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及对中国艺术影响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具有独特性和深刻性,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独特流派。
本文将从庄子的思想内容、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一、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自由无为庄子提出了自由无为的思想,强调个体应追求自由、无欲、无为的状态。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约束、无拘束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约束下的自由。
当个体追求自由无为的状态之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2、无为而治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主张个体应当遵从自己的内在本性,不要过多地干预外部世界的运行。
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维护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3、反对形而上学庄子反对形而上学,他认为,人们应当直接面对自然界或社会现实中真实的事物,不要被形式上的字面意义所迷惑。
由此,他强调“自然”与“本性”的重要性,呼吁个体应当尊重自然界、尊重生命和尊重自身本性。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庄子的哲学思想拥有多个核心观点,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如下:1、天人合一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归于一体,宇宙间的种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的整体。
天地自然的伟大和无限之处,不仅在于万物存在,更在于万物之间存在无限的联系。
由此,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无为而治庄子主张个体应该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维护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个体过度干预外部世界运行的状态是一种破坏性的状态,它会破坏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带来更大的灾难和混乱。
因此,他强调个体应该尽可能少地干预外部世界的运行,让自然界自行调节,达到外部世界的平衡统一。
3、自由无为庄子主张个体应该追求一种自由无为的状态,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约束、无拘束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约束下的自由。
因此,个体应该避免过度的干预和约束,以追求自由和无为的状态。
庄子的散文及其文学价值分析

庄子的散文及其文学价值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庄子的散文风格独特,其思想深邃,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庄子的散文特点、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庄子》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庄子的散文特点体现在其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上。
庄子的散文通常以寓言的形式呈现,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和动物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哲学观念具象化,使其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他用蝴蝶的自由飞翔来比喻人的心灵自由,用大鱼放归大海来比喻人的自由追求等。
此外,庄子的散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散文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其次,庄子的散文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首先,庄子的散文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魅力。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张“道”与“自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追求内心的宁静。
他反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主张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庄子的散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和贪婪的,但也强调人性的善良和自由追求的重要性。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使庄子的散文更具普遍性和深度。
最后,庄子的散文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反对功利主义和权力的追逐。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最后,庄子的散文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的发展。
他的思想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唐代的文学家韩愈、宋代的文学家苏轼等都受到庄子的思想启发。
此外,庄子的散文也对西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综上所述,《庄子》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著作。
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3、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
庄子美学强调美善统一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注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现 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需要通过美好的生活方式来调节身心。庄子 美学提倡回归自然、追求简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 值得借鉴的生活哲学。
结论:
庄子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瑰宝,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现代意义。其基本特 点包括自然、美善、意境等,这些特点既体现着庄子美学的思想精髓,也为中 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庄子美学的现代意义表现在 多个方面,
2、文化传承的价值
庄子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通过 对庄子美学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使其 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
3、思想创新的灵感
庄子美学的思想开放、自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为现代思想创新提供灵 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庄子美学的多元性为人 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启发人们探索美的真谛。
一、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
1、自然之美
庄子美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强调自然之美。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独特 的美学价值,这种美是天然的、不带任何人工痕迹的。庄子的这种自然美学思 想,使得中国古代美学更加注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表现。
2、美善统一
庄子美学另一个基本特点是美善统一。他认为,美的本质是使人愉悦,而善的 本质则是使人受益。因此,庄子主张将美与善结合起来,使得美的事物也能够 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
庄子的美学时空观,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他倡导“道法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庄子的时间观强调时间的无限性和永恒性。他认为,时间的本质在于变 化和流转,而这种变化和流转是永恒的、不间断的。这种时间观念,对于现代 社会中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和使用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 将时间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而忽视了时间的无限性和永恒性。庄子的时间观, 提醒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时间的意义,将时间视为一种不断流转、不断 变化的存在。
庄子的主要作品

庄子的主要作品庄子,名周,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主要作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一、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的内篇中,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生的自由和逍遥。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
他提倡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2.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万物平等、无差别。
他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万物,尊重自然规律。
3.养生主“养生主”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他认为,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健康。
他提倡顺应自然、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等养生之道。
二、文学成就庄子的文学成就也非常显著,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寓言、故事等手法,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领略到哲学的智慧。
三、影响与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传颂,被后人誉为文学巨匠和哲学大师。
同时,庄子的思想也受到了后人的评价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思想过于消极和超脱现实,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启示,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庄子“重神轻形”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的无关紧要和“德 ”的重要 。他把这种人 称为“德不形 。” 物 ,万物生成各具样态 ,就称为形 ;形体保有精神 ,各有
(《庄子 ·德充符》)庄子借孔子之 口说 :水平是极端 的静 规 则 ,称 为“性 ”。“性 ”经修养再 返于“德”,“德 ”同于太
次之 .形名 已明而因任次 之 ,因任 已 明而原 省次之 ,原
“形”源于“道 ”.它不是内在 自足 的,而是道衍生 出
省已明而是非次之 。是非 已明而赏罚次之 。赏 罚已明而 来 的。正所谓“道 与之貌 ,天与之形 ,恶得不谓之人?”对
愚知处宜 。贵贱 履位 ,仁 贤不 肖袭情 。必分其能 ,必 由其 于人来说 ,庄子认为形体不过是人的精神 的暂居之所 ,
作 时进入审美体验状态就是要进入一个 自由的、纯然 畜下也。 (《庄子 ·天道》)
的 、“灵 ”的世界 。而“形 ”不是灵性 的 ,而是感官 的;不是
庄子认 为形名根基 于分守 ,分守根基于仁义 ,仁 义
自足 的 .而是被 生成 的。这就是庄 子所谓 的 “形名 ”理 根基 于道德 ,道德 根基 于“天”。他反对“骤而语形名 ”,
doi:10.3969/j.issn.1008--6382.201 1.01.016
VOI.23 NO.1 Fob.201 1
庄子“重神轻形"美学思想及其对 中国艺术的影响
杨 鹏 飞
(沈阳化工大学 社 科系 ,辽 宁 沈阳 1 10142)
摘要 :庄子强调“重德 而忘形 ”。由于“德 ”和“性 ”都源于“无 ”,且均为 “神”的一部分 ,所 以庄子 “重德而忘形”的 观点 ,可 以延伸和拓展 为“重 神轻 形”的思想 :即在艺术创作 中要把握无 形世界 的真谛 ,在审美体验 的过程 中要把 握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最根本的“道”。 庄子 “重神轻形 ”美学思想无论是在艺术创 作 ,还是 在艺术欣赏方 面都对后 世古典艺术的发展产生 了巨大而深远 的影 响。
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王春红 河南省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摘 要:庄子文学中美学的审美价值取向,独树一帜发展着“道”的审美意境,经过时间的考验,成为了传诸世间的艺术主张,无一例外对后世文学美学的追求基调进行着引导,不期然地会归于庄子美学思想的审美中心来。
学术界目前多从艺术化和审美化方面研究讨论其发展脉络,进行学术角度的阐述对后世文学思想是否具其美学色彩的精神继承。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中国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67-02一、影响中国文学作品美学生成的基础庄子思想被界定为以“以人灭天”(《庄子•秋水》)。
即强调天与人的区别。
他的论证是一种精神和物质的虚实相生,在“道”中进行了审美的精神体验。
意境要素和中国古典美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美象发展和个性化审美境界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构建意义。
庄子境界的生成与最终的归点在于中国艺术的意境之高度。
其对中国古典文学此方面的美学研究有着较为巨大的作用,包含着多个方面,错综复杂的形成了一种体现个人色彩的完整美学话题。
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的继承,后世中国文学将他的“意”的美学境界加以分析和抽离,表现出一个自由的、随心的、诗意的美学境界。
即产生连锁的无穷变化后,由此产生具有的,具有超越性、恢弘性,或大气飘逸的独特审美境界。
例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道”为内涵体现着 “恒物之大情”的一种飘渺虚幻的“象罔”体悟,它象征着“道”合而为一的万物皆可入,万物皆可离的美意思想。
隐喻“虚静恬淡寂”的追求,对后世中国传统艺术美学追求造成悠远而深刻的影响。
以此,中国文学领域的整体艺术环境将“美”的思想在古今思想精神上融合,与庄子思想个体的层面上,实现更为迫切的美学意义与价值。
例如,大文学家柳宗元认为,“道”是一切活动与行为的依凭与最终结果。
认为“道”本身就包含审美情趣,其自由的追求审美内在,文学的艺术本源皆来于自然。
庄子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主要内容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庄子学派”,主张人应该摆脱外在的物质追求,回归到自我内心深处去寻求真理。
庄子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无为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自由无为。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与自然趋于一致,不应该追求物质的欲望。
只有放弃追求外在物质,心灵才能得到自由的解放。
人应该放下自我,跟随自然的道,活得轻松自在。
二、心静自然庄子主张,心灵应该静下来,与自然融为一体。
人的心灵需要沉淀下来,才能够窥探到自然的真谛。
在庄子看来,必须具备静、深的内在,才能够体悟到自然的真实和谐。
三、悟空悟无庄子认为最高境界是“悟空悟无”。
悟空,就是对无限的空间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虚幻世界的看透。
悟无,是对万物的了解,洞悉人生境况,产生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庄子认为只有通过悟空悟无,才能真正了解自然的真谛。
四、天人合一庄子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指人类应该与自然达成和谐,将个人的行为融入到自然的法则中。
获得一种自然的境界,将人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成和谐的整体。
五、得道无患庄子的哲学思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修炼自我,获得真正的道。
只有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寻求真相,才能够得道无患,纵享自在而不受生命的纷扰。
庄子的哲学思想不仅深刻而且广阔,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
他的思想的核心内容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之一,鼓励人们要尝试透彻理解道、天、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的主张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提醒人们应该追求性命自在,回归到内心的静谧领域,以此实现自我和谐。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在一系列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在战国时期的中国,秦国正在逐渐统一六国,这种动荡的政治局面,不仅促使了各种学派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各种思想流派,其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比较重要的两个学派。
儒家思想尊崇礼仪,讲究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注重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则强调个体的内在精神发展,讲求自由自在、无为而治的境界。
庄子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价值评析

庄子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价值评析
1. 引言
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的背景和重要性,概括探讨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2. 庄子哲学思想概述
•回顾庄子生平和他的著作,《庄子》。
•总结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如自由无为、道德相对性等。
3. 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1 影响一: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解释庄子对追求自由、宁静和内心平衡的态度及其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影响。
•探讨庄子关于人类存在本身及个体处境的独特见解,并分析其如何塑造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3.2 影响二:政治和社会思考
•分析庄子关于政治权力、社会制度及人际关系方面的观点,如:“大同”、“无为而治”等。
•论述这些观点在中国传统政治和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影响。
3.3 影响三:艺术、文学和美学观念
•探讨庄子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学和美学观念的影响。
•分析庄子对审美情趣、意境表达和意象符号等方面的贡献,并指出这些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4. 庄子哲学思想的价值评析
4.1 理论上的价值
•评价庄子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独特性,是否具备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探讨其理论上可能存在的限制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或发展方向。
4.2 实践上的价值
•分析庄子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可能性。
•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如何解决当代问题以及在个体追求幸福与内心平衡方面的潜在价值。
5. 结论
总结庄子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与价值,并展望其在未来继续发挥作
用的可能性。
同时强调其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思想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庄子生平的简要介绍,阐述了庄子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审美理论的不同。
庄子由技进道、天人合一和独与天地来往的汪洋恣肆精神,朴素、自由的哲学观点,暗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渐进发现规律,并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审美心态和人格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有为无为由技进道物役物我两忘物化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史记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跖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蒙为宋地,庄子应为宋人(河南商丘县人)。
历史常识告诉我们,战国时期是一个既辉煌又纷乱的时代,观上文史料可以得知:庄子宁可在漆园(地名)做个形同隐居的小吏,也不肯接受楚威王的重聘,去担当宰相一类的大任。
由于有这样的价值守望,庄子长期在讲学、论道、著书中过着游心自然、适情顺性的生活,以致“衣弊履穿”、“困窘织屦”、“槁项黄馘”。
但他却在哲学和艺术上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哲学方面,庄子是老子的继承者,先秦道家学派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和老子共同完成了道家学派的学术理论构建,与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各树一帜,成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演进发展的两大宗派。
“道”为本体和“道法自然”这两个命题为道家学派的理论基石,对艺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有为无为,从物役到精神的解脱和老子哲学不同,庄子通过有为,对老子无为哲学作出另一种解释,更能令世人所接受,使“道”更具平民化色彩,和传统“入世”思想的儒家信奉也不同。
以“仁”为本的儒家礼乐文化更多地渗透到政治秩序和论理规范方面,而庄子思想更多地体现在哲学思维和艺术审美方面,比喻形象而生动,同时针砭社会黑暗,对社会现实有批判性。
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是超越功利的,只有不带有功利、权欲的艺术作品才是纯粹的艺术作品和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庄子就明智地指出“轩冕在身”并非人生意义,官位显达并不是快乐的唯一源泉。
自身的快乐,感觉到自己快乐是超越一切的快乐。
这对于今天艺术创作的心态把握有一定的规劝性作用,因为任何带有功利和欲望色彩的艺术作品都是注定不会真正打动观者,不会真正具有艺术生命力的。
庄子还告诫人们要有“雏之志”,情操高洁,只有品德俱佳、修养高深的人才能在事业上有不俗表现。
一个格调和趣味低下的人,很难想象他有怎样的艺术修养和艺术作品。
后世的画家、书家甚至还提出人品即画品、书品的论断。
从而进一步肯定了“人品”即人的情操品行的高低直接映射在其作品中,并决定了其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
此外,庄子对待死与生问题也有独到的看法和见解。
从庄子妻死的鼓盆而歌到朋友死的三号而出,如其说生命体是“气”的聚散,倒不如说庄子对生者和一切生命尊严的尊重,即更尊重生者,人死后的一切毕竟是不可知的。
“逝者往矣,来者犹可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生者,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状态,对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启发意义的。
二以技进道,物我两忘的艺术创作规律“庖丁解牛”这则寓言,长期以来被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广泛传诵引用,成为暗喻由“技”(艺)入“道”的精典。
庖丁解牛的经验具有普遍性意义:首先,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有一个掌握规律、精益求精的问题;任何事物,哪怕非常复杂的事物,都有内在规律可循,可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其次,庖丁解牛的过程也典范地表现出“艺”(技)与“道”深刻的内在联系;艺赋予道以外在形象和实体。
由“艺”入“道”是高级的艺术创作境界,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哲学睿智,并非人人都可以达到“道”的高度。
在这里,“道”和“艺”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宗白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
《齐物论》语:“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周化蝶包含了梦与觉、周与蝶、生与死三个层面的关系。
1 梦与觉。
这里的“梦”不是单纯的心理学概念,而是一个包容了人生哲学或美学意蕴的概念。
”梦”与“觉”是感知“真”与“幻”的两种情境和心理状态。
类似尼采提出的酒神艺术产生的幻觉状态,可以说是异曲而同工。
2 周与蝶,庄周梦蝶醒来不知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
唐代书家怀素动辄饮酒数斗,狂奔而书,酒醒后乃不可得;无不有从其衍生的痕迹。
艺术强烈的感染力也许就缘于此,包括表演艺术中的演员也须道先让自己扮演的角色所打动甚至是感动,才能演好这个角色,以致在表演的时候,自己也分不清是现实中的自己还是演的舞台上的角色。
3 生与死。
庄子把庄周化蝶的转化称之为“物化”,“物化”是庄子死生观的一个基本概念。
死也许是无人不感到困惑恐惧的,但在庄子看来,死生完全是种相对幻灭的现象,自然大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物物相互转化的过程,从自然中来再到自然中去,没有什么可怕的,人的初始,本无形体,由形体的形成,以至于复归于消解,对生命乃至生命消解的超脱,无疑对艺术的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如历史上的魏晋士人的死生态度无不受庄子的影响,从“竹林七贤”到有天下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大名鼎鼎的兰亭序,无不渗透着庄子思想;可以说,没有庄子也就没有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毫不夸张的。
三庄子的审美观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中国画无论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以及意境创造都来源于庄子美学,庄子哲学是中国画审美旨趣的最终指向。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达到“大美”、“至美”,必须体察自然万物之理趣;而天地之美的本质,就是《庄子》的万物最高原理——“道”。
作中国画时,“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微,《叙画》);“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高秉,《画媵》)。
画更要注意“心师道化”、“以天地为师”。
中国画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观:传统的中国画一般不以物象的肖似为主要依据和目的,所谓“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所以中国画画人物曰写真、“画山水曰写山水”、“画花鸟谓之写生”,这是庄子的“天道观”在绘画理论中的具体体现。
中国经典的画论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经营位置”等用语都来自《庄子》。
“气”是庄子哲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气聚而为实,形成万物具体的形貌,气散而形散。
中国画理论正是道循了庄子的“气”聚散论。
中国画必须有气贯于画面,“凡物得天地之气以成者,莫不各有其神”(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气”是画家所具备的自觉感知在画面上的具体体现,灌注在作品中充满生命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虚实相生”更是源于《庄子》中的“虚静恬淡……万物之本”的原理。
从审美主体方面,中国画家不自觉地效仿了《庄子》中崇高又伟大的“道”,探索理想的审美,并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
庄子认为:宇宙时空中,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的,唯有道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也是最本质的。
这一理论引导中国画家从对象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认识境界去体现美,从而产生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画的审美意境。
中国画的审美意境是主客体的审美统一,这一思想也最早发端于庄子的认识论,庄子的审美观不仅包含着主观审美感受,而且也包含着对艺术创作中审美主体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极其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它不仅从对象上去体验美,而且还以对象和主体之间所构成的某种特定认识境界中去感受美。
追求一种超越有限现实范围的无限广阔的天地合一之美,从而为中国画理论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则阳》)中认为美是主观的,为鉴之人的好恶所决定。
同一对象,有人认为美,有人则认为不美,这是个体情感在审美中所显示的差异性。
从思想渊源上讲,庄子关于美的见解是对老子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庄子从道生万物的哲学观点出发阐述自然美,认为大自然是“道”的最完美的体观,所以他反对“文饰之美”、“仁人之美”和“礼乐之美”,反对一切人为的雕饰的、不自然的东西,认为它们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而也是不美的。
在否定社会美的同时,庄子也极力论证天地的美、道的美,提出了“天地大美”的论断。
《知北游》中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道”是极朴素而自然的,这才是美的根本特点,“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刻意》)。
天地和天地之道都是美的,因为它们达到了自然无为的境界,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无有而无不有,这是最高的真和善,也是最高的美。
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是第一个如此推崇自然美的人。
他热烈地礼赞大自然的美,但也没有完全否定人的美,他在作品中提到的那些神人、至人、真人,可以说就是他心目中理想化了的人。
《逍遥游》中关于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描写是一段极富魅力的文字:“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于四海之外。
”这位神人可谓是道的化身。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
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
”(《缮性》);“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盗跖》),这样的社会才是庄子心目中美的社会。
庄子认为艺术欣赏需要一种健康的心态,即“虚静”。
《天道》云:“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保持心灵的澄澈,精神的虚空,是天地圣人的最高境界。
只有虚静之心,才能体察艺术的细致入微处,达到一种“大明”的理想境界。
也就是说,在进行艺术鉴赏时,必须摒弃一切功利和科学主义思想,这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庄子在其洋洋洒洒的作品之中,以气势磅礴、文辞奇丽、恣意纵横的文笔,主张人要有不同凡俗之志,甚至在《至乐》篇中采取了与髑髅对话的方式,颇有黑色幽默的意味。
其精神高度自由的思维方式可谓匪夷所思,今天看来也颇具超前意识。
概而言之,“逍遥”与“齐物”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成分,前者讲庄子的价值观(自由精神),后者讲庄子的认识论(万物平等,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