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必备知识

合集下载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经典篇目,生动地描绘了刘邦和项羽在秦朝末年争夺天下时的一次关键会面。

以下是对《鸿门宴》相关知识点的归纳: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一种史书体裁。

通过为各类人物立传,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二、背景知识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反秦。

刘邦和项羽是其中两支重要的力量。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随后入关,驻军鸿门。

此时,刘邦的实力远逊于项羽,项羽的谋士范增主张趁机除掉刘邦,于是便有了鸿门宴。

三、重点字词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

3、一词多义(1)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谢罪)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③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2)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旧交情)②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3)胜①沛公不胜桮杓。

(禁得住,能承受)②刑人如恐不胜。

(尽)(4)因①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②因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通过)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作动词,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六课《鸿门宴》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六课《鸿门宴》
故事发展、 高潮(3-4)
故事结束 (5-7)
第一部分(第1段) 项羽大军压境, 刘邦处境危急。 ——故事的开端
沛公 军(于)霸上 ,未 得与项羽相见。
驻军
没有能跟
军:名作动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 言于项羽曰:“沛公
言于,向……报告
欲王(于)关中,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
称王
让 作(他的)国相 占有它
制作yu
@长河语文
1.阅读积累: 古文化常识、重点实虚词 及文言句式
2.阅读感知: 在激烈矛盾斗争中的人物 性格的揭示
片断一
•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 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 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 族矣!”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 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 如此也!”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 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 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 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交情 故:形作名
(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
交往
救了他。活:使动用法,
使……活,救
故 幸 来 告良。”沛公曰:“孰与君
少长?”
所以幸亏(他)告诉
他跟你相比,谁大谁小
与君孰少孰长(固定结构)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
呼入,
比。于在形容词后表比较 (把他)喊
吾得 兄
事 之。”张良出,要项伯。
者,用在时间副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
说的话 之,代曹的密报
籍 何以 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高一课本鸿门宴知识点

高一课本鸿门宴知识点

高一课本鸿门宴知识点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权谋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

这场宴会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一课本中关于鸿门宴的知识点。

一、背景与起因鸿门宴是由项羽与刘邦之间的对峙引发的。

当时,刘邦与项羽都是汉王朝的争霸者,他们之间形成了割据政权。

鸿门宴的起因是刘邦被项羽围困在鸿门之下,刘邦的势力急需发展,才发起了这场宴会。

二、宴会的筹备与布置为了挽回形势,刘邦认为鸿门之宴是出奇制胜的好机会。

他精心筹备了这场宴会,提供了大量美食佳肴,以显示自己的慷慨与富有。

同时,为了吸引项羽的注意,刘邦还邀请了项羽爱慕的吕雉。

三、刘邦的智谋与项羽的自负在宴会上,刘邦以口才和机智赢得了项羽的欣赏。

他故意展现出自己的谦逊,让项羽误以为自己能够掌控整个局面。

而项羽则因自负和情绪失控,放弃了警惕,将大量士兵驻扎在宴会外。

四、刘邦的逆袭与胜利宴会进行到高潮时,刘邦乘机率领亲信闯入项羽的驻地夺取了兵器,同时放出了被刘邦俘虏的项羽军队的家属。

项羽意识到了自己麻痹大意的错误,但已经来不及了。

最终,刘邦趁机发动了反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五、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的结果是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这场事件对于中国历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标志着秦朝结束、汉朝的开始。

鸿门宴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谋故事,被后世多次演绎。

六、对人物的影响鸿门宴对刘邦和项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鸿门宴让刘邦得以一统江山,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西汉王朝。

而项羽则在鸿门宴后失去了威望,最终被刘邦击败。

七、鸿门宴的启示鸿门宴告诉我们重要的政治智慧和策略。

刘邦通过机智和智慧取得了胜利,而项羽则因骄傲自大而失败。

这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反思,教育人们应谨慎行事,勇于智取,以及切勿被过度自信所蒙蔽。

总结: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政治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刘邦夺取政权的关键战役,也是刘邦与项羽智谋和胆识的较量。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于公元前 206 年,秦末楚汉相争时期。

刘邦率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

项羽随后入关,驻军鸿门。

当时刘邦兵力远逊于项羽,项羽谋士范增主张趁机除掉刘邦,于是便有了这场充满权谋与惊险的宴会。

二、主要人物1、刘邦刘邦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

在鸿门宴中,他表现出了随机应变、能屈能伸的特点。

2、项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勇猛善战,但性格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3、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他目光敏锐,主张杀刘邦以绝后患。

4、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足智多谋,善于谋划。

5、项庄项羽的堂弟,在宴会上被范增指使舞剑,企图借机刺杀刘邦。

6、樊哙刘邦的部下,忠勇豪爽,在关键时刻闯入宴会,保护刘邦。

三、情节梳理1、无伤告密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这使得项羽大怒,决定次日发兵攻打刘邦。

2、项伯夜访项羽的叔父项伯因与张良有旧,连夜前往刘邦军中告知张良此事,并劝其离开。

张良则将此事告知刘邦,并为刘邦出谋划策。

3、刘邦谢罪刘邦得知项羽大怒后,决定亲自前往鸿门向项羽谢罪。

在宴会上,刘邦卑辞言好,称自己无意称王,项羽信以为真。

4、范增举玦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让其下令杀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

范增无奈,只好召项庄舞剑,欲借机刺杀刘邦。

5、项伯翼蔽项伯看出范增的意图,也起身舞剑,常以身体遮挡刘邦,使项庄无法得手。

6、樊哙闯帐在危急关头,刘邦的部下樊哙闯入营帐,义正言辞地斥责项羽,项羽赐酒赐肉,樊哙趁机为刘邦辩解。

7、刘邦脱身刘邦借上厕所之机,在樊哙等人的护卫下逃离鸿门,留下张良向项羽辞谢并献上礼物。

四、重点词句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言:动词,说,告诉。

3、“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有:动词,占有。

4、“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鸿门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楚汉相争初期的一次重要宴会,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充满智谋与惊险的饭局。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司马迁(约前 145 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3、一词多义(1)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2)如沛公起如厕(到……去)杀人如不能举(唯恐)固不如也(比得上)(3)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4)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5)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尽)(6)胜沛公不胜杯杓(禁得住)刑人如恐不胜(尽)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胜过、超过)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6)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7)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10)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经典篇章,生动描绘了楚汉相争初期刘邦与项羽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以下为大家归纳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2、《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3、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体例。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一词多义(1)军沛公军霸上(动词,驻军)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为击破沛公军(名词,军队)(2)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哙拜谢(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3)故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旧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4)幸妇女无所幸(动词,宠幸)故幸来告良(副词,幸亏)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6)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三、重点句子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翻译:现在进了关,财物一点都不掠取,妇女一个也不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而听细说明确(古:小人的谗言;今:地讲述。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生动地再现了刘邦与项羽在秦末争夺天下时的一次激烈交锋。

以下是对《鸿门宴》相关知识点的梳理。

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2、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体例。

《史记》开创了这种体例,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背景知识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群雄并起。

刘邦和项羽也各自拉起队伍,成为反秦的重要力量。

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关后,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民心。

项羽随后入关,兵力强大,对刘邦先入关中颇为不满。

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这使得项羽决定攻打刘邦。

三、重点字词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3、一词多义(1)军沛公军霸上(动词,驻军)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2)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哙拜谢(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3)故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旧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称王)(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4)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5)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四、重点句子翻译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必备知识
鸿门宴
词语
樊哙目眦卮酒参乘啖肉
刀俎彘肩瞋目
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短小、浅陋
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意为犒劳
成语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秋毫无犯: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高一语文鸿门宴必备知识就是这些,请关注!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章字词复习要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期中考试诗歌鉴赏必背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