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
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一、《庄子》寓言故事阐释事理说理性强庄子一书十万言,大抵率寓言,这些寓言都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描述,其意图都是为了表达庄子的无为而治、顺乎天理的思想。
《庄子》一书的寓言故事处处不离这一主旨,并且达到故事与哲理的自然和谐地统一。
如“庄周梦蝶”,原是一个简单的做梦故事,庄子却由此及彼将现实与虚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想他人所想,首先提出了“物化”的概念。
他认为:不论客观万物还是人的内心世界都受“道”的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道”的`“物化”现象。
如庄子梦为蝴蝶,蝴蝶梦为庄周,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故应放弃一切对立和争论,做到无知无觉,恢复到虚无的“道”那里去。
寓言故事本身以梦境的不可捉摸性形象地表明自己抽象的相对主义观点,作为其无为的政治论与混事的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真是再恰当巧妙不过了。
庄子寓言故事说道理性有时存有虚构的成份,但不仅不影响其说道理性,有时反而进一步增强其用笔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例如《秋水》篇就记述了这则寓言故事:惠子相梁,庄子Thelle之。
或曰惠子曰:“庄子去,欲代之二者。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前往探望惠子,说道:“惠子相梁,庄子Thelle之。
或曰惠子曰:‘庄子去,欲代子二者。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Thelle之,曰:‘南方存有鸟,其名叫鸢雏,子知之乎?夫鸢雏厚腻南海,而连蕊茶北海,非梧桐远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尝。
于是鸱得臭鼠,鸢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坏’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坏我鬼神?”这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辛辣深刻,庄子以“腐鼠”喻梁之增益,这倒是明摆的比喻;鸢雏志在高尚,“非梧桐不栖于,非竹实不食”也可能将就是真的,但其仰头鸱得腐鼠而发之言似乎就是虚构的。
庄子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而是借予空虚虚构的动物故事抑扬顿挫、含蓄地告白自己的观点,嘲讽了惠子之贪图禄位以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下绿汁江;思想观点就是故事的比喻义,被“寄寓”在故事之中。
举例说明《庄子》的文学特色

举例说明《庄子》的文学特色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部名篇,其文学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幽默的语言风格:《庄子》常常以幽默的方式来讲述哲学思想,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转化成形象的故事。
比如《齐物论》中的"鱼世之乐,乃在于水"和"吾丧我,汝将焉得之?"一语双关,用幽默的语言呈现深刻的哲理。
2. 生动的寓言故事:《庄子》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寓言故事,如"背城借一力"、"蝴蝶梦"、"黄粱梦"等。
这些故事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情感的描写,直观地阐述哲学思想,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3. 独特的修辞手法:《庄子》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反问、夸张、排比、对偶等。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庄子使文辞更富有韵味,引发读者的思维共振。
4. 精妙的字词运用:《庄子》中运用了大量精妙的字词来准确表达思想,如"泮林"、"心如明镜"、"以己度人"等。
这些独特的词汇不仅词意丰富,还给文本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美感。
5. 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庄子》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内容,通过庄子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将哲学思考与诗意描写相结合。
这种奇幻的想象力为《庄子》赋予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以上是《庄子》的一些文学特色,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艺术特色一、寓言之美。
春秋至战国漫长的数百年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个阶段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散文里面最具文学色彩的因素。
而在这些灿若星河的诸子作品中,《庄子》寓言成就无疑为“诸家之首”,寓言大师。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曾指出“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可见寓言的确是《庄子》的主体内容和思想的精要与灵魂。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用大鹏与巨鲲的寓言来论证只有做到“无所待”才能真正的进入逍遥之境;又用蜩与学鸠和斥鹌两则寓言来与大鹏和鲲的境界形成对比,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同时又将那些庸碌无为而又洋洋自得的政坛官员们深刻的讽刺了一番;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说明人应当顺时处事,要遵循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做任何事情只要找到对的方法,遵循原则,在困难的事情也可以迎刃而解,千万不可以违逆自然法则做事情;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运用鹓鶵和猫头鹰的寓言来向惠施表明自己将官场功名利禄视为粪土而不屑于宰相之职的立场和态度;在《庄子·齐物论》篇中用“尧欲伐三国”的传说来阐述万物平等的思想;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运用列子的神话来宣扬他无为而至的政治哲学。
综观《庄子》全书,几乎以寓言贯穿首尾,庄子很少在其中直接表述他的思想主张,都的借用寓言、神话传说和虚构故事来让深刻的道理明了化,使抽象的观点形象化,让人更容易明白和接受。
这也是庄子思想灵魂性的体现。
道家的哲学思想本来就十分的深奥,加之主观性浓厚,通过简单的语言直述是不可能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的。
庄子灵活的采用寓言说理,将思想观点渗透于寓言故事当中,让受者自己去体悟其中的道理。
庄子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语言的本质功能是表意传情,但庄子寓言的运用能使意表于言外,许多深奥的道理如果直观的去描述恐怕几天几夜也不能使人明白,几千万子也不能使人透析。
论庄子寓言的夸张艺术

论庄子寓言的夸张艺术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庄子》这部作品中,庄子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以此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夸张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庄子在寓言中经常使用夸张的手法,透过夸张来达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他常常通过描述离奇怪诞的场景或事件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
比如在《齐物论》中,庄子用飞檐走壁、无独立之物的形象来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无缝连接和无所障碍的交融。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读者对庄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庄子在寓言中常常使用奇特的形象和角色,以此来突出自己的哲学思想。
比如在《齐物论》中,他用“肏”和“方圆”来形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齐同物”和“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这种奇特的比喻和形象使庄子的思想更加生动有趣,让人难以忘怀。
庄子的寓言故事往往采用反转的手法,通过颠倒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真理。
比如在《逍遥游》中,他用一只大马天竺鼠的故事来批判官僚主义和功利主义,告诫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而不是功名利禄。
这种反转的手法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固化,引发了人们对自身的反思和思考。
庄子的寓言故事常常带有隐喻和象征意义,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揭示抽象的哲学概念。
比如在《养生主》中,他以养生为主题,通过描述鱼、鸟和蝉的故事来表达了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安守本分的思想。
这样一来,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庄子的思想,还能够从故事情节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和指导。
庄子的寓言故事具有夸张艺术的特点,他以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自由、快乐和生命意义等哲学问题。
通过使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形象,庄子巧妙地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得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庄子的思想,还能够深入体验庄子思想所传递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寓言形式丰富多彩。
《庄子》中大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如“蝴蝶梦”、“齐物论”等,通过寓言讲述哲学思想,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辞藻华丽,文采斐然。
《庄子》中常使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试图解决人性的问题。
《庄子》中详细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意义,呼吁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摆脱外在的烦恼和追求,追寻真实的自我。
四、倡导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庄子》认为,世界本无常,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唯有自由自在、随性而动,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深受广大读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庄子艺术特色简答论述

庄子艺术特色简答论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中。
庄子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凡的思辨能力:庄子的思辨能力非常出众,他擅长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引发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寓言和比喻的方式,将抽象的哲学观念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使人们易于理解,并且能够引发共鸣和思考。
庄子的思辨能力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哲学意味,并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2. 唯美的意境描绘:庄子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神奇的事物,他通过细腻而独特的描写方式,将这些景象展现得生动而美丽。
庄子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奇幻和唯美的意境。
他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让人们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使作品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性。
3. 独特的幽默和讽刺:庄子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幽默和讽刺的元素,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嘲笑,揭示了人类的愚昧和虚伪。
庄子善于运用夸张和讽刺手法,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他的思想,使人们在笑声中思考人生和存在的意义。
他的幽默和讽刺让他的作品富有趣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
4. 深邃的哲学思想:庄子的作品中充满了深邃的哲学思想,他对自然、人类和宇宙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思想深度和哲学内涵。
庄子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哲学性。
他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思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使人们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庄子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他的思辨能力、意境描绘、幽默讽刺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上。
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性、思想性和哲学性,通过他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对生命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庄子的艺术特色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艺术财富。
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

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他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运用比喻来说明思想论点,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
其文笔纵横驰骋、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语言瑰奇多彩,句法灵活跳跃,又善用巧用比喻来说明抽象的哲理,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就《庄子》的艺术风格做一些探讨。
一、奇特的想象庄子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例如内篇的《逍遥游》,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
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
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
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
再如《人间世》、《德允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幻想出来的故事组成的。
【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毕业论文《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用寓言故事和形象作为依托,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庄子曾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亲父不为其子媒。
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1]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本文由毕业收集整理,还在于它的多义性。
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枣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
他极少使用正面的说理文字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下让人去领悟他的心绪。
寓实于玄,寓真于诞[2]是庄子散文的具体体现。
在混沌朦胧,能柔能刚,不主故常的通天下之一气耳的状态中,庄子自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幻想的意境之中,那潇洒飘逸与神奇怪谲的文风同时也在浪漫的美的意境中徜徉。
庄子不以推理手法,而是通过象征、寓言和气氛,以情感想象来表达内容,这种主观性色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庄子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
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庄子》中的故事极其繁多。
往往在一篇之中,运用好些故事,又层层相套,大故事套入若干小故事,形成天方夜谭式层层迭迭的故事群簇,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明事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
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他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运用比喻来说明思想论点,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
其文笔纵横驰骋、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语言瑰奇多彩,句法灵活跳跃,又善用巧用比喻来说明抽象的哲理,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就《庄子》的艺术风格做一些探讨。
一、奇特的想象
庄子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例如内篇的《逍遥游》,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
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
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
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
再如《人间世》、《德允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幻想出来的故事组成的。
他的许多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些故事人物的问答方式来表现的。
而故事人物的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齐物论》王倪口中“至人”的形象,《养生主》庖丁的形象,《人间世》楚狂接舆的形象等等,《庄子》书中如此之类不可胜数。
这些文学形象,当然是庄子自己头脑中幻想出来的绝对自由的人物。
由于接受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所以在庄子笔下,蝉和斑鸠、小雀都会说话,虾蟆、甲鱼也会说话,蛇和风,栎树和铜铁也会说话,一切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而且会辩论、讲道理。
这比其他诸子和《战国策》中某些寓言故事有进一步的发展,使逻辑思维的论文更加形象化。
这又是庄子散文奇特想象的一个方面。
二、生动的比喻
《庄子》散文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比喻。
本来战国时代的文章,一般都有这种特点若此,而《庄子》则几乎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作比喻,也可以容纳比喻。
它不但比喻多,而且运用灵活,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最突出的。
例如《逍遥游》将要论证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先从大鹏说起。
他认为那么大的鸟,要想从北海飞到南海,非借大风之力不可,所以没有绝对自由。
下文的野马、尘埃,也是要有风吹着才能在空中游荡。
这对于野马、尘埃本身来说虽属正意,对于大鹏来说其实又是比喻。
再后“天之苍苍”三句也是如此。
人们在地面看不清天下的“正色”,正如高飞到九万里上空的大鹏看不清地面的东西一样。
然后再接以下数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又是一比。
而杯水芥舟数句则是比中之比。
然后说到蜩与学鸠,说到旅行,说到朝菌、蟪蛄,说到冥灵、大椿,最后说到彭祖和众人,稍作停顿。
黄河九曲,到此略一洄漩。
然后“重言”以实之,再一次说明鲲鹏斥鴳所游虽有不同,而不能“无待”却是一样。
以上层层推演,不
见端倪,但只是指出许多事物的现象,并未点明正意。
下文才从庸人的追求名位,转到宋荣子的“不累于俗”,列子的“御风而行”。
然而庸人固微不足道,不过像蜩、鸠、斥鴳的自适其志而已;就是御风的列子,充其量亦超不过大鹏。
“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还不能绝对自由。
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无所待而获得绝对自由,这才算“逍遥游”。
全篇主旨到此轩豁呈露,有如千里伏流,迂回曲折,历久而后涌现。
回顾以前,从开篇的鲲鹏说起,一系列事物都是比喻,因为这些无非是借以衬托游于无穷的至人神人而已。
至于下文鹪鹩、偃鼠、疱人、尸祝等喻,或明或暗,随物赋形,犹其馀事。
章学诚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
”由此可见,庄子散文中的比喻极为生动形象。
三、辛辣的讽刺
庄子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的行径,都能以犀利的笔触予以无情的讽刺。
如《月去箧》篇就对打着“仁义”旗号,干着伤天害理之事的“窃贼”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以田成子为例:“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窃国者”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惜将一国之人至于水火之中,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掩盖他们的盗贼罪行,他们连法律道德都要窃过去,给自己戴上圣洁的花环,大大小小的统治者组成了一个盗窃集团。
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庄子用辛辣的语言把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窃贼”揭露得淋漓尽致。
再如《徐无鬼》对魏武侯刮民脂民膏供自己享乐,反美其名曰“爱民”、“为义偃兵”的虚伪性给予冷嘲热讽,笔锋尖刻,犹如凛冽秋霜。
《则阳》篇中讽刺封建诸侯发动兼并战争,屠杀人民,就好像在蜗牛左右角厮杀那样可笑。
《外物》写“儒与诗礼发冢”的故事,把两个伪儒盗墓时担惊受怕的紧张情绪及其生怕损坏死人目中珠宝的心态和细手轻脚的动作都描绘的有声有色。
还有《列御寇》中“舔痔结驷”的故事,有力的嘲笑和抨击了不择手段、阿谀奉承而获得荣华富贵的无耻之徒。
由此可见,庄子不愧是我国最早的讽刺文学大师。
对于庄子的讽刺艺术,可用清代学者刘风范的话概括“庄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举世悠悠,借此以消遣岁月,真浇尽心中块垒矣!”
《庄子》一书博大精深,其散文的艺术风格不仅拥有奇特的想象,而且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辛辣的讽刺,在文学与哲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