肃清,安特卫普港才能正常使用。


假如霍洛克斯决心把手伸得更长,他是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

虽然连续进军超过320千米、补给困难的第11装甲师已成强弩之末,但他还有其他部队可用。

根据第30军的战时日志,当时全军储备的油料还足够每辆坦克行进160千米的距离,而且更多的补给也已经在路上,即将送抵。

当然,霍洛克斯也不是这次错误的关键责任人,比他更高级别的将领同样忽略了须耳德河口。

英军战地最高指挥官蒙哥马利也好,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也好,都要负责任。

在向部属发布夺取安特卫普的行动指令时,最高统帅部根本没有指出须耳德地区的重要性。

蒙哥马利后来对此写道:“我必须承认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低估了打通安特卫普附近河口地区的困难程度。


. All Rights Reserved.
战 役
“战至最后一人”
在盟军动作迟缓的同时,德国人的反应却足够快。

英军开进安特卫普城的同一天,希特勒就重新启用伦德施泰特元帅为西线德军总司令。

希特勒接见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时,特别关照他要保住位于荷兰境内的V-2飞弹发射基地,以及须耳德河口地区,前者将能够继续对英国实施报复打击,后者将阻止盟军利用安特卫普港。

在调整总司令的同时,希特勒又越级指挥,直接对驻防在比利时的第15集团军司令赞根中将耳提面命,要求他务必死守位于须耳德河口的沃尔谢伦岛和位于须耳德河南岸的布雷斯肯两处重要据点。

按照元首的指示,赞根立即做出了兵力调整。

到9月20日,他已经成功地将自己麾下的5个步兵师全都部署到安特卫普以北的须耳德河口防御带中,兵力规模达8.2万人,配有530门不同口径火炮和4600辆各类作战车辆,具备相当强的战斗力。

须耳德河一如往昔般流淌着,
邻近安特卫普,有一段19.3千米长
的河道较窄,之后便豁然开阔,直
入北海。

河北岸的贝夫兰半岛向外
伸出,半岛上有一条公路和一条铁
路与内陆相连接,通往沃尔谢伦岛
的设防严密的堤道也通过半岛。

德军的防御重点之一便是沃
尔谢伦岛,岛上分布有50门口径从
75毫米到220毫米不等的火炮,驻
守部队是第70步兵师。

在内陆的防
御重点则是南须耳德要塞—布
雷斯肯,整个地区沿着海岸线拉伸
约40千米,从布拉克曼直到另一处
港口泽布鲁日,其间还分布着两条
河道不算太宽的运河。

由于布雷斯
肯独特的地理位置,盟军将之称作
“布雷斯肯口袋”。

当地原本就分
布有藏身于钢筋混凝土炮台中的
海岸大炮,现在又开进了第64步兵
师驻防。

第64步兵师师长埃伯丁少将
接到的任务是“战至最后一人”,第
64步兵师共有1.4万人,配有500挺
机枪和迫击炮、200门反坦克炮和
高射炮,其中至少有20门令人生畏
的88毫米高平两用炮。

这个师编成
时间并不长,不过兵员并非国内的
老弱病残,而是由原驻俄国、意大
利和挪威等地的野战军残部混编而
成,大多具有较高的战术素养,在
开进比利时之后士气也比较旺盛。

肃清“布雷斯肯口袋”
9月20日,正当须耳德河口的
德军抢布战局时,盟军的主要精力
则集中在荷兰境内:由蒙哥马利一
手主创的“市场-花园”行动正值
驻守在布雷斯肯的德军步兵
英军突击队战斗在沃尔谢伦岛. All Rights Reserved.
悲剧的高潮。

在安特卫普港迟迟无法使用的情况下,蒙哥马利不得不考虑攻取须耳德河口。

9月27日,西蒙斯中将上任履新,成为英军序列中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司令官,同时接过了夺取须耳德河口地区的任务。

西蒙斯原本指望海军能提供强力支援,但是后者指出这样做非常困难,因为侦察表明,德军的岸防炮台非常密集。

此后,西蒙斯又提出以空降方式夺取一些关键地点,得到的回应依然是德军高射炮非常密集。

看来,此战将由加拿大步兵担纲大梁了。

惟一对地面部队提供支援的是英国皇家空军。

9月底到10月初,多达数百架轰炸机分数次对沃尔谢伦和布雷斯肯地区实施了空袭,第一次轰炸就投下了1270吨炸弹,空袭累积投弹量达2672吨。

英国空军随后宣称已经摧毁了大部分德军阵地,但实际效果还有待地面进攻的检验。

西蒙斯计划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向河口压缩,合力拿下“布雷斯肯口袋”。

左翼是加拿大第3师,
右翼是加拿大第2师和波兰第1装甲
师。

率先行动的是加拿大第2师,该
部先是于9月末在安特卫普以北的
阿尔贝特运河和特恩霍特运河交汇
处建立了进攻阵地,然后在10月2日
开始进攻位于贝夫兰入口处的沃恩
斯德雷赫特,从而打响了须耳德河
口战役。

最初几天,加拿大步兵一切顺
利,目标仿佛唾手可得,但是,到了
10月8日风云突变,埋伏在附近的德
军奇尔战斗群突然发起反击,打了
加拿大第2师一个措手不及。

参战
德军中久经沙场的伞兵部队,给了
加拿大人巨大的压力,但后者表现
得十足勇猛,德国伞兵的狠劲不足
以撼动加拿大人的阵地。

在接下来整整一周时间里,德
加两军在这片狭窄的地域里近身
搏杀,交战基本上都发生在“手榴
弹距离”内。

为确保布雷斯肯的侧
翼安全,赞根相继向沃恩斯德雷赫
特投入了第346师和第70师的一部
分兵力。

16日,英国空军大举出动,在
空袭的帮助下,加拿大军队发起强
攻,终于拿下了沃恩斯德雷赫特。

步兵团团长威塔克中校在日记里写
道:“我们的人在欢呼,可怕的屠杀
告一段落了。

”至此,加拿大第2师
折损了1600人,大部分步兵连减员
一半左右。

与此同时,加拿大第3师也发
力猛攻“布雷斯肯口袋”的另一侧,
同样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10月6日拂
晓,加拿大人先以27辆火焰喷射车
打头冲锋,然后以第7旅跟进,一点
一点向前推进。

14日,新抵达战场
的加拿大第4装甲师加入战斗,该部
的坦克在泥沼、铁丝网和地雷阵中
艰难前进,经过步坦协同,终于在
一周后攻取了布雷斯肯的大部分地
区。

德军守将埃伯丁负隅顽抗,带着
剩余兵力继续与加拿大军队对抗,
直到11月3日才停止抵抗。

这些残存
的德国士兵被加拿大士兵称作“我
们遇到的最好的战士”。

西蒙斯原计划用4天时间肃清
布雷斯肯,不料战斗却进行了足足 靠上沃尔谢伦岛的盟军登陆舰
. All Rights Reserved.
战 役
正准备开往沃尔谢伦岛的盟军部队
投入使用后的安特卫普港
4周,他的部队付出了2077人伤亡的代价。

不过,布雷斯肯已入掌握,这意味着盟军已经控制了须耳德河口的大部分地区,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就是沃尔谢伦岛了。

苦战后的胜利
须耳德地区战斗进展的迟缓,以及整个盟军部队在后勤方面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使得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急迫地要求蒙哥马利把可用的作战资源尽量投入须耳德河口的战斗。

10月16日,蒙哥马利元帅下令自己指挥的第21集团军把安特卫普及周边地区置于最优先级别,一切“实力和努力”都要用于解决这个问题。

为此,盟军投入了新的部队,不仅有英军的第49师,还有经艾森豪威尔特批划归蒙哥马利临时指挥的美军第104步兵师。

至此,加第4装甲师、英第49师、美第104师、
波第1装甲师摆开阵势齐齐向北推
进,其中,刚从美国开抵欧洲的第104师还是首次参战。

在如此强有力的打击下,德军留在贝夫兰半岛上的兵力很快就招架不住。

从10月24日清晨的薄雾中开始,盟军在多个地段突破了贝夫兰的德军防线,守军在27~28日夜间悄然败退,盟军于31日完全肃清了贝夫兰半岛。

10月28日,一支登陆舰队集结在奥斯坦德港,阵容包括27艘登陆舰,它们全都参加过诺曼底登陆。

31日下午,西蒙斯正式发布命令,登陆舰队运载着第4特勤旅以及英军突击队向沃尔谢伦进发。

登陆舰在11月1日天亮后接近目标,当时风平浪静,突然间德军火力全开,为登陆舰护航的英国军舰同样以猛烈的火力还击。

在护航舰只拼命开火吸引了德军火力的情况下,登陆舰于12时30分前将全部登陆兵力都送上了岸。

多亏盟军掌
握着绝对的制空权,战斗机和攻击机不停地出动,帮助特勤旅和突击队逐步扩大了控制范围。

此后几天,更多盟军部队被送进了沃尔谢伦。

11月4日,这座小岛上的战斗接近了尾声。

新上岛的第52师配合第4特勤旅,逐一拔除了德军的火力点,该师师长霍克韦尔·史密斯准确地判断道,“德国人快要投降了”。

果然,守在岛上的德第70师师长达瑟少将不久后就带着剩下的2000人放下了武器。

尽管有少量德国人在几处零星阵地里继续坚守了48小时,整个须耳德河口战役终以
盟军的胜利而结束,加拿大第1集团军为此付出了伤亡1.3万人的代价。

同是在11月4日这一天,英国海军派出大批扫雷艇开入须耳德河口,排除水雷。

英军一共排除了267枚水雷,到26日,第一批3艘货轮经由须耳德河驶入安特卫普。

两天后,第一支成规模的运输船队把7000吨物资卸载到安特卫普港,宣告盟军又一个物资集散中心终于投入使用。

这时,距离盟军控制安特卫普已经过去了足足三个月时光。

责任编辑:刘靖鑫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