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庄子的寓言风格
庄子写作特色

庄子写作特色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
他的写作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崇尚自然
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抵抗它。
他在写作中常用自然景物来比喻人生境遇,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
2. 善用寓言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表达哲学思想,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他创造了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胡蝶梦”、“南郭子綦梦蝴蝶”等。
3. 独特的语言风格
庄子的语言风格独特奇妙,常用词汇新颖、意象丰富、语言简练。
他喜欢使用对偶句和排比句等修辞手法,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4. 强调无为而治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在他看来,过度干预事物只会带来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他认为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一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总之,庄子的写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崇尚自然、善用寓言、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强调无为而治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哲学思想和诗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一、《庄子》寓言故事阐释事理说理性强庄子一书十万言,大抵率寓言,这些寓言都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描述,其意图都是为了表达庄子的无为而治、顺乎天理的思想。
《庄子》一书的寓言故事处处不离这一主旨,并且达到故事与哲理的自然和谐地统一。
如“庄周梦蝶”,原是一个简单的做梦故事,庄子却由此及彼将现实与虚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想他人所想,首先提出了“物化”的概念。
他认为:不论客观万物还是人的内心世界都受“道”的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道”的`“物化”现象。
如庄子梦为蝴蝶,蝴蝶梦为庄周,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故应放弃一切对立和争论,做到无知无觉,恢复到虚无的“道”那里去。
寓言故事本身以梦境的不可捉摸性形象地表明自己抽象的相对主义观点,作为其无为的政治论与混事的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真是再恰当巧妙不过了。
庄子寓言故事说道理性有时存有虚构的成份,但不仅不影响其说道理性,有时反而进一步增强其用笔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例如《秋水》篇就记述了这则寓言故事:惠子相梁,庄子Thelle之。
或曰惠子曰:“庄子去,欲代之二者。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前往探望惠子,说道:“惠子相梁,庄子Thelle之。
或曰惠子曰:‘庄子去,欲代子二者。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Thelle之,曰:‘南方存有鸟,其名叫鸢雏,子知之乎?夫鸢雏厚腻南海,而连蕊茶北海,非梧桐远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尝。
于是鸱得臭鼠,鸢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坏’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坏我鬼神?”这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辛辣深刻,庄子以“腐鼠”喻梁之增益,这倒是明摆的比喻;鸢雏志在高尚,“非梧桐不栖于,非竹实不食”也可能将就是真的,但其仰头鸱得腐鼠而发之言似乎就是虚构的。
庄子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而是借予空虚虚构的动物故事抑扬顿挫、含蓄地告白自己的观点,嘲讽了惠子之贪图禄位以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下绿汁江;思想观点就是故事的比喻义,被“寄寓”在故事之中。
庄子文章的特点范文

庄子文章的特点范文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代表性著作《庄子》中。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经典”,内容丰富、意味深远。
以下是庄子文章的特点:1.象征性的写作风格:庄子善于使用寓言、神话、比喻等象征性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
他用纷繁复杂的动植物、自然景观等形象描绘人生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故事情节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是借以展示他的思想观点。
2.独特的辩证思维:庄子文章中常出现讽刺、反转、对立等辩证的思维方式。
他通过对立的观点和对立的形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以此批判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正常思维模式,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
3.追求自由和无为:庄子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追求自由和无为。
他对“自由”有着独特的理解,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不受外界的束缚。
他提倡一种心灵上的自由状态,不受物欲、功名等所困扰。
同时,他也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做过多的干预和努力,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4.非性和无用的观念:庄子思想中的“性”是指事物的本质和天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性质和自然的发展规律。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发展。
此外,他也强调“无用”,认为人们应该抛弃功利思维,追求无为而治,不以功利和私利为目标。
5.强调个体和自我:庄子关注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主张个体应该发展自己的潜能,并追求内心的平静。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应该跟随自己的内心指引行动,而不是受他人和外界的制约。
6.异俗化和解构传统价值观:庄子思想中的“异俗化”是指庄子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和否定。
他认为世俗的善恶、美丑等价值观是主观的和相对的,而自然则是客观真实的。
他试图破除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迷信和附着,探索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7.追求超越和境界的审美:庄子主张一种超脱自我、超越现实的境界,以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和境界。
他通过寓言和逸闻等形式,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真谛和更高层次的境界,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和境地。
举例说明《庄子》的文学特色

举例说明《庄子》的文学特色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部名篇,其文学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幽默的语言风格:《庄子》常常以幽默的方式来讲述哲学思想,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转化成形象的故事。
比如《齐物论》中的"鱼世之乐,乃在于水"和"吾丧我,汝将焉得之?"一语双关,用幽默的语言呈现深刻的哲理。
2. 生动的寓言故事:《庄子》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寓言故事,如"背城借一力"、"蝴蝶梦"、"黄粱梦"等。
这些故事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情感的描写,直观地阐述哲学思想,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3. 独特的修辞手法:《庄子》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反问、夸张、排比、对偶等。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庄子使文辞更富有韵味,引发读者的思维共振。
4. 精妙的字词运用:《庄子》中运用了大量精妙的字词来准确表达思想,如"泮林"、"心如明镜"、"以己度人"等。
这些独特的词汇不仅词意丰富,还给文本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美感。
5. 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庄子》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内容,通过庄子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将哲学思考与诗意描写相结合。
这种奇幻的想象力为《庄子》赋予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以上是《庄子》的一些文学特色,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寓言的特点包括

《庄子》寓言的特点包括《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其丰富的寓言故事。
庄子通过各种寓言,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内容。
那么,究竟什么是庄子寓言的特点呢?第一,形象鲜明。
庄子的寓言往往采用生动的、形象的故事来表达哲学思想,这些故事常常具有富有想象力的元素,如天空中的鸟兽、鱼、蝴蝶、蟹、蜉蝣、蝼蚁等,这些小动物、昆虫,被庄子赋予了极富生命力和人性化的形象。
庄子的故事有时候会通过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现象的行为和相互关系,来阐发人类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第二,幽默诙谐。
庄子的寓言往往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学观念。
他善于运用夸张、反讽、比喻、概括等修辞手法,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价值和比例,引出了深刻的社会道德和伦理思考。
庄子的寓言多数歉意显然,直白,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之中总包藏着那种平淡却摄人心魄的哲理。
第三,多义性。
庄子的寓言往往寓意深刻,有着多重的含义和诠释,让读者可以在自己的认识水平和阅读经验上对寓言的内蕴有深入的理解和发挥。
庄子的寓言有时候会使用同一故事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中,来表述不同的哲学思想,符合“让读者随自己的理解而得到经验”的原则。
第四,意境独特。
庄子的寓言不仅具有形象鲜明、幽默诙谐、多义性等特点,而且由于庄子语言的审美性和诗意,他的寓言在意境上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他的寓言常常运用夸张、幻想等手法,甚至采用人所共知的谚语、格言以及诗句的形式,给人留下一种诗情画意的印象。
庄子的寓言是经典的智慧和哲学语言,它富含哲学思想,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领悟深刻的道理。
它的特点包括形象鲜明、幽默诙谐、多义性和意境独特。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庄子的寓言都对人们的思想、品性、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庄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艺术特色一、寓言之美。
春秋至战国漫长的数百年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个阶段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散文里面最具文学色彩的因素。
而在这些灿若星河的诸子作品中,《庄子》寓言成就无疑为“诸家之首”,寓言大师。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曾指出“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可见寓言的确是《庄子》的主体内容和思想的精要与灵魂。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用大鹏与巨鲲的寓言来论证只有做到“无所待”才能真正的进入逍遥之境;又用蜩与学鸠和斥鹌两则寓言来与大鹏和鲲的境界形成对比,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同时又将那些庸碌无为而又洋洋自得的政坛官员们深刻的讽刺了一番;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说明人应当顺时处事,要遵循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做任何事情只要找到对的方法,遵循原则,在困难的事情也可以迎刃而解,千万不可以违逆自然法则做事情;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运用鹓鶵和猫头鹰的寓言来向惠施表明自己将官场功名利禄视为粪土而不屑于宰相之职的立场和态度;在《庄子·齐物论》篇中用“尧欲伐三国”的传说来阐述万物平等的思想;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运用列子的神话来宣扬他无为而至的政治哲学。
综观《庄子》全书,几乎以寓言贯穿首尾,庄子很少在其中直接表述他的思想主张,都的借用寓言、神话传说和虚构故事来让深刻的道理明了化,使抽象的观点形象化,让人更容易明白和接受。
这也是庄子思想灵魂性的体现。
道家的哲学思想本来就十分的深奥,加之主观性浓厚,通过简单的语言直述是不可能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的。
庄子灵活的采用寓言说理,将思想观点渗透于寓言故事当中,让受者自己去体悟其中的道理。
庄子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语言的本质功能是表意传情,但庄子寓言的运用能使意表于言外,许多深奥的道理如果直观的去描述恐怕几天几夜也不能使人明白,几千万子也不能使人透析。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寓言形式丰富多彩。
《庄子》中大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如“蝴蝶梦”、“齐物论”等,通过寓言讲述哲学思想,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辞藻华丽,文采斐然。
《庄子》中常使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试图解决人性的问题。
《庄子》中详细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意义,呼吁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摆脱外在的烦恼和追求,追寻真实的自我。
四、倡导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庄子》认为,世界本无常,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唯有自由自在、随性而动,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深受广大读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庄子》的寓言风格提要:《庄子》中存在着大量的寓言,通过这些寓言庄子传达了自己的个人追求和哲学思想。
庄子的寓言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另外,神异奇幻、虚实交融、独立性强,交互穿插也成为《庄子》寓言的主要风格。
庄子寓言的艺术风格成就了《庄子》散文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关键词:寓言象征性独立性神异奇幻虚实交融交互穿插庄子,亦称庄周,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后期的姬周晚世,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玩学家。
庄子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些见解和认识被庄子融入到了他的文学作品《庄子》中,使《庄子》呈现出博大精深、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面貌。
后代学者们对庄子和他的作品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郭沫若先生在《庄子与鲁迅》一书中就说道,《庄子》一书“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
”今本《庄子》是由西晋郭象删订而流传下来的,共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中,存有众多蕴含作者思想观念的寓言,庄子自己也在他的《寓言》篇中叙说其著述特点:“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天下》篇中他又总结到,“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
”可见,《庄子》一书,寓言是其主要成分。
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寓言是《庄子》成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一点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得到了证明,“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据考证,《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短的篇目有二十多字,长的篇目可达上千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则寓言。
寓言成了庄子创作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恰恰也正是这些寓言,使得庄子出尘脱俗的思想在先秦诸子中脱颖而出,并被其他人认同和接受。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寓言”?庄子对于这个概念也没有在形式上加以严密的界说,只说它是“藉外论之”。
郭象在《庄子注》中给“寓言”做的注释是:“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
”他比较明确地解释了庄子使用语言这一表现手法的原因。
而今,查阅《中国汉语大词典》,关于寓言则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所谓寓言,即假借形象思维寓理于事,表达己意。
通俗地说,寓言就是假借他人、他物的言行来寄寓自己的思想观点。
庄子甚至更为形象地在《庄子》中描述为什么他会用众多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就像父亲不能给自己的儿子做媒一样,父亲在他人面前称赞自己的儿子会有自夸之嫌,总不如别人来称赞显得真实可信,因为大多数人通常容易怀疑、猜忌。
因此,自己的儿子纵然有值得骄傲的地方,还是得借助外人的赞扬,才能叫人相信。
“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
”(郭象《庄子注·寓言》),“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
”(成玄英《庄子疏·寓言》),这都是和庄子的说法相切合的,也比较准确地解释了庄子运用大量寓言的原因。
在先秦诸子中,可以说有不少运用寓言的高手,如孟子、韩非子等人。
然而尽管他们都运用寓言为自己的创作服务,而且都擅长使用这一表现手法,但他们所创作的寓言却有着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
像孟子,他就喜欢采用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像韩非子,他则偏向喜欢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来为自己的说理做证明。
那么庄子的寓言呢?与其他作家相比,自然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
一、象征性研究庄子的一部分学者们称《庄子》为“寓言体”散文,多是基于寓言在《庄子》中所占比例而言。
一直以来,研究庄子的大量学者普遍认为《庄子》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体。
如今,刘生良先生在他的《鹏翔无疆》中则提出一个新说法,认为《庄子》是浪漫型文学、现实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三位一体。
不仅如此,他还将《庄子》比喻成苏轼《题西林壁》中峻峭灵秀的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臻妙境。
刘生良先生将《庄子》归为象征型文学不能说没有道理,《庄子》中存在的大量寓言,而寓言本身就带有象征的意味,这就是一个明证,可以说寓言是庄子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主要载体。
如此一来,本人到较为认同刘生良先生的观点了。
称《庄子》的寓言具有象征意味,就是基于这些寓言有着象征的一些特点来说的。
《庄子》的寓言是取象以寓意的,它在文章中带着强烈的寄寓性,言在此而意在彼。
庄子很多深奥的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寓言这一形式来间接暗示表达出来的。
例如,他对“物物而不拘于物”、“逍遥无待”的人生追求是通过鲲鹏、宋荣子、列子的形象来衬托的,中间穿插着圣人、神人、至人的形象来暗示这种理想境界。
他的“有待”和“物化”哲学思辨,则是由“罔两问景”、“庄周梦蝶”的飘忽景象来阐发的。
他那“因其固然”、“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修生养性之道,是由“象罔得珠”、“泽雉”、“佝偻承蜩”等寓言描述出来的。
“伯乐治马”、“儒以诗礼发冢”、“髑髅见梦”的寓言则揭示了他的社会批判思想。
庄子把这些抽象的思想概念、境界化为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以形象代表抽象,就减小了读者理解的苦难程度,也使枯燥、呆板的哲学思想变得形象化,增强了趣味性,也更容易吸引人的阅读。
“在《庄子》中的每一个寓言后面都站着一个哲学结论,蕴涵着一种哲学思想。
”(崔大华《庄学研究》)由此可见,《庄子》的寓言就和象征一样,都带有暗示性、象征性的特点。
所以说,这种“寓言体”,有着浓厚的象征意味。
或者如刘生良在《鹏翔无疆》中所讲的那样:“寓言,实即象征。
”具有象征性是《庄子》寓言在普遍意义上的一个特点,从《庄子》寓言的内容看,大致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批判社会风气的。
如“触蛮之战”是嘲讽诸侯之间战争的;《外物》篇中的“儒以诗礼发冢”是批判当时的儒生,他们表面上是宣扬仁义诗礼的君子,暗地里却是个盗墓而不以为耻的小人,并且贪婪无厌;“曹商使秦”是讽刺那些靠卑鄙手段获利的小人。
庄子通过这些杜撰的具体意象,表达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强烈不满和谴责,使文章具有很深的现实针对性。
第二类寓言是宣扬庄子无所待的自由思想,标举他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例如,庄子用“藐姑射之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形象寄托自己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而用“伯昏无人”的故事,通过从“无我”到“忘却死生”的转变,寄寓自己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第三类寓言故事是阐发庄子的处世哲学。
像他笔下的“庖丁解牛”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处世的看法,以牛喻世,以刀喻人,说明修身、养生之道。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最寻常的事件用来解释抽象的哲理,往往在平凡中显现了不平凡。
二、独立性对《庄子》中的寓言进行分类,便于认识和理解它的哲学及文学价值,但不是说这些寓言只能彼此依附在一起,才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庄子的寓言独立性很强,全书中,任何一个寓言都可以从整篇文章中单独地剥离出来,自成一文,表达一个独立的意思。
同时,这种剥离又丝毫损伤不了作者的创作原意及全文的整体效果,这也是庄子寓言有别于其他作家寓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养生主》一文为例,它从“缘督以为经”的主旨出发,通过四则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之道。
首先,庖丁解牛的故事从正面开始揭示了养生的奥妙,认为养生应像解牛一样,要遗形去智,避实就虚,善于摸索规律以顺应自然,这样才能达到享尽天年的目的。
接着,庄子用右师单足的故事讲述形残心安、安命忘忧的生活态度。
再往后,他又用泽雉不蘄樊中的故事从反面说明养生只有知足忘欲,才能达到精神的自由。
第四则寓言庄子用了秦矢吊聃的故事,进一步阐明主旨。
文章的最后,作者安排了“薪尽火传”的比喻,以此总结前文。
文章辞情并重,妙意环生。
四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作者却能根据它们与文章主旨意义上的相通,将其串联起来,为全文服务,浑然一体。
若将它们拆分开,它们又会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有头有尾,独立地表达一个意思。
再比如,《庄子》的开篇之作——《逍遥游》,整篇文章中有鲲鹏的寓言,有蜩、学鸠讥笑大鹏的故事,有“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有“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有“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的故事,等等,都是有形象、有事件、有铺陈描写,可以独立成篇的寓言。
它们都是为作者的说理作铺垫,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体,不仅仅是作为文章的“附庸”而存在。
三、神异奇幻《庄子》寓言分类的第二类中曾提到,这类寓言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庄子在文章中揉合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构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神奇怪诞的魔幻世界,这也成为《庄子》寓言的一大特色。
这里面有死人的“髑髅”,一个鬼的形象,“销然有形,窍以马捶”,在与“庄子”的问答中,传达了人生不如死的现世思想。
还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的泽雉;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的真人等等一些稀奇古怪的形象。
另外,在这个世界里,影子可以和影外影互相问答,河伯也可以同海神谈话。
可以说,庄子极尽想象之能事,着力构造神异奇幻的景象,给人以全新的阅读感受,十分新奇,也更为吸引人。
消减了单纯说理的枯燥、呆板,使文章生动活泼起来。
《德充符》篇中,庄子更是集中虚构了一批身残形丑的畸人形象,有断了一只脚的王骀,丑陋无比的哀骀它,没有脚趾的叔山无趾等等,作者让他们一个个粉墨登场,以此论证德行与容貌相比较,前者更占据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人只要德行完美,一切形体上的残缺不全并不足以为累。
《庄子》中,北冥之鱼可以千变万化,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藐姑射山神人可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任公子可以用五十头牛为饵来垂钓;空髑髅也可以与人娓娓交谈……总之,一切有形的、无形的,庄子无一不可以将其化为故事,来为自己的创作目的服务。
宋人黄震在《读诸子·庄子》里说道,“庄子以不羁之才,肆跌宕之说,创为不必有之人,设为不必有之物,造为天下所必无之事,用以眇末宇宙,戏薄圣贤,走弄百出,茫无定踪。
”庄子偏爱“空语无事实”的寓言,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再加工,对其加以细致生动的描写,使“无事实”的寓言变成“有事实”的故事,情节、形象、动作、语言、情感等无一不有。
正是这些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看似虚妄的想象、虚构与描写,使《庄子》带上了神异奇幻的文学色彩。
四、虚实交融《庄子》的寓言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神话色彩,这就使庄子寓言虚幻性的特点突出地显露出来。
但庄子虚幻的寓言并非是没有现实依据的胡诌乱侃,“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
”也就是说,《庄子》寓言虚幻中带有真实,真实充斥在虚幻中,亦幻亦真,亦真亦幻,两者相互交融,从而达到了更为取信于人的效果,也更便于他的说理。
《庄子》的寓言不是一般的“意在此,而寄言于彼”的单纯象征,作者总是比较巧妙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寄寓在虚妄荒诞的故事中,在变化无穷的情景中含蕴精妙深奥的意旨,于奇幻中寓真谛,于怪诞中寓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