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一、《庄子》寓言故事阐释事理说理性强庄子一书十万言,大抵率寓言,这些寓言都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描述,其意图都是为了表达庄子的无为而治、顺乎天理的思想。
《庄子》一书的寓言故事处处不离这一主旨,并且达到故事与哲理的自然和谐地统一。
如“庄周梦蝶”,原是一个简单的做梦故事,庄子却由此及彼将现实与虚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想他人所想,首先提出了“物化”的概念。
他认为:不论客观万物还是人的内心世界都受“道”的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道”的`“物化”现象。
如庄子梦为蝴蝶,蝴蝶梦为庄周,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故应放弃一切对立和争论,做到无知无觉,恢复到虚无的“道”那里去。
寓言故事本身以梦境的不可捉摸性形象地表明自己抽象的相对主义观点,作为其无为的政治论与混事的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真是再恰当巧妙不过了。
庄子寓言故事说道理性有时存有虚构的成份,但不仅不影响其说道理性,有时反而进一步增强其用笔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例如《秋水》篇就记述了这则寓言故事:惠子相梁,庄子Thelle之。
或曰惠子曰:“庄子去,欲代之二者。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前往探望惠子,说道:“惠子相梁,庄子Thelle之。
或曰惠子曰:‘庄子去,欲代子二者。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Thelle之,曰:‘南方存有鸟,其名叫鸢雏,子知之乎?夫鸢雏厚腻南海,而连蕊茶北海,非梧桐远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尝。
于是鸱得臭鼠,鸢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坏’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坏我鬼神?”这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辛辣深刻,庄子以“腐鼠”喻梁之增益,这倒是明摆的比喻;鸢雏志在高尚,“非梧桐不栖于,非竹实不食”也可能将就是真的,但其仰头鸱得腐鼠而发之言似乎就是虚构的。
庄子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而是借予空虚虚构的动物故事抑扬顿挫、含蓄地告白自己的观点,嘲讽了惠子之贪图禄位以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下绿汁江;思想观点就是故事的比喻义,被“寄寓”在故事之中。
浅析《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浅析《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作者:王芳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11期摘要:《庄子》创造了许多诙谐怪诞的寓言,寓言是《庄子》一书的主要特点,而《庄子》之所以在战国乃至后世备受人们喜爱,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之外,莫过于《庄子》寓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试图从语言、比喻、想象、意境等方面对《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作一浅显的分析,以期深刻地理解《庄子》。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寓言是《庄子》的主要特点,正因为《庄子》创造了许多诙谐怪诞的寓言,所以,与其他儒家经典和诸子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庄子》通过一个个荒诞恢诡的寓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而读者透过一个个夸张变形的寓言去理解作者的思想。
《庄子》一书之所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除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之外,莫过于《庄子》寓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一、语言夸张,比喻生动《庄子》寓言的语言颇具特色,且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语言语势宏大、节奏鲜明、辞采绚丽、音韵和谐,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如《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写河水因百川灌河,其水势澎湃,足以使河伯欣然自喜。
可是,当河伯洋洋自得东行至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不禁望洋兴叹。
行文语言变幻莫测,意境开阔,一张一弛,抑扬顿挫,有一种雄壮美,又有一种回环之美。
林云铭《庄子因》对此评论说:“运词变幻,复擅天然神斧,此千古有数文字,开后人无数法门。
”大量运用比喻虽然是先秦诸子的共同特色,但《庄子》的比喻却多样、巧妙、精辟、隽永,且擅长譬喻,经常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次,海市蜃楼,从来无人能及。
如《秋水》论述“物各有用”时,就连续用了“梁丽”“骐骥”“鸱鸮”三个比喻。
再如《齐物论》中一连串罗列了十几种事物来比喻自然的声响:“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乎?山陵之畏崔,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庄子》寓言的特点包括

《庄子》寓言的特点包括《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其丰富的寓言故事。
庄子通过各种寓言,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内容。
那么,究竟什么是庄子寓言的特点呢?第一,形象鲜明。
庄子的寓言往往采用生动的、形象的故事来表达哲学思想,这些故事常常具有富有想象力的元素,如天空中的鸟兽、鱼、蝴蝶、蟹、蜉蝣、蝼蚁等,这些小动物、昆虫,被庄子赋予了极富生命力和人性化的形象。
庄子的故事有时候会通过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现象的行为和相互关系,来阐发人类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第二,幽默诙谐。
庄子的寓言往往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学观念。
他善于运用夸张、反讽、比喻、概括等修辞手法,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价值和比例,引出了深刻的社会道德和伦理思考。
庄子的寓言多数歉意显然,直白,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之中总包藏着那种平淡却摄人心魄的哲理。
第三,多义性。
庄子的寓言往往寓意深刻,有着多重的含义和诠释,让读者可以在自己的认识水平和阅读经验上对寓言的内蕴有深入的理解和发挥。
庄子的寓言有时候会使用同一故事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中,来表述不同的哲学思想,符合“让读者随自己的理解而得到经验”的原则。
第四,意境独特。
庄子的寓言不仅具有形象鲜明、幽默诙谐、多义性等特点,而且由于庄子语言的审美性和诗意,他的寓言在意境上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他的寓言常常运用夸张、幻想等手法,甚至采用人所共知的谚语、格言以及诗句的形式,给人留下一种诗情画意的印象。
庄子的寓言是经典的智慧和哲学语言,它富含哲学思想,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领悟深刻的道理。
它的特点包括形象鲜明、幽默诙谐、多义性和意境独特。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庄子的寓言都对人们的思想、品性、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庄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艺术特色一、寓言之美。
春秋至战国漫长的数百年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个阶段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散文里面最具文学色彩的因素。
而在这些灿若星河的诸子作品中,《庄子》寓言成就无疑为“诸家之首”,寓言大师。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曾指出“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可见寓言的确是《庄子》的主体内容和思想的精要与灵魂。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用大鹏与巨鲲的寓言来论证只有做到“无所待”才能真正的进入逍遥之境;又用蜩与学鸠和斥鹌两则寓言来与大鹏和鲲的境界形成对比,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同时又将那些庸碌无为而又洋洋自得的政坛官员们深刻的讽刺了一番;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说明人应当顺时处事,要遵循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做任何事情只要找到对的方法,遵循原则,在困难的事情也可以迎刃而解,千万不可以违逆自然法则做事情;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运用鹓鶵和猫头鹰的寓言来向惠施表明自己将官场功名利禄视为粪土而不屑于宰相之职的立场和态度;在《庄子·齐物论》篇中用“尧欲伐三国”的传说来阐述万物平等的思想;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运用列子的神话来宣扬他无为而至的政治哲学。
综观《庄子》全书,几乎以寓言贯穿首尾,庄子很少在其中直接表述他的思想主张,都的借用寓言、神话传说和虚构故事来让深刻的道理明了化,使抽象的观点形象化,让人更容易明白和接受。
这也是庄子思想灵魂性的体现。
道家的哲学思想本来就十分的深奥,加之主观性浓厚,通过简单的语言直述是不可能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的。
庄子灵活的采用寓言说理,将思想观点渗透于寓言故事当中,让受者自己去体悟其中的道理。
庄子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语言的本质功能是表意传情,但庄子寓言的运用能使意表于言外,许多深奥的道理如果直观的去描述恐怕几天几夜也不能使人明白,几千万子也不能使人透析。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内容提要:战国时期寓言艺术形成了一次高峰,其中《庄子》寓言的出现,标志着寓言艺术的飞跃,有着巨大的艺术成就。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构思奇特,意境雄阔;改造神话,开拓创新;形象生动,情节性强;人物鲜明,富有个性。
本文围绕着《庄子》寓言的这些特点来论述,并与墨子、孟子等先秦诸子寓言的特点比较,指出庄子寓言逐渐从说理的附庸中独立出来的倾向,从而肯定其艺术成就。
关键词:庄子寓言成就寓言起源与民间,而后,文人在借鉴、改造民间的同时,自己也进行了大量创作,形成了战国时期寓言艺术的一个高峰,其中《庄子》寓言的出现,标志着寓言艺术的飞跃,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人类童年时期所创造的文化,是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的。
“需要教会了原始猎人的绘画和雕刻”;“需要也教会了他们创造音乐、舞蹈、诗歌和神话,他们的创造,首先是服务于纯粹实际的功利的目的”。
①这正是人类早期艺术的重要特征。
我国古代早期寓言的创作,也是如此。
我国古代寓言具体产生的时期,现已无从确考,成书于西周初年的《周易》就已记载了一定量寓言。
如《大壮》的“羚羊触藩”,《屯》的“即鹿无虞”,《井》的“窒井碎瓶”等等。
而《周易》是一部筮书,其中的卦爻辞,绝大部分取决于上古的历史故事、传说和民间寓言,甚至其中还有一定的人物、简单的故事情节,其作用仅仅是供占卜使用而已。
其中包括的寓言,形式简略,文字也极为艰涩,文学价值有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大变革,思想的活跃和文化的勃兴,寓言的形式引起了文人的普遍注意。
许多学者、思想家在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又运用寓言来表现自己的见解,阐发自己的理论,形成了一代风气。
墨子在先秦诸子中第一个运用寓言。
其运用寓言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理论浅显易懂,所以他的寓言一般寓意较深,重在加强理论的说理力,文字质朴无华,其运用寓言的意图仅仅是为了说明理论。
较于墨子、孟子中寓言的数量大大增加了,文学色彩也更浓厚。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寓言形式丰富多彩。
《庄子》中大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如“蝴蝶梦”、“齐物论”等,通过寓言讲述哲学思想,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辞藻华丽,文采斐然。
《庄子》中常使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试图解决人性的问题。
《庄子》中详细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意义,呼吁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摆脱外在的烦恼和追求,追寻真实的自我。
四、倡导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庄子》认为,世界本无常,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唯有自由自在、随性而动,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深受广大读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浅谈《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180浅谈《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陈娟虹 福建省福清第二中学摘要: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可谓独占一席,其寓言数目众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
这些寓言故事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意出尘外,想象奇特;寄理于寓,借寓言理;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而且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也正因为如此,《庄子》寓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文人的寓言创作和后世小说的产生;此外,还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可谓独占一席,其寓言数目众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司马迁记载: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底率寓言也。
”[1]庄子自己也说:“寓言十九,籍外论之。
”可见其书可以说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这些寓言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下试作分析。
一、《庄子》寓言的艺术价值(一)意出尘外,想象奇特《庄子》寓言表现了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可谓意出尘外,想象奇特。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6]《秋水》篇中“望洋兴叹”的故事,写在秋水上涨时节,大大小小的河流奔腾跳跃汇入黄河, 使黄河更加宽广,气势更加雄伟,它波涛汹涌,浩浩荡荡,顺流而下,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作者从黄河写到大海, 写得混混茫茫,形成了开阔而壮观的境界, 这种高超的艺术境界, 正是得力于作者那丰富想象力表现出来的。
《庄子·应帝王》篇中,“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最能表现庄子那奇特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
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作者凭空撰出倏、忽、浑沌三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怪诞之人, 通过这三个怪诞之人的故事, 来阐发“无为”的深刻哲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很少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大都是作者通过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作者:伍蓉
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5期
摘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
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就《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点;浪漫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用寓言故事和形象作为依托,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庄子曾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亲父不为其子媒。
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1]”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
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枣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
他极少使用正面的说理文字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下让人去领悟他的心绪。
“寓实于玄,寓真于诞[2]”是庄子散文的具体体现。
在混沌朦胧,能柔能刚,不主故常的“通天下之一气耳”的状态中,庄子自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幻想的意境之中,那潇洒飘逸与神奇怪谲的文风同时也在浪漫的美的意境中徜徉。
庄子不以推理手法,而是通过象征、寓言和气氛,以情感想象来表达内容,这种主观性色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庄子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
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庄子》中的故事极其繁多。
往往在一篇之中,运用好些故事,又层层相套,大故事套入若干小故事,形成天方夜谭式层层迭迭的故事群簇,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明事理。
这么多“寓言”镶嵌在文中,使庄子文章显出扑朔迷离的面貌。
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
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
除了超常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艺术是庄子寓言创作的手法,奇特的变形手法亦是庄子寓言中常用的艺术技巧。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怪诞奇幻,不同凡响。
“大而无当”的话绝不怕说过了头。
正如司马迁所说:“皆空语无事实。
”其想象无边无垠,无羁无束,甚而荒唐不经。
敢于不拘一格,这恰恰是庄子散文获得显著成就的关键。
有些故事的夸张和荒诞到达无法想象却仍能使人受骗的地步。
《庄子》的寓言不是一般的“意在此,而寄言于彼”的单纯象征,作者总是比较巧妙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寄寓在虚妄荒诞的故事中,在变化无穷的情景中含蕴精妙深奥的意旨,于奇幻中寓真谛,于怪诞中寓真实。
另外,庄子在虚构寓言故事的同时,将这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也进行再加工,使他们不以原本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而是根据作者的意图不停地转换形象。
庄子除却虚化历史人物外,还充分利用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将其穿插在虚幻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反而更为人所信服。
《庄子》中的寓言大多是庄子精神的自由想象和对摆脱人生困境的途径方法的种种暗示。
从广阔宇宙的长空游尘到无形内心的幽思隐情,从丰富奇特的自然景观到形形色色的人生画面,这种变形手法无处不有,庄子运用这种手法把自我感受和体验假托于对象之中,并借助感性直觉到理性直觉的飞跃,使特定的审美体验上升到以形象来表述的哲理高度,从而使某种抽象的本质化的观念获得感性生命的同时,也使无意蕴的感性事物获得理性生命。
庄子寓言创作思想被后人继承和借鉴。
他的浪漫主义的寓言创作方法,对唐代的柳宗元有着深刻的影响。
施长州《庄子寓言对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影响》[3]从创作方法、题材、文风、修辞等方面分析了庄子寓言对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影响。
李务云、张秉政、赵家新等人也撰文讨论此类问题。
我们现在寓言上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直接溯源于庄子寓言。
参考文献:
[1]刘建国,顾宝田注译.庄子译注[M].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2]刘熙载.艺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施长州.庄子寓言对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影响[J].益阳师专学报,1994(4).
(作者简介:伍蓉(1991.8-),女,湖北宜都人,武汉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古代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