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试述庄子与孟子、荀子、韩非子在寓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试述庄子与孟子、荀子、韩非子在寓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答:每个寓言都凝集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庄子与孟子、荀子、韩非子因其政治思想观点等的不同,在运用寓言上也显示出了各自的特点:1、思维主题方面庄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无力反抗的无奈,使得他消极避世,但庄子的寓言在消极之中又有积极的亮点。
面对显贵与阴暗,他甘心贫苦,也不愿在繁华中丧失气节。
他原可加官进爵,但宁可“曳尾涂中”。
庄子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也是淋漓尽致的,“舔痔得车”这则寓言,对那些喜爱逢迎、用甜言蜜语捧场显贵的人进行了嘲讽和薄情批驳,表达了自己的厌烦与轻视之情,这则寓言也成了千百年来揭露封建社会黑暗人情世态的快人快语。
同时,庄子的寓言还表现出一种冲决一切网罗的意志和能量,表现出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
然而实现这一切并非一挥而就的事,追求完全自由成了庄子一生的梦想,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无待”,大鹏的自由是“有所待”的,务必倚赖飓风之力才略高飞,务必有足够大的空间才略展翅,庄子向往的则是“无待”,即不用要倚赖任何气力或条件就能在人间自在生存。
总之,众多庄子寓言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是超功利、弃名利,强化自身品性修养,不懈追求自由潇洒。
然孟子、荀子、韩非子则是心存天下的。
孟子寓言与他推行“仁政”干系亲密,为了使君王从谏如流、接纳他的政见,他经常用寓言说理,逻辑紧密,层层相扣,将对方引入“罗网”。
典故“王顾左右而言他”中,孟子的寓言再次难倒齐宣王,可见孟子的寓言多为政治说理。
荀子寓言量少且简略质朴,但他的寓言如浮阳之鱼、东野失马等,无论是对平民百姓还是君王治国都有很强的教导作用。
韩非子是一个极为入世的政治家,他的寓言是为了说明他的明确的为君王服务的道理。
著名的寓言譬如“酒酸与恶狗”,小中见大,警告君王要重视身边如恶狗般的大臣,才能确保不受蒙蔽和挟制,有识之士才能真正得到重用。
2、逻辑联系方面庄子的寓言总是天马行空,但又行云流水。
以《逍遥游》为例,接连出现了“鹏徙南冥”,“蜩与学鸠笑鹏”,“列子御风而行”等多则寓言,从显示鹏的志向广大,蜩与学鸠眼光短浅到大赞列子的飘逸精力,最后表明了心中“无待”的自由,可见庄子寓言的跳跃性极强,行文之间能将主题思维任意改换,情节跌荡流动。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三、《孟子》其书 孟子》 (一)组成与文体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 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是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 所著。由七篇组成:分别是《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 子》、《尽心》。《孟子》是从短小的语录体通 往长篇论说文之间的桥梁。 《孟子》作为长篇语录,从逻辑到组织,从 方法到技巧,从论证到声势,都极大提高了说理 文的水平。兼之晓畅实用,典范性强,在中国古 代散文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 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 弟子。《史记》所载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说法比较 可信。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北宋元丰六年 (1083年)宋神宗封他为邹国公;元至顺元年 (1330年)元文宗又封他为邹国亚圣公。
2、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荀子学识渊深而为 文构思周密,论述详赡。荀文尤长于正论反驳, 善立善破。驳论的出现,意味着我国论说文体的 新发展。 3、长者之文,老练淳厚。荀文虽有辩论,却 非《孟子》似的高谈阔论,滔滔雄辩;亦非《国 策》似的纵横捭阖,辩丽夸饰。而是不失长者风 度,呈现出一种老练淳厚、明晰条畅的艺术风格。 4、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故事。
(二)《孟子》散文的特征 1、长于论辩。富于雄辩性,善于层层推进、因势利导 地展开辩论,但有时亦不免强词夺理,流于浮夸诡辩。 2、灵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 推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 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 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来。 4、气势浩然。这种风格,既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 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也与 他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有关,所以他的文 章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要点解读】庄子寓言与孟子寓言的不同

《北冥有鱼》
庄子自称他的书中是“寓言十九”,在他的 书中确实也充斥了大量的寓言,几乎随处可见。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 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 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 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为?’”
写法探究
心与物齐的无为逍遥的大境界。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 也,自喻适志,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 梦为周与?”
写法探究
《庄子》的寓言特色
梦幻般的色彩, 超现实的幻觉的艺术氛围。 人物、事件、情节基本都是“空言无事实”。 沟通天与人(如“混沌”)、生者和死者(如“骷髅”)、过去和现在(如“尧让
写法探究
合乎实际的行为虽小也有功用,不 合乎实际的行为虽大也无用。
《涸辙之鲋》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 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 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升斗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将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 我无所处。吾得升斗之水而活耳,君乃言 此,曾不如索沃于枯鱼之肆!’”
战鼓齐鸣,短刀相接的时候, 有的士兵向后逃跑了五十步,有的 跑了一百步。五十步的讥笑一百步 的是逃兵、胆小鬼。
这是孟子向梁惠王讲的,目的是含蓄地告诉 梁惠王和其他诸候一样都实行的暴政,即使有时施 些小恩小惠也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
写法探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孟子》一书的寓言
《攘鸡者》
有一个人经常偷邻家的鸡, 有人对这个偷鸡贼说:“你这样做, 不是君子所为呀!”偷鸡贼说: “我准备减少偷鸡的次数,每月只 偷一只,等到明年,我就洗手不干 了。”
《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之语言艺术比较

尽管同为论辩散文中的代表,但是《孟》《庄》的论辩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在论辩语言
上则主要表现为《孟》文具体、《庄》文抽象;《孟》文质朴简洁、《庄》文华丽雄奇;同时,《孟》
《庄》的文字在音乐性上也给读者截然不同的音乐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键词]《孟子》;《庄子》;论辩 ;语言艺术 ;比较
[中图分类号] I206
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 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宣颖在《南华雪心编》中称赞此段文字道:“写地籁忽 而杂奏忽而寂收,只是风作风济之故。以闻起以见收,不 是置闻说见,止是写闻忽化为乌有,借眼色为耳根衬尾, 妙笔妙笔!初读之拉杂奔腾,如万马奔趋,洪涛汹涌,即 读之,昔微杳冥,如秋空夜静,四顾悄然。”可见《庄子》 之文辞极具文学魅力。再如“旧国旧都,忘之畅然;虽使 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 也,以十仞之台悬众间者也!”(《则阳》)此段文字已 经初具后世写景文的雏形,情貌皆备,词句优美,充满了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孟子》文辞质朴,干净利落,《庄子》文辞华 丽,汪洋恣肆
《孟子》与《庄子》文辞的显著差别,同样也显示出 了先秦散文艺术的发展轨迹,即由简入繁的发展轨迹。
《孟子》所言大多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这使得 《孟子》在用语时的选择范围较大,能够在充分选择常 用词的基础上再进行提炼和加工,因此它的文字质朴而 简练。同时,《孟子》所记载的又大多是两方对谈,因此 这也要求《孟子》必须选择最简洁易懂的语言,以便使 听话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自己的意思。苏洵在《上欧 阳内翰第一书》中形容《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刘 熙载也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艺概·文概》),这 都足以说明《孟子》语言的简约、文辞的质朴。如《滕文 公下》中形容陈仲子“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 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 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这段文字虽然寥寥数语,却 将陈仲子虚伪的“廉士”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三日 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交代了不食的天数和状态,文字 简单内容却很丰富,还与后段“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 见”巧妙地扣合在一起,更加凸显了讽刺的意味。同时, 《孟子》的文辞简洁质朴还在于它用语的精炼,如“男 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离娄 上》)此处《孟子》只用了两个字便将“男女授受不亲” 和“嫂溺援之以手”的本质差别揭示了出来。虽质朴简 练,却极有深意,体现出《孟子》散文词约义丰的特点。 相同的例子还有 “贼仁者谓之 ‘贼’,贼义者谓之
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

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最偏激,最钻牛角尖,但他们的文章也因此最好看。
如果说,庄子是人生的悟者,那么,孟子就是人生的迷者,悟者的文章因为超脱与透彻而好看,迷者的文章因为热情与天真而好看。
如果用孔子对人的分类,庄子是捐者,孟子是狂者,要读一流的文字,“必也狂捐乎”!孟子既以好辩著称,他在辩论上就必有自己的特色。
平心而论,孟子辩论的最大特色,不在于在学理上穷究不已卓识不凡新见迭出引人入胜,而在于他论题之外的功夫揣摩对方心理,窥测对方思路,巧设陷阱,暗布机关,引人人殷,而后一剑封喉—等对方明白上了圈套,却已没了“喉”—最后一句总是他说的,所以,他就是胜利者了。
另外,他是一个极端自信而又热情洋溢的人,他有充沛的道德上的自负,及由此而来的目空一切的勇气,他总是认为真理永远在他这一边,所以,他与别人辩论时虽然设了不少圈套,但却并不显得心机阴暗,相反,倒显得他机智能干。
从这方面看,他是一个极天真的人。
我们欣赏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为他的道理所折服,而是被他的聪明机智所吸引。
我们来看看他与齐宜王的一段辩论: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巨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宜王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他问齐桓、晋文之事,表面上是在谈历史,实际上却是在借历史表明自己的“所欲”他要像齐桓、晋文一样成就霸业。
当然,他一定知道孟子是倡“王道”而反“霸道”的,所以,他不能直接与孟子谈“霸道”问题,于是把这种想法打扮了一番,以谈历史人物的面貌出现,若孟子不察他的用意,与他大谈齐桓、晋文,孟子可就上了他的圈套了。
但盂子岂能在这样的地方掉以轻心,对他的真实用心疏忽大意他看穿了宣王的用心,只一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轻轻地就把对方的招数化解了。
注意,孟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绵里藏针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云云,实际上是在警告齐宣王我是仲尼之徒,你拿这个问题问我,是失礼不敬的但若话就此打住,语气就太生硬、太冲撞了,双方就僵住了,所以,下面又接以“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好像前面所说的,不是警告,而只是证明自己不能谈(注意,不是不愿谈——孟子就是要巧妙地把不愿谈转化为不能谈的原因。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在诸子散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孟子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
《孟子》的散文风格以雄辩、犀利、富有感染力著称,其语言简练明快,善于运用比喻、类推等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庄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为主。
庄子追求自由、无为、逍遥的境界,倡导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本真。
《庄子》的散文风格以奇幻、夸张、幽默、富有想象力而著称,其文章结构灵活多变,语言生动形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而言,《孟子》和《庄子》在诸子散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展示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而且在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这两部作品的出现丰富了诸子散文的内涵,为后世文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 象表现出来。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 大的艺术感染力。“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 酒肉而後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 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 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 (jiàn ,窥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yí , 斜行)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 郭瞷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 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 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 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 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 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 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 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大量用韵 语、对比和排偶句式。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 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幽 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 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 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 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 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 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 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 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 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孟子与庄子美学分析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尼罗河、恒河、两河流域及黄河孕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是人类智慧最早发出璀璨之光的地方。
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还对世界文明尤其是东亚各国有广泛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设定了一个以伦理为基础,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根本的理性社会秩序。
孔子还设置了一整套衣食住行的行为规范,并最终将其发展成了中国人的做人准则,铸造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习惯,尤其是“仁”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渗入华夏民族的血液,沉淀并最终形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对中国人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有到家文化。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他指出自然界万物处于有规则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基本法则。
道家还主张,“清净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等。
道家不仅对汉民族多年来的思想文化,还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其独有的宇宙、社会、人生领悟和美学思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呈现出了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他继承了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并有了新的发展。
孟子不仅对仁政思想有所发挥,建立了仁政思想体系,而且提出了一个仁政的规范,并提出了实施规划的措施。
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有渊源关系,但也有较大的发展变化,他把世间事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这是庄子思想的一个特点,他的相对虚无主义思想,运用到人生和处世方面,则是顺应自然,无为而待。
先秦诸子的思想在后代见其散文之中,其以立意为宗,说理见长,体裁上属于论说文。
最早的《论语》为语录体,虽有少数篇章具有政论性质,但更多的是简单的判断和结论属于论说文的萌芽或雏形。
刘勰在《文心雕龙》第十八篇中提到:“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成为《论语》;盖群伦立命,始于兹矣。
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
”《孟子》对《论语》的超越主要表现为以对话的形式结构成具有论说性质的篇章,以及高超的论辩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
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
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
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1)气势浩然的文风。
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
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
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
《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
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
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
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
庄子
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
《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造成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
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
《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
《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幻与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
其语言的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必现,壮观气派。
庄子文笔淡远,文思玄邈。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2、意出尘外的想象,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3、寓有诗意的语言。
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
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