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
庄子与孟子的思想对比教案:掌握两位先贤的异同

庄子与孟子的思想对比教案:掌握两位先贤的异同。
一、思想基础的不同庄子所代表的道家主张的是“道”,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追求“自然”的本真状态,人应该“无为而治”。
庄子以“无为而治”为信仰,认为所有的行动都要“静而观其变”,人类的知识能力受限,人不应过度干扰自然的变化。
“天地为炉,造化为工”,是庄子哲学中的基本原则,强调万事万物具备自然本有的道理,强调人要与自然相融合、相通合。
孟子则主张儒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应该是善的,而不是庄子说的“天下大同”的非存在。
他认为,只要人们在生活中遵循正义、勇气和知识,就可以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孟子的哲学以“仁政”为主要特征,追求社会正义和公平。
二、人性的本质庄子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和平静的,这一点与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过于沉迷世俗,只有这样才能接触到自己真正的本性。
而孟子则认为人天生就有善的品质,这一点与他的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修养,最终达到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孟子所说的“圣人”。
三、修养方法庄子认为,人的修养应该遵从道的原则,应该追求“自然”,保持自己的内心安宁。
庄子号称“蝴蝶梦”,意味着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己真正的本性和愿望。
而孟子则认为,人的修养应该遵从儒家思想,通过不断地自我锤炼、自我完善,来实现自己的最高目标。
四、价值观庄子没有太多的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的实际生活,他的哲学主要集中在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环境之中。
他关注的是人和自然的结合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类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样才能感受到自然中的神奇之处。
而孟子则强调社会伦理道德和公平正义,在社会中追求正义和公平,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真正意义。
庄子和孟子的思想代表了古代中国历史上两大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思想,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个人都可以从庄子和孟子的哲学中发掘不同的启示和智慧,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精神。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孟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他们对人生态度有着不同的观点。
孟子主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认为人性本善,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追求道德的完善。
而庄子则强调“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人应该超越功利和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两位思想家的观点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孟子的人生态度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道德本性,只需通过养育和教育的方式一步步实现自身的道德完善。
孟子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在孟子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种人生态度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享受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与孟子不同,庄子的人生态度强调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他主张心性自由,不受外在世俗和社会约束的限制,只需追求自身心灵的安宁和宁静。
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功利和追求名利的欲望,摆脱繁琐的事务,通过修心养性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提倡人们从中庸的平衡中寻求快乐和满足,追求“道”的境界。
庄子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生活中不必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适应自然,放眼于宇宙的宽广,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从孟子和庄子的人生态度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无论是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都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其次,我们要超越功利和追求名利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生活中不要被世俗的琐事所困扰,应该以宽广的胸怀面对生活的变幻和挑战。
最后,我们要适应自然,追求与道相合的境界。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保持平静的心境,从容面对人生的起伏。
总之,孟子和庄子的人生态度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庄子则强调人们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并超越功利和追求名利的欲望。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而求索。
”孟子名言,联系我今天主题,孟子思想强调“求知”,对真理追求探索。
而庄子思想则倡导“顺其自然”,主张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过于追求物质功名利禄。
两种思想着本质区别,对于我今天生活也着重启示。
眼(视觉):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本性善良,都天生道德感。
种观点就像一束光,照亮类道德之路。
而庄子“性恶论”则认本性恶,天生就自私。
种观点则像一面镜子,反映性真实面貌。
耳(听觉):孟子思想如一首动听乐曲,旋律优美,令陶醉。
他强调主观能动性,认可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命运。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首朦胧笛曲,让陷入无尽遐想。
他主张无而治,反对过于干预改变自然。
口鼻(味觉):孟子思想像一顿丰盛大餐,味道浓郁,令回味无穷。
他“仁政”思想,就像一道美味佳肴,让感受性善良温暖。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杯清茗,味道淡雅,却能让品味生真谛。
他“逍遥游”思想,就像一口茗茶,让感受心灵自由宁静。
手(触觉):孟子思想就像一双温暖手,抚摸着心灵。
他“仁爱”思想,就像一双温柔手,给予关爱温暖。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阵清风吹过,让感受自然魅力。
他“道”思想,就像一阵轻风,吹散烦恼困扰。
大脑(思考):孟子思想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行道路。
他“仁义”思想,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行道德。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位智者,引导着思考生真谛。
他“逍遥”思想,就像一把利剑,剖析着内心世界。
总来说,孟子思想强调性善良道德修养,他主张通过自己努力,实现生价值。
而庄子思想则强调顺应自然,主张过于追求物质功名利禄,逍遥自生活。
两种思想都具深刻时代意义,对于我今天生活也着重启示。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作者:孟宪华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3期摘要:研究《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两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与哲学经典之间相同与差异之处,学习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部古典巨著。
本文从《庄子》和《孟子》的思想观点、语言使用与寓言运用三方面分析了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关键词:《庄子》;《孟子》;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72-02作为道家与儒家的两部代表经典,《庄子》与《孟子》在先秦“百家争鸣”的大论战中,分别从自然与社会两个角度剖析人性,成为在那个乱世中着重探讨人作为个体生存问题的开山之作。
一、《庄子》与《孟子》的文学思想观点之异同(一)相同《庄子》与《孟子》作为继承道家老子与儒家孔子理论的代表者,在汲取前人思想精髓的同时有所开创,二者均是将放诸于外在的视野向回收,更加关注于人的自身。
比如老子理论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显然更加倾向于宇宙万物的“大道”,提倡顺应自然、依道而行、守住道的精神。
而孔子的理论则无不是注重“学而优则仕”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以礼乐治国”的治国经世之路。
相比老子的目光放眼宇宙洪荒,庄子则看到了人作为个体生存中面对的种种问题,提出“举世誉之而不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乘万物以游心”。
而孟子显然也对孔子以礼治国之说持明显的不同意见,故而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之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认为个体的人生而向善,之所以不善,乃是环境使然,因而自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从这一角度上讲,《庄子》与《孟子》都是两位至圣先贤由于发现前人提出的理论对于那个战争频发、人心不古的乱世并没有起到平乱而治世的作用,故而认为前人只关注外在世界的礼乐、秩序、宇宙观等没有实质的作用,拯救世界的良药应当在于从个体的人入手,由小及大、由内而外,通过荡涤蒙尘已久的精神和灵魂实现人与社会的救赎。
再次浅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再次浅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再次浅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下面谈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虚空之间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
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总则。
“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化生了万物,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四大,而人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的哲学产生了和谐。
和平、宽容、知足和简朴,这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给现代人以启示:做人要上善若水,要保持低调。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以道为师,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
主张《齐物论》,他以狂笑对待人生。
超脱世俗种种困境(包括病痛和死亡),对死亡作出“鼓盆而歌”。
他随顺造化、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了生命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老子与庄子固然超脱,若庄子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剑之喻、蛙鳖之语,也就够幽默与浪漫。
老子多苦笑,庄子多狂笑,老子的笑声是尖锐的,庄子的笑声是豪放的。
给我们后人的启示:人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求得“天人合一”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平常心”去对待各种事物。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提倡“克己复礼”。
宣扬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套完整的规范。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其次是“义”,“礼以行义”。
“仁”字其实也就是“克己复礼”,使自己的举止、言行都遵循“礼”的规范。
“礼”、“仁”、“义”使孔子推崇和张扬“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中庸之道”的“致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尚和文化”,为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庄子和孟子的社会理想比较

庄子和孟子的社会理想比较研究【摘要】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思想、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描绘了不同的社会理想。
他们的社会理想在政治理想、道德上虽有不同,但两人所追求社会理想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有殊途同归之妙。
【关键词】孟子;庄子;仁政;王道;自然;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时期,战国时期尤其黑暗,百姓们受到战争的蹂躏和统治者的压迫。
面对如此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从各自不同的立场描绘了社会理想国。
一、孟子的社会理想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特别强调“仁”,这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
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仁政”是其实现社会理想,建立一个伦理道德社会的武器。
(一)孟子社会理想提出的前提和基础孟子理想社会的建立是以“民本”为前提的,其所有的措施、政策、思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阐发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把人民排在社稷和君王之前,认为在国家的统治中,人民应该处在最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的主体。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他理想中的社会蓝图。
(二)孟子的社会理想在先秦,孟子对于他社会理想的构思是很明确完整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要求给人民宅地和土地,让百姓耕作劳种,给人民恒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但是,如果统治者横征暴敛,人民依旧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孟子就此提出了“省刑罚,薄赋税”(《孟子·梁惠王上》)、“易其田畴,薄其赋敛”(《孟子·尽心上》)等内容。
在减轻赋税的同时,还要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活动,保护生产力的发展。
要从农、林、渔多方面发展农业,不侵夺农时,不影响鱼林的生长作息,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人民安定富足。
同时,他主张重视商业发展,要“关市几而不征”、“廛而不征,法而不廛”,这样,才能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孟子·公孙丑上》),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才能达到小康。
浅析《孟子》与《庄子》说理方式的异同

浅析《孟子》与《庄子》说理方式的异同发布时间:2021-05-27T09:12:33.45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3期作者:李一多[导读] 孟子与庄子都生于战国中期,是当时有名的理论家,二人又都以说理见长,二人的著作有相同之处是极为正常的。
但二人毕竟分属儒家和道家,理念,行事风格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在说理方式上,《孟子》与《庄子》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诸多的说理散文。
其中《孟子》和《庄子》尤为出色,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最具典型性的著作之一,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
这二者在说理方式上有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且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说理方式的角度来比较、总结二者的异同。
关键词:《孟子》;《庄子》;说理方式孟子与庄子都生于战国中期,是当时有名的理论家,二人又都以说理见长,二人的著作有相同之处是极为正常的。
但二人毕竟分属儒家和道家,理念,行事风格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在说理方式上,《孟子》与《庄子》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一、不同之处(一)情感表现方式的不同《孟子》与《庄子》虽然都在说理时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情感的表现方式却有所不同。
《孟子》是情寓于理,《庄子》是理隐于情。
二者的差别,与作者本身的性格分不开。
孟子善于养气,因而《孟子》有着充沛的感情,强劲的气势。
而庄子则追求精神的自由,崇尚“无为”,因而《庄子》如汪洋恣肆在说理中隐隐流露出情。
《孟子·公孙丑下》中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种宏大的理想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豪迈的气概,奔放的激情。
除此以外,孟子蔑视权贵,鄙薄利禄,在统治者面前表现出高度的人格尊严,例如《孟子·尽心下》中所说“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

孟子与庄子人生态度孟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对人生态度的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以下将分别介绍他们的人生态度,并对其进行比较与总结。
谈到孟子的人生态度,可以用“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来概括。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道德的天赋。
他强调人应该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努力向上。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仁、义、礼、智等美德,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孟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的完善,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和谐发展。
孟子的人生态度中,最重要的是他对人性本善的看法。
他认为每个人天生具备善良的本性,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恶习。
因此,孟子主张人应该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恢复本性的善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认为个体的价值要与社会的和谐相统一,只有通过实践来造福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孟子相比,庄子的人生态度则更加超脱与随性。
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在,他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
庄子认为世界是多元而变化的,而人应该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与自由。
他主张人应该超越功利与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庄子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个体的心灵自由与达观,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庄子的人生态度中,最重要的是他对个体自由与自在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舒畅。
他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被外界的压力与诱惑所困扰。
庄子主张人应该超越功利主义的追求,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孟子与庄子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孟子强调人应该积极进取,努力向上,通过追求道德的完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庄子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在,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达观。
两者的人生态度虽然不同,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无论是追求道德的完善还是追求内心的自由,都可以成为人生的一种选择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最偏激,最钻牛角尖,但他们的文章也因此最好看。
如果说,庄子是人生的悟者,那么,孟子就是人生的迷者,悟者的文章因为超脱与透彻而好看,迷者的文章因为热情与天真而好看。
如果用孔子对人的分类,庄子是捐者,孟子是狂者,要读一流的文字,“必也狂捐乎”!孟子既以好辩著称,他在辩论上就必有自己的特色。
平心而论,孟子辩论的最大特色,不在于在学理上穷究不已卓识不凡新见迭出引人入胜,而在于他论题之外的功夫揣摩对方心理,窥测对方思路,巧设陷阱,暗布机关,引人人殷,而后一剑封喉—等对方明白上了圈套,却已没了“喉”—最后一句总是他说的,所以,他就是胜利者了。
另外,他是一个极端自信而又热情洋溢的人,他有充沛的道德上的自负,及由此而来的目空一切的勇气,他总是认为真理永远在他这一边,所以,他与别人辩论时虽然设了不少圈套,但却并不显得心机阴暗,相反,倒显得他机智能干。
从这方面看,他是一个极天真的人。
我们欣赏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为他的道理所折服,而是被他的聪明机智所吸引。
我们来看看他与齐宜王的一段辩论: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巨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宜王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他问齐桓、晋文之事,表面上是在谈历史,实际上却是在借历史表明自己的“所欲”他要像齐桓、晋文一样成就霸业。
当然,他一定知道孟子是倡“王道”而反“霸道”的,所以,他不能直接与孟子谈“霸道”问题,于是把这种想法打扮了一番,以谈历史人物的面貌出现,若孟子不察他的用意,与他大谈齐桓、晋文,孟子可就上了他的圈套了。
但盂子岂能在这样的地方掉以轻心,对他的真实用心疏忽大意他看穿了宣王的用心,只一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轻轻地就把对方的招数化解了。
注意,孟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绵里藏针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云云,实际上是在警告齐宣王我是仲尼之徒,你拿这个问题问我,是失礼不敬的但若话就此打住,语气就太生硬、太冲撞了,双方就僵住了,所以,下面又接以“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好像前面所说的,不是警告,而只是证明自己不能谈(注意,不是不愿谈——孟子就是要巧妙地把不愿谈转化为不能谈的原因。
但我们知道,实际上这个借口是孟子编造的,仲尼之徒何尝不谈桓、文就是孔子,也大谈桓、文,《论语》中孔子就谈及齐桓公、晋文公,更多的还谈到了管仲,并以“仁”许之。
这一点,齐宜王也未必不知道,但孟子既已严肃地这样说,他也莫可奈何。
孟子化解了对方的进攻后,顺势乘虚而人“无以,则王乎”——不能谈猫道了,我们今天谈谈王道如何把主动权、话语权都抢了过来,孟子的这种做法,倒真有些“霸道”,这正是他的一贯作风。
再看下面这一节。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从“王发政施仁”起,一连串用了五个单句组成的排比句,写出了天下归心的大局面,真有百川归海,风起云涌之感。
这显然又与孟子对自己理论的自信,及因此而来的充沛的激情、浪漫的情怀有关。
他文章的气势足以感人,而这气势确实如他所说,是来自于他内心道德上的“浩然正气”的。
像孟子的这种辩论特色,更多地显示出其个人性情及文学性的一面,我们从中读出了辩论双方的心理活动,主动与被动的转换,攻与守的变化,机关与陷阱的埋设与避让,自我情绪的表现与对对方情绪的控制,说话分寸恰到好处的把握,以及在排比、比喻、反诸、寓言故事等众多手法中体现出来的文章的气势,说理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
这些无疑大大增加了《孟子》一书的文学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虽然孟子在辩论时耍了一些花招,但他所说的,都是“正当的道理”,是光明磊落的道德之言,所以,我们不会觉得他狡诈,只会佩服他智慧。
这又是《孟子》一书的道德价值。
但与之相应的则是,作为一部论理著作,《孟子》的逻辑性,说理的严肃性、真实性却有相当的问题,这种有意或无意的逻辑错误,在《孟子》中有不少,比如下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从价值认定的角度说,我举双手赞成孟子。
我们应当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去做一个有道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无道的人《当然,孟子这里原是指有道之君和无道之君),而且,得道的人,应当在“得道”的同时,“得到”众人的帮助和支持;失道的人,也理当为人摒弃而使之付出“失道”的代价。
但这里只是说“应当”,“理当”,只是一种道德诉求,而不能说“一定会”。
道德诉求并不总是转变为客观事实。
事实上,道德及道德行为并没有一个预设的好结果在前方等着。
(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如果实行“道德”,就是冲着那已预设好的利益而去的,那么,“义”即是为“利”,这种行为本身也就不再是道德行为)况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关汉卿《窦娥冤》)也是常见的社会现状,冤的不仅是一个窦娥。
即以孔子、孟子自身而论,他们算是得道之人了吧?但他们一生的遭遇又如何呢7还不是处处碰壁,为人所拒何曾多助过?我只看见拆他们台的小人小政客一拨又一拨,不见什么对他们捧场的人。
说句不招人喜欢的话,假如孟子再生,就是新儒家们,怕也不一定会去助他,那么倒霉的人,连个学界祭酒都不是,助他有什么好处吗?不得道者,也不一定就寡助。
大盗柳下跖手下的人据说也是“三千”,和孔子的门徒打了个平手(庄子说他“盗亦有道”,但此“道”与孟子的“道”不能混淆),鲁哀公不能算是得道明君吧?但鲁国人谁敢不服从他?孔子恰恰是带头恭敬他,抬举他,辅助他,引导大家忠诚他。
只可惜鲁哀公还不大稀罕。
所以,孟子这一段正气浩然的道德之论,虽有极大的感染力,以至几千年来成为对莘莘学子进行思想教育道德培养的必读章节,但逻辑上却不大讲得通。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层层论证,更缺少基本的逻辑关联。
“然而不胜者”,可能有多种原因,不一定就是没有地利;反过来,有地利没有天时,比如当今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固有资源丰富的“地利”,然而没有中央决定开发西部的“天时”,也不行。
所以,也可以说“地利不如天时”。
而孟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更是一厢情愿地先假定他要贬低的不重要的条件(地利)都具备,然后再证明因他要推崇的重要条件(人和)缺乏而失败,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做法,是十足的蛮不讲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难道能证明“万事不如东风”吗?阿拉伯谚语日:压断骆驼脊梁的是最后一根羊毛。
难道我们就此可以证明这最后一根羊毛比其他的羊毛都重,甚至比所有其他羊毛的总和还重吗?其实,一物之实现,必要条件可能只有一个,而充分条件往往有多个,缺一不可。
这“多个”充分条件的任一个,都不能说比其他条件更重要。
如果我们可以学孟子,假定其他充分条件都具备,仅让自己要证明它更重要的条件缺乏而使一物不得实现,以此证明此条件比其他条件更重要。
其他如对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孟子也往往不大较真,他所描述的历史,往往是他想象中的历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他所提及的地理,也有不少错误。
奇怪的是,这种粗枝大叶的毛病,虽然损害了他文章的科学性、严肃性与学理上的正确性,却不仅无损于他文章的文学性,更有助于他的文学性不仅无损于他的学术人格,反而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孟子证明客观真理,总显得勉强而力不从心,他逻辑不严密,证据也不充分。
但他一涉及伦理学领域,便雄辩滔滔。
因为道德伦理往往是一种信仰的建立,而不是客观科学的证立。
建立一种道德信仰,需要的是一种价值估定,而价值往往是人为的证立客观科学,需要的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事实支持。
如在《鱼我所欲也》这一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是要建立一种“舍生取义”的文化信仰,他只需要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他不需要证明“舍生取义”为“真”,他只要证明“舍生取义”为“善”,而在这一点上他做得非常成功。
他反问我们假如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重要,那么,不就凡是可以得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吗同样,假如没有什么比死更可怕,那么,凡是可以避死的事,不都可以做吗这两个“凡是”,必使人类堕落而无止境。
所以,为了人类的崇高和自尊,人类必须建立一个道德底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不择手段,都不能无恶不作。
那么,自然就必须有一种东西比生更重要,更值得我们珍视,那就是“义”,必须有一种东西比死更可怕,更要我们避开,那就是“不义”。
孟子用两个假设、两个反问,就证明了这么伟大的伦理学命题,显示出的,不仅是他做文章手段的高超,更是他思维缤密、直达事物核心的大本领。
对人、物有透彻的认识,对世界有是非判断力,是做文章的最高秘诀。
如果说,庄子说明了天道的伟大与高渺难测,那么,孟子就证明了人类的道德尊严与精神崇高。
这是孟子最伟大的贡献。
孟子是一个唯心的人,所以他的文章师心自用一个纯任意气的人,所以他的文章意气风发。
他嫉恶如仇,道德感极强,所以他对他看不惯的人与事动辄恶语相加,拔刀相向。
他无论是骂诸侯,还是骂学者,都毫不留情,连对他极关照、极尊敬的齐宣王,他也丝毫不假以辞色。
他只认天理正义、公道良心,不讲什么人情世故。
所以,他是真君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大丈夫”。
他对邪恶有不可遏止的杀伐心,所以他的文章有杀伐气,他把这种气质称之为“浩然之气”。
他可能就是从自身的道德良知与道德勇气里,找到了人类的希望与信心,发现了堕落人类获得救赎的途径。
于是,他到处与人辩论,鼓吹自己的救世之道。
他可能相信,只要他不停止他的吹嘘吹嘘的本意是吹枯嘘生,即给枯死者吹以生气,使之重生,这世界的末日就不会到来,他工作一日,这世界的末日就会推后一日,且一息生机会渐渐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