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天籁”之乐的音乐审美本质

合集下载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也涉及了音乐美学的思想。

从庄子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不仅仅是传统的审美理论,还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首先,庄子认为音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交流和调和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音乐不仅具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艺术属性,还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其次,庄子认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思维,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现实和形式,进入更深刻的精神境界。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无为而治”为宗旨,即不强求,不刻意地表现主题和情感,而是让听众自由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表现力,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最后,庄子的音乐美学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例如他提出的“大一统”观念,认为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应该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整体性。

此外,他还主张音乐应该自由无拘束,反对教条主义和刻板印象。

总之,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综合性思考,表现出对人类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音乐的热爱和推崇。

庄子的音乐观与音乐美学

庄子的音乐观与音乐美学

庄子的音乐观与音乐美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对音乐的观念进行了独特的阐述,揭示了他对音乐美学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音乐观与音乐美学,并从中寻找一些启示。

庄子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超越言语的表达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力量,能够触动人的心灵。

他说:“乐者,心之和也。

”这句话表明了庄子对音乐的理解。

他认为音乐可以调和人的内心,使人的心灵得到宁静和平衡。

这种观点在当代音乐心理学中也得到了证实,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和”的观点,他认为音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和人为的干预。

他说:“乐者,无为而和者也。

”这种观点与当代音乐美学中的“自然美学”有些相似,强调音乐应该回归自然,不应该被过度的技巧和艺术手法所束缚。

庄子认为,真正的音乐应该是自由自在的,它应该能够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共振。

庄子还对音乐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思考。

他认为音乐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

他说:“乐者,变也。

”他认为音乐应该像大自然一样丰富多样,不应该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形式。

这种观点也与当代音乐美学中的“多元美学”相契合,认为音乐应该具有多样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不应该受限于某种特定的风格或传统。

庄子还对音乐与道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与道相通的艺术形式。

他说:“乐者,道之德也。

”他认为音乐可以通过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道的存在。

这种观点在当代音乐美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一些学者认为音乐可以通过表达人与世界的关系,传达出一种超越个体的共同体验。

通过对庄子的音乐观与音乐美学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具有一种精神上的力量。

音乐可以调和人的内心,使人的心灵得到宁静和平衡。

其次,音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和人为的干预。

真正的音乐应该是自由自在的,能够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共振。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庄子》(即《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并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在哲学、文学、美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音乐美学或者音乐审美活动更是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并且以“美”为最高。

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音乐理论有两个重要基础,其一是对老子辩证法的发展,其二是对儒家,墨家音乐理论的批判。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分为三点:1、至乐无乐(天乐)所谓“至乐”,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得到“至美”。

而得到“至美”的途径,则在于无为、“心斋”“坐忘”(指在意识中丧失了自觉意识),即忘却自身的得失祸福,忘却世俗的仁义礼乐,与道(自然、无为)合而为一,这就是“至乐无乐”。

2、“中纯实而返乎情”与“民之常性”主张人复归其自然本性,而摆脱儒家儒制法规的约束。

“中纯实而返乎情,乐也。

”这是以人内心纯朴自然情性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反映出《庄子》对世俗的有声之乐是有所肯定的——认为音乐应该合乎人的纯朴本性,并表现这种纯朴本性,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以自然纯真为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民之常性”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与人性联系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3、“无言而心悦”在音乐审美中,《庄子》对感性上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官上的把握给予了否定,因为这种感性的体验与把握缺乏精神上的体验。

它认为“须精神之韵,心术之动”、“无言而心悦”,才是真正构成对“天乐”的审美,也就是说要在音乐审美中用心去领悟其玄妙幽微,而不是靠耳目感官去承接感性上的体验。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黎静豫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8期【摘要】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音乐,其音乐美学思想成为了主导中国艺术正流的内在精神。

庄子提出了音乐美学的审美至境、音乐主张以及审美标准三方面,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现代音乐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庄子;音乐美学;审美至境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由来已久,至今仍对现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各学派通过各抒己见形成的“百家争鸣”时期。

这是一个头脑风暴非常活跃的时期,儒、法、道、墨、阴阳、杂各家先后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尽管有诸子百家在春秋时期各领风骚,但主要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却是儒、道两家。

而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及其代表作《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后世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庄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于丹是这样介绍他的:“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律;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哲学和美学的核心精神,同时也扬弃了老子哲学常常流露的对待人生的某种玄远感、冷漠感、疏离感,以超然的生活态度行走于世。

在音乐上,他对老子“大音希声”的观点加以发挥完善,从另一个更高的立足点来解释音乐。

在庄子看来,道是一切美的本源,《庄子》一书中即以“天之无限”、“道之自由”为美,其音乐美学思想也如此。

本文将从三方面来总结和研究庄子精深玄远的音乐美学思想,感受其超世脱俗的审美态度。

一、提出音乐美学的审美至境:“天籁”《庄子》全书以“法天贵真”为主题,崇尚自然,其美学思想是以“天”、“道”为美,追求没有外在人为的规律,以达到无限而自由为美,因而否定束缚于礼、不合人性的世俗之美,而追求不拘于礼、合于人性的理想之美。

由此,其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如此,那么,怎样的音乐才是超然的、合乎庄子眼中“道”的音乐呢?那就是符合其音乐美学思想核心的自然之乐,即“天籁”。

浅析庄子之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之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之音乐美学思想关键词:庄子;庄子思想;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思想一、品庄子“至乐无乐”的快乐观悟庄子之用乐(Y)观(一)至极的快乐超越世俗的快乐庄子认为礼仪是世俗所设的,真实是禀受于自然的。

所以,反礼乐教化[]。

他讲:“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庄子·马蹄》)。

为此,纵情的音乐和繁琐的礼仪是导致天下大乱原因,这种脱离本性与真情的乐就是对“道”的亵渎。

因此,这种“礼乐”掩盖下的“乐”是对真正快乐的混淆。

真正的快乐是超越世俗的快乐。

“道”是美的本源,它“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这就是说依“道”而行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修饰。

这种,“素朴”是达到自然完美的前提,也就用不着什么纵情的音乐和礼乐教化了。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才是庄子的“至乐”的标准。

要达到“至乐”的境界,应顺应自然,符合万物的常性才是真正的乐,无需人为的附加,否则将导致自然“天乐”的破坏。

这种“快乐”的方式才是通往音乐审美发展的重要之“道”[]。

总之,从庄子对“道”的根本属性阐述中可窥见到,无为自然的美是“道”的最完美的体现,所以庄子反对“文饰之美”、“仁人之美”和“礼乐之美”,反对一切人为的雕饰,不自然的东西。

提出了“朴素而天下莫有与之争”的美学思想。

在音乐中也无一例外,认为礼乐是繁文缛节,是外在人性的“骈母”。

其思想虽有消极之意,但其真反而映衬出来的这种“乐”才是最和谐,最完美的音乐。

(二)至极的音乐超越现实的音声前面已谈到了乐所含有的双重美学思想。

那么,“至乐无乐”中的两个“乐”都读(Y)时,则可推出至乐(Y)无乐(Y)。

这种体“道”的乐就是超感官愉悅的乐。

庄子讲“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故曰:至乐无乐”。

庄子的“至乐无乐”与老子“大音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庄子音乐思想

庄子音乐思想

庄子音乐思想之论说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19 世纪后半叶在欧洲才逐步建立起来,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源,则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尤其是进入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灿烂时期一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更是百家争鸣,先后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思想,以及与儒家礼乐思想持对立观点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即效法自然,珍贵本真,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反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

庄子哲学思维上“法天贵真”的思想是整个庄子思想的精髓,这对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庄子》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法天贵真”,即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尊重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进而效法自然,珍贵本真,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

甚至社会生活,也提倡“无为而至”,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和平相处。

这一切,最后还是归结到自然无为的“道”上。

这种“法天贵真”的思想表明,《庄子》不仅以自然为美,而且以自然为真、为善。

“法天贵真”崇尚道的音乐、自然之乐,崇尚“大朴不雕”的天然美,就是为了否定那些假、恶、丑的世俗礼乐,而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之乐。

庄子》哲学中的“法天贵真”,涉及到“真、善、美”,《庄子》认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是精神自由的境界。

“真”是本质,“善”和“美”的东西首先是“真”的。

失去了“真”,就不存在“善”和“美”。

当然,“真”和“善”就是“美”。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并且以“美”为最高,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认为,个体人格的自由的实现不仅是“大美”,而且是最高的“德”、“善”,其“善”是包含在其最高的“美” (大美)之中的。

对《庄子》中音乐审美本质的思考

对《庄子》中音乐审美本质的思考

作者: 王小龙
作者机构: 沈阳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81-8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期
主题词: 音乐美学;音乐审美;法天贵真;儒道互补;人性之美
摘要:在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文化的复兴是当代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

《庄子》是中国文化发展衍变及传承的起源之一,对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以及音乐审美等音乐核心范畴的影响可以说历史悠久。

本文通过对《庄子》的音乐核心思想的再次考量和审视,从而对其音乐的审美本质产生有关思考。

目的是普及和增强人们对传统音乐美学文化的认知和修养。

庄子关于声音的描述

庄子关于声音的描述

庄子在多个篇章中提到了关于声音的思想,他认为真正的音乐或声音是与“道”的属性相应的无声之乐。

以下是庄子关于声音的一些描述和观点:
1. 无声的推崇:庄子认为道体本身是“无声”的,而体悟与契合这个“无声”的境界是修道、进道的一种工夫。

他强调“无声”为得道的终极归宿,即使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但达到内心静默与道相合才是最高的境界。

2. 天籁、地籁与人籁:庄子通过天籁、地籁和人籁的概念来说明声音的发生和意义。

天籁是自然之声,不需要人为或风力引发,它代表了音声的形上本源或全体,具有主宰性或无待性以及全体性或完整性的特性。

地籁则是大自然中无意识产生的声音,如风吹草动之声,而人籁是人为创造的声音,表达人的主观感受。

3. 天乐:在《庄子·天运篇》中,有黄帝与北门成谈论《咸池》之乐的故事。

这段对话体现了庄子对“天乐”的看法,即最美的音乐是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它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范畴,是一种无为而治的自然状态。

4. 音声与道的关系:庄子认为,尽管道体无声无臭,但由道生出的万物却能发出声音。

这些声音虽然存在,但从道的角度看,它们并不彰显道的本质。

因此,庄子提醒人们要超越对声音表象的执着,去体认内在的道。

综上所述,庄子对声音的描述富有哲学深度,他不仅探讨了声音本身,还从声音的角度出发引导人们思考如何修心养性,以达到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刀7 3 乎 ”
王, 有拒绝楚威王厚礼高官 的聘请 , 终身深研 学问 。认
为“ 礼者 , 世俗之所 为也 ; 真者 , 所 以受 于 天 地 , 自然 不
可易也 。故 圣人法 天 贵真 , 不拘 于俗 … ” , 因而 批判
子游 日: “ 地籁 则 众 窍是 已, 人 籁 则 比 竹
子綦 日 : “ 夫天籁 者 , 吹万不 同, 而使 其 自
己也 , 成 其 自取 , 怒者其谁邪 ! ”
南郭子綦 向子游 描述 了什 么是 “ 人籁” 、 “ 地籁” 、
三足鼎 立。《 庄 子》 所提 出的“ 天 籁” 之乐, 体现 了《 老
子》 “ 大音希声 ” 音乐观 。
第 2期
杜洪泉 : 论《 庄子》 “ 天籁” 之 乐的音 乐审美本质
・1 0 l・
不同声音 , 时而又 自己平息下来 , 声音的发 出和平 息都
是它们 自己主宰 。 通过这段对话可 以认 识到 “ 天籁” 就是 自然 之乐 ,
是 已 。敢 问天 籁 。 ”
儒家 的独断论 与仁 义礼 乐 , 提 倡齐 物我 、 齐 是非 、 齐 贵 贱、 齐生死 , 逍遥 自得 的相 对主 义 , 追求 精神 解放 与 自 由。《 庄子》 一书, 体 大思 精 , 从人 文 意识 到社 会 观 念
都有重大建树 , 从 而完善 了道 家 的思 想 , 与儒 、 墨两 家
以及精神 实质。以“ 天籁” 的 自然观与《 庄子》 “ 法天贵真” 、 “ 民之常性” 相 联 系, 肯 定 了《 庄子》 音 , 揭示 了“ 天籁 ” 之音的音 乐审美本质 。
关键 词 : 《 庄子》 ; “ 天籁” 之乐; 法天贵 真; 民之常性 ; 审 美本质
中图分类号 : J 6 0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5 9 3 4 ( 2 0 1 4 ) 0 2— 0 1 0 0—0 4
《 庄 子》 , 道 家经典 之 一 , 亦称 《 南华 经》 , 据《 汉 书

子 游 日: “ 敢 问其 方 。 ”
( 惠州学院 摘 音乐 系 , 广东 惠州 5 1 6 0 0 7 )
要: 《 庄子 》 提 出“ 人籁 ” 、 “ 地籁” 、 “ 天籁 ” 的说 法, 从音 乐审 美的角度 来讲 , 人 们一般认 为“ 天籁 ” 是 最 美的
音乐, 但 是从“ 天籁” 的本意 而言, 却是现 实中不存在 的音 乐。文章 以《 庄子 》 的诸 多论述 , 分析 了“ 天籁” 理论 的由来
女 闻 地 籁 而 未 闻天 籁 夫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2— 2 7
子綦 向子游 讲述 了“ 天籁” 时 而发 出千差 万 别 的
基金资 助项 目 : 国家教育部 人文社 会科学 研究 一般项 目( 1 1 Y J A 7 6 0 0 1 4 )
作 者简 介 : 杜洪泉( 1 9 5 3一) , 男, 山东沂水人 , 教授 ,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 。
说:
游: “ 难道你就 没有 听到过细缓悦耳 的余音 吗? ” 子 游明 白了原来 地籁就是 自然界风 吹各种孑 L 穴发 出的声音 , 人籁 则是人们 弹奏各 种 自己制作 的乐器 所
发出的声音 。又 问 : “ 天籁是怎样发 出声音 的呢? ”
子綦 日: “ 偃, ……女 闻人 籁 而未 闻地籁 ,
第3 4卷 第 2期
2 0 1 4年 4月
惠州学院 学报 ( 社 会科学版 )
J OURNAL OF HUI Z HOU UNI VE RS I T Y
Vo 1 . 3 4.No .2 Apr . 2 01 4
论《 庄子 》 “ 天籁 " 之乐 的音乐审美本质
杜 洪泉
吏, 与梁 惠王 、 齐 宣王 同时 。曾麻 鞋 布衣 去拜 见 梁 惠
山林之 畏隹 , 大木百 围之 窍穴: 似鼻 , 似 口, 似 耳, 似析 , 似 圈, 似 臼, 似 洼者 , 似 污者 ; 激者,
稿者 , 叱者 , 吸者 , 叫者 , 豫者, 突者, 咬者 。前
者唱于 而随 者唱 喁。泠 风 则 小和 , 飘 风 则 大 和. 厉 风 济 则 众 窍 为 虚 。 而独 不 见 之 调 调 , 之

“ 天籁 ” 之乐 的 由来
“ 天籁” 一词 出于《 庄子 ・ 齐 物论》 。《 庄子 ・ 齐 物 论》 以子綦 ( 南 郭 子綦 , 相传 为 楚 昭王 之庶 弟 , 楚庄 王 之司马 ) 与子游 ( 相传 为 子綦弟子 , 姓颜名 偃 , 谥成 , 字
子游 ) 对话的方式 , 提 出了“ 人 籁” 、 “ 地 籁” 、 “ 天 籁” 之

“ 天籁” 。意思是说 大地 呼出气来 , 人 们称 它 为风 。这
风吹得各种孔 穴发 出怒 号 。山林 中有各 种 洞穴 , 象鼻
子, 嘴巴, 耳朵 , 瓶子 , 杯子等 , 风吹起这些孔 穴 , 发 出各 种不 同的声音 , 像水 流声 , 飞箭 声 , 象 在呵 斥 , 在呼吸,
在 呼叫 …… 。于于 的声 音 , 与 喁 喁 的声 音 相 和 相 应 。 风停 了 , 各种 孔 穴 空虚 , 也 就 寂 静无 声 了。子 綦 问 子
艺文 志》 著 录为 五十 二篇 , 现存 三 十 三篇 , 其 中 内篇
子綦 日: “ 夫 大块 噫 气, 其 名 为 风 。 是 唯 无作 , 作 则 万 窍 怒 呼 。 而 独 不 闻 之 了缪 拳 乎 ?
有七 、 外篇 有十 五 、 杂篇有 十 一。一般 认 为 , 内篇思 想
连贯 , 文风一致 , 当属庄周本人所作 ; 外片、 杂篇是 其 门 人所 作 , 但基本上仍反映庄子 的思想 。 庄子 ( 约公元前 3 6 9 一前 2 8 6年 ) , 名周, 战 国时期 哲学家 , 宋 国蒙 ( 今 河南 商 丘东 北 ) 人, 曾任蒙 地漆 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