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word资料18页

合集下载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而求索。

”孟子名言,联系我今天主题,孟子思想强调“求知”,对真理追求探索。

而庄子思想则倡导“顺其自然”,主张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过于追求物质功名利禄。

两种思想着本质区别,对于我今天生活也着重启示。

眼(视觉):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本性善良,都天生道德感。

种观点就像一束光,照亮类道德之路。

而庄子“性恶论”则认本性恶,天生就自私。

种观点则像一面镜子,反映性真实面貌。

耳(听觉):孟子思想如一首动听乐曲,旋律优美,令陶醉。

他强调主观能动性,认可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命运。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首朦胧笛曲,让陷入无尽遐想。

他主张无而治,反对过于干预改变自然。

口鼻(味觉):孟子思想像一顿丰盛大餐,味道浓郁,令回味无穷。

他“仁政”思想,就像一道美味佳肴,让感受性善良温暖。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杯清茗,味道淡雅,却能让品味生真谛。

他“逍遥游”思想,就像一口茗茶,让感受心灵自由宁静。

手(触觉):孟子思想就像一双温暖手,抚摸着心灵。

他“仁爱”思想,就像一双温柔手,给予关爱温暖。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阵清风吹过,让感受自然魅力。

他“道”思想,就像一阵轻风,吹散烦恼困扰。

大脑(思考):孟子思想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行道路。

他“仁义”思想,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行道德。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位智者,引导着思考生真谛。

他“逍遥”思想,就像一把利剑,剖析着内心世界。

总来说,孟子思想强调性善良道德修养,他主张通过自己努力,实现生价值。

而庄子思想则强调顺应自然,主张过于追求物质功名利禄,逍遥自生活。

两种思想都具深刻时代意义,对于我今天生活也着重启示。

第四章《孟子》、《庄子

第四章《孟子》、《庄子
▪ 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比句、感叹句、 诘问句、叠句,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 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
如“明察秋毫”、“水深火 热”、“出尔反尔”、“出类拔 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 等等。
四、《孟子》选讲
《齐桓晋文之事章》(ZP148) 本章系统地阐述了孟子关
▪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欲速则不达。”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颜渊感叹老师之道时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曰:思无邪。” 《论语·八佾》: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三)孔子对后代的贡献:
▪ 1、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者。 ▪ 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
《乐》、作《春秋》” ▪ 2、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者。 ▪ 首开私学,广收门徒。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次大普及。 ▪ 孔子的教育分为“文(历代文献、文化知识)、行
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 分三个阶段: ▪ ①春秋末、战国初,《论语》、《老
子》,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 ②战国中期, 《墨子》、《孟子》、
《庄子》,对话体和寓言体; ▪ ③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
专题论文(篇章体)。
第二节 孔子和 《论语》
▪ 一、孔子其人: 孔子是中国
历史上最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 也是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儒家文 艺思想的奠基者。

中国古代文学之:《孟子》《庄子》

中国古代文学之:《孟子》《庄子》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 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气 势雄壮。 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 确。标准书面语在《孟子》成熟。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 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yì,二十两) 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 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 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 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 行者必以赆(jì ,路费) ,辞曰:‘馈 n 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 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 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 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韩非子》说理散文,以数量众多的寓言最有文 学价值。 经过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来的历 史事迹和现实,是其寓言故事主要题材。 寓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 见奇妙,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 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 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 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 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 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 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 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 非
《韩非子》的文章多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当 时的社会现实有冷峻深刻的观察。其文峻峭犀利, 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1.子曰:“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从我者,其 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论语· 公冶长第五》) 2.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 其仁也。” (《论语· 公冶长第五》) 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寓言形式丰富多彩。

《庄子》中大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如“蝴蝶梦”、“齐物论”等,通过寓言讲述哲学思想,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辞藻华丽,文采斐然。

《庄子》中常使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试图解决人性的问题。

《庄子》中详细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意义,呼吁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摆脱外在的烦恼和追求,追寻真实的自我。

四、倡导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庄子》认为,世界本无常,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唯有自由自在、随性而动,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深受广大读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性著作之一。

其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奥妙深邃:《孟子》语言深奥难懂,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它使用的词汇大多经过深思熟虑,富有象征性和隐喻性,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

艺术性强:《孟子》的语言艺术性强,篇章构思精妙,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如借景抒情、比兴、对仗、排比、夹句等,使文章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语言简练:《孟子》的语言虽然深奥,但是在表述中尽可能避免繁琐的句子结构和词语,追求精炼简练,以使思想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讲究文义:《孟子》注重文义的表达,对每一个字词的用法都十分讲究,追求语言精准、用字得当。

例如,对于同一个词,作者往往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含义,以丰富其语言表现力。

重视比喻:《孟子》运用大量的比喻手法,将哲学思想具象化,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比喻成为《孟子》中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其语言特点之一。

2.4诸子的文采——《孟子》《庄子》

2.4诸子的文采——《孟子》《庄子》
——元.无名氏.杂剧《马陵 道》“楔子”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 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 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 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 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当 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 辞曰:‘馈赆jìn。’予何为不受? 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 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 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 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公孙丑下》)
《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 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 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 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 何?‛ 王曰: ‚ 弃之。 ‛ 曰 : ‚士师不能治士,则 如之何?‛王曰 : ‚ 已 之。 ‛ 曰 : ‚四境之内 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 右而言他。
LOGO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
诸子的艺术——《孟子》《庄子》
浮伟忠
LOGO
一、《孟子》
孟子(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被称“亚圣”。 《孟子》七篇,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反映了孟子对儒家学说 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哲学(“仁政、王霸之 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等)。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 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 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 "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 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 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 有揖客,反不重邪?" 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 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 生。(《史记·汲郑列传》)
LOGO

《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参看《庄子寓言全集》
(一)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表现于①《庄子》的理想本身就带有诗意,这些理想境界构成了诗意昂然的艺术境界如:《逍遥游》中描写了翱翔于天地间得大鹏与渺小的斥鴳,由此指出真正的"逍遥游"
造出一个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
②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
例如:《齐物论》中庄生梦蝶
庄子产生了不知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的奇想
③《庄子》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字里行间跳荡着强烈的激情
流露庄子的苦闷悲愤之情
后人称其为"蒙叟之哭泣"
例如《大宗师》《庄子》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也包含了深厚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
(二)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
①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
用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庄子》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特色
如:涸辙之鲋能够"忿然作色"
③《庄子》寓言能超乎言意之表
庄子主张"得意忘言"④《庄子》寓言注意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
如"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
(三)意出尘外的想象
庄子的作品充满了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他主张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
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绝对的自由,生活范围的狭隘,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把有限的存在放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考察,才能极大地扩展人的精神视野
他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要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庄子善于逆反型思维
(四)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
文章结构富于跳跃性,跌宕开阖,曲折有致,起伏变化,他的语言奇峭富丽,精彩传神。

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的相同点

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的相同点

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的相同点
孟子、庄子和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们在其著作中都运用了寓言的方式来传递思想和道德观念。

虽然他们在思想和观点上有所差异,但在运用寓言的方法和目的上有一些相同点。

首先,孟子、庄子和韩非子都善于使用生动的寓言来阐释复杂的哲学概念和道德原则。

通过故事情节和寓意深远的形象化表达,他们使抽象的思想变得具体而易于理解。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够使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这三位思想家在寓言中都注重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塑造来传递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通过描写不同的人物和情境,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表达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这使得读者能够通过寓言中的形象和故事,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倡导的价值观。

最后,孟子、庄子和韩非子的寓言作品都具有启示性和教育意义。

他们通过寓言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以及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教育人们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还能够引导人们在道德和行为上做出更好的选择。

总的来说,孟子、庄子和韩非子在寓言的运用上有许多相同点。

他们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传递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并以教育和启示的方式影响读者。

这些寓言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政治见解的使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第 2 页

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 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施的鱼乐之辩为例,人能否理解鱼的意思,庄子和惠子似乎都否定,然庄子却抓住惠子提问中“汝安知鱼之乐”,而推及惠子已经承认庄子知鱼之乐,具有高明的论辩技巧。战争形势迫使统治者招贤纳士,需要能言善辩的人才,不仅用于对统治者上朝进谏,商量治国策略;更要用于战争之时的外交和斡旋;这一文体在上层人士的欣赏中被逐步推动,慢慢发展起来。诸子百家中的两朵奇葩孟子和庄子也顺应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和国家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的推动下,孟子与庄子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大量使用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而且在这样的重“辨”的寓言使用时代背景下,《孟子》和《庄子》的寓言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浓重的智慧美、哲理美和思辨之美。 在艺术手法上,首先,在《孟子》寓言中,用妙趣横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组成寓言来比喻某种现象或某种观点,直观形象;在《庄子》中,喻体包罗万象,或虚幻或真实,但是都是通过比喻而非直观明白的逻辑理性来反映思想和观点的,二者的寓言的比喻性质是一致的。第二,批判与讽刺的手法。在《孟子》寓言中,多讽刺官场中钻营富贵利达之徒,第 3 页

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非常深刻。在《庄子》寓言中,虽然讽刺批判类型的寓言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庄子》寓言的批判精神却丝毫不弱。《庄子》寓言的批判精神,除了表现在讽刺上,更表现在对社会残酷现实的大胆揭露、猛烈抨击和彻底的否定,比如他用“没渊得珠”寓言来讽刺国君之残酷,把臣下为了得到管制俸禄而献媚于国君比喻成舔国君的痔疮,用生动形象的动物寓言来讽刺当权者的狭隘和患得患失。三是相同的对话体和对比手法的使用。阅读二者的寓言会发现,其中大部分的寓言是对话体的,问答之间表达观点,当然《庄子》寓言中许多是“答非所问”、“以答引问”、“以问答问”非常规的对话方式③,也是要在特殊语境下表达其“言外之意”的目的和意图;《孟子》寓言更注重论辩,以驳斥对方的说法来表达。这与《孟子》和《庄子》二书以记录孟子和庄子言行为主要内容有关。另外,对比的使用非常频繁,例如《孟子》寓言侧重于事情情境的对比,如五十步与百步的对比,掘井九轫与废井的对比,西子与蒙不洁的西子对比等,选择之间即可见其观点;《庄子》寓言中的对比更是随处可见,开篇的《逍遥游》中鹏与蜩、学鸠的对比,《秋水》中?t?k与鸱的对比,《天地》中离朱、吃诟和象罔的对比,“髑髅见梦”的死生之较,“庄子钓于濮水”中“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与“生而曳尾涂中”的对比等。 二、《孟子》与《庄子》中寓言艺术特色的异彩呈现 (一)文本分析比较 孟子是在比喻性说理中使用寓言,而《庄子》中的寓言则是无所不见,绚烂多姿。首先从数量上,《庄子》寓言篇数明显多于《孟子》。《孟子》第 4 页

中公认寓言约有十几则,历来被认为数量少,其重视程度远不及庄子、韩非子等。公木、陈蒲清、白本松、吴秋林等人均认为《孟子》寓言不足20则,在各类寓言选本中,《孟子》寓言都没有超过10则,《中国古代哲学寓言故事选》集《孟子》寓言10则,《中国古代寓言选》和《中国历代寓言选》都集有9则,《寓林折枝》7则,《中外寓言鉴赏辞典》4则。其中,普遍看好的寓言有“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一傅众咻”(《孟子?滕文公下》)、“二子对弈”(《孟子?告子上》)、“校人欺子产”(《孟子?万章上》)、“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等。但最近有人认为《孟子》寓言有22则,也有研究者统计,《孟子》中能够称得上寓言的有59则,几乎每章里都有寓言④。这说明孟子中的寓言远远不止几篇的数量,他作品中的寓言含量还有待发掘,寓言寓意和文学价值还有待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庄子》中,寓言占到了十分之九这样大的比重。学者朱思信在《谈寓言》一文中认为共220余则,著有《中国古代寓言史》的陈蒲清先生认为《庄子》寓言共181则,学者蒋振华在《关于寓言定分种种》在认为共有261则。《庄子》寓言数目众多,并且内容丰富。《庄子》几乎通篇皆寓言,使用密度非常之高,使用形式非常之灵活,简直可以媲美一部优美的寓言故事集。《庄子》寓言善于用连类相次的结构艺术,在阐发深邃玄奥的哲理或某种复杂的情绪体验时,罗列几个相同类型的寓言从不同角度来加以连续论证和加强说明;例如在“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寓言中,又使用了“养虎者”、“螳臂当车”、“拊马不时”等同类的小寓言(《庄子?人间世》)不断论证。另外,庄子还喜欢用“同心圆”寓言,即围绕一个圆心使用一系列寓言,例如在《逍遥游》庄子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第 5 页

“超然物外、无待,方可获得绝对自由”,庄子使用“彭祖长寿”、“鲲鹏徙于南冥”、“尧让天下于许由”、“列子御风”、“不龟手之药”、“藐姑射山有神人”等寓言故事围绕这一个点来突出思想⑤。 其次从篇幅来说,长篇与短篇交错。但整体来看,《孟子》的寓言篇幅都比较短小,最长的也不超过二百字,大都在百字以内,且以插入式寓言为主,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总共41字,开头、结尾很清晰,有动作、神态、语言,生动之至,把一个因拔苗助长而累得疲惫不堪的憨态可掬的宋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了。言简意赅。《庄子》中的寓言大多篇幅较长,且情节上曲折独特,打破常规,例如《徐无鬼》、《庚桑楚》等其中寓言故事性强,情节发展新奇古怪富于变化,在同时代诸子和后世的寓言创作中皆非常少见。《庄子》寓言既有插入式的,亦有多篇独立式寓言,如《庄子?徐无鬼》,这篇寓言很长,有19个段落,每一小段讲述一个故事,故事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篇在后世颇高评价,陆游曾评价曰:“此篇颇多隐晦难解之语,如层峦叠嶂,争奇献怪。游涉此者,即可新耳目,长意见。读《庄子》到此,不得草草,三复愈有深味。”陆游此评价非常到位,尤其“如层峦叠嶂,争奇献怪”非常形象和确切道出了《庄子》寓言文本密度高的审美特色。 《孟子》寓言在文本上就有高结合度的特点,寓言与文章主旨、观点紧密结合,丝丝入扣;而《庄子》中的寓言则是具有高密度的特点,环环相扣,争奇斗怪。 (二)取材比较 孟子和庄子生活于同一时期,但二人在论述时候所选取的材料有所不第 6 页

同。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的取材来源并不相同,《孟子》中的寓言虚构成分比较少,大多是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或现实生活,或是孟子即兴所作,这些都源于生活实践,除个别自己的创作外,几乎没有古代神话的痕迹,现实色彩强烈,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如“校人欺子产”(《万章》上)、“王良与嬖奚”(《滕文公下》)等取材于历史传说,其中的人物子产、王良等也是历史上真是存在过的人物而非子虚乌有;而“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揠苗助长”(《公孙丑上》)、“二子对弈”(《孟子?告子上》)、“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等中的人物是生活中有的小人物,例如找借口的小偷、性急憨厚的农夫、学生、逃兵等,取材于现实生活,他们的言行不是简单的应用生活和历史的例子,也有夸张的成分,夸张的幅度并未超出人们生活的惯常理解和经验。用现实中实在的人物和故事来进行说理,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因而使读者倍感亲切,易于理解其中的蕴意。孟子在创作寓言时往往将生活场景作一个漫画式的勾勒和情景式的设喻,夸大问题的情状和特征,从而为自己的论述提供更好的论据,有着浓厚的现实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对于孟子在写实基础上的虚构,庄子的寓言可谓大多为想象和虚构而成,而且上天入地,天马行空,只要能想象到的庄子都会运用到自己的寓言创作中。正如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评说:“皆空语无事实”,就是指出庄子寓言的虚构色彩。《庄子》中的寓言大多通过虚构情节,其行文放得开,思维活跃开阔,但同时他也能收得住,在文思跳跃、放纵自由的思绪之间,又能将读者拉回现实之中,接受他的说理,但又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