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第一篇: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墨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墨子早期学儒家之术,因此其思想有和儒家思想相承之处。
但是由于所持的政治主张和生活背景不一样,因此他们的教育主张和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教育方法等也有不同之处。
具体表现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古之教育者的教育观念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探讨之上的。
孔子和墨子对人性的看法实质是相似的,只是表述不同。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人性论的主要观点。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墨子的人性论则表述为“素丝说”,在墨子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不过如同素丝。
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对象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认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到重大作用。
因此,孔子的教育对象限定在“中人”这个层次。
墨子主张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
二、教育目的孔孟的教育目的,都是针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人才,以便至上而下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简括。
培养“兼士”或“贤士”是墨子的教育目的。
而墨子所培养的“兼士”更倾向于以平等的身份平等地去“兼爱”天下,而不是一定要成为当政者,这是两者的教育目的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三、教育内容由于的教育目的异同,孔孟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孔子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文化知识学科主要是《诗》、《书》、《礼》、《乐》等典籍,主要是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
他虽然要求从政人才要文武兼备,但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偏重人事。
与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同,墨子力主实现“夏政”,由于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墨子的教育内容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科学和技术知识,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

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摘要: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体系,仁分为成德之仁和为政之仁两个方面:成德之仁要求个人在爱的基础之上,遵守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实施以忠恕为核心的方法体系以塑造个人的完美人格;为政之仁就是把道德作为政治的基础、以周礼为落脚点、通过正名恢复周礼。
成德之仁是出发点,为政之仁是目的。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仁学思想是在继承孔子仁学的核心的基础之上,通过先验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得出仁政,要求执政者“保民而王”:贵民思想是核心,以德配君和制民之产是对贵民思想的落实。
两人由于是继承关系,必然存在相同之处:都是在人生而有之的真实情感上,以个人为出发点,要求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对社会秩两人由于是继承序价值的追求。
但二人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所以在思想的立足点上存在差异。
孔孟二人虽然距今已经超过两千年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思潮和经济形态来说存在缺陷,但也不无助益,而且助益是主要的。
关键词: 孔孟;仁;仁政The idea of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Abstract: Confucius is the founder of the Confucianism thought system, its core is benevolence, drove in benevolence into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benevolence and Good political behavior two aspects: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benevolence asked individuals in love, abide by a series of foundation of moral norms,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will be in perfect shape personal personality, The kernel is the moral politics as political basis, zhou foothold, through the rectification for restoration of zhou.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benevolenc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kernel is independent, objective. Mencius was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Confucianism, his benevolence is in succession ofConfucian benevolence, through the core based on the "all men have a priori obtained of" giving "protecting the leadership, benevolent governance and the king" : your people thought is the core of morality, and the people with the production of your people thought is carried out. They are due to inherit relationships, there must be of the same: all is in life and true feelings, based on individual as a starting point, people-oriented, finally realize social rank two due to the pursuit of the value of sequence is inherited. But two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because in the standpoint of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Although it has two Confucius thought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form, but also defects, and helpful.key: Confucius ;Mencius ;benevolence ;benevolent governance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任浩(甘肃天水师范学院 2006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741001)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孟子处于战国初期,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儒,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
孔子、孟子德育思想比较

孔子、孟子德育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同为儒教学派两个同样重要的人物,一个创立了儒教,成为了君子的典范,而孟子却解决了孔子遗留下来的一个重大的不可解的问题:“仁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孟子从人性论给出的答案是:侧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成功地解决了遗留已久的问题,并获得了认可。
那么对这两位的仁德思想做一番对比,就可以使人对于儒家重要思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孔子把仁的地位看得很重,在论语中就反反复复提到仁,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以仁为核心形成了思想结构,而孔子的仁有三个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指的是是一个有着最高地位的观念,如果把仁必成一个人的话,那么他就是老师家长心中德智体美样样精通的懂事的好孩子,《论语》中说:恭,宽,信,敏,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仁就是一切道德品行的代言人,是包罗万象的最高道德。
仁的第二个含义是爱人1,《论语·颜渊》中说:爱人。
爱人不限于亲人,或是宗法关系,而是对于任何人如《论语·学而》曰:“泛爱众而亲众”。
仁的第三个含义就是仁是礼的内化,要把礼当成自我实现,也就是实现仁的一大途径,就像论语中说的“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如果可以克制住自己的言行,并且努力符合礼的规定,就能实现仁。
那么再来看看孟子,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那就是仁与礼,而孟子却不一样,孟子主张仁与义的结合。
孟子强调亲亲对于人的重要性,就是要先尊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其次孟子认为仁是一种本能,也就是爱,将爱推己及人,并将义作为爱人的界限,也就是《孟子·娄上》曰:“仁者,爱人。
”《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中反映出仁义的范围扩展到了每一个人身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博大情怀。
孟子在继承孔子将仁理解为仁爱,爱人的同时,还说仁也同样发于同情,也就是《孟子,公孙丑》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16页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16页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之一,其中“孔家”和“孟家”是两个主要的流派。
虽然他们都从“仁”和“礼”方面来研究和传承儒家思想,但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两者有很多的异同点。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关于“仁”的内涵1. 义利之争孔子提出的“仁”涵盖着很多方面,其中包括爱人、敬上、诚信、孝悌、辅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对“仁”的解释,孔子本人也曾经出现过矛盾的情况,例如,他曾经以利益为重,主张个人需要先追求自己的利益,之后才考虑到义。
而一些弟子则认为,“仁者先心诚而后行,利之后也”。
相比之下,孟子侧重强调“仁者先义之,后利之”,反对以利为先,倡导以义为先的原则。
2. 至诚之道孟子与孔子一样崇尚“诚”这一核心价值,但他提出了“至诚唯美”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孟子认为最高境界是在事物中追求至诚,即在一切行为、言语、思想中坚持真、实、诚,才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
孔子和孟子都非常重视“礼”的观念,他们认为“礼”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合理行为规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
不过,两者在具体内涵上仍然存在不同。
1. 礼的意义和价值孔子认为,“礼”是通过一系列仪式、规矩和仪态来达到防止混乱和维持秩序的目的。
而孟子则进一步强调,“礼”是一种超越了单纯仪式的人类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理性认识与实践的标准。
在孟子看来,只有通过遵守社会的“礼”,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从而实现各类人群之间的互惠互利。
2. 礼的表现形式孔子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比较倾向于用“礼”这种形式化的外在习惯来解决问题,他认为“礼”是既包含感性又包含形式理性的。
而孟子则认为“礼”不只是一系列的形式化行为,更是透过具体行为方式而体现的非常深刻的人际关系。
三、关于政治形态孔子和孟子在政治形态上也有不同的理念。
1. 政治观念孔子认为,政治是统治者的责任,核心应当是君主制度。
他强调依据等级、礼仪和尊重纲常来组织社会的秩序,他也支持君王有绝对的管理责任,以确保社会稳定。
孔孟旬思想对比作文

孔孟旬思想对比作文
孔孟旬,这三位古代圣哲的思想理念,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思想画卷,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们的智慧,如同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我们的心田。
说实在的,谁都别想将他们的思想等同视之,因为每个人的观点和见解都是独一无二的。
咱们先来瞧瞧老孔子的主张吧。
他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可谓是教育民主化的先驱。
在孔子看来,教育应该是不分阶层的,普及于民间百姓。
他还十分重视修身齐家的做人道理,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身教和言教并重,儒家文化的根基由此奠定。
再聊聊孟子的思想理念。
他发展了"恻隐之心"的概念,倡导人人都应该怀有博爱之心。
同时,孟子还积极主张"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将民众的权益置于首位。
不过,他似乎也有点"过于乌托邦"的理想化色彩了。
最后说说荀子的一些观点吧。
与孔孟不同,荀子偏重于法家思想,主张"王道」与"霸道"并重。
他认为人性是后天习惯的结果,需要通过教化和刚强的法律来约束。
在某种程度上,荀子的理论更加现实一些。
这三位古人的思想理念各有千秋,却又有些分歧。
我们应该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超越它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博大精深的哲学智慧中汲取养分,让古老的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引言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比较孔子和孟子的异同点,包括思想观点、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思想观点1. 人性观•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使人自我完善,并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具备良知。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良知,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教育观•孔子:注重教育培养,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礼仪、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并倡导“君子”教育模式。
•孟子:强调以爱心去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提出“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3. 家庭观•孔子:强调家庭伦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够治理好家庭和国家。
•孟子:注重父子关系,主张“亲亲、尊尊”,认为父母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子女,并倡导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观。
政治主张1. 统一思想•孔子:主张通过君主的德行来统一民众的思想,使人们都能够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统治国家,通过行善和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
2. 治理原则•孔子:提出了“仁政”、“君子政治”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倡导了“民贵君轻”的政治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需求,并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处理政务。
影响与传承1. 影响范围•孔子: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体系•孔子:创办私塾,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并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后人。
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强调普及教育。
•孟子:在教育方面,孟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倡导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结论综上所述,孔子和孟子在人性观、教育观、家庭观以及政治主张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两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们在一些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探讨他们在道德观念、人性论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异同。
一、道德观念比较孔子主张“仁”和“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和遵守社会规范可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仁者爱人”,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
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对他人的关怀。
相比之下,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有“良知”的存在,每个人都具备了解和追求善的能力。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仁爱”和“义”的实践,并认为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人民的福祉。
孟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追求善的过程中发挥良知的作用。
二、人性论比较孔子对人性的看法相对较为保守。
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有限的,人们需要通过修身来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人性。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他特别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来调节人性的缺陷。
相比之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更加积极。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天生具备良知,能够辨别是非善恶。
他主张通过追求“仁”和“义”来发扬人性的本善,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天赋和主体性,强调个人应当积极主动地追求善与公正。
三、政治理论比较孔子的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社会的治理上。
他主张通过道德的典范来领导社会,通过仁爱和礼仪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贤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德才并重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领导职位。
他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对立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小人则以权力和私欲来驱动。
孟子的政治理论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公正。
他认为君主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支持,君主应该为人民谋幸福。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一、异点1.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变得不好。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使自己变得更加善良。
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是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善良。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对仁爱的理解不同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认为仁爱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
而孟子则认为仁爱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应该包括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等。
3. 对政治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的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而孟子则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核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但是也应该有权威和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同点1. 倡导修身养性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倡导仁爱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倡导民本思想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总之,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但是他们都倡导修身养性、仁爱和民本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
〔论文关键词〕孟子修养〔论文摘要〕中国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
之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
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的思想特色,对之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和开发其中之思想精髓和理论精华,对于开启我们今日之心智无疑大有裨
益。
“修养”一词本为“修身养性”之意。
《孟子•尽心上》中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宋代程颐后来将“修身”与“养性”
结合起来,提出了“修养”这一概念。
其主要含义是指一个人在思想、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学习、磨炼、陶冶和提高的实践活动,以及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所最
终实现的程度和达到的境界。
因此,修养问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思想修养、文化修养、修养、理论修养、技艺修养等等。
道德修养主要是指社会个体在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根据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的道德情操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中国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其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
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思想特色。
一、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一个人之所以要进行
自我的道德修养,其目的在于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
在孔子那里,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圣人”,其次是“君子”。
在孔子看来,只有尧舜这样的圣德明君才算得上是圣人,一般
人是很难达到圣人之境的。
所以,在个体的道德人格追求上,孔子充分认识到如果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圣人事实上是很不现实的。
于是,孔子从现实可能性的角度指出:“圣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可见,孔子在对理想人格的
追求上非常务实,主张“圣人若不可求,可求君子”,一个人若能达到君子之境亦可也。
那么,圣人之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它与君子之境的差异又在哪里呢?孔子认为,圣人之为圣人,其关键在于他能够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的统一,从而对现世乃
至后世以积极的影响,所以圣人能够做到不朽,即所谓“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 ?传•?襄公二十四年》)。
而君子则不同,孔子认为君子的人格应当是“智、仁、勇”的统一。
所谓“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
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够知仁愿为而不惑,知仁
善为而无忧,知仁勇为、知仁敢为而不惧,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做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的话,就算是君子了。
孔子的期望是:“ 圣人之境”要追求,“君子之德”是基础。
那么,一个人应当如何努力才能培养自己的“君子之德”,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圣人之境”呢?孔子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即欲成德,先修身,强调只有通过自我的道德修养才有可能铸大德、成大器。
孔子将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称作
“为仁之方”,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欲仁得仁”。
即在道德修养问题上,个体自身首先要有这方面的内在欲求,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是主体自己的事情,自己都没有对“仁”的追求,那怎么能够“成仁”呢?自己首先要“欲仁”,没有这个前提,什么也实现不了。
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同时,在成就自我的道
德人格方面,孔子一直主张“道不远人”,即道德的追求并非遥不可及,“仁”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自己有这个欲求,有这个决心,那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我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二是“善学知仁”。
孔子认为要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就必须不断
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善恶、辨是非、别美丑、明事理,故“唯善学者
方能知仁也”。
孔子非常强调“学”与“思”的统一,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善不善“学”,关键看会不会“思”,只学不思枉学也!在学与思的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应该多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在社会生活中“多见”、“多闻”,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另外,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向有德性的人学习,时刻注意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与他们相对比,主动地“见贤思齐”。
他特别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感知“仁”的存在,真正把握“仁”的?本质。
? 三是要“克己为仁”。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过程并不是一条坦途,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能够战胜自我,排除各种杂念,克制各种欲望,抵御各种诱惑,即必须“克己”才能“为仁”。
为了让自己的身心少受外
界的侵扰,孔子主张人们应当主动地以“礼”克己,最好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外在的诱惑小了,内在的杂念少了,一个人就
更能把持住自己。
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四是要“内省思仁”。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必须不断地反省自我,他将这种反省称之为“自讼”,主张每个人都应当“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在“自讼”的过程中应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多从自身找原因,严格要求自己。
要能够通过“自讼”以“仁”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以“内省思仁”的方式寻找自身的不足。
自我道德的完善以“知
不足”为前提,只有“知不足”方能“思过而改之”。
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只有
内省吾身,改之为贵,方能成就自我。
孔子说在自我道德修养方面,自己最大的担心就是唯恐“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如果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五是要“力行近仁”。
在个体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过
程中,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活动。
在他看来,道德修养必须身体力行地去努力,才能越来越接近乃至达到“仁”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力行近乎仁”。
所以,孔子认为道德修
养切忌“空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一定要身体力行地去做,方能成气候。
他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做任何事情都应当笃实躬行,言行一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只要身体力行地去做了,那么“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六是要“磨炼成仁”。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修身乃
人终身之事。
他称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因此,道德修养需要终身的反复磨炼才能成大器。
在这方面必须态度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必须
按照《诗经》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方式追求自我在道德上的至善;必须“笃信
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永不放弃。
在孔子看来道德修养“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住也”(《论语•子罕》),所以必须持
之以恒。
二、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在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人格境界上,孟子的认识与孔子不同,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追求,去实践。
所以,孟子指出:“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孟子•公孙丑上》)只要愿意并付诸努力,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认识与他的人性论密不可分,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与生
俱来的四个“善端”,据此,人人都能够成善达仁,成为圣人。
所以,成就圣人之境关键要“存心保善”,“寡欲养心”,通过“反求诸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孟子看来,现实社会中之
所以很多人不能成为圣人,关键就在于他们为外在的名利所惑,不注重心性修养,从而使得四心皆失,而不能成为圣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