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

合集下载

孟子性善论刍议

孟子性善论刍议
犹 当 豢之 悦 我 口。 ”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和人类社会的长足进 步, 人 们开始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 ,从而做 出一个结 论性 的解 释。一些 先哲把研究 的视角对准 了 自己和同 类, 于是提出了“ 我是什么? 人是什么? 人的本性是什么 样的? ” 等问题。 关于“ 人性” 的讨论 , 开始成为中国古代 思想 史上一个不 可或 缺和备受关注 的问题 。先秦诸子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 了自己的见解 ,于是纷纷著 书立说 , 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和社会 , 用 于是就形成了许
在《 孟子》 一书的其它篇 目中, 这种思想亦有体现 , 如《 孟子 离娄》 中说 : “ 尧舜与人 同耳” “ , ,舜 人也 , 我亦 人也。”孟子 滕文公》 《 中亦有 : “ , 舜 何人也 ; 予 , 何人 也 , 为者亦若 是 。” 有 他还提 出 了“ 皆可 以为尧舜 ” 人 的 说法, 来肯定一切人同类 、 同性的特质。 从《 孟子 , 告子上》 中的内容来看 , 子认为人的共 孟 性除 了“ 天下之足同” 在形貌体态上的相似和 口、 , 目、 耳 的共同感受之外 ,最重要的是人 具有禽兽所不曾具 有 的心理需要 , 而这才是人与禽兽 区别的关键所在 。人 的共同心理需要就是仁 、 、 、 四种 向善的本能 , 义 札 智 即 所 谓“ 四端” 。孟子说 : “ 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 , 皆有休 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朋友也 , 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 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 非人也 ; 无辞让之心 , 非人也 ; 无是非之心 , 非人也。恻隐之心 ,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 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 , 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 , 智之端也 。 人之有是四端也 , 犹其有 四体也。有是四端而 自谓不能 者, 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 ,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 我者 , 知皆扩而充之矣 , 若火之始燃 , 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 不足以事父母。” 在这里, 3 2 [ 孟子特别强调“ 四端” 是一种天赋本能 , 是人人 皆有 的 良心的本然 , 非后天所强加的。正是这 四种善端从根本 上 区别于人与禽兽 , 也是人类 中“ ” 非人” 人 与“ 的根本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圣人”之一,其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性教育、修身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下面将对这些重点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性教育。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天赋的道德良知,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就能使其发挥出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

他提出了“性善论”,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充分引导和培养人的善良天性,就能使人们具备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修身教育。

修身教育是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人要通过修身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孟子提出了“四端五常”的修身理念,即仁、义、礼、智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忠、孝、悌、节、义则是这些要素的具体表现。

孟子强调,只有通过日常的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品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另外,孟子的教育思想关注教学方法。

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他提出了“尺寸”,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刻意压抑和规范学生,而是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此外,孟子还主张以“教”代替“训”,强调教师要通过亲身言教和具体行动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追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体而言,孟子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性主义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品质,注重个性发展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孟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推进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刍议《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及其道德教育意义

刍议《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及其道德教育意义
28
思 想 的 继 承 者 孟 子 曾指 出五 种 不 孝 , 前 三 种 是
不从 , 又 敬不 违 , 劳而不怨” ( 《 论语 ・里仁 》 ) , 也 就是 说在 侍奉 父母 的 时候 , 如果 有 意 见 相左 的地 方, 甚至你 觉 得父母 有什 么错 的地 方 , 可 以委婉 的 去劝 止 ; 另一方面 , 无 违 还 是 受制 于 礼 法 的约 束 ,
… …
这里孔子驳斥 的是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两种狭隘 的“ 孝” 理念 , 一 是在 体 力上 去 服 务父 母 、 长辈 , 去
劳 动干 活 , 二 是让他 们有 酒有食 , 进 而指 出 了孝 与
爱兄 长 , 也要 广泛地 去爱 众人 , 亲 近那些 有仁德 的
人。概括地讲 , 《 论语》 中的孝道思想至少包括如
的要 求应 当是 能使 父 母衣 食 无 忧 。虽 然 , 孔 子 不 止一 次地 批评 过 “ 孝 即能 养 ” 的思 想 , 如“ 今 之 孝 者, 是谓 能养 。至 于犬 马 , 皆能有 养 ” ( 《 论语 ・ 为

《 论语 》 中的孝道 思想
孝是 以血 缘关 系 为 纽 带 , 以 晚辈 对 长 辈 尊 重 为基 本体 现 的伦 理 道 德 规 范 。 《 论 语 》中的 孝 道 思想 主要 围绕 如 何孝 顺 父 母 展 开 , 也 涉及 长孝道 思想至 少包括如下 内容 : 行 为上 的“ 能养” ; 心理上 的“ 敬” ; 礼 节上的“ 无违” ; 时限
上的“ 三年 无改” ; 空间上 的“ 泛爱众” 。站 在历 史与时代 的视 角审视 《 论语 》 中的孝道 思想 , 其道德教 育 意义在
于: 有利于提 高个人 的 自 身修 养 , 有利 于培养 良好的 家庭 美德 , 有利 于推 进社会 主义和谐社 会建设 , 有利 于培 育

孟子荀子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荀子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仁学思想传承刍议江苏省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任树华 226511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

“仁”作为孔子儒学的基本范畴,一方面显示了孔子对于完善人格的追求,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于现实政治的见解。

“仁”的内涵极其丰富,从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显示了孔子对于道德行为规范和理想社会制度的建构。

孔子死后,儒分八家,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1)。

孟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2)。

他平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学孔子也”(3)。

他在接受、继承孔子学说的同时,又对其加以发展、创新,极大丰富了儒家思想。

基于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他本人也跻身于儒家“亚圣”的宝座,记述其言论的《孟子》被奉为经典。

下面简要论述其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不足轻重,各诸侯国争王称霸,擅自改变礼仪制,度“礼乐征伐自诸侯出”(4)。

即使在诸侯国内部,弑君杀父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孔子认为这是“天下无道”的表现。

因此,反对僭礼,要求恢复周初有条不紊的统治秩序,便成为孔子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孔子在政治上是个保守主义者,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

他认为礼仪政治是植根于人的本性的,因此,他选择以仁释礼的方式。

在他看来,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尊老卑幼的秩序,并不是人为强制的,而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子之爱上的,是人性的内在欲求。

《论语·泰伯》篇中讲:“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所谓“笃于亲”,就是以深厚的感情对待亲人和亲族,即“亲亲”之道,也就是说要“入则孝,出则悌”(5)。

接着他又发挥说:“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由此引出了“尊尊”。

“尊尊”是“亲亲”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唤起人所共有的这种亲子之爱,并将其上升为人的自觉行动。

由此,犯上作乱的事情就会鲜有发生,社会就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

《孟子》的道德价值观及启示

《孟子》的道德价值观及启示

ywjszxk@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阶段,面对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冲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道德重塑问题。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道德、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关键。

儒家经典《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及思想,其中的德育思想兼顾个人与社会两方面,具有全面性特点,将其渗透至高校德育工作中,能够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

因此,加强《孟子》中道德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孟子》中的道德价值观1.性善论从古至今,人性都是哲学史研究的重点内容。

性善论是孟子德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人生皆有善性,但当充而用之。

”孟子认为,“善性”好比人的器官、四肢一般,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环境虽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但并不会否定其善端的存在。

人无法做到善良,是受到身外之物引诱,且缺乏正确引导而致,如果能够顺应性之本然,便能保留一颗淳朴、善良的心。

2.明人伦人伦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孟子将之作为道德思想的出发点。

孟子提出“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孟子的人伦思想能很好地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3.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孟子思想的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孟子受到了孔子“仁爱说”的启发,提出了“仁义礼智”理念。

其中“仁”提倡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和谐发展。

“义”强调舍生取义,不能见利忘义,要懂得感恩和回报。

“礼”是指人们之间要互相尊重,存有恭敬之心。

“智”是智慧与学识,表现为一种理性精神。

仁义礼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且兼顾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对于个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二、《孟子》中的道德价值观对当代大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孟子德育思想在丰富传统文化、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我们应取其精华而用之。

文言文孟子思想解析

文言文孟子思想解析

文言文孟子思想解析孟子思想解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针对孟子的思想进行解析,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一、仁爱思想孟子的仁爱思想是其学说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质,而且仁爱是人类共同具备的最伟大的道德感。

他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忠,兄之爱弟则为之敬,君之爱臣则为之忠,臣之爱君则为之义,夫之爱妇则为之亲,子之爱父则为之孝”的观点。

孟子认为,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感是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二、天命观念孟子提出了天命观念这一重要的思想观点。

他认为天赋予了人们道德天性、智慧和道德责任,只有顺应天命,依从自己内心的善良本性,才能够达到最高的境界。

他提出了“养生之道,夫唯是躬之守道而已矣”、“由己则归之,不由己则离之”等观点,强调个体必须通过自我调适来寻找和实现道德的完善。

三、君主专制观念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存在一定的君主专制观念。

他认为天命赋予君主以王者之德,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责任,而百姓则应该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和统治,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并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展示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来引导百姓,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四、教育改革观念孟子对教育改革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寓教于乐”、“上智下愚”等教育观点,并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使之发扬光大。

五、人性善恶论孟子在人性善恶论上与孔子有所区别。

孟子坚信人性本善,认为人类天生具备良善的本性。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恶的行为,是因为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使得人们偏离了本性的善良。

因此,他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和自我反省来恢复人们本性的善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考略及启示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考略及启示
先秦时期诸学派均重视德育。 以家庭责 在这里 , 孔子着重强调 的是人须谨守等级名 效》圣人得道 , 以圣 人才是万世典范。明 ) 所 任 、职业道德 和社 会使命 等 内容 为 中心, 分 , 不越名分行事。 在名实论上,L 孑子是主张 代 王 守 仁 发 挥 苟 子 学说 ,认 为 圣 人 的 标 准 虽然儒 、 、 、 道 墨 法等先秦学派在教育方式和 “ 必也正名乎”可见他是主张先名后实的。 , 教育内容上有重大分歧 ,但在教育 目标 、 教 是 :唯天下至圣 , 能聪明睿智 , 以有临 “ 为 足 最 后 是道 德评 价 的标 准 问 题 。 “ 君子 喻 也 ; 宽裕 温 柔 , 以 有 容 也 ; 强 毅 , 以 足 发 足
的重 新 划 定 、政 治新 贵对 权 力 赤 裸 裸 的渴 的教育。因为在孟子看来, 圣人乃“ 人伦之圣
3以善为核心。 . 在中国德育思想史上, 大
望、 社会主导意识的青黄不接和人 民群众对 也” 仁且 。他们 “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 多数思想家均主张真善合一 ,强调 “ 不确定未来 的彷徨苦闷。 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 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 智” 。孔子提出“ 仁且智” 的命题, 孟子继承并 主张 “ 仁且智”而且在《 , 离娄 上》 篇把 “ 智之 1L _ 子的德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兴 道 ” 这样说来, 孑 。 圣贤既是人伦教育的主体, 也 发挥 了孔子 的思想, 不仅在《 公孙丑上》 中 篇 办“ 私学” 的先行者, 先后从事教育工作达 四 是 人 伦教 育 的理 想 目标 l l l 。 十余年 。在教学过程 中, 把他毕生追求的完
育 追求 上 又殊 途 同归 。 学派 在批 判 中互 相 于义, 各 小人喻于利 ”《 (里仁》 , 明孔子认为 有 执 也 ; 庄 中正 , 以有 敬 也 ; )说 齐 足 文理 密察 ,

孟子深造自得的教学方法

孟子深造自得的教学方法

孟子深造自得的教学方法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孟子深造自得的教学方法,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他的教育智慧。

一、亲授弟子法孟子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亲密互动,他主张亲自授课,与弟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他认为,只有通过与学生的直接对话,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孟子深信,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智慧。

二、因材施教法孟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与潜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法。

孟子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长处,并在教学中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他提出:“唯师能使之与道偕行,不偏不倚,是谓能施。

”三、启发式教学法孟子倡导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实现。

他强调教师不应该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通过提问、讨论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孟子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亲身体验,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情感引导法孟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学生只有具备善良的情感品质,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利用自身的智慧。

因此,孟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情感上引导学生,通过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道德和伦理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悟。

五、激励与奖惩相结合法孟子认为,激励和奖惩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他主张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及时给予学生的优秀表现以奖励和鼓励,也要对不良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和纠正。

通过激励与奖惩相结合,孟子希望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总结起来,孟子深造自得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注重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和情感引导等方面的实践。

这些方法在当今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1 / 6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道德
教育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 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孟子
就很注重道德教育,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视为三乐之一, 并由此
形成了以性善论为核心, 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 培养崇高人格的德
育观。
在今天看来,孟子的德育观当然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 有其
唯心的成分, 但也确有可以借鉴的、 有益的东西。
孟子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对人性的研究基础之上。
他认为, 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规定,仁、 义、 礼、 智
等道德品质是人所独具而不同于动物的本质所在。
孟子主张性善论, 认为道德品质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
仁、 义、 礼、 智, 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孟子肯定人性之善, 并认为循此一途,发而外用, 普通人也
能成圣成贤,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皆可成尧舜。
孟子的道德教育学说与其德治思想密切相联。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 思想, 提倡王道 和实行仁政, 并
把道德教育作为争取民心的重要措施, 把尊贤使能 作为施行仁政的
重要保证。
孟子认为人君治民, 重点不外乎两端, 一为民生, 二为教育。
而设教兴学是化民成俗、 巩固国家的百年大计, 必须以养民
为先, 养之而后 教之。
他说: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 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 必来取法, 是为王者师也。
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 的君子和大丈夫, 通过教育,
使人察于人伦, 由仁义行, 成为一个道德君子和富贵不能淫, 贫
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的大丈夫。
从保民而王 的立场出发, 孟子主张德育应该为建设理想的社
会秩序和社会目标服务, 要培养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德才兼备
的人才。
孟子认为, 德育是实现理想的道德社会的根本途径, 只有重
视道德教育, 才能务其本而不求其末, 尚其实而不务其华。
使人顺服的有效工具不在力而在高尚道德: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
诚服也。
这样, 孟子便由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推己及人, 由个体
扩充到国家, 由德育最终实行德治。
---------------------------------------------------------------最新资料推荐------------------------------------------------------
3 / 6
在孟子看来, 道德教育对个人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使人能够保存天赋的善性。
他说: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
即有德行的人或君子与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保持了 先天所具
有的天真淳朴之心和仁义礼智等善性。
二是能使失掉的善性得到复归。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三是能够扩充或发展先天具有的善端。
四是可以帮助人们知性知天。
从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出发, 孟子提出了道德教育
的原则和方法。
从个人层面来说, 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求放心、存其
心, 养其性, 修身立命, 培养浩然之气。
在这方面, 施政者要首先注重自 己的道德修养, 并以此影
响天下。
从社会层面来说, 要让人的善良本性健康成长, 就应广开教
育, 净化社会风气, 让老百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重视道德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 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鲜
明特点。
其中包括五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是尚志养气。
尚志, 就是使自己的动机和行为都必须遵循仁义 的准则而不
超越于仁义。
孟子认为, 要成就道德, 必须先立其大, 即以仁义 为本, 居
仁由义。
只有具备高尚的情操,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经由居
仁由义 的途径, 才能成为大丈夫。
与尚志 相联系, 围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孟子提出要善养
浩然之气。
二是存心养性。
个体如何加强道德修养, 才能保存并发展本心和善性, 成为
一个真正品质高尚的人呢? 孟子认为, 关键在于养性, 即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
孟子很注意一个人的养性 即主观修养, 其最高境界在于一身
充满浩然之气。
他主张在义和利之间, 要取义舍利, 尽力做到寡欲, 克制自
己的欲念, 追求真理。
他认为一个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和辞让之心, 从而做
到行事仁义, 待人以礼。
三是反求诸己。
孟子提倡人要多下自我内心反省的功夫。
---------------------------------------------------------------最新资料推荐------------------------------------------------------
5 / 6
爱人不亲, 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答, 反其
敬; 行有不得 者皆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思, 自己内省、 自我审察, 以求得良心
本心。
孟子认为, 为了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应该多从他人的言行
来比照自己, 严于律己, 多做反省, 以不断完善自身的德性。
对于治理国家的施政者来说, 也要勤于反省自己, 惟有正己才
能正人。
四是改过迁善。
成就道德的实质在于无愧于心:
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
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帮助人们改正自己的缺点, 积极促进自身不
断完善的过程。
孟子认为, 一个人要改过迁善, 必须要知耻。
知道羞耻, 才能重新恢复善良的本性, 即所谓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 无耻矣。
在孟子看来,知耻, 既是一个人具有道德责任的体现, 也是
具有道德评价能力的表现。
只有知耻, 才会有自我道德意识的觉醒, 才会意识到自身的
道德责任, 才能进行自我教育。
知耻只是前提, 通过改过进而实现迁善才是最终目的。
因此, 孟子鼓励人们改过自新, 极力提倡闻过则善, 主张乐
取于人为善, 即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五是加强意志锻炼。
孟子宣扬先验的道德意识良知、良能, 但他也注意到环境对人
性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说:
居移体, 养移体, 大哉居乎! 孟子认为, 一个人要成就大
器, 必须经过严格的锻炼, 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
一个人的道德、 聪明和才智, 都是从艰苦和困苦中锻炼得来
的, 因此, 他断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 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