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鸿门宴》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阅读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描写,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敏感度。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鸿门宴》,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鸿门宴》的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把握。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掌握。
(3)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鸿门宴》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2)教学PPT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3)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的了解。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鸿门宴》,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查阅相关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资料。
(3)准备笔记本和笔,做好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引起学生对课文《鸿门宴》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人物关系。
2. 阅读理解:(1)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发展。
(2)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2)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对话和描写进行鉴赏,理解其表达的意图和效果。
4.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段对话或描写某个场景。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材料

高中语文《鸿门宴》优秀教案材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道德品质的崇尚。
(3)培养学生对团结、友谊、忠诚等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解读并运用文中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对《鸿门宴》中的文言文进行准确理解和文化解读。
2. 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深入分析。
3. 将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课本《鸿门宴》一文。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人物介绍、文学鉴赏书籍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文学作品,如《史记》、《楚辞》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情节发展。
(2)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如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主题思想等,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3. 合作学习:(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共同完成思考题的解答。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和学习。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参考资料,深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探讨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5. 口语表达:(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口语表达和表演。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友情、忠诚、勇敢等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珍惜友谊,勇于面对困难,坚守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并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
(2)分析人物心理,探究人物行为动机。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友情、忠诚、勇敢等品质的理解。
(2)进行分组讨论,分享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2)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及事件发展过程;(3)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4)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对话和场景描绘;(5)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素养;(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从中提取有效信息;(4)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代人物的品质和精神,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3)认识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及事件发展过程;2. 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3.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对话和场景描绘。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2. 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和描绘;3. 对文中主旨思想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语言美;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人物描写,解释疑难问题;4.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过程,总结文章主旨;5.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课文,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文中人物情感;6. 拓展延伸:比较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宴会场景,分析其异同;7. 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鸿门宴》全文;2. 整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适度练习;4.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鸿门宴的文学作品,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鸿门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鸿门宴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4. 运用比较教学法,启发学生比较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宴会场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鸿门宴》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3)能够欣赏并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人际交往和社交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2.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3. 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2. 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深入分析。
3. 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要字词和句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并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评价。
3. 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通过课堂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言文中的疑难点。
3.《鸿门宴》教案(共3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教案(共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史记》及相关知识,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识记《史记》有关文化常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是一场宴会,美酒与佳肴,欢笑与舞蹈,掩藏着凶险与阴谋;这是一场战斗,忠诚与背叛,机智和勇气,演绎出有关生死的惊心动魄;这里刀光和剑影,明争与暗斗,交错上演;这是一段历史,成功与失败,悲壮与苍凉,诉说着无情与沧桑!这就是经典文章《鸿门宴》。
(设计意图:用排比句式导入,让学生感受历史散文的文学魅力。
同时通过导语,让学生了解到“鸿门宴”的波诡云涌。
二、温故知新1.学生汇报有关司《史记》、写作背景等知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共52万余字。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2.学生口述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项羽、刘邦的小故事或相关诗词。
关于项羽的诗歌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课文结构。
玉玦〔玦…jué半环形玉佩。
“玦”与“决”同音…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邦〕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劳的意思)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i“劝告,劝诫〕我日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大酒杯〕戮(戮,lù联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i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i,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2.归纳文言知识点。
《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鸿门宴》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鸿门宴》的内容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写作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人物关系的梳理。
3. 写作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点词语和句子。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内容解析:(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点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关系。
5. 写作手法鉴赏:(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描写、对话等。
(2)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材料

高中语文《鸿门宴》优秀教案材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辩论和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评价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高中语文《鸿门宴》课文及相关注释。
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3. 教学难点:文本中的难懂词汇和句子、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鸿门宴》的相关故事情节,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本内容和词汇。
(2)学生通过查阅注释和相关资料,解决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文本内容、词汇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并进行相关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练习的完成质量。
3. 小组合作表现: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角色扮演、辩论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和注释: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材。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图片、视频或书籍等。
3. 学习活动材料:练习题、讨论表格和写作纸张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预习生字词。
2.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一:高中语文必修1:第6课鸿门宴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互动2: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
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
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
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
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历史是何其残忍,让两个英雄生在了同一个乱世。
公元前206年,这两个英雄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三、范读,让学生准确认读1、教师强调一些难字的读音。
本文异读字有: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文中难读字有:飨(某iǎng)说(huì)美姬(jī)鲰(zōu)生卮(zhī)酒有郤(某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曰参乘(hèng)彘(zhì)肩不胜(hēng)刀俎(zǔ)四、提要:梳理情节,整体感知学生先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板书):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板书)无伤告密范增献计宴会前项伯夜访起因(1、2)张良定计刘项约婚刘邦请罪宴会中范增举玦(3、4)项庄舞剑经过樊哙闯帐刘邦离席宴会后张良献礼结果(5~7)无伤被诛【合作探究】文言(一)通假字、异体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二)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三)一词多义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固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4。
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1、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2、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六)成语凝集①鸿门宴:比喻暗藏杀机或另有阴谋的宴会。
②秋毫不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⑤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三、【能力提升】互动设计: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点拨: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
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简要分析课文全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共写了以下几件事:曹无伤告密。
(导火线)──范增进言分析情况。
(激化矛盾)──项伯夜访张良。
(形势有所转化)──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此部分有三落、三起:三落:刘邦谢罪(缓和)──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赐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脱。
三起:“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
(紧张)──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
(严峻)──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第三部分:(5~7)宴会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第二课时五、合作探究互动设计6:宴前:起因、发展(1、2)1课文第一段点拨: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
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
“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篇二:《鸿门宴》优秀教案第1页(本章共15页)第2页(本章共15页)第3页(本章共15页)第4页(本章共15页)第5页(本章共15页)篇三: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案例1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案例——鸿门宴席的特定场景商南县高级中学田培树案例课题:《鸿门宴》案例背景:本节课是语文必修三专题四第二单元仔细理会中节选于《史记》的《项羽本纪》里的《鸿门宴》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