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总结简短

庄子的主要思想总结简短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
他的主要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无为:庄子主张追求自然无为的境界。
他认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能迅速、自然地达到和发展,而无需过度干涉或努力。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一样的无为状态,放下欲望和人为的努力,顺其自然地生活。
2. 乐观宽容:庄子主张乐观宽容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以宽容和乐观来面对一切。
庄子认为,人应该学会接受一切事情的发展,不为物质和利益所困扰,以达到心灵的安稳和快乐。
3. 人是一切的本质:庄子认为,人是一切的本质,即万物的起源和归宿。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互相依存和影响。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并追求个体的完善和自由。
4. 人类的局限性:庄子强调人类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放弃对事物的刻意追求和判断,而要接受万物的本质和真实性。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有限,不能完全把握和理解宇宙的本质,因此,人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5. 谦和无为的领导:庄子主张谦和无为的领导方式。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尊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不应过度干涉和控制。
庄
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给予他人以启迪和鼓舞,以实践和思考引导他人。
总而言之,庄子的主要思想是追求自然无为、乐观宽容、人是一切的本质、人类的局限性以及谦和无为的领导。
他通过这些思想来指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快乐,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浅析《庄子》“物化”思想

浅析《庄子》“物化”思想浅析《庄子》“物化”思想内容简介:《庄子》的物化思想是针对人因知迷、心惑、性失而不能复性、体道提出来的。
什么是庄子的物化思想,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与人的行为方式有什么关联?即是考察的主要一、物化的含义及基础关于物化的含义,成玄英解释为物理之变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庄子》的物化思想是针对人因知迷、心惑、性失而不能复性、体道提出来的。
什么是庄子的物化思想,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与人的行为方式有什么关联?即是考察的主要一、物化的含义及基础关于物化的含义,成玄英解释为物理之变化。
成氏之物理究竟是指物和理,还是泛指万物?从其所言新新变化,物物迁流,可知此物理是指万物。
成氏认为物化乃是万物不断更新、迁流变化。
成氏对物化的理解扣住了新新和迁流。
新新实则是更生,迁流则是将万物比作假于异物,托于同体这样一条流动的河流,新新、迁流,指出天道以物化的形式使得整个世界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
现代学者陈鼓应先生对物化的界定较笼统,谓:万物之转化。
日本学者池田知久的看法是:所谓物化,就是发生物的死与转生这一变化的意思,不外是指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物作为其物通过经历死,不久又变成他物而转生下去。
仔细分析这一界定,其指出的物化要通过经历死这一环节,这与《庄子》的思想是有出入的。
二、物化的表现形式物化的表现形式,一是死生气化,所言化者是变化、化生,指形态方面的转变;二是体道悟化,此化是悟化,或点化、教化,指人之心知或是境界的起化。
《庄子》物化的立足点是以人之悟化助天道之物化。
死生气化是一种必然物化,《庄子》云:巳化而生,又化而死,即认为万物之生乃是物化而生,万物之死又是物化而死。
《庄子》曰: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即万物以生死起灭,盛衰存亡的形式表现气之流动。
以人为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生是气的凝聚,人死是气的涣散。
万物也是如此,尽管万物万形,但都是气之聚散,皆为此理。
这种由化而生、由化而死的转化是无穷无尽的,是曰:万化而未始有极。
庄子的主要文论思想

庄子的主要文论思想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是古代中国哲学家,他是春秋时期思考非常深远的经典哲学家。
他秉承道家,老子的思想,对天地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深度的思想。
他的思想也被称为“庄子学说”,也有不少学者将其称为“庄子思想”。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些文论思想,因此,不妨从这几个思想来讨论庄子的文论思想。
首先是庄子的“说天说地”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这两个大物,无论大小,互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天地,把自己融入其中。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将天地视为一体,而不是单独的两个实体,并且尊重它们,要尊重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具体表现为不违反“天道”,而是应当遵守“天道”,让天地永远统一。
其次,庄子的“自然法”思想。
庄子认为,自然是“法”,并且是“法”的普遍规律,所有存在都有着自然规律,因此,万物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叫做“自然法”。
庄子认为,人们要根据这种自然法进行行动,以符合自然的规律,从而使生活发生变化,人们应当调节社会秩序,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感悟”思想。
庄子认为,人的智慧不仅表现在理性思维之中,更应该表现在感性思维上。
他主张要用心去体会万物,从而获取它们的真理。
庄子强调,在思考时,我们要用心去感悟,从而获得最终的解决方法,它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靠近真理,而且可以使人们真正理解万物的真谛。
最后,庄子的“刚柔并济”思想。
庄子认为,“刚柔”以及“并济”是相互补充的,应该互相结合。
“刚柔”代表静态的状态,而“并济”代表动态的状态,应该建立完善的刚柔并济体系,使之成为完整而和谐的社会秩序,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持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庄子提出的文论思想可以归纳为“说天说地”、“自然法”、“感悟”以及“刚柔并济”。
庄子认为,尊重天地,遵守自然,感悟万物,以及建立完善的刚柔并济的社会秩序等,是他的文论思想的核心内容。
庄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庄子的教育思想在庄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根本,是认识的最高境界。
在他那里,“道”是一个自然本真的世界,理想的世界,也是他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即对宇宙万物“以道观之”。
“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本和依据。
一、庄子的“本真”思想“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由此不难看出,庄子所指的自然就是一种不受干扰强制、自然而然的性状。
他是在本性而非自然界的意义上言说自然的。
这种本性也不是一种动物本能,而是被预设的一种人之为人的本性。
庄子强调自然天性,崇尚自然真情,反对人为。
庄子认为,自然也就是自然本真,即保持事物的真实状态。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笑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贵真也。
”“本真”就是一切顺乎天性,对于外物来说,由于人的无为而保持了它的自然本性,所以为归真;对于人而言,由于自己的自然无为,既没有损害外物的自然本性,也没有离开自己的自然本性,同样也为归真。
二、庄子的“自由”思想陈鼓应指出:“庄子将‘无’变成相对概念而加以超升,而拉开一个无穷的时空系统,在这一点上,和老子是有所不同的。
”庄子在对道的剖析与追问中,指向不可穷尽的无限,或者指向宇宙万物形成之初始,指向泯灭小大、死生、是非、言与不言的齐一,指向混沌虚无的根本。
庄子,主张实现个体真正的自由,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
庄子认为自然境界是人生之最高境界,而道法自然又是达此境界的根本保证。
在庄子看来,自然境界、婴儿境界也即物我同一,天人二体。
在这种境界和状态中,时空的界限、主客的界限、天人的界限消失了,物的生命即是人的生人的生命即是物的生命,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但是庄子提出了物无待、逍遥等许多表征自由的概念,更加注重将人生的理想境界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
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在中国古典哲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是一个
重要的话题。
在诗意的表现中,主要围绕天道至真、静心获得自然真理、以柔克刚、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展开阐述。
首先是《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中的“天道至真”思想。
它忘却以往的繁琐,追求至真至理,并且认为,唯有遵循这一真理,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另一方面,它提倡将物我之分抛弃,将自身置于大自然之中,沉浸于极简单的自然内容中,从而重新获得自然真理。
它主张唯有把握这一自然真理,才可以摆脱一味繁琐的追求,以此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
另一个得以体现《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的重要理论是“以柔克刚”思想。
在这种思想中,“柔”和“刚”是互相补充和促进的,而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同时,它还提出,“刚“的作用是用于抵抗外力,以及把自身的一切有序地收入囊中,使自身与外界“抗衡”以保护自身,以及避免受到损害。
“柔”则负责关系外界,做好融入外界的事宜。
它主张,人们需要在社会中有所适应,而不是硬着头皮与外界对抗。
有了以上的见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庄子》的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是重要的,这一思想不仅贯穿于整部书中,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它将前人关于把天道真理融入到生活相应实践中、以柔克刚、知行合一等重要哲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哲学史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论庄子的游世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以自然界为基础,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他独特而深远的思考方式,它不仅在顿悟人生本质上有独特见解,而且提供了一种以平静心态面对世事的冷静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游世思想的探讨,体现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一、游世思想的内涵庄子的游世思想是指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
庄子认为人生是一场梦境,一切尘世间的忧愁和纷争都是虚幻的,与自然和谐的心态是人生的真正境地。
他提倡“无为而治”,以此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庄子还通过许多哲理故事,如庖丁解牛、蝴蝶梦、魏文侯梦等,来阐述他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社会现象的见解。
庄子游世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生的虚幻庄子认为人生如梦,一切尘世的烦恼都是虚幻的。
他通过庖丁解牛的比喻告诉人们,一旦达到心灵的平静,就能看到世间事物的真实本质。
人们常常为名利和权势奔波,追求着虚幻的欲望,而忽略了自己本真的自我。
只有超越这些虚幻和幻象,才能走向真实的境地。
2. 以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在达到平静自在的状态下,做到顺其自然,不去强求改变世事。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不操心于外物,而是与自然相融合。
只要心灵达到平和的境地,自然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一切都能够回归自然秩序。
3. 推崇自由和无拘无束庄子强调人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他认为人们常常被各种束缚所困扰,丧失了自由的本心。
他提倡人们通过释放自我的方式,追求内心深处的平静与自由。
只有放下执着,不受限制地游走于自然和社会之间,才能真正的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4. 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庄子的游世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流转变化的无穷大世界,人应该顺从自然,融入自然的大道中。
他引用“蝴蝶梦”这个故事来告诉人们,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一种固定的模式里,应该开放心胸,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浅析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浅析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浅析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摘要:在历史上,庄子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研究文学、哲学,都无法绕开庄子,在哲学层面上,他的相对主义思想是个颇为引人注目的议题,这个思想,在名篇《齐物论》中表现得很突出。
本文这里就庄子相对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实质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重点以齐物论为例。
关键词:庄子相对主义齐物论哲学与文学原来的观点认为,庄子属于相对主义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应该说成相对主义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内容为妥当。
中国文化不可以用主义与思想来划分过细。
在研究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同时,我们不要忽略这种思想是部分,而不是全体,更不能忽略庄子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其思想本身的救世意义。
一、庄子相对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存在价值庄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独断论大行其道,无论是孔孟还是墨、管、商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有独断主义倾向。
而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出现,一方面对于独断主义给以一定的驳斥与否定,另一方面,他提出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思想,是对社会政局混乱与思想混乱的清醒认识,对这样的局面的改观有促进意义。
而庄子相对主义的思想产生,是由春秋战国特定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有极其激烈的碰撞,与之相应的学术交锋也极为激烈。
哲学作为政治的先导与学术的明珠,必然会反映出这样的时代特点,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一方面源于社会苦难使民众对于精神安慰有极大的向往,另一方面黑暗无情的政治需要有反独断论的思潮作为缓冲,体现的是庄子之类的学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二、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具体体现留存下来的庄子内篇,以《齐物论》最能体现出庄子哲学思想的特点。
《齐物论》中所讲求的是中有非、长中有短、美中有恶,用其是、扬其长、取其美,以平等待物的思想,无不是相对主义的具体体现。
世间事物千差万别,怎么样做到平等如一的认识,庄子在文中给出的回答是以物为主,即把主体的我纳入到物中去,我亦是一物,万物亦是物,物与物皆同,“物视其所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思想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
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
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一、自然天真之美
人们常常提起庄子,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继承了老子这种自然观,并将老子创生万物的自然之道引向人生,通往自由的审美境界。
“道法自然”就是《庄子》一书最核心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自己的样子。
“道法自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自然,天地万物都自然而然地顺着自己的本性变化,顺循大道而行。
因此,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自然为宗,其自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人性、艺术的看法之中。
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是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彰显为至高形态的“大美”;对于人性而言,“自然”体现为真诚无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而返朴归真;对于艺术而言,“自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而达到的自由境界。
首先,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之道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庄子连用“大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无为中所自然彰显的最高境界。
“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生命。
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自己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
道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自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
庄子在强调保持自然本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自由,强调了真美与自由的统一,没有自由,就谈不上自然本性之美。
在这里,庄子以“道”的立场破除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实用的立场。
其次,人性的自然之道体现为去伪存真,回归天然本性。
庄子认为,人本与宇宙精神契合无间,与万事万物浑然无分,可是由于世俗的障蔽,使人异化。
自然之美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自然和大道赋予了万物一切禀性,使万物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华丽有质朴,有长寿和短命。
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会如此的美丽多姿,万物都独有其魅力。
倘若用人为地智巧使万物的禀性都一样,那就是太不明智了。
在现实社会中,大多人或追名逐利,或规于仁义,皆因“有为”而被万物所累,从而丧失其本真,漠视其生命。
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美体美容术如隆鼻隆胸风靡世界,到处砍伐树木、填整土地盖房子的现象,海洋鱼类的稀少、河流的污染等等。
这些都是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原本“无为的自然”才造成的。
本来我们与自然和谐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着,但是我们却破坏了这种“和”
的状态,致使这些冲突尖锐化。
我们无法否认是我们自作聪明,用人为的智巧或高明的技术,破坏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
我们人的智慧和发展,必须和自然合而为一,才算是真智慧,万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其他的事、其他的人,做事要适应自然,顺从万物原本的性情。
庄子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诗人、文学家莫不推崇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状态。
“莫之为而常自然”在庄子美学思想中,无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道”的本性。
这自然是“道”的法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只有按自身规律发展,才是自由的,才是美的。
庄子强调“自然”与“道”的统一,即“真”与“美”的统一。
可见庄子认为合乎道,顺应自然,纯真率直的就是天地之美。
二、得意忘言
庄子对“言”有两个著名论断:其一是卮言——无心之言——言无言;其二就是得意忘言。
二者其实是一回事:只有得意才能忘言,只有忘言才能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
“得意忘言”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言不尽意”。
庄子并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
“言不尽意”出自《易传系辞》,但通篇《庄子》都在讲这样一个意思。
庄子认为,语言贵在意义,而“意有所随”,即言外之意,这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
但是世人却以书中的片言只语、形色名声为贵,这就“贵非其贵”了。
"轮扁斫轮"故事,庄子在这里表达的见解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说斫轮的方法不能用言语传授,但另一方面又说实际上将斫轮之术口授于人,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正是人类劳动实践中为了交流经验,传递思想感情而创造出来的,认为人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不能言传,把一切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看作是糟粕,不过轮扁斫轮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这却是精僻的。
三、虚静与雾化
自然之道在艺术实践中表现为“技进乎道”的过程。
“技”为手段,“道”为目的。
《庄子》一书中讲技艺是为了说明履道者的自由境界,是以技喻道。
当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极致,也就进入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这种对必然的把握,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从根本上说,还是顺应自然、虚静体道。
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对理解庄子的道、技思想很有启迪。
梓庆通过斋戒使心灵虚静,从不藏庆赏爵禄,直到忘记自己的四肢形体,忘记朝廷,使技巧专一,屏绝外界的一切干扰,然后进入山林,观察木材,等鐻钟的意象形成才进行制作。
这时候的他虚静坐忘到了“无己”、“丧我”的境界。
只有在这种坐忘的绝对自由的无意识的状态中,人在精神上才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境界里,人才能达到最高的审美境界—对本体美的把握。
这就是以他的自然与树木的自然相契合,从而创造出凝神的鐻来。
从梓庆削木为鐻的过程看,精于技艺者专诚用心的过程与养生、体道是一致的,即必须与荣禄保持距离,以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创作的重要理论。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正是顺任自然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刻苦的技术训练,才能超越“官知”的局限,只用道来驾驭技巧,以神驭形,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而使有法臻于无法,无法而不离于法,达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自由境界。
道技相通的道理揭示了审美创造中规律与自由相统一的深刻思想。
《庄子》书中谈技艺的寓言如"轮扁斫轮"、"庖丁解牛"、"佝偻承蜩"、"津人
操舟若神"、"吕梁丈夫蹈水"、"梓庆削木为鐻"等对后世文学批评都有一定的启发。
首先,庄子讲的这些寓言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有其道也就是教存在其间的,人们要驾驭事物,获得精湛的技术,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的道,而不能凭主观意志,胡为蛮干,其二,要掌握“道”达到神化的境界,必须有长期的实践功夫,其三,要获得高超的技艺,还必须专心致志。
刻苦钻研。
所谓“用志不分,万凝于神。
都是讲必须专一,心无旁骛,才能在技艺上达到熟能生巧,所有这些都是比较合理的,也是适用于文学创作的。
《庄子》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源头,它的问世,不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及至世界几千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会让我们永远受益。
高雨智
中文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