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合集下载

庄子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赏析

庄子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赏析

庄子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赏析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是楚庄王的后裔,原是楚国的贵族,后因战乱迁至宋国蒙(安徽的蒙城县)。

庄子生活在战国,群雄逐鹿,战争频繁,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庄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反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后来辞官归隐。

庄子生活贫苦,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打草鞋为业,还经常入不敷出,甚至有时候要靠借贷度日。

庄子他鄙弃荣华、蔑视权贵,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推崇精神的绝对自由。

因此庄子一生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保持着自己高尚独立的人格,庄子喜好在山水之间,逍遥遨游,怡乐性情。

庄子也是我过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的创始人。

庄子在唐朝时被唐玄宗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也被封为《南华经》。

二、《逍遥游》的主旨《逍遥游》顾名思义,文章的主题就是“逍遥游”。

“逍遥游”的含义是指不用任何凭借就能绝对自由的遨游于宇宙。

课文通过对四种境界的描述和比较,而得出结论: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在《逍遥游》的开篇第一段,庄子就以一种恢宏阔大的气势,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在此,庄子向读者们描绘了一个阔大高远的境界,它带给读者一种广袤无边的感觉。

文章的一开头,庄子就产生了“一鸣惊人”的效果,也是这种气势才有感动人的效果。

庄子接着叙述:“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意思是:蝉和斑鸠也嘲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想飞就能够一下子飞起来,遇到榆树、枋树就停歇在上面,偶尔力气不够无法飞到,落到地面就可以了。

何苦要飞到九万里而到那千里迢迢的南海呢?”蜩与学鸠无法理解大鹏所达到的境界和志向因此而嘲笑它。

从《逍遥游》分析庄子的文学创作

从《逍遥游》分析庄子的文学创作

从《逍遥游》分析庄子的文学创作“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文概》中这样评价《庄子》的创作。

在这本著作中,庄子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超凡脱俗、闻所未闻的世界,庄子的用笔极为传神,读到尽情处不仅拍手称快;庄子的思绪极为飘逸,令读者随其文字神游万里。

《庄子》不仅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历来人们对其思想的精髓深究不止,现在我将从文学创作的方面讲述《庄子》不一样的味道。

在走进这部瑰丽奇谲的巨著之前,先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写作背景。

庄子是宋人,故里为宋国蒙邑,即今河南商丘东北,那么《庄子》自然是以宋国文化为背景产生的。

《史记》中记载:“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因而宋国文化大多为遗留下来的殷商文化,因而它不同于重视礼乐与制度的周文化。

首先,作为亡国之后,宋民有很浓的“遗民”思想,在表面上服从周王朝的统治,但是内心深处却埋藏着对周王朝的仇恨和抗拒,以及固守殷商文化的执着。

“这便是异端思想和怪诞学说得以滋生的沃土腴壤”。

在这种双重文化的影响下,庄子在文学创作中继承两种文化的优点:既继承了殷商文化重自然、好幻想、奇幻浪漫的文化思维,这是《庄子》书中对自然的崇尚、对万物的热爱和寓言故事的精神来源;另一方面,庄子也吸收了周文化关注现实、崇尚理性的传统,因而一部《庄子》无论如何神奇荒诞,始终都贯穿着对宇宙和人生的理性思考。

其次,据《战国策》、《左传》等记载,宋国水、火、虫、风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再加上宋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并不为外人所认同,反而被认为迂腐滑稽,这对宋民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是极大的打击。

内忧外患、人祸天灾,使宋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现实生活的压抑之下,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理想与抱负,只能寻求精神世界的自我解脱。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下产生虚幻飘渺的思想。

庄子正式在上述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天生的叛逆愤世使他走向逆反虚无,极端的苦闷压抑又使他追求至乐无忧,从而使庄子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自由超旷的人生哲学,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奇谈怪论。

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在诸子百家中,庄子的文章最为独特,瑰丽艳逸,旷达而随意,基本上全篇都是用寓言构成,然而这些简单的寓言却道出了庄子不同凡响的人生观,世界观。

《庄子》的散文结构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换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其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的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接下来我就以《逍遥游》为例,试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逍遥哲学”【1】是庄子散文的基本思想。

“庄子思想发源于对人的精神自由逍遥的追求”,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人生哲学【2】。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

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

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大鹏,它的活动范围非常之大,”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上能达到九万里的高空,远能自北海飞至南海,行为及其豪迈壮观,貌似逍遥,实际上,它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进需凭飓风之力来托付,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必须上至高空才能不受山峦之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的嘲笑,认为它过于费力了。

小鸟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其实这正反应了它无能为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

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生暮死的小生物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这是生命短的局限。

生命长的亦是如此,能活到2000年的灵龟和3.2万年的大椿,它们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

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后世影响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之首,既是庄子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总体概括,也是庄子散文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更对的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为例,重点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风格,阐述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散文;艺术风格;影响《逍遥游》堪称庄子散文的扛鼎之作,也称得上是先秦散文的代表著作。

可以说,庄子散文,乃至先秦道家学派散文的艺术风格在《逍遥游》之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本文结合先秦散文的艺术风格,试以《逍遥游》为例进行分析探究,力求洞悉庄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继而阐述庄子散文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共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织的创作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地位要洞悉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就必须要对先秦诸子散文有一个宏观了解。

可以说,先秦诸子的散文多是哲理著作,多用散文表达自己的学派思想和政治主张,其内容大多博大精深,内涵着深刻哲理,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性和文学因素。

先秦的诸位思想家大多是写文章的行家里手,除了《庄子》,还有《荀子》、《韩非子》等等,几千年过去了,这些典籍至今都还值得我们当做文学作品来品读。

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散文这种文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其中,又尤以庄子的散文为代表,其创作的散文大多想象丰富,多用寓言,善用比喻,辞藻雄浑壮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先秦文学散文的典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间接影响着后世散文及其他文体的发展。

二、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一)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庄子创作散文最显著的艺术风格就是想象丰富和夸张奇特。

庄子的散文中,想象的场面、虚构的情景、夸张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纵横捭阖,恣意发挥,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逍遥游》从文章的一开始,就酣畅淋漓地展现了这种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几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在文中,庄子用其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奇特、诡异的夸张手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魄、怪异奇特的画面:在漫无边际的北海中,一条不知有几千里长的大鱼在随处游动着,突然之间,这条鱼就像变戏法一样,变成了一只背不知有几千里宽的大鹏。

从《逍遥游》谈庄子行文风格

从《逍遥游》谈庄子行文风格

从《逍遥游》谈庄子行文风格1、《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庄子》作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首先在于它体现了创作主体的表现自我.抒写心灵,追求自由人格的鲜明特征。

庄子为文虽变幻瑰玮,却总有一个“自我”贯穿其中,在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态度的同时,追求自我的充分体现。

追求‘.适己”,反对窒息精神上和人格上的自由意识与创新意识,因而客观上充分显示了它独特的艺术个性。

2、《逍遥游》驰骋想象,使用了大量既存的或者作者临时编造的典故以及生动的比喻,貌似构思杂乱、内容荒诞,实则有着严谨的内在思路;乍看不知所云,令人费解,实则主题集中,立意鲜明。

不妨分析一下文章的思路,文中的典故自然也就布局严谨地贯穿其中了。

鹏徙于南冥,这是文章起始部分的意义中心。

野马、尘埃起于生物以息相吹,解释了鹏鸟起飞需乘六月息。

天之苍苍非正色,解释了鹏从高空视下的感受,突出了鹏的飞行高度。

置杯则胶,水浅舟大,解释了鹏的形体巨大,所以它起飞后需要飞上九万里高空才能凭空南飞。

蜩与学鸠用来与鹏对比,嘲笑了蜩与学鸠的见识浅陋。

这是一个关键性内容,作者在下文进行了进一步强化。

适莽苍、百里、千里,是用来说明鹏形体巨大,它的飞行自然不能与小小的蜩与学鸠的飞行方式等量齐观。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涉及朝菌、蟪蛄两者与冥灵、大椿两者的对比,彭祖与众人的对比,这两项对比共同突出了“小大之辩”,从侧面再次说明鹏鸟的远飞不是斥鴳这等小动物所能理解的。

在此,注意“小大之辩”的“辩”字,当前是被理解为通假字的。

其实,就作者而言,行文的妙处正在于“辩”字的一语双关。

这哪里是鹏鸟与会飞行的小动物的对比呢?分明就是拥有大智的作者对见识浅陋的论辩对手的辩驳。

以此,作者批驳和嘲笑了对手凭借其浅陋的见识,是难以理解和接受作者的精深的学说的。

至此,文章才真正开始引入自己的道家观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在作者看来,其见识是何其浅陋。

《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逍遥游》的艺术特色1、《庄子》善于把抽象的议论和比喻、寓言结合起来,使得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逍遥游》一文的主旨,是说明庄子超越物我界限的逍遥游思想.这样一种抽象深奥的思想,在文中全是以生动的比喻、寓言来阐明的.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水负舟、杯水芥舟、行路聚粮、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等等.如此众多的寓言比喻层出不穷,就将一个抽象的哲理说得非常具体形象.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逍遥游》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太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想象又离不开夸张,大到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鱼,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鹏鸟,小到野马、尘埃、杯水芥舟,长寿到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短寿到不知晦朔的朝菌.这些都是大小、长短、高低的高度夸张.这就形成了一种汪洋恣肆、气象万千、开合自如的风格.在诸子散文中,《庄子》最富有浪漫主义特色.3、形散而神不散.从表面上看,《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把握;但实际上,在这种看似散漫幻变的表相中,却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以《逍遥游》为例,文章由奇大无比的鲲鹏之变落笔,接着又是万千大小物象的纷纭蒸腾;但无论怎样的蒸腾变幻,其行文都最终指向“逍遥游”这一论旨.文章先以鲲鹏之变开局,继而以极大的鹏鸟与微小的野马尘埃相比,再与蜩与学鸠相比,引出了一系列“小大之辨”的比喻铺陈,并推演出具有不同德行的人.他们虽有现象的不同,但都有待于客观条件,达不到逍遥之境.这样,文章在前三段先以第一段的“寓言”、第二段的“重言”(增益、重复之言)九曲回旋,层层申论,然后在第三段末尾突转直下,由开放而收合,由铺垫而点题.如果说第一段、第二段的层层铺垫是千枝万叶,那么第三段末尾逍遥游的点题则是这千枝万叶所烘托的哲理之花.而后几段则以曼衍之辞,继续对逍遥游这一主题作出形象性的阐发,并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中.由此看来,《庄子》之文在结构上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之妙境.4、《庄子》的语言具有一种镂空蹈虚之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于是发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这样,就使《庄子》之文如天马行空,飘逸不定,极具一种镂空蹈虚之美。

逍遥游_赏析

逍遥游_赏析

古代散文中的一道异观——《庄子·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

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

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

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

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

除了想像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

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

清人林云铭评论《逍遥游》说:“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逍遥游》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异观”。

此文纵横驰骋,时而述及高飞九万里的大鹏,时而述及低飞数仞的蜩、学鸠、斥鴳;时而述及长寿的冥灵、大椿、彭祖,时而述及短命的朝菌、蟪蛄;时而述及具备世俗小德的官长君主,时而述及超尘脱俗的宋荣子、列子。

凡此种种,其间虽有大小之分,而小者不及大者,但在庄子看来,即使是德大者如腾空高飞的大鹏、御风而行的列子,也仍然“有所待”,算不上“逍遥游”。

只有因循自然而游于无穷的时空中,才是“逍遥游”。

这种观念落实到现实社会中,就是要消除自我意识,无所作为,无所追求,唯其如此,才能达到悠闲自得的逍遥游境界。

感受庄子秋水散文的语言特点

感受庄子秋水散文的语言特点

感受庄子秋水散文的语言特点
庄子的散文作品《逍遥游》中描绘了秋水的美丽景色。


篇散文的语言特点鲜明地展现了庄子独特的写作风格。

庄子的语言简洁明快。

他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将复杂的景色和感受通过简单的句子传达给读者。

庄子用“散”形容秋水的姿态,如“散于四方”,即表达了水流的自由之美。

庄子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他常常用自然的景色与人
类生活相比较,从而表达一种哲学观点。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东注于海,西注于空”。

这种写法巧妙地将秋水与人类的追求相联系,暗示着人们应当超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逍遥。

庄子还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偶的句子结
构和相似的语言表达,庄子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例如,“塞其阴,温其阳;苍苍乎如冯虚御风。

”这样的句子结构让读者感受到庄子对秋水深刻而细致的观察与描绘。

庄子秋水散文的语言特点丰富多样,简洁明快、比喻象征、对偶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阅读庄子的散文,我们仿佛置身于秋水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渺与宏伟,也领悟到了庄子哲学思想中的智慧和人生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是最为突出的,鲁迅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而且《庄子》散文的荒诞怪异艺术风格也是独步当时文坛。

(1)《庄子》的基本的表现方式或者说言说方式就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

《庄子•寓言》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一书中,有寓言故事二百多则。

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2)《庄子》文章在构思与结构上,往往重在内在旨意的表达,而不拘章法规矩,看似形散而神却不散。

这和庄子对外在形式和内在旨意的理解有关,《庄子•外物》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因此《庄子》的文章组织并不严密,而是极为自由,变化多端,飘忽不定。

有的通篇罗列寓言或故事,如《大宗师》连用6个寓言故事;有的主要用寓言故事,并夹杂着议论,如《逍遥游》;有的通过故事的人物对话或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文章的结构多是一些寓言或故事连缀成篇,既相对独立的,而又有内在精神上的联系。

(3)《庄子》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以自由的想象和奇妙的虚构,创造出了一个神奇诡怪的艺术形象的世界。

刘熙载说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基本概括了他超凡脱俗的意想和荒怪谲诡的艺术特点。

《庄子》的艺术形象层现叠出,异彩纷呈。

大到鲲鹏小到蟪蛄,各种形象在《庄子》笔下无不自由地驱使。

《庄子》的怪诞怪异,却包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真实的现实。

如“支离疏”“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表达了“无用”的哲学思想。

同时也是对现实残酷的真实反映。

正如刘熙载所言:“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

”在超现实的艺术表现形式下,寓于了真实的思想和情感.(4)《庄子》的语言艺术多姿多彩。

其基本的语言艺术风格就是汪洋恣肆,奇诡谲怪,自由洒脱,司马迁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庄子•天下》
也说“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段崖之词”。

都概括了《庄子》的基本语言风格。

但《庄子》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也有穷形尽象、绘声绘色的描写,也是幽默诙谐,尖锐泼辣的讽刺。

庄子富于幻想.胸怀坦荡,直言不讳,具有炽热的诗人气质,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典型的知识分子。

因此,庄子的散文,并非是一般的散文。

而具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生动抒情,轻快、活泼,令人喜爱,富有无穷的韵味。

如《逍遥游》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凡此等等,真是如诗如画。

作者经常以诗人的笔触,用高度概括和凝练的语言,用长短句对称的笔法,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抒发其炽热的情怀,唱出悦耳动人的歌声。

其中,意蕴深邃,饱含着富赡的哲理性,又令人索解不尽。

这就是《庄子》。

(1)风格上,汪洋恣肆,恢诡谲怪,浪漫奇特,意境宏阔。

(2)结构上,来也无迹,去也无踪,变化多端,不可端倪。

(3)论说方法上,寓言、重言丛出,寓真于诞,宣实于玄。

(4)形象表现上,描写精工,形神毕肖。

(5)语言上,语汇丰富,声调铿锵,有节奏感。

汪洋恣肆的文风,仪态万方。

“无端而来,无端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