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

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现实。
庄子想表达的是,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悠然自得的生活志趣《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的逍遥游讲了什么?《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庄子《逍遥游》有什么寓意?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
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
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它不仅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古代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对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庄子如何做到逍遥游?《消遥游》的主旨,意思是绝对自由,庒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伎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记挂,无阻碍的境地,这是虚无主义的表现,但是文章讲到宇宙万物的各种对立关系时,能够比物连类:枃思宏伟,想象奇特,善用寓言比喻事理,章法结构严密,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本文先总述逍遥游所体现的庄子所追求的大自由,然后通过对“逍遥”、“游”的阐述来表明对逍遥游的内涵的理解,即是一种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之后阐述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对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人生思想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启示,即我们要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真正自由的人格。
以逍遥姿态、理性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内涵;启示正文:一逍遥游的内涵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很容易了解到,“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
要想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庄子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一篇。
《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
庄子一生真本领、大追求,尽在“逍遥游”三字。
说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内涵,我认为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陈怡老师在《庄子内篇·精读》一书中说到:他(庄子)的大追求就是用大智慧通过大功夫争取大自由,追求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大道的无待者才能达到真正高远的大自由,即逍遥游。
我认为“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是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的自然的游。
让我们先来看看“逍遥”。
很多学者认为,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我认为,庄子追求的真正自由绝对不只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不断超越的自由。
我们心里不禁问到大鹏自由吗?实际上,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对大鹏是肯定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大鹏是自由的,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依旧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
庄子是借大鹏绝云气的极限性翱翔,隐喻他所追求的人的最高的自由和超越的境界。
对《庄子》主要思想的分析和心得体会

对《 庄子》 主 要 思 想 的分 析 和 心 得体 会
一 李 彤
内容 摘 要 : 《 周 易》 《 老 子》 《 庄 子》 是 中 国 三 大 玄 学 , 而 先 秦 说 理 散 文 中, 最有 文 学价 值 的是 《 庄子》 。《 庄
子》 3 3篇 , 分 为 内、 外、 杂 三 部 分 。 一
思 想 的 一 个 重 要 问 题 。庄 子 认 为 , 只
时他 的 学 生 商 量 要 厚 葬 他 。 庄 子 却 说
他 死 了 以后 要 “ 以天 地 为棺 材 , 以日
月 为 连 璧 , 星 辰 为 珠 玑 ,万 物 为 赉
送 。” 形 体归 于天地 , 生 死 归 于 自然 。
庄 子 流 传 下 来 的 名 言 对 后 世 也 有 很
庄 子 是 战 国 中 期 1 位 伟 大 的 隐 者思 想家 , 他 的思 想 涉 及 当 时 知 识 界
关 心 的许 多 重 要 问 题 , 但 最 核 心 的 思 考 ,是 要 回答 乱 世 如 何 找 到 人 生 出 路。 庄 子 对 社 会 黑 暗 和 人 生 痛 苦 有 独
( 一) 名 篇
束 住 。而 对 于 生 死 , 至 乐 篇 中也 有 鼓
盆 而 歌 的故 事 体 现 了这 一 点 。 庄 子 死
1 . 《 逍遥 游》 及 分 析 。《 逍 遥游 》 是
庄子 的首篇 和核心 , 庄 子 表 现 追 求 绝 对 自 由 的思 想 。其 主 旨是 “ 无 所 待 而 游于无 穷 ” , 即是 说 不 受 任 何 约束 , 自 由 自在 地 逍 遥 于 物 外 。 这 是 庄 子 哲 学
成 全 以后 的 超 越 , 这 是 生 命 境 界 。 以
《逍遥游》思想

浅谈庄子的“逍遥游”思想“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庄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先哲,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哲学中,“逍遥游”是其一生宝贵思想的至高境界。
“逍遥游”作为一种大智慧,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且是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庄子有机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指引着人们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时刻保持逍遥自在。
“逍遥游”听起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洒脱境界,往往是一般人对于庄子最深刻的印象。
说到“逍遥游”的人生智慧,我们要先来说一下庄子的传世名篇《逍遥游》。
这篇作品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代表了庄子一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最能表现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事风格。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追求绝对自由地翱翔于精神世界。
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其寄托和深远意义,在深入浅出的论述中,阐述深奥的“逍遥游”思想。
通过对《逍遥游》这篇作品的学习,让我们更好地体悟到了“逍遥游”思想。
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天地,不仅表现出他的洒脱,同时也寄予了他对社会人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历史和现实未来的思考,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地向往,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的提炼。
在现实生活无限的苦痛与凄楚中,就要不懈地追求个体生命的超脱卓然,拥有自由快乐的处世心态,徜徉无限和谐的广博的精神世界。
同时,还要不断地认清自我,在积极追求人生自我的过程中,逍遥自在,神游物外,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想逍遥而游,绝不能止步不前,绝不能局限于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满足、自我陶醉,而应该不断向前,即使面对困难,面的挫折,也要永远保持一颗自由快乐的心,这样就不会自怨自艾,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才不会自乱阵脚,才有勇气向前奋进,绝不退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理想。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非常有个性的人。
庄子的“游”世

庄子的“游”世摘要:“游”世是庄子为乱世中人提供的一种生存方式,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全生远害。
在实现“游”世的过程中亦实现了与“道”的融通。
本文从庄子对“逍遥游”的向往说起,探寻“向往”背后的推手——“人间世”,继而分析应对“人间世”的方法——“游”世。
关键词:庄子“游”世本文谈庄子的“游”世,主要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依据,且从《逍遥游》篇说起。
这是考虑到学者们一般认为“内七篇”多出自庄子本人之手,虽偶有殊议(如傅斯年就主张《齐物论》为战国时慎到所作,张恒寿认为《人间世》的主要章节非庄子作品),但对《逍遥游》几乎无歧见。
而且,历代注家对此篇在全书中的地位进行了充分地肯定,认为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篇,甚至视其为全书提纲挈领之作。
如陆树芝《庄子雪》称其为“全书之纲”,清人孙嘉淦《南华通》称其为“全书之纲领”,近人胡朴安《庄子章义·逍遥游总论》称其“统括全书之意”,等等。
《逍遥游》篇,庄子以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小到蜩和学鸠、朝菌和蟪蛄,大到鲲鹏、冥灵和大椿;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和“御风而行”的列子,乃至尧这样的圣君,都因有所待而受到制约,这些现实之物都不能做到无待。
只有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才能在“游无穷”时做到无待。
庄子告诉我们唯有去除成见的至人、不居功的神人、不重名的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待,唯有无待才能“逍遥游”。
何为“逍遥”?自西晋郭象以“适性”解“逍遥”后,至今的多数注家都受其影响,将“逍遥”解为自得、自适、优游自在。
但据张松辉先生考证,晋代之前的“逍遥”意为无事闲游,并不带有感情色彩。
具体还原到《庄子》文本中,“逍遥”一词共出现六次。
内篇两次,外篇三次,杂篇一次: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内篇·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内篇·大宗师》)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论庄子的游世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以自然界为基础,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他独特而深远的思考方式,它不仅在顿悟人生本质上有独特见解,而且提供了一种以平静心态面对世事的冷静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游世思想的探讨,体现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一、游世思想的内涵庄子的游世思想是指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
庄子认为人生是一场梦境,一切尘世间的忧愁和纷争都是虚幻的,与自然和谐的心态是人生的真正境地。
他提倡“无为而治”,以此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庄子还通过许多哲理故事,如庖丁解牛、蝴蝶梦、魏文侯梦等,来阐述他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社会现象的见解。
庄子游世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生的虚幻庄子认为人生如梦,一切尘世的烦恼都是虚幻的。
他通过庖丁解牛的比喻告诉人们,一旦达到心灵的平静,就能看到世间事物的真实本质。
人们常常为名利和权势奔波,追求着虚幻的欲望,而忽略了自己本真的自我。
只有超越这些虚幻和幻象,才能走向真实的境地。
2. 以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在达到平静自在的状态下,做到顺其自然,不去强求改变世事。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不操心于外物,而是与自然相融合。
只要心灵达到平和的境地,自然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一切都能够回归自然秩序。
3. 推崇自由和无拘无束庄子强调人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他认为人们常常被各种束缚所困扰,丧失了自由的本心。
他提倡人们通过释放自我的方式,追求内心深处的平静与自由。
只有放下执着,不受限制地游走于自然和社会之间,才能真正的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4. 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庄子的游世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流转变化的无穷大世界,人应该顺从自然,融入自然的大道中。
他引用“蝴蝶梦”这个故事来告诉人们,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一种固定的模式里,应该开放心胸,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经法10121140 郑海艳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
现代庄子研究,比较重视道论而轻视游世思想。
可是游世却是庄子思想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
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
研究庄子思想如果忽略游世,将无从理解庄学的灵魂。
所以现代研究游世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具有很高的价值。
游世是庄子提出的一种人的存在方式,他认为避世的隐士生存方式和用世的儒家生存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游世的生存方式才是合于道的生存。
对庄子游世思想的阐释大多从现世的黑暗和自我保存的角度展开。
事实上,游世是和对“道”的领悟不可分离的,是领悟“道”之后的一种生存方式。
同时,游世也不是一种毫无原则的保身方式,不是一味的消极等待。
游世是一种悠悠自在、积极的生存方式。
故游世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入世。
庄子既反对“江海之士”的避世,即抛弃世界而隐迹山林,也不赞成儒家的入世,即卷入国家政治生活而居于庙堂,而是主张藏迹于世界的世俗生活当中,又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
庄子是绝不会主张世人效法那些避世之人的,因为那种弃绝人世、隐居山林的行为方式,一来有违命运的安排,抛弃了君臣父子等基本人伦,推卸了人所应承担的最起码的责任与义务;二来太过刻意,且往往止于逐末,而遗忘
了根本,更有甚者,还有可能以隐邀名,以名渔利。
许抗生曾指出:庄子“并不是要人脱离现实世界,而是要在现实的社会中日常的生活中实现精神的超越。
这就是要在平常的生活劳作中体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获得人生的愉悦和自由。
”
基于对事实与人性的观照,庄子认定儒家之徒绝无实现其救国热情的现实空间。
对于庄子而言,儒家的入世之心、经国之志,完全是不考虑现实土壤的一厢情愿,这就好比螳臂当车,即使奉献出自己的全部生命,也无法阻挡社会滑入深渊的车轮。
也就是说,乱世之乱,绝不会因个人的介入而得以整治,这就好比命运一样是无法改变的。
既然庄子认定入世无效,那么庄子远离政治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庄子认定,在一个无道的社会,一切的介入都属无效,一切的介入都将害生。
入世的无效性以及危害性,使得庄子自觉地远离公共的政治舞台,也使得经世治国的话题彻底地退出了庄子的心灵。
庄子倡导游世。
游世的具体表现,乃是一种“顺人而不失己”,即既顺应这个社会,又不丧失自我追求的处世态度。
游世思想就其彻底的意义而言,是放弃了自我保全。
游世思想的本意,也要为个人寻找出路,但是庄子对世道黑暗看得太深,因此觉得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出路根本不可能,个人是找不到安居之地的。
那么人生在世怎么办?庄子提出一个办法,就是干脆放弃寻找个人出路,一切任从命运摆布。
世道既是彻底的黑暗,生命在宇宙背景中既是完全孤独无助,那就不必再挣扎着寻找黑暗世道里不可能找到的东西,干脆无所谓地没入黑暗之中。
无所谓地没入黑暗,有两种表现,一是
就以黑暗的方式活着,这就是上一节所说的“支离疏主义”。
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安然面对灾祸和死亡。
《庄子》各篇中,常可见一些戏谑生命的生死游戏之言。
庄子游世思想包括戏谑地面对死亡,这一点以前的研究者早就注意到了。
但是以往对庄子生死游戏之言的理解,偏重于寻求内心的安宁,而很少言及庄子埋在游戏之言下的激愤与嘲讽。
庄子提出的游世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
游世的本质并不是要超世或遁世,而是顺世。
我们能够做到顺世必去超世或遁世呢。
游世的生存方式也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自由状态。
庄子的游世主张既是一种精神的自由状态,也包身体的悠悠自在,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
庄子的思想是强调顺的。
游世就是要做到一种顺世的生存状态。
在理解庄子的游世时,我们不应该仅仅把游世看作是一种精神的自由。
游世是一种现实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不认真”或“放弃认真”,而是以一种不同于“用世”的方式认真。
庄子讲“外化而内不化”,“形莫若缘,情莫若率。
缘则不离,率则不劳。
”山木安然和外境处,参与变化而不妄自增益。
形体因顺,情感率真就不会劳累。
游世不是要忽视形体方面,只在精神中追求自由自在,而是我们的身心都能够优悠自在。
游世实现的是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
就生存而言,庄子认为人能“虚己以游世,其能害之!”就现实而言,游世思想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我们经常讲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情,其实就包含了一种游世的生存方式。
在游世的生存方式中,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那我们的生活就会轻松一些,我们也就
不会在这个世界迷失自己的方向。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十分复杂的。
在庄子描述人生游戏态度的文字中,我们感到,有的时候庄子确实是想以轻松的游戏来消解人生的悲苦,贯穿其间的是懒洋洋的温和感。
但是这一面自来就被人们理解得过了头,不仅以为这种轻松就是庄子人生思想的全部宗旨,而且产生出庄学目的是寻快乐这样极其浮面的说法。
事实上,以游戏的轻松解除悲苦只是庄子部分的真实想法。
有的时候庄子提倡的游戏姿态,从文意与文气看都不是为了追求轻松,而是为了表达对世界的嘲讽与敌意。
游世思想是最不肯认真并故意取消一切认真,但从实质上看,游世思想的灵魂却是在不肯软化的冷漠孤独中坚守着最原初的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