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对我的影响

合集下载

我喜欢庄子作文

我喜欢庄子作文

《我喜欢庄子》
庄子,是一位特别了不起的古人。

我喜欢庄子,是因为他的想法特别有趣。

他说的那些话,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比如说,他讲过一只大鹏鸟,翅膀特别大,一飞就能飞好远好远。

我每次想到这个,就好像自己也能跟着大鹏鸟一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还有啊,庄子说要顺应自然,不要总是去强求一些东西。

这让我明白了,有时候不能太着急,要像小花小草一样,慢慢地长大,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庄子的故事和想法,让我觉得生活里有好多好多的奇妙等着我去发现。

我真的好喜欢庄子呀!
《我喜欢庄子》
我可喜欢庄子啦!
庄子就像一个智慧的老爷爷,给我们讲了好多好多有意思的事儿。

有一次,我听到他说的一个关于鱼的故事。

鱼在水里游得可快活了,庄子就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活呢?这可把我给逗乐了,也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不能随便就觉得自己知道别人的想法。

庄子还告诉我们,不要太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就像小鸟,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飞,多开心呀。

我们也应该像小鸟一样,过得简单又快乐。

我觉得庄子真的太厉害了,我会一直喜欢他的!。

《庄子》读后感(通用15篇)

《庄子》读后感(通用15篇)

《庄子》读后感1 《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既写大之玄妙,又写小之情状,还有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鱼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释读】《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说人当看破功名利禄,而是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本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等。

这一段是《逍遥游》的开篇,起笔就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

北海有一条鱼叫鲲,鲲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鲲化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广。

鹏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

大物必生于大处,鲲鹏如此之大,庄子笔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观一二了。

当然,庄子的描述并没有戛然而止。

他写道:当海动风起之时,鹏迁往南海。

大鹏既然要去往南海,绝不可能决然而起,所以要举起击打翅膀。

据《齐谐》说,当时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鹏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

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而飘动。

我们在地面看到天色苍茫,那是天的本色吗?天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而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

可见天地辽阔了。

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

任公垂钓 【原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庄子给我们的启示

庄子给我们的启示

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庄子》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智慧的经典,对后世的文化和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与逍遥。

庄子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本性,超越一切限制,无所依赖,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遥。

他用大鹏鸟、泽雉、无厚刀等形象来表达这种理想境界,也用宋荣子、列子、内卷等例子来批判那些受制于外部评价、功名利禄、情欲之累的人。

庄子的自由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在面对紧张的竞争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保持一种平和而豁达的心态,追求自身精神上的追求和自由,不要被他人或物质所束缚或影响。

2、独立与清醒。

庄子是一个捍卫自由的斗士,也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

他不迎合统治阶层,不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因为社会评价和自然变化而改变自身。

他用一种局外人的清醒头脑和不妥协的态度面对世界。

庄子的独立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在各种信息交织和价值观冲突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姿态,不要被洪流所裹挟,随波逐流,丧失自我。

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力,不要盲目跟从或模仿他人。

3、平常与顺应。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就像日夜更替一样不可改变。

他把生死看成是道的变化,死亡是生命状态的另一种延续。

他用自己的妻子死后敲瓦缶唱歌的故事来表达这种对生死的超越和平常。

庄子的平常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对待人生的起起落落,保持一种平常心和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要因为成功而骄傲,也不要因为失败而悲观。

我们要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活在当下,以一种坦然安之的态度面对必经的死亡。

4、齐物与合一。

庄子提出了齐物论,即认为万物都是道的表现,没有绝对的是非好坏之分,只有相对的差异和转换。

他用鲲鹏、蝼蚁、鲋鱼、骊龙等比喻来说明不同的视角和标准会导致不同的判断和评价。

他主张人应该用一种无分别的眼光看待万物,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

庄子的齐物思想可以启示我们用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强加于他人或事物,不要因为偏见或歧视而排斥或伤害他人或事物。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是一本充满哲学思考的书籍,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书中,庄子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生的观点和思考。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不应该被外界的名利所迷惑。

他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例如,他讲述了一个蝴蝶梦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断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放下对外界的执念和追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命的美好和幸福。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只有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庄子》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还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和未来可能的一名
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我相信只要我们珍惜生命、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庄子“吾丧我”思想研究

庄子“吾丧我”思想研究

庄子“吾丧我”思想研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的“吾丧我”思想是他对人生、自我和自由的独特理解,它表达了庄子对追求真我、超越世俗的生活的追求。

本文将对庄子“吾丧我”思想进行研究。

庄子的“吾丧我”指的是庄子认为人应该放弃追求个人利益和执着于自我,从而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认为,人们通常为了满足欲望和追求功名利禄而活着,这使得人们陷入了操劳忧虑之中,远离了真正的自我。

庄子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是一种虚幻的追求,只有放弃这些执着,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故事来阐述他的“吾丧我”思想。

例如《大宗师》中的“无为而治”,庄子通过描述大师拒绝担任政府官职来表达他的思想。

在这个故事中,大师坚持追求自己内心的感悟和快乐,拒绝了功名利禄的诱惑。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有追求内心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外部的物质利益,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还通过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来阐述他的“吾丧我”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放下对物质的执着,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的境界。

他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来展示他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应该像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动,与自然相融合,不去刻意追求,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的“吾丧我”思想还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理解。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只有从执着、欲望和功利中解脱出来,才能去追求真正的自我。

他通过修炼和觉悟来实现个体的自由。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而不是物质的所谓自由。

只有通过放弃对名利地位的追求,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后感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后感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后感
庄子的思想非常有启发性,让我意识到了很多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首先,庄子的思想让我明白到,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是被人为地定义着,我们认为是真的,却未必就是真的。

他反对人们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的想法,主张个人的自由和自主。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自己的内心为向导,不要被外界的干扰和利益所左右。

这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迷惑和误导,导致我们失去自我,变得迷惑和不知所措。

其次,庄子的思想也让我认识到攀比的弊端,认识到了物质和社会地位并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自由、幸福、健康、安宁等更加重要的东西。

人类可以通过内心的平静和释放来获得内在的和谐和幸福感。

最后,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事物,不要轻易地下结论,需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优秀的思想家不仅有独特的思想观念,还要有开放的心态和探索的精神,才能在思想和哲学的领域里有所创造和进步。

总之,庄子的思想非常有启发性和建设性,我相信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以他伟大的思想为指导,在成长和求知的道路上迈出坚定的步伐。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发。

书中庄子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过分干预和操纵事物的发展,让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自行运作。

这种思想在当今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多的掌控欲,尊重自然和人性的规律,以更加平和、自然的方式生活。

庄子还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

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智慧,而且引人深思,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庄子》中的文字简洁而优美,表达了庄子对生命、自由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在思想上得到启发,也让我在文学上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庄子》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著作。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我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本书不仅适合哲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所有寻求内心宁静和生活智慧的人阅读。

庄子生死哲学对我们的启发和意义

庄子生死哲学对我们的启发和意义

知识文库 第4期188庄子生死哲学对我们的启发和意义尹 鹏生和死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对生死问题的论述各有千秋,儒﹑道﹑墨诸家都曾有过论述,但道家的生死观却是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尤其是庄子的生死哲学:“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1这显示出了一代哲人的智慧。

不可否认的是,从古到今,生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终极性话题,人们为生命的诞生欢呼雀跃,相反的,人们为死亡的来临而痛哭流涕。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

毫无疑问的,每一个人都会为新生命的降生而喜悦,但是,人们却畏惧死亡,逃避死亡,追求长生不死。

“我国古代就有诸多的皇帝为了求得长生,不断地让臣子炉炼丹药,请道士提供不死之术,但最后都难逃一死。

统一六国,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终其一生,也没有筑就生命的长城,抱憾终身;一代枭雄曹操,面对生命的流逝,也只有徒然地仰天长啸:‘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在中国,一直以来,就忌讳谈起死亡,如果说生是值得庆贺的,死就是让人发颤的。

但与众不同的庄子认为,生死乃是自然之道,生不足喜,死不足忧,顺其自然,便是人生之道。

这是哲人的智慧,他的生死观具有重大的现代价值。

现代生活是一个科技发达,步履匆匆的时代,人们为了追逐名利而争先恐后,努力争夺一抹荣誉,当然,人们也同样承担着这样或那样的压力,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痛苦与挫折。

如何面对生活中无形的压力,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话题。

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我们活着,努力的去奋斗,去拼搏,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我们克服了所有的曲折,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让自己变得更坚强,不被社会所淘汰,可是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打败了所有,到最后我们还是输给了生命,我们斗不过死亡,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疲于奔命,不断地争夺身外之物来给自己添加负担呢?对于生死,我们不能做到很潇洒,不能像徐志摩那样:“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新生命面前,我们情不自禁欢呼喝彩,在死亡面前,我们也会感到莫名的慌张,因为我们知道生命走向了尽头,好像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个可怜的人,有种孤立无援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庄子思想的认识作者:范欢院系: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专业:城市规划年级:2010级学号:20101150190日期:2011年11月庄子思想对我的影响【摘要】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思想中流露出的那份淡定,那份超然,给了世人无数的启发与想象。

直至今日,他的人生哲学依然影响着现代人的道德准则、思维习惯、价值判断。

在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苦苦追逐,多少年轻的生命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给与的沉重的压力选择逃避甚至是选择离开这个不堪重负的社会……要是人们能够体会到庄子思想中的那份淡泊,那份超然,能够让自己有所感悟,虽不能有庄子之豁达但至少我们也能积极面对困难和压力。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修身养性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遵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在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主张追求生命的真实意义,保持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比享受任何荣华富贵都更好更为重要。

现实生活充满污秽,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与之相妥协,所以当理想的生活在世间难以实现时,他宁可选择从现实中隐退,于是有了入世的庄子和出世的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庄子注目于认识论,深入认识人的精神领域。

这是对于宇宙与社会两方面的考察,其考察既宏观又微观,达到了认识论发展的极高水平。

达到此点的关键在于追寻精神领域的绝对自由。

(一追寻逍遥自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真正的自由须“无待”。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二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

•“不知周之梦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齐物论》)•“忘吾有四枝(肢)形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达生》)•这种忘我的状态,庄子称为“吾丧我”(《齐物论》)(四)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齐物”方可“游刃”于“和谐”之境。

•体悟事物的对立统一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变动不居的事物,“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齐物论》)二、庄子的主要思想1、庄子对“道”的理解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道”是“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超时空的绝对或无限;“道”无所不在而又无所固定;“道”无法用概念说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人之认识境界。

2、庄子三辩小大之辩: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无小大之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观之,则万物莫不小。

是非之辩:庄子认为是与非本来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认为的设计和安排,万物生而平等,没有是非之别。

为解决人世间的是非问题,庄子提出了“两行”的处理是非立场:既要看到是与非的对立和冲突,又要超越这种是与非的对立,用一种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将是非混合起来是大自然和人都能各得其所,这样才能悠然自得的生活。

生死之辩:”道”既是万物的本体,又表现为万物的生灭变化:死亡不过是万物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已。

既然生灭是宇宙变化的形式,也是“道”的表现和呈现形式,那么人作为万物的一种,当然也有“道”的体现。

宇宙之间生灭变化,本无所谓生死。

庄子三辩表现了“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的相对主义的“齐物论”。

3、庄子的“逍遥”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4、庄子所持的宇宙和人的关系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5、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

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

•三、庄子及其后学的仁义观•1、《庄子》内、外篇的仁义观:•《庄子》内篇多从逍遥、齐物的角度对于仁义进行比较客观地分析, 如谓“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又谓:“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 是非之涂, 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齐物论》) 。

庄子推崇的“圣人”、“至人”、“真人”等,决不以仁义自诩,他们“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人间世》) ,仁义实在是不值一提的事情。

如果“躬服仁义”,那就如同受了黥刑一样而不得逍遥。

庄子提倡“坐忘”,首先应当忘掉的就是“仁义”。

反之,如果非要宣扬仁义,“强以仁义绳墨之术暴人之前”,那就是“灾人”(《人间世》) ,即祸害于人•《庄子》外篇诸篇对于仁义的抨击和剖析,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断定“仁义”是对于人性的戕害,是对人心的迷乱。

•2)断定“仁义”是造成社会动乱纷争的根源。

•3)以道家基本观念对于“仁义”学说进行重新诠释。

•4)属于外篇的《天地》《天道》《天运》等, 将仁义视为“道”和精神逍遥的工具, 即所谓“假道于仁, 托宿于义, 以游逍遥之虚”(《天运》)•《庄子·让王》篇记载子路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是为“道”“穷”而“无耻”的表现。

•原宪对于来造访的子贡的抨击。

原宪虽为居陋巷的贫士, 但却保持高节, 不苟于世俗, 瞧不起居富贵而自傲的子贡。

他不无自豪地说: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与之饰,宪不忍为也。

•这两个记载, 可以说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庄子后学的仁义观。

•《让王》篇的作者在极力推崇“仁义之道”,认为它是岁寒时依然茂盛的松柏的精神支柱, 是孔子于困隘中依然能够屹立的根基。

“内省而不穷于道”, 是孔子浩然正气的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所说的“道”, 并非道家的道术, 而是“仁义之道”。

从仁义观看道儒关系:•首先,《庄子》内篇和外杂篇中时代较早的作品, 对于儒家的仁义观并没有进行猛烈抨击, 而是注目于构建庄学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庄子》外杂篇中对于仁义学说大加挞伐的篇章文字, 是庄子学派创立与构建完成以后与儒家学派争夺理论阵地的产物。

•第三,《让王》篇的仁义观念会与其它诸篇有较大区别,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学术大背景的发展变化。

•百家争鸣在战国晚期有了更多的融汇综合的趋势, 通过“鸣鼓而攻之”以制服对手, 越来越不可能。

•在庄子创立庄学的开始阶段, 儒家的仁义学说被作为创建基本理论体系的一个佐证, 从“道”的角度对它进行许多分析。

•在庄子后学的“先进”弟子那里, 仁义学说则遭到猛烈抨击, 孔子成为他们嘲讽的对象。

•在庄子的“后进”弟子,尤其是《让王》篇的作者那里, 仁义学说被推尊为“道”,孔子作为“得道者”的形象也就有了圣人的神圣光环。

•儒道两家的关系, 在战国中后期经历了相知、争鸣与融汇三个阶段,从《庄子》的仁义观的变化中可以比较明确地看清这三个阶段的演进脉络。

四、庄子及其后学的“情性”观•“情性”观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

《庄子》内篇就有以“生”代“性”之例。

而“情”则指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是人主观思维的结果。

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有生命就有性,而情是后天的产物,有生命者非必有情。

庄子的“情性”观的中心内容在于强调情性的悲苦。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认为人生实处于悲苦之中,谓人自从降生下来就处于不停顿的悲苦中等待死亡。

如《齐物论》中:“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在《庄子·外篇》中,庄子后学发挥了庄子情性悲苦的基本观念,并提出了“人生苦短”之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油然漻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知北游》)•人在如白驹过隙般时间内等待者覆灭,所以“人类悲之”。

•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庄子后学则进一步认为“情性”是恶之源,这种观念与战国后期的性恶论接近。

《盗跖》篇:“小人殉财,君子殉名。

其所以变其情,易其性,则无异也。

”是篇谓人性的贪婪:“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

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

”在战国后期法家理论成为主流政治理论,性恶论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庄子后学的这个情性观正是顺应了这一思想潮流。

五、庄子人生态度思想在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1、庄子思想对追求和谐人生的指导意义庄子“齐生死”的思想,让我们打破主观观念的束缚,了解事物相互转化的道理,以辩证、相对、变化的观念思考问题。

当今社会人们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高学历人群,由于竞争压力过大而不堪重负轻生者大大有之。

而庄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会给我们以更多启示。

庄子在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中,既不提倡悦生恶死,也不赞成悦死恶生,而主张“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生而不说,死而不祸”,始终持守着自然的中道。

虽然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但是长生不死是绝难企及的非分追求。

庄子虽不赞成长生不死,却追求有限的长生久视,主张珍惜生命、爱惜精神,强调通过全性保真的途径,以尽人之天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