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孟子带给我的人生启示

孟子带给我的人生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简称。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人生哲学有很深的探讨和启示。
以下是我从他的思想中获得的人生启示: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强调个人修养是一切的基础。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才能在家庭中达到和谐平衡,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应该从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以实现内外一致的人格。
2. 仁爱无私:孟子强调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而仁爱则是人性的核心。
我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努力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只有在传递爱与关怀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3. 学问教育的重要性:孟子主张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提高智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教育能够使我们成为更全面发展的人,并为人生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指引。
4. 追求心灵的安宁:孟子认为内心的安宁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之一。
当我们内心平静、心境安宁时,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陷阱,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 追求天命:孟子提出了“天命”这一概念,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目标。
我们应该努力发现并追求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无论在家庭、事业还是社会中,我们都应该迎接挑战,通往自己的天命之路。
以上是我从孟子的思想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希望这些启示能够对你的人生有所帮助,让你的人生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
的启示
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理想人格和他的思想教育,深深影响着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人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孟子认为,要做一个完美的人,首先要学会涵养,涵养是最重要的品质,它可以使我们对社会有更好的贡献,从而改善社会的环境。
他认为,涵养是自我约束的艺术,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冲动,抑制自我的愤怒,从而使我们的行为得到控制。
孟子还认为,当我们学会涵养之后,我们就可以培养智慧,智慧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待社会的各种问题。
孟子还认为,要做一个完美的人,还要学会崇敬,崇敬是一种礼貌的表现,它可以让我们对他人有更好的尊重,并且可以消除社会的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
此外,孟子还认为,要做一个完美的人,还要学会宽厚,宽厚不仅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和蔼可亲,而且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智慧,从而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因此,孟子的理想人格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应该研究孟子的理想人格,在研究中培养涵养、智慧、崇敬和宽厚的品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做出贡献。
研究孟子的理想人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研究中更好地发展,以
及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孟子人格教育理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的启发意义

文化视野409孟子人格教育理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的启发意义王 舒 长春理工大学摘要:儒家思想的根本立意在于对君子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与当代高校的人格与道德教育目标是相通的。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其以“君子”、“尧舜”为理想人格的追求目标,“反求诸己”的心性修炼途径,注重“养气”的培养方法,都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方法上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大学生教育;教育方式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3-0409-01面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要求,当前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还需要更多的改进。
孟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在人格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对当下学生的道德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儒家“至善”的道德追求与“君子”“尧舜”的榜样力量《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的“善”就是指人培养德行的最高境界。
儒家的教育理论中,道德的培育一定是在学习中完成的。
儒家一直提倡随时随地学习,向周围高尚的、正向的人物学习,学习完善的道德和善良的行为。
在学习对象的选择上,儒家在孔子时期就树立了以“圣人”、“君子”为核心的道德榜样。
而在孟子的教育理论中在“君子”的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认为“圣人之余民亦同类也。
”认为君子与圣人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示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认为尧舜就是身边“成人”的典型代表,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能以圣人、尧舜为榜样,从外在模仿其言行,学习其所作所为,内在体会其心性,就能达到理想人格,成为表率。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孟子树立人格典范、由常人到榜样的修身目标可以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模式可以将传统的以强调理论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发扬身边道德模范形象为主的道德教育。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黄广晋王引兰[摘要]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以及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自孔子以来,都很重视道德修养。
特别是孟子作为中国儒家代表之一,他认为注重道德修养、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良好的道德修养,理想的道德人格,对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孟子道德修养学说主要内容进行诠释,深刻挖掘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精华,从而使处在社会转型和观念多元化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方面获得如下启示:注重反思自身,提高自律意识;培养正确的义利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完善自我。
[关键词]孟子;大学生;道德修养;启示道德修养问题,作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和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操守气节是做人的根本,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
因此,他为培养理想道德人格,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道德修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条件下,孟子的这一理论仍然有着借鉴意义,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要从现实需要出发,同时也要从传统文化中继承。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从内容到方法,对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自我锤炼、自我改造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转变为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道德实践。
[1]道德修养重在自我教育、自我锤炼的过程,也就是说主体德性养成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
所以,在孟子看来人的德性及其养成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孟子从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修养的目标及修养的准则等方面做了深刻论述,并就道德修养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使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孟子》的道德教育意义

《孟子》的道德教育意义孟子是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孟子》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强调人性的本善《孟子》中强调了人性的本善观点,认为人之初性善。
这一观点对于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善良的本性,只要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善良品质。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善良本性,并努力发挥出来。
二、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孟子》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即个人修身齐家,才能治理好国家,进而实现天下太平。
这一道德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非常重要。
在道德教育中,应该教育学生要注重自己的修身养性,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家庭和社会,以及如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三、倡导仁爱之道孟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
他认为,只有充满仁爱之心,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在道德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互助精神,教育他们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四、注重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孟子还强调了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
他认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这对于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五、弘扬道德典范的示范作用《孟子》中还有许多道德典范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如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滕文公攘袂而起等,这些典范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在道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和崇尚这些道德典范,激发他们的道德动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典范人物为榜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对《孟子》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其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孟子的思想不仅具有现实的教育指导意义,更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深厚底蕴。
孟子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孟子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孟子是古代儒家思想家,他在论说“仁、义、礼、智”立场,强调“仁、爱、信、忠”四要素之和。
他的教育思想,着力于“根本知识”,以礼为基础,以智慧和真诚为方法,教导儒家仁爱家庭文化,以及社会孝道文化,让人们心存慈爱、道德贞烈,以尊敬仁爱、行德活跃的内在素质为指导原则,持续追求比较高的理想,此乃孟子强调教育的本质。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一项理论性课程,它蕴含有多重层次的文化和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孟子教育思想强调以礼为基础、以智慧和真诚为方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首要的方法是“礼为先”,即要尊重和敬畏知识,情愿向知识学习;而教学的“美智政”之核心原则是引导学习者以真诚的态度探索社会、历史的真理,以智慧和真诚的态度研究实际问题。
第二,孟子教育思想力推学习者以追求比较高的理想为指导思想。
学习者在思想政治课中应学会坚定理想,以更高的价值为比较,以更大勇气实践理想,学会坚持正确的观点和做事,为志存高远,追求真理而努力奋斗。
第三,孟子教育思想强调重视人的真诚。
学习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学会真诚,要培养起重视人的真诚,不计较得失,以真诚的面貌面对生活,把人的真诚都集
中在实现理想的信念上。
因此,孟子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以礼为基础,以智慧和真诚为方法;追求比较高的理想;重视人的真诚。
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启示

文教论坛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启示李岩金陵科技学院摘要:儒家思想是指引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重要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又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主,孟子的教育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地位非常高。
孟子的德育思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孟子的德育思想已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道德精神和社会行为的无形依据。
社会发展变化很快,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道德方面的问题,所以当今社会需要大力弘扬孟子的德育思想,提高我国公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基本哲学思维。
关键词:孟子;德育思想;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启示一、孟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孟子优秀的德育思想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陈旧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淘汰,新的生产方式逐渐形成,所以经济方面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治方面的变革和思想文化方面的革新,此时诸子百家的文化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大繁荣,学术的大发展,一些新的思想理论在这个时期产生和传播,所以此时孟子的德育思想就应运而生了。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对孟子生活的影响,所以孟子希望当政者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理想环境。
孟子的主要德育思想包括三个方面:性善论,明人伦和仁义理智。
孟子的德育思想在受孔子德育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自从出生降临,在这个社会上就是善的,作为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很多不善的情况,这是由于人心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不知道该如何发扬善的精神。
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善心被恶俗的事物所蒙蔽,被外界事物所奴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善心。
孟子强调在人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顺应本性,积极向善。
明人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孟子主张人伦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提倡文明道德的重要依据之一。
所以孟子认为,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老百姓都应该强调明人伦的重要性,认识到人际关系和谐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

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道德修养的思考和理论贡献深远。
通过对孟子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的道德修养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人性善恶论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人性善恶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了天赋的良善本性。
他强调人的本性具备了良知和道德感,能够区分善恶,并倾向于追求善良。
这一观点与孟子同时代的荀子的人性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本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完善的。
二、修身治国平天下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身与社会治理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个人修养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个人修养首先要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良知和道德感。
孟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目的是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个人修养好了,才能够对家庭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仁义和中庸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核心要素是仁义和中庸。
仁义是孟子道德思想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关爱之情,是一种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道德情感。
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的本性和道德之根源,只有通过仁义的实践,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而中庸则是孟子对于道德行为的指导原则,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适度、平衡的状态,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
四、教育的重要性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的关键。
孟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不论贫富、贵贱。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能力,使人能够明辨是非,追求善良。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修身与天命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中,还强调了个人修身与天命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修养是为了顺应天命,实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孟子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命和使命,而个人修养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己的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黄广晋王引兰[摘要]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以及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自孔子以来,都很重视道德修养。
特别是孟子作为中国儒家代表之一,他认为注重道德修养、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良好的道德修养,理想的道德人格,对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孟子道德修养学说主要内容进行诠释,深刻挖掘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精华,从而使处在社会转型和观念多元化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方面获得如下启示:注重反思自身,提高自律意识;培养正确的义利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完善自我。
[关键词]孟子;大学生;道德修养;启示道德修养问题,作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和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操守气节是做人的根本,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
因此,他为培养理想道德人格,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道德修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条件下,孟子的这一理论仍然有着借鉴意义,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要从现实需要出发,同时也要从传统文化中继承。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从内容到方法,对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自我锤炼、自我改造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转变为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道德实践。
[1]道德修养重在自我教育、自我锤炼的过程,也就是说主体德性养成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
所以,在孟子看来人的德性及其养成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孟子从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修养的目标及修养的准则等方面做了深刻论述,并就道德修养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使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一、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人为什么要进行道德修养,孟子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修养能使人保持善性,是区别人兽的主要标志。
在孟子看来,修身养性是保持人性,摆脱兽性的最好方法。
他指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凡引用孟子原话之处只注章名)他认为人所特有的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心理,不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强加进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虽然他的主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他突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无疑是合理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同上)这“四心”只是完善的人性、道德的良好发端,是一种善的萌芽。
而人的善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人们在后天的生存环境中不注意存养,就极容易丧失。
一旦丢失,“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告子上》)。
因此,人们应该保持人的本性不丢失,而保持人性不丧失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把能否进行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人兽区别的标志,对于人们追求人性,减少兽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道德修养是立身做人的重要条件。
孟子认为,人不仅要严格地把握做人的基本原则,保持其善性,更重要的是应把人的善性扩充,不断培养仁、义、礼、智“四德”,才能为他人所悦纳,才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君子”、“圣人”。
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意思是说凡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就会象刚刚烧燃的火,刚刚流出的泉水;假如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让它消失,便连赡养爹娘都不可能。
这也就是说,只有人们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存心养性,才能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自己则可以安身立命。
这充分说明了修养身心对人们立身做人的重要。
第三,修身养性是齐家治国的根本。
孟子在论及人性修养的社会价值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因此,人生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区别人兽,是立身做人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要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
这就是说,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最根本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只有自身做到了修身养性,具有了立身做人的重要条件,才能建立好家庭、治理好国家达到天下太平。
二、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主要内容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修养的目标、道德修养的准则和方法三个方面。
(一)道德修养的目标在进行道德修养时,首先要确立目标,即追求成为什么样的人。
孟子主张“立乎其大”,即确立崇高的目标,并且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追求,实现人格的道德化——君子、圣人。
君子、圣人是具备仁、义、礼等道德品质的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离娄下》)“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上》)但是,君子、圣人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努力去做,只要追求道义,“人人皆可为尧舜”。
君子、圣人的具体人格形象就是“大丈夫”形象。
何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里的广居”即“仁”,“正位”即“礼”,“大道”即“义”。
大丈夫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居仁由义”,遵“道”循“礼”。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在得志的时候,就能带领民众一起走正道;在志愿不能实现的时候,也能独自遵循正确的准则。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居仁由义”的品德,“立于礼”,才能经得起各种人生际遇的考验,不论是处于顺境或还是逆境都能应对自如,保持做人的气节。
“大丈夫”“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堂堂正正,一身正气。
他所塑造的“大丈夫”的道德形象,成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志士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的表征。
这种人格形象一直在激励着热血赤子为社会、为民族而努力奋斗。
(二)道德修养的原则:仁、义仁、义是孟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主要原则。
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四德”——仁、义、礼、智。
其中,“礼、智”是从属于“仁、义”的道德规范,仁、义则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标准,是人们立身行事的基础。
在孟子看来,“仁”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仁是敬爱亲人,与人亲密。
“亲亲,仁也。
”(《尽心上》)“亲亲”,也就是“事亲”“尊亲”。
“事亲,事之本也。
”(《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离娄上》) “事亲”就是“仁”的实质。
第二,仁是一种本能的博大的爱心,内在于人则表现出“爱人”、“推己及人”的博大精神和高尚的行为。
“仁者,爱人。
”(《离娄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它将“亲亲”的对象扩展到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成为处理人我关系的根本原则。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离娄上》)可见“仁”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准则。
孟子将“仁”与“义”结合起来,把仁义视为最高的道德理念。
在孟子看来,仁义是人的立身行事的基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同上)意即“仁”是最根本的立足点,“义”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正确准则,是实现“仁”,推广“仁”最适宜的途径,即“居仁由义”。
作为实现“仁”的具体途径的“义”,其含义包括:第一,尊敬长者。
“敬长,义也。
”(《尽心上》)不只限于自己的亲人,对乡党中的长辈也应持尊敬态度。
孟子是把“义”作为处理“长幼”关系的道德原则来看待的。
第二,“义”是指羞耻心。
孟子说:“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尽心下》)就是说人都有不应当干的事,知道了这一点,就要去做应当做的事,这就是“义”。
反之,做不应当做的事及强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则是“非义”,是羞耻的表现。
因此,“义”也要求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不当者报以羞耻和憎恶的态度。
[2]孟子认为,“‘仁’是‘爱人’之心,是人必须居而勿失的为善之根本,但爱人之心只能施于当爱者,而不能不分善恶地爱一切人和任何行为。
”[3]因此他又提出“义”来规定“爱人”的界限,把“义”当作仁者爱人所应遵循的原则,即所谓“居仁由义”(《尽心上》),以“仁”作为内心道德修养的出发点,“义”作为外在行动的准则。
提倡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努力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三)道德修养的方法如何才能做到仁、义的基本要求,从而成为“大丈夫”呢?孟子主张从“心”内求的修养之道,提出了如下修养方法:1、养心寡欲,修养善性孟子认为,人要培养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首先要“养心”。
“养心”也就是“存其心,养其性”,即保持住本性中固有的善性而不使其丢失。
一般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君子,则是因为他把自己本性中固有的善性丢失了,这就叫“放心”。
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尽心上》)人们如果不注意保持其善心,不进行道德修养,那么它就会丧失;反之,如果人们积极的“求其放心”,将丢失的善心找回来,那么它就会存在于自己的内心。
所以,进行道德修养,不仅存住心中的善端,还要不断地培养和扩充它,使之发展壮大。
孟子指出,感官物欲会妨碍人存心养性,这是因为:像耳目这样的器官不会思考,会被外物所蒙蔽,一旦与外物相接触,人们便会被外物引导而步入迷途邪道。
据此,他又提倡“寡欲”。
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欲”指物质欲望,“寡欲”是相对于“多欲”而言的,即“寡欲”不是“禁欲”,而是要减少欲望,不多欲更不纵欲。
是否能做到“寡欲”对“存心养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只要做到了“寡欲”,“心”必然会存在;相反,如果对欲望的引诱不加以控制,“多欲”甚至“纵欲”,那么“心”必然会丢失。
因此,要想保存仁义之心不丧失,就必须克制、减少欲望,只有这样,才能扩展善性,培养仁德,成为志向远大的人。
2、反求诸己,反身求诚孟子认为,进行道德修养最主要的在于自己是否自觉主动地从心内求,进行自我反省,“反求诸己”。
他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这是指,行仁好比射箭,射而不中,当反省自己是否端正了射的姿态;不能行仁,也应当反求诸己,检查自己是否端正了动机,而不应埋怨胜过自己的人。
《离娄上》又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敬,反其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