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技术论思想评析(一)

合集下载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简短范文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简短范文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简短范文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别名,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主要通过他的著作《庄子》传世,其中包含了许多对人生、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了他对自由、宁静和自然的追求,以及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首先,庄子提出了“自由无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而不是陷入功利和名利的纷扰中。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安宁。

庄子的这种思想深受现代人的喜爱,因为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焦虑,而庄子的思想能够给予人们解脱和慰藉。

其次,庄子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存在,人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和现象来引申人生的智慧和道理,比如他用大树折断与小树折断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有弹性和适应性。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此外,庄子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做出了独特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虚无的存在,世间的名利功利都是虚妄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尘世的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用“化蝶”和“鱼游”来比喻人与世界的关系,告诉人们要适应变化、放下执着和追求内心的平静。

庄子对于人生的思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总的来说,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了他对自由、宁静和自然的追求,以及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他的思想给予了人们对待现实生活的启示,引导人们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尽管他的思想距离现代社会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庄子的思想新评价

庄子的思想新评价

庄子思想的新评价一、庄子思想的概述(一)《庄子》是研究的重要载体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庄子以其姿义放纵之势,被郭巷称为百家之冠。

其中庄主的代表作为《庄子》,本书庄子通过批判儒家、墨家以及名家等当时主要的思想流派,阐述了庄子自身的思想和观点,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齐物论的思想,本书不仅有效体现了战国诸子的思想交锋,嗯,还彰显了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

在庄子的论述之中,他通过对儒家创始人孔子各类思想的描述,并且对孔子持有怀疑的态度,这既为后世研究本书以及孔子的思想埋下了思想根源,同时也体现了庄子思想的批判性思维。

不仅如此,庄子在本书中还播具有辩论风采。

(二)庄子思想的批判渊源对庄子思想进行评价,实则是通过剖析庄子思想的本质和内涵,对其优秀的部分进行洋气和继承。

然而对庄子思想的批判最早开始于惠施。

惠施是庄子的朋友,《庄子》中记载,“君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大量记载了其他人对庄子思想的质疑和批驳。

不仅如此,墨家也对庄子思想进行了批判,而墨家主要批判的是庄子的辩无胜等思想,墨家认为是非一直是处于一个存在状态,而且是非可以通过辩论来进行逻辑梳理,从而明白社会的本质和内涵,所以说辩论不仅仅是让别人口服,是能够让对方心服,否则这样的辩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除此之外,裙子首先吸收了庄子思想的积极因素,并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辩证的批判,寻子强有力的指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群主对庄子的评价抓住了庄子的要害,并且为当代学者进行庄子思想的评价和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秦韩帝国的建立,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现大一统,因而文化也不如统一的状态,与时代发展相悖的思想,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与统治者进行国家统治相适应的思想,逐渐得到重用和流行,因此百家争鸣也在这个时期走向结束,儒家走向了一家独大,而诸如名家和墨家等思想近乎绝迹。

此时其他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道家和佛家仍然屹立不倒,并且成为了重要的中国文化组成,道家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思想流派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

试论《庄子》的技术思想

试论《庄子》的技术思想
在《庄子》里,描述至人的高超智慧和超凡脱俗 的能力故事和情节比较多,相对凡人的事情讲得比 较少。这可能和“道”的高深莫测存在形式有关,也 有怀疑一 般 人 能 否 领 悟 “道 ”的 可 能 性。 但 它 也 没 有完全否定一般人的作用,“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 一焉;人卒九 州,谷 食 之 所 生,舟 车 之 所 通 ”。[1]189人 从肉体的形态上讲,是世界万物中的一物,和其他事 物一样都具有物质性,它们之间有其共同性和一致 性,可谓万 物 具 有 “齐 一 性 ”。 从 存 在 的 形 态 讲,人 与物有根本的区别。物的存在仅仅是一个形体和形 状,如果它们没有和人的生存联系起来的话,是没有 任何意义的,是抽象的存在者。人是一个能在者,就 要谋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的蓝图,凭借自己的经验、 知识和技能,予以实现之。根据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耕作土地,生产粮食,解 决人们的吃饭问题,需要耕作技术。选择树皮、动物 的皮毛或丝、麻、棉作为原料,加工成为各种衣服,需 要加工、编织和缝纫技术。建造一个安全、舒适和环 境优美的房子,不仅要有辨别方位座向的能力,还要 有筑造的技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各 种交通工具,根据交通工具的运行方式和动力来源 的不同,设计和制造各种交通工具,需要多种相关技 术。使用交通工具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水平和效 率,方便人们的货物交易和人员往来,提高人们的物 质生活水平,同时促进文化和技术的交流。通过技 术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表现出人的存在的 “多样性”。虽然人和物的存在方式不一样,人能够 创造和发明技术,利用技术进行生产和生活,使人进 入属人的生存领域,这也并不意味着属人的领域和 属物的领域是根本对立的,而是要使两者融为一体。 我们生产粮食也好,制造工具也好,只有凭借技术才 能把它们做好。而技术的产生是对土地、种子和各 种材料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生产恰当合理的工具, 设置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以实现最终的目标。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庄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涉及到伦理、政治、心理、宇宙观等多个领域,并对后世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和影响三个方面,对他的思想进行评述总结。

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间最根本、最高尚的力量,是超越一切对立对待的统一。

庄子主张通过与道相合,顺应自然,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他强调追求天人合一,摆脱以人定律的思维,超越现实的束缚,融入宇宙的旷达胸怀中。

在庄子看来,人的本性是自由的,是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体完善的。

他反对社会的压制和人为的束缚,主张随遇而安、无为而治。

他提出了“自由自在”、“无为而治”等观点,主张摒弃功名利禄的追逐,脱离纷杂的尘世,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庄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自由的个性”。

他反对传统社会观念的规范和压迫,主张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独立的个性和真我的表达。

他提倡“逍遥游”、“无用”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自然和独特。

庄子还提出了“相对主义”的思想,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不存在客观的绝对标准。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中国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对主义的观点使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拒绝一切形式的正义标准和价值评判。

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首先,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后来著名学派如道教、儒家等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次,庄子思想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诗词和小说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最后,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鼓励人们追求真实自我、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总结起来,庄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追求与道相合、无为而治,追求自由自在、逍遥游的生活态度。

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提倡相对主义的观点。

庄子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庄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其著作《庄子》中所表达的一种思想体系。

庄子思想涵盖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政治思想等多个领域,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评述总结。

首先,庄子主张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庄子认为人应当追求自由和自在,不被外界的规范和框架所限制。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加干预即可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真实自我,不对外界的评价和期望产生过分的依赖,而是在自己的内心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其次,庄子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精神追求。

庄子提倡人们从心灵上追求自在和宁静,超越世俗的欲望和功利的追求。

他倡导寻找真正的自我,发现生命的智慧和内在的力量。

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强调人的内心应当自由自在地游离于世俗的纷扰之外,达到境界的超脱和内心的安宁。

再次,庄子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庄子倡导人与自然相融合,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而不是与之对抗。

他认为自然是完美无缺的,人应当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

庄子的“变化无常”思想,强调万物皆然,变化无常,人应当顺应和适应变化,而不是僵化地坚守固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最后,庄子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他的哲学思想对于后来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庄子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和观点,如“人不风而潜德于无形”、“大知闲闲,小知间间”等,成为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研究和借鉴的重要对象。

综上所述,庄子思想体现了对人文关怀、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内心修养和宇宙和谐的追求。

庄子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至今仍然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引言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岳,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且对后世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评述总结,包括其主要思想观点、思想内涵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主要思想观点道与自然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他认为“道”是整个宇宙的根本原则,是自然界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庄子的“道”与儒家的“道”有所不同,儒家的“道”注重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而庄子的“道”强调的是自然的无为而治和随性而行。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放弃功利之心,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自由与无为庄子反对通过功利性的行为来追求个人利益,他认为人应该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

所谓无为,即不做无谓的努力,不追求虚名虚利,放弃功利心理,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来阐述这个思想,例如蝴蝶梦和鱼游且悦等,以形象地表现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与自然和谐相处。

平等与虚无在庄子的思想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不分贵贱。

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平等而没有实质的差异。

他倡导追求虚无的生活,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虚幻的,对待一切事物都应以虚无的态度来对待。

自由自治与追求心灵境界庄子提出了自由自治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界的约束和束缚。

只有达到某种境界,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自治。

他认为心灵的安宁和平和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思想内涵庄子的思想给人以十分深远的启示,他提出的“道”、“自然”、“无为”等观念成为了后世哲学思考的重要对象。

庄子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去除功利心,追求内心的自由,这种思想内核对于当今社会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庄子的思想鼓励人们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达到内心的平和,进而实现对外界事物的超越和对自己的悟透。

他通过形象生动的寓言和比喻,将哲学思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他的思想内涵。

庄子审美技术思想论析

庄子审美技术思想论析
关键词 : 庄子 ; 审美; 技 术 思 想
中图分类号 : B 2 2 3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4— 4 3 1 0 ( 2 0 1 4 ) 0 3— 0 0 1 2— 0 4
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 带给我们 的, 一
方 面是极 大 的便 捷 和实 惠 , 譬 如 眼观 六 路 、 耳 听八 方、 高飞寰 宇 、 深人 海洋 等 ; 另 一 方 面却 是 不小 的 困
后去 性 而从 于 心 …… 文 灭 质 , 博 溺心, 然 后 民
始 惑乱 , 无 以反 其性 情 而复 其初 。 L 2 』 【 ¨
பைடு நூலகம்
钻 木 以取 火 , 结 网 而 渔 猎— —研 制 农 具 , 致 力
惑 和灾难 , 譬如制假贩 假 、 枪炮 屠杀 、 核 弹爆 炸 , 甚 农 耕 ; 开 发 车舟 文 字 , 促 进 交换 —— 编 制 1 3 历, 掌 管 至 心灵 戕 害等 。其 实 , 远在 2 0 0 0年 前 , 遥 遥地 立 于 季 节—— 选 用 人 才 , 整 治水 利 …… 它是 一 幅 自渔 猎 轴心 时代 , 庄子 已慧 眼 独 具 , 赋 予 技 术 以 审美 意 义 , 时代 至农 耕定 居 时 代 的技 术 发展 路 线 图。从 中 , 庄 渗 透人 性意 识 于其 中 , 做 千 古 的训 诫 和警 醒 。本 文 子 敏锐 地窥 破道 德沦 丧 、 民风浇 薄 。 在《 肱箧 》 中他
技术成为工具 , 导致人们对技术的依赖 , 治化 之 流 , 枭 淳散 朴 , 离道 以 为 , 险 德 以行 , 然 度客体化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2—1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技术论思想评析(一)关于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几乎截然对立的观点。

李约瑟认为:“事实上,在中国,确实一切科学技术的成长都和道家是分不开的”1]。

而包括郭沫若、冯友兰在内的众多著名学者则把道家视为“蔑视文化的价值,强调生活的质朴,反对民智的开发,采取复古的步聚”2]的没落思想代表。

取调和立场者则认为存在着“道家科学作用的二重性;操作层次的实际贡献与思想层次的消极影响”。

3]在笔者看来,过往的论者对道家思想中的若干概念未能作更为细微的分析,例如将技巧与机械视为一体,将技巧与技术混为一谈;高扬了道家思想的美学价值,贬抑了它的实践价值。

本文试图从最为论者偏爱的《庄子》切入,从分析《庄子》中刻划的多项技术及其人格化——工匠出发,解读庄子贬斥语文却推崇意会,赞美技艺却否定机构,崇尚自由却鼓吹历史倒退,这一《庄子》技术观之迷,阐明庄子对提炼古代技术特征,揭示技术的社会本质所作的独特贡献,及其技术异化思想的人文价值。

一、古代技术的诀窍性质先秦经典中,《墨经》和《考工记》是记述当时中国科技成就最集中的文献。

《庄子》中,虽然也提出或反映了天文学的昼夜说,声学的共振现象,液体的浮力性质等等,但就其在科技史上的贡献说来,比起前两者则是小巫见大巫了。

《庄子》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刻划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工匠劳作形象,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Jū@①倭承蜩,津人操舟,梓庆削Ju@②,匠石斫垩,东野御车……透过《庄子》对这些古代“技术员”的描绘,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技术与近现代技术的实质区别,从而认识言传已知与意会已知二分法在历史上的合理性。

庄子笔下的古代技术有这样几个特征:(1)无论是屠夫、木匠、石匠、船工,还是斗鸡者、捕蝉者、游水者等都是个体劳动者。

当然,建筑、铺路、造船、治水等肯定是协作的产物,但是它与工业化的高度分工前提下系统性的有机合作显然是两码事。

(2)民之能否称其为匠,划界标准在于手中有没有“绝活”。

庖丁贵在“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qī@③,xū@④然向然,奏刀huō@⑤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庄子·养生主》以下出自《庄子》只注篇名)。

轮扁贵在“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他却能做到“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天道》)。

@⑥倭承蜩,贵在“犹掇之也”(《达生》),东野御车贵在“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达生》)……他们的技术表演出来,“见者惊犹鬼神”。

当然,匠人不能离开各自的工具去操作,但是彼时的工具无非构造简单,制造容易的刀、斧、杆、鞭之类,功能无人不晓,使用无人不会,但是不同的人使用同样的工具所达到的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工具与操作相比不能不处于从属的地位。

在近现代技术体系中,工具系统精密复杂,操作方法简便易学,生产效果更多地取决于硬件的先进程度,恰与古代匠人的手艺占主导地位截然相反。

(3)各路匠人的绝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庖丁之“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⑥之“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

”梓庆之“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

(《达生》)等均是某种专注、静思以至坐忘等意念功夫的表现,而这一技术之又魂又是难以诉诸文字的,庄子于是在轮扁斫轮的寓言中提出了意会之知高于言传之知的论断,其论据是,斫轮之术“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知,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槽魄已夫!”(《天道》)。

诸多论者从《庄子》关于工匠技艺的描绘中,得出了庄子“反对向外求索知识,主张向内体悟‘知识’”,“竭力推崇‘口不能言’的神秘主义个体技能体验”,“反书本知识,反理性分析”,“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否定结论4],笔者认为有失偏颇。

庄子以及道家的确具有高扬直觉,贬低理性的神秘主义倾向,但这一倾向主要来自他的人生观,社会历史观。

《庄子》对古代技艺是一种“绝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括,显然有某种诗人的夸张,然而这是以真实为核心的夸张,不是背谬真实的虚构,《庄子》之被人们长期忽视的重要思想价值之一正在于他抽象出了古代技术(尤其是中国古代技术)与近现代技术相区别的特征。

关于中国古代技术与近现代技术的区别,已有许多讨论。

梁从诫先生通过深入细微的比较研究后指出,以明代《天工开物》为代表中国古代技术的特征是,“第一,没有理论基础,第二,没有准确的定量描述,什么‘高约丈余’,‘水微温’等,按照它的讲法你没法重复做。

所以中国古代技术有个失传的问题。

因为都是老师傅把着手教,完全靠经验,师傅很难以通用的语言讲清楚,因为中国缺乏一整套科技术语…”。

关于古代典籍中的插图,“明朝末年中国有名的插图本类书《三才图会》,其插图之原始,之不准确,实在惊人,连示意图的水平都不够…中国古代因为几何学不发展,没有画法几何,没有透视,所以《天工开物》里画出来的人和物都是扭曲的…中国古代插图中也有伦理中心主义的表现,主观认为重要的就夸大,不管实际的比例大小。

”5]梁先生这里所说的看重经验而缺乏理论,缺乏精确的语言和绘图,只可意会而无法重复,师徒相承导致失传等等,可以视为《庄子》对技术的寓言式概括的现代诠释和引伸。

作为一种与人类共存共荣以应对自然的实用文化,技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当今辞书和专业论着,大多沿用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提出的技术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并且赞赏该定义强调了技术的目的性、协作性、工具主导性、知识系统性6]。

但从远古直到十七、十八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手工劳动一直占主导地位,狄德罗的定义并不适用。

反倒是《庄子》将它描述为一种合目的性、个体性、手艺主导性,经验与灵感——体悟相辉映的活动,抓住了古代技术的实质。

《庄子》的描绘与《考工记》也是一致的。

《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知者造物,巧者述之,守之,也谓之工”。

强调工和巧——巧妙、技巧的对应,工匠的责任是应用创造发明,并把经验、技巧传给后人。

在西方,与庄子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将技术与艺术归为一类,称之为“创制的科学”,以示与理论的科学——物理学、数学、哲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相区别,亚氏强调技术具有与必然相对立的生成性和巧遇性的特点,而高层次的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则是讨论必然性的学问,他说“凡是由于必然而存在的东西都不是生成的并与技术无关”,“技术依恋着巧遇,巧遇依恋着技术7]”。

可以说,亚氏虽然认为技术中有理性活动,但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理性,它与理论理性是文野悬殊的两码事,灵巧、巧合是技术不可或缺的要素。

总之,与庄子同时代的中西学者都把技术视为technique——技巧、技艺,而只是到了近代,技术才成其为狄德罗的technology——工艺学说。

如前所述,庄子以“能有所艺者,技也(《天地》)刻意夸张了工匠技巧的直觉方面,贬低了其理性方面,这将有助于个人在经验中艰苦地体悟和锤炼某种绝技,但却不利于对这些诀窍的理性整理与文字传播。

透过大量的史书和文物考古,关于万千鲁班、华佗、李春、黄道婆式的人物及其精湛技艺,我们只能闻其声,见其影,却不知其名,不晓其能,从因果关系而论,是中国的技术传统造成了庄子的艺术提炼,还是庄子的美学倾向造成了技艺的失传,这是一个鸡生蛋,蛋孵鸡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态孕育了老庄之学,而老庄之学又强化了中国技术文化的特定形相。

那么,是否希腊的理性传统对于技术的进步就大吉大利了呢?且不论“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技术与艺术的亲缘关系比自然科学的亲缘关系要近得多,就他以理性的方式提出的地心说和运动学原理而言,不是因为托庇于他的绝对权威,成为中世纪之后阻挡近代科学革命的最大障碍吗?正如究竟东方技术高于西方,还是西方技术高于东方一样,高扬直觉的东方传统,崇尚理性的西方传统,孰短孰长,其功过是非,也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二、二元论的技术观如上文所述,庄子对于技艺及其人格化——工匠极尽溢美之辞,但是在丈人圃畦的故事中,《庄子》却又明白无误地宣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天地》)一个“必”字表述了一个必然判断:机械——机事——机心——心灵不纯洁——心神不定——不能转道。

这段话成为几乎所有批评庄子反技术倾向的论者锋芒所指。

那么,为什么庄子坚定地反对机械呢?在庄子看来,使用机械就意味着怀有机巧之心,其结果,一是破坏精神之宁静,二是“用力少,见功多”同样的劳作却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从道家的自然主义人生观看来,“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

(《齐物论》)“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天地》)。

否定功利就必须反对达至功利之源——机械,这里机械的本质是自我规定了的,其目标指向是唯一的。

我们不妨称之为关于机械的功利主义立场。

但是,对机械的本质是必然恶的判断,不能作为庄子关于我们今天所称的技术观的全部。

在狄德罗的被取得共识的定义中,“机”无非是硬件,“技”无非是软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从属于技术大系统的两个子系统。

在庄子那里,“机”和“技”(本文中,“技”专指剥离出工具、机械之后手工操作的,以示与技术相区别)却是被明确归于不同范畴的两码事。

道家的全部学说如果可以简单归结为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话,那末“机”由于是人创造发明出来的,所以它和语言文字、印章玉玺、仁义道德一样,属于人为的范畴,应予否定。

“技”则是造化赐予人类五官、四肢的天生功能,就好象骐骥骅骝之一日千里,狸shēng@⑦之捕鼠,鸱鸺夜撮蚤一样,是自然“殊技”,庄子总结梓庄削ju @②的经验为“以天合天”,即剔除私欲私智,遵循自然的创作过程,工chui@⑧之巧在于“指与物化而不以稽”,善泅者之能来自“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均见《达生》)讲的都是巧夺天工之“技”是自然之道,是“去知与故”修炼而成的人之“殊技”。

但是,技术的社会本质绝不是简单的二分法所能判定的。

假设“技”在原始人那里还可以归为人的自然秉赋,那末,智人之“技”就已经是文化的重要环节,从属于人的目的性和价值观,包括庄子的所谓“知”与“放”。

其一,动物之“殊技”来自基因的遗传突变,“技”的进步本质上都是基因极缓慢进化背景下文化迅速进化的表现。

其二,人的感官和肢体功能之可能性一定要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的控制和导向,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其三,“机”无非是“技”的物化,斥责“机”却赞赏“技”不合逻辑。

庄子意识到对技术作“技”与“机”的二分法陷入的困境,他要弥合自己造成的逻辑矛盾。

所以他一方面肯定“技”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又对“技”加以批判。

伯乐治马,陶者治埴,匠人治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马蹄》)他甚至咀咒说:“擢乱方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王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⑨工chui@⑧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