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 -回复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回复【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一、引言孟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
他们在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上有诸多不同,但却同样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本文将以孟子与庄子的人生态度为主题,探讨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关注。
二、孟子的人生态度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人的本性本善,并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实现人的完善。
孟子的人生态度强调了人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
他认为个体要关注社会与他人,并通过善行来影响、改善社会。
孟子的人生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君子,追求德行的完美,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三、庄子的人生态度庄子则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生态度强调了个体的自由与超越。
庄子主张自由放浪的个体,与自然相融合。
他认为人与自然本是一体,追求自由与超然的个体态度是达到人生境界的重要方面。
庄子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自在与自由,并通过观察自然、通达万物来实现与宇宙的和谐。
四、孟子与庄子对人与自然的看法虽然孟子与庄子的人生态度有所不同,但他们都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认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孟子认为人的完善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的改良,而庄子则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两者都认为人可以通过观察自然来获得启示,了解自己与宇宙之间的联系,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五、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的不同1. 孟子注重社会责任而庄子强调个体自由。
孟子关注个体责任,注重社会关系与义务,追求公义与道德。
而庄子更强调个体自由与自在,追求自在超然的个体状态。
2. 孟子强调人类世界而庄子更注重自然宇宙。
孟子将人生目标放在人类社会中,关注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认为通过个体的贡献改善社会是人生的意义。
而庄子更加强调自然宇宙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个体与自然相融合,实现个体的自由与超然。
3. 孟子追求圣人与君子的境界,庄子追求“大有”与“无为”。
孟子追求的是圣人境界,想要成为道德完美的君子并通过修养和教育影响他人,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庄子与孟子的思想对比教案:掌握两位先贤的异同

庄子与孟子的思想对比教案:掌握两位先贤的异同。
一、思想基础的不同庄子所代表的道家主张的是“道”,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追求“自然”的本真状态,人应该“无为而治”。
庄子以“无为而治”为信仰,认为所有的行动都要“静而观其变”,人类的知识能力受限,人不应过度干扰自然的变化。
“天地为炉,造化为工”,是庄子哲学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万事万物具备自然本有的道理,强调人要与自然相融合、相通合。
孟子则主张儒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应该是善的,而不是庄子说的“天下大同”的非存在。
他认为,只要人们在生活中遵循正义、勇气和知识,就可以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孟子的哲学以“仁政”为主要特征,追求社会正义和公平。
二、人性的本质庄子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和平静的,这一点与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过于沉迷世俗,只有这样才能接触到自己真正的本性。
而孟子则认为人天生就有善的品质,这一点与他的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修养,最终达到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孟子所说的“圣人”。
三、修养方法庄子认为,人的修养应该遵从道的原则,应该追求“自然”,保持自己的内心安宁。
庄子号称“蝴蝶梦”,意味着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己真正的本性和愿望。
而孟子则认为,人的修养应该遵从儒家思想,通过不断地自我锤炼、自我完善,来实现自己的最高目标。
四、价值观庄子没有太多的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的实际生活,他的哲学主要集中在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环境之中。
他关注的是人和自然的结合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类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样才能感受到自然中的神奇之处。
而孟子则强调社会伦理道德和公平正义,在社会中追求正义和公平,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真正意义。
庄子和孟子的思想代表了古代中国历史上两大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思想,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个人都可以从庄子和孟子的哲学中发掘不同的启示和智慧,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精神。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孟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他们对人生态度有着不同的观点。
孟子主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认为人性本善,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追求道德的完善。
而庄子则强调“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人应该超越功利和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两位思想家的观点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孟子的人生态度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道德本性,只需通过养育和教育的方式一步步实现自身的道德完善。
孟子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在孟子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种人生态度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享受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与孟子不同,庄子的人生态度强调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他主张心性自由,不受外在世俗和社会约束的限制,只需追求自身心灵的安宁和宁静。
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功利和追求名利的欲望,摆脱繁琐的事务,通过修心养性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提倡人们从中庸的平衡中寻求快乐和满足,追求“道”的境界。
庄子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生活中不必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适应自然,放眼于宇宙的宽广,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从孟子和庄子的人生态度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无论是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都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其次,我们要超越功利和追求名利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生活中不要被世俗的琐事所困扰,应该以宽广的胸怀面对生活的变幻和挑战。
最后,我们要适应自然,追求与道相合的境界。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保持平静的心境,从容面对人生的起伏。
总之,孟子和庄子的人生态度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庄子则强调人们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并超越功利和追求名利的欲望。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而求索。
”孟子名言,联系我今天主题,孟子思想强调“求知”,对真理追求探索。
而庄子思想则倡导“顺其自然”,主张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过于追求物质功名利禄。
两种思想着本质区别,对于我今天生活也着重启示。
眼(视觉):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本性善良,都天生道德感。
种观点就像一束光,照亮类道德之路。
而庄子“性恶论”则认本性恶,天生就自私。
种观点则像一面镜子,反映性真实面貌。
耳(听觉):孟子思想如一首动听乐曲,旋律优美,令陶醉。
他强调主观能动性,认可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命运。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首朦胧笛曲,让陷入无尽遐想。
他主张无而治,反对过于干预改变自然。
口鼻(味觉):孟子思想像一顿丰盛大餐,味道浓郁,令回味无穷。
他“仁政”思想,就像一道美味佳肴,让感受性善良温暖。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杯清茗,味道淡雅,却能让品味生真谛。
他“逍遥游”思想,就像一口茗茶,让感受心灵自由宁静。
手(触觉):孟子思想就像一双温暖手,抚摸着心灵。
他“仁爱”思想,就像一双温柔手,给予关爱温暖。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阵清风吹过,让感受自然魅力。
他“道”思想,就像一阵轻风,吹散烦恼困扰。
大脑(思考):孟子思想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行道路。
他“仁义”思想,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行道德。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位智者,引导着思考生真谛。
他“逍遥”思想,就像一把利剑,剖析着内心世界。
总来说,孟子思想强调性善良道德修养,他主张通过自己努力,实现生价值。
而庄子思想则强调顺应自然,主张过于追求物质功名利禄,逍遥自生活。
两种思想都具深刻时代意义,对于我今天生活也着重启示。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作者:孟宪华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3期摘要:研究《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两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与哲学经典之间相同与差异之处,学习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部古典巨著。
本文从《庄子》和《孟子》的思想观点、语言使用与寓言运用三方面分析了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关键词:《庄子》;《孟子》;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72-02作为道家与儒家的两部代表经典,《庄子》与《孟子》在先秦“百家争鸣”的大论战中,分别从自然与社会两个角度剖析人性,成为在那个乱世中着重探讨人作为个体生存问题的开山之作。
一、《庄子》与《孟子》的文学思想观点之异同(一)相同《庄子》与《孟子》作为继承道家老子与儒家孔子理论的代表者,在汲取前人思想精髓的同时有所开创,二者均是将放诸于外在的视野向回收,更加关注于人的自身。
比如老子理论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显然更加倾向于宇宙万物的“大道”,提倡顺应自然、依道而行、守住道的精神。
而孔子的理论则无不是注重“学而优则仕”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以礼乐治国”的治国经世之路。
相比老子的目光放眼宇宙洪荒,庄子则看到了人作为个体生存中面对的种种问题,提出“举世誉之而不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乘万物以游心”。
而孟子显然也对孔子以礼治国之说持明显的不同意见,故而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之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认为个体的人生而向善,之所以不善,乃是环境使然,因而自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从这一角度上讲,《庄子》与《孟子》都是两位至圣先贤由于发现前人提出的理论对于那个战争频发、人心不古的乱世并没有起到平乱而治世的作用,故而认为前人只关注外在世界的礼乐、秩序、宇宙观等没有实质的作用,拯救世界的良药应当在于从个体的人入手,由小及大、由内而外,通过荡涤蒙尘已久的精神和灵魂实现人与社会的救赎。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作者:王金,周威豪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9期王金周威豪[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济南250300]摘要:从现代语境出发,庄子的“逍遥”就是现代的“自由”,这种“自由”与“气”息息相关,形成了庄子哲学中的“自由之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有三个层面的比较:在发源的层面上,“浩然之气”生于内,“自由之气”中“有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内;在充实的层面上,“浩然之气”充实于“内”,“自由之气”中“有所待”的“自由之气”充实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充实于内;在功用层面上,“浩然之气”所导向的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和谐,“自由之气”所导向的是肉体或精神层面的超脱境界。
关键词:孟子庄子逍遥自由浩然之气孟子和庄子在其著作中都谈到了“气”,孟子讲求的是“浩然之气”,庄子讲求的是一种“自由之气”,这二者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实际功用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中通过对告子“不动心”观点的看法,引出了养浩然之气的主张。
告子认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孟子认为:“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由此可见,孟子认为思想意志是意气感情的主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体现了意气感情对于思想意志的反作用。
在下文中,孟子对言辞与“志”的关系做出了阐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孟子认为“志”是言辞的来源,而“气”反动其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言辞,从而引出了“养浩然之气”的主张。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

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最偏激,最钻牛角尖,但他们的文章也因此最好看。
如果说,庄子是人生的悟者,那么,孟子就是人生的迷者,悟者的文章因为超脱与透彻而好看,迷者的文章因为热情与天真而好看。
如果用孔子对人的分类,庄子是捐者,孟子是狂者,要读一流的文字,“必也狂捐乎”!孟子既以好辩著称,他在辩论上就必有自己的特色。
平心而论,孟子辩论的最大特色,不在于在学理上穷究不已卓识不凡新见迭出引人入胜,而在于他论题之外的功夫揣摩对方心理,窥测对方思路,巧设陷阱,暗布机关,引人人殷,而后一剑封喉—等对方明白上了圈套,却已没了“喉”—最后一句总是他说的,所以,他就是胜利者了。
另外,他是一个极端自信而又热情洋溢的人,他有充沛的道德上的自负,及由此而来的目空一切的勇气,他总是认为真理永远在他这一边,所以,他与别人辩论时虽然设了不少圈套,但却并不显得心机阴暗,相反,倒显得他机智能干。
从这方面看,他是一个极天真的人。
我们欣赏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为他的道理所折服,而是被他的聪明机智所吸引。
我们来看看他与齐宜王的一段辩论: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巨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宜王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他问齐桓、晋文之事,表面上是在谈历史,实际上却是在借历史表明自己的“所欲”他要像齐桓、晋文一样成就霸业。
当然,他一定知道孟子是倡“王道”而反“霸道”的,所以,他不能直接与孟子谈“霸道”问题,于是把这种想法打扮了一番,以谈历史人物的面貌出现,若孟子不察他的用意,与他大谈齐桓、晋文,孟子可就上了他的圈套了。
但盂子岂能在这样的地方掉以轻心,对他的真实用心疏忽大意他看穿了宣王的用心,只一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轻轻地就把对方的招数化解了。
注意,孟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绵里藏针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云云,实际上是在警告齐宣王我是仲尼之徒,你拿这个问题问我,是失礼不敬的但若话就此打住,语气就太生硬、太冲撞了,双方就僵住了,所以,下面又接以“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好像前面所说的,不是警告,而只是证明自己不能谈(注意,不是不愿谈——孟子就是要巧妙地把不愿谈转化为不能谈的原因。
论天人之际 文集

论天人之际文集“论天人之际”是一个哲学问题,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对于天人之际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文集:《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孟子对于天人之际的看法是“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应该通过内心的修养和思考,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从而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庄子》《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庄子的思想和理论。
庄子认为,天和人是一个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淮南子》《淮南子》是汉代学者刘安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主要讲述了宇宙和人类的关系。
其中,对于天人之际的看法是“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和人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论衡》《论衡》是唐代学者王充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主要讲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其中,对于天人之际的看法是“天人相分”,认为自然界和人类是独立的实体,人类应该通过观察和实验,去认识自然规律,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易传》《易传》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哲学著作,主要讲述了易经的解释和阐述。
其中,对于天人之际的看法是“天人合象”,认为自然界和人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人类应该通过占卜和祭祀等方式,与天沟通、与神相通,以达到预测未来、指导行动的目的。
天人之际是一个哲学问题,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同的哲学体系对于天人之际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但都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第3期2006年9月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Huaihai Institute o f T echno log 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 l.4 N o.3Sep.2006文章编号:1008 3499(2006)03 0020 03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李智会(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摘 要:天人观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命题,孟子和庄子在这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
孟子和庄子的天人观,既有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同一性在于都认可 天的主宰性,并且认为天与人之间最终能达到 天人合一。
其差异性则有三:一是对 天的意义有不同的阐释;二是对 天人合一的理解有不同;三是达到 天人合一的方法不同。
关键词:孟子;庄子;天人观中图分类号:B222 5;B223 5 文献标识码:A天人之学是贯穿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一条主线。
早在颛顼之前,就出现了这种思想的萌芽。
到了战国中期,天人观已经发展得非常系统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学派的孟子和道家学派的庄子。
孟、庄的天人观都承认 天的主宰性,并且都认同 天人合一,但对 天的阐释则存在着很大差异,且各自对 天人合一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至于达到 天人合一的方法就更不一样了。
一、孟子和庄子天人观的同一性首先,在对待天人的关系上,孟子和庄子都承认 天的主宰性。
在孟子那里, 天或 天命是决定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孟子认为, 天是 主宰之天和 命运之天,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他说: 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
(!孟子∀滕文公上#)所以 天的意志是不可违抗的,人则是受 天支配的,人必须按照 天的意志行事。
天是成败的关键,所以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离娄上#)。
人类社会的统治者也是禀受 天命来统治人民的,其更替让位、传贤或传子都是由 天的意志决定的,人无法干涉。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梁惠王上#引!尚书∀太誓#) 此乃天也。
天与之而勿取,必有天殃而祸之。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万章上#)人类社会的兴亡也由 天直接决定,非人力所能改变。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可见,天下平治与否完全取决于 天的意志。
另外,人事的行止顺逆亦决定于 天。
孟子在鲁国的时候,鲁平公原本有起用他的打算,但由于听信臧仓的谗言而打消了这个想法。
对此,孟子说: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梁惠王下#)不仅如此,孟子还认为,人之 心也是 天之所予,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告子上#)。
总之,有意志的天是世界万物、人类社会乃至于人的道德和聪明才智的本原。
因此,在天人关系中,无论是外在人事变化,还是内在道德修养, 天都是起主宰作用的,人的一切都由 天来决定。
同样,在庄子笔下, 天、 天命、 天道也是万物之主宰。
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在庄子看来, 天道是至高无上的,它是人道的主宰。
因而,人所拥有的一切乃 天之所予,人的一切皆得之于天地自然。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达生#)作为人之父母的 天,既赋予人以性命、子孙,还赋予人德行,所谓 吾身是 天地之委形, 生是 天地之委和, 性命是 天地之委顺, 子孙是 天地之委蜕。
所以,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总是将人的遭遇与 天联系在一起。
于是我们看到,右师向公文轩解释自己的丑陋容貌时说: 天也,非人也。
(!养生主#)子舆在面对自己的病痛*收稿日期:2006 3 14;修订日期:2006 06 12作者简介:李智会(1979-),女,湖北仙桃人,湖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文学与先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
时说: 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大宗师#)子桑在思考自己的穷困时说: 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大宗师#)在这里,庄子将人们种种不同的遭遇都归之于 天。
在庄子看来, 天是主宰万物的,人的一切则是 天所赋予的。
由此可见,孟子和庄子在天人关系上都同样认可 天的主宰性,正如钱穆先生所言: 庄之与孟,其学皆尊天。
[1]237其次,孟子和庄子都认为天与人之间能最终达到 天人合一。
从中国哲学史来看,∃天人合一%发端于孟子。
[2]177 178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的相通相融的整体。
人中有 天, 天中有人;人是 天的缩影, 天是人的放大。
人性与天性是相通的,人性之所以具有道德意义,正是因为人禀受天道。
可见,人之性善既是源于天、受于天,又是同于天、通于天、合于天的。
基于此,孟子提出了 尽心、知性、知天和 存心、养性、事天的天人合一公式,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
在这里, 知天和 事天统一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与人的合一。
因此,孟子认为只要人心尽量保持、培养、发挥自己的心性,也就是不断加强道德上的修养,即可沟通人道与天道,并最终达到 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
孟子不仅肯定了 天人合一的可能性,而且还描绘了 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
这正是天与人达到相通、相融之后其乐融融的和谐境界。
庄子也是主张 天人合一的。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体的。
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逍遥游#)、 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
既然万物一体,那么天与人自然也是一体的,它们总是紧紧连在一起,未始有一刻相离, 人之与天,无一间之离者也(!徐无鬼#)。
在庄子看来,天与人皆一气所生,皆禀承气化之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为一的。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齐物论#)正因为如此, 天人合一是可行的,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为真人(!大宗师#), 真人就是 天人合一的实现者。
由此可知,孟子和庄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的境界都是 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都认为这是可以达到的。
二、孟子与庄子天人观的差异性首先,对 天的意义有不同的阐释。
孟子的 天除了有意志、有人格的主宰的 天,即上帝之外,还有道德的、义理的 天,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最终通过道德的修养达到与 天的相通。
孟子把 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把人的道德义理外化为 天的性质,赋予 天以 诚的本性, 诚者,天之道也(!离娄上#)。
尔后又自 天反观人,把 天作为人的道德观念的萌芽,即 四端,这 四端为人心所固有,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而人心却是 天之所予我者(!告子上#),所以,人的一切道德观念最终来自于 天。
在这里,孟子对 天作出的两种阐释并不矛盾。
因为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强调仁义,所以,在他看来,作为最高主宰的 天,在道德上也必然会是十全十美的。
庄子言 天则不带有道德和义理色彩。
庄子眼中的 天首先是 自然。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秋水#)在这里,庄子强调自然生成的则是 天,非自然的则是人为了。
在此基础上,庄子进一步对 天进行引申,认为 天既超越于万物之上,又内化于万物之中,因而 天的内涵还包括 天理、 天道。
道的作用就是在于让生命真性自然地呈现,其精神就是真诚无伪和自然而然。
道是生长万物万形的最为本源的存在。
[3]所以, 自然和 自然之理&&& 道,共同构成了庄子笔下的 天。
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 天是极力排斥所谓人为的道德和义理的,这是与孟子的 天最大的不同。
其次,对 天人合一理解的不同。
孟子的 天人合一实际上是天与人在道德上相合。
天具有 诚的道德属性,并以此作为人的楷模,人通过主观努力在道德上不断向 天靠拢,从而最终达到 天人合一,这便是孟子所谓的道德意义上的 天人合一。
这种 天人合一是一种强调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达到的天与人在道德上的统一,是天道与人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基础在于人间道德而非天道,天道寓于人心。
因而, 天与其说是完全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存在,倒不如说是内在于主体的道德存在, 天人合一与其说是由天的权威自外而内加以强制规定的结果,倒不如说是主体通过自我修养从而自内而外的实现过程。
可见,孟子的 天人合一是通过人为去实现的道德的最高境界。
庄子的 天人合一则是天与人在 道上的相合。
天与人自然地以 道为本,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是不需要任何人为主观努力的自然本真的 天人合一。
庄子认为,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渔父#)、 道通为一(!齐物论#),只要顺其自然,遵循 道的规律,天与人就自然地成为一体。
因而,庄子的 天人合一是一种强调自然、反对人为的天与人在 道上的自然统一。
在庄子看来,正是人后天的21第3期李智会: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作为让人远离了自然,让人逐渐开始与天对立,因此,要达到 天人合一,人必须复归自然。
只有消除人后天与自然的对立,才能最终达到 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境界。
可见,庄子的 天人合一是排斥人为,强调回归自然的 道的本然状态。
再次,达到 天人合一的方法不同。
在我国历史上,人的发现、人的觉醒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4]42 43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孟子那里, 天虽然具有主宰性,但 人同样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向道德上十全十美的 天靠拢,并最终达到 天人合一。
所以孟子提出的方法是强调人在道德上的积极作为,这种方法就是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即 强恕、 求仁。
何谓 强恕? 强者,自强不息,∃朝乾夕惕%,勉励自己上进;恕者,推己及人也。
[5]28而 求仁自然是追求仁义之道。
仁,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核心的核心。
[6]在!孟子#一书中, 仁的出现频率是极高的。
很多时候,孟子将人事的成败都归之于 仁道的是否推行,理所当然,要达到 天人合一也离不开 仁道。
且由于孟子赋予了 天以更多的道德意义,那么,对 天人合一的追求就与 仁道更脱不开关系了。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公孙丑上#)、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
我们可以看到,对仁义之道的追求,是人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的必要之法,只有这样,人才能逐渐认识到自己本性中固有的善端,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然后由此认识 天的本性。
在此基础上,人继续通过行仁义之道来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善端,以达到行事符合 天的阶段,这样便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由此可见,孟子提出的达到 天人合一的方法是以仁道为中心,以人的主观努力为前提的,而这正是基于天和人对道德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