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庄子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庄子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庄子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并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庄子的思想主张自由自在、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宇宙间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庄子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从不同角度解读庄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庄子思想对人类自由意志的重视庄子强调自由意志和个体的独立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而不受外界的约束。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和象征意象,向人们传达了追求自由的思想。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个体权利和自由的追求就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

二、庄子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庄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和谐的道。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和谐。

这种思想对于调和社会关系、实现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世界,人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心灵的和谐,这正是庄子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庄子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庄子的思想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的“自由放任”思想提醒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非对自然进行过度的干预和破坏。

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也对当代人们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人地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庄子思想对个体心灵的启示庄子强调个体心灵的追求与修炼。

他认为人们应该在物质追求之外,注重心灵层面的修行和超越。

通过意识的觉醒和心灵的清静,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中争论不休的焦虑和压力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困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五、庄子思想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庄子思想对于人生的价值观和意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反思。

他强调追求内在的平和和境界的提升,而非注重功成名就和物质的积累。

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成功观念和消费主义倾向有着重要的反思作用。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具有独特性和深刻性,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独特流派。

本文将从庄子的思想内容、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一、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自由无为庄子提出了自由无为的思想,强调个体应追求自由、无欲、无为的状态。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约束、无拘束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约束下的自由。

当个体追求自由无为的状态之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2、无为而治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主张个体应当遵从自己的内在本性,不要过多地干预外部世界的运行。

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维护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3、反对形而上学庄子反对形而上学,他认为,人们应当直接面对自然界或社会现实中真实的事物,不要被形式上的字面意义所迷惑。

由此,他强调“自然”与“本性”的重要性,呼吁个体应当尊重自然界、尊重生命和尊重自身本性。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庄子的哲学思想拥有多个核心观点,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如下:1、天人合一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归于一体,宇宙间的种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的整体。

天地自然的伟大和无限之处,不仅在于万物存在,更在于万物之间存在无限的联系。

由此,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无为而治庄子主张个体应该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维护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个体过度干预外部世界运行的状态是一种破坏性的状态,它会破坏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带来更大的灾难和混乱。

因此,他强调个体应该尽可能少地干预外部世界的运行,让自然界自行调节,达到外部世界的平衡统一。

3、自由无为庄子主张个体应该追求一种自由无为的状态,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约束、无拘束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约束下的自由。

因此,个体应该避免过度的干预和约束,以追求自由和无为的状态。

庄子给我们的启示

庄子给我们的启示

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庄子》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智慧的经典,对后世的文化和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与逍遥。

庄子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本性,超越一切限制,无所依赖,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遥。

他用大鹏鸟、泽雉、无厚刀等形象来表达这种理想境界,也用宋荣子、列子、内卷等例子来批判那些受制于外部评价、功名利禄、情欲之累的人。

庄子的自由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在面对紧张的竞争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保持一种平和而豁达的心态,追求自身精神上的追求和自由,不要被他人或物质所束缚或影响。

2、独立与清醒。

庄子是一个捍卫自由的斗士,也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

他不迎合统治阶层,不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因为社会评价和自然变化而改变自身。

他用一种局外人的清醒头脑和不妥协的态度面对世界。

庄子的独立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在各种信息交织和价值观冲突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姿态,不要被洪流所裹挟,随波逐流,丧失自我。

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力,不要盲目跟从或模仿他人。

3、平常与顺应。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就像日夜更替一样不可改变。

他把生死看成是道的变化,死亡是生命状态的另一种延续。

他用自己的妻子死后敲瓦缶唱歌的故事来表达这种对生死的超越和平常。

庄子的平常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对待人生的起起落落,保持一种平常心和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要因为成功而骄傲,也不要因为失败而悲观。

我们要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活在当下,以一种坦然安之的态度面对必经的死亡。

4、齐物与合一。

庄子提出了齐物论,即认为万物都是道的表现,没有绝对的是非好坏之分,只有相对的差异和转换。

他用鲲鹏、蝼蚁、鲋鱼、骊龙等比喻来说明不同的视角和标准会导致不同的判断和评价。

他主张人应该用一种无分别的眼光看待万物,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

庄子的齐物思想可以启示我们用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强加于他人或事物,不要因为偏见或歧视而排斥或伤害他人或事物。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引言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岳,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且对后世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评述总结,包括其主要思想观点、思想内涵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主要思想观点道与自然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他认为“道”是整个宇宙的根本原则,是自然界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庄子的“道”与儒家的“道”有所不同,儒家的“道”注重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而庄子的“道”强调的是自然的无为而治和随性而行。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放弃功利之心,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自由与无为庄子反对通过功利性的行为来追求个人利益,他认为人应该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

所谓无为,即不做无谓的努力,不追求虚名虚利,放弃功利心理,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来阐述这个思想,例如蝴蝶梦和鱼游且悦等,以形象地表现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与自然和谐相处。

平等与虚无在庄子的思想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不分贵贱。

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平等而没有实质的差异。

他倡导追求虚无的生活,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虚幻的,对待一切事物都应以虚无的态度来对待。

自由自治与追求心灵境界庄子提出了自由自治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界的约束和束缚。

只有达到某种境界,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自治。

他认为心灵的安宁和平和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思想内涵庄子的思想给人以十分深远的启示,他提出的“道”、“自然”、“无为”等观念成为了后世哲学思考的重要对象。

庄子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去除功利心,追求内心的自由,这种思想内核对于当今社会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庄子的思想鼓励人们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达到内心的平和,进而实现对外界事物的超越和对自己的悟透。

他通过形象生动的寓言和比喻,将哲学思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他的思想内涵。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何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何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何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庄子的思想强调个体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境界,这种追求自由和无限可能性的思想启示了现代人要勇于挑战自我,不受制于传统的束缚和限制,积极开拓自己的生命领域。

其次,庄子的齐物论思想反对歧视和偏见,提倡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庄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促使人们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庄子的养生之道也对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产生了影响,使人们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和精神愉悦的重要性。

总之,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哲学、道德、政治等领域,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庄子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以"自由自在"为核心,强调个体的自我解放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尽管庄子的思想已有千年之久,但在当代社会中,庄子的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追求内心的自由庄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自由自在",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并超脱于社会和物质的束缚。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压力和各种责任所困扰,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从内心去追求真正的自由,不要被物质所迷惑。

二、顺应自然的变化庄子的哲学中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强求逆来顺受。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不愿接受变化,总是试图掌控一切。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适应变化,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与自由。

三、超越对立与相对庄子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立与相对,他认为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有相对的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黑白对立的思维中,容易形成对立的敌对态度。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超越对立与相对,以宽容与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人和事物,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四、追求真实的自我庄子的哲学中强调追求真实的自我,他认为人应该发现和坚持自己真正的本性,而不是追求外在的虚荣与名利。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物质和社会地位所迷惑,失去自我。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不忘初心,从内心去寻找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五、推崇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庄子的思想中主张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他认为人应该学会宽容他人,以和平的心态处世。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争吵不断,充满了争斗和矛盾。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以平和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共赢。

总结起来,庄子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追求内心的自由、顺应自然的变化、超越对立与相对、追求真实的自我以及推崇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这些思想对当代人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著作《庄子》是一部系统阐述他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的重要著作。

本文将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角度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观点之一。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呼吁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2. 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功,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精神。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培养人文关怀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个人修养与内心宁静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困惑。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在,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内心的宁静。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意味着要关注个人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从而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4. 和谐发展与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和谐发展的理念。

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意味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庄子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哲学、文学、道学上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思想主张尽数记载于《庄子》一书。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道教更是将其视为正统主流理论。

《庄子》一书中庄子用了大量的寓言来阐述自己思想主张,也因此给后人留下了数量繁多并且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

庄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什么内容,庄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庄子的主要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之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

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庄子的人生思想主张淡泊旷达,坦然面对一切喜怒哀乐,对万物及其自身的变化不喜不悲。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由于庄子的自由精神,他一生并不追求做官,而是用名利来束缚自己。

庄子主张人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所以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非常危险的。

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

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百家思想的碰撞,如法家、儒墨几大显学在政治历史舞台上的交锋和争论。

这是一个东方文明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

学者游说其他国家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黑粉相继出现。

这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自我理论的时代。

庄子处在一个思想斗争很大的世界里,读了很多人的书,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庄子学派理论。

从思想内核和风格上,庄子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甚至不同于道家的开创者老子。

虽然老子也寻求道家无为而治,但他的理论中也有政治主张和目的,老子的理论也有为政治服务的色彩。

而庄子则是一种纯粹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理论。

他是一个完整的从自身出发建立世界观,阐述社会和政治的形而上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摘要:穿越历史的滚滚烟尘,驻足于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战火四起,诸侯并立,英雄辈出,思想繁荣。

既有积极入仕的文人幕僚,亦有隐居山林的高洁之士。

庄子于乱世之中,布衣着身,形容枯槁,却乐天安命,沉醉于无为之乐,抛却功名利禄,尽情演绎道法人生。

其隐逸、无为、以及富有批判性的寓言故事带给后世深远影响。

关键词:隐逸无为山水画寓言一、庄子的隐逸思想《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庄子面对千金相位,鄙视不已,惟愿能享受隐逸之乐,超脱世俗之外,表现遗世绝尘的思想境界。

以隐逸来实现自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他自比为“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雏”,而把“惠子相梁”比为“鸱得腐鼠”,可见他鄙视功名利禄,拒入仕途,安于贫困而不显于世。

即使身穿粗布衣裳,脚踏麻绳破鞋,饥寒不定,也依然自得其乐,乐鱼之乐,希望像鱼一样,过着无拘无束,超凡隐逸的自足生活。

千百年来,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超脱尘外的潇洒形象。

先于庄子的范蠡辅佐匡复,当勾践灭吴成就霸业之后,他洞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良将亡”的道理,成功隐退,避祸保身,过着潇洒的阔隐士生活。

而庄子的隐逸思想高于范蠡明哲保身的举措,其思想依托老庄哲学而形成一种隐逸文化,成为后世部分文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

庄子思想内在精神极易引起周代以后历代隐士落魄文人甚至失势官僚的认同和共鸣,并成为他们孤寂心灵的慰藉和皈依。

史载,汉代粱鸿与妻子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以隐逸来净化自我,不为世俗羁绊。

受庄子不仕的影响,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正如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动乱景象。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颇受庄子思想影响的文人之一。

在《庄子·逍遥游》中:尧让天下于许由,而在许由看来,天下对他无所用处,他不愿越俎代庖,这对陶渊明回归自然,追求自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庄子蔑视功名利禄,不求闻达,其言行对陶渊明的归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陶渊明在少年时代便形成了性好自然、超旷闲逸的品格。

《归园田居》其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辛开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说:“闲居三十载,遂与世事冥。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在《与子俨等疏》中自称“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自谓是羲皇上人。

”爱自然、爱诗书,在庄子隐逸思想熏陶下,陶渊明最终离开污浊官场,归隐山林。

唐代李白也是一位崇尚隐逸的放达之士,拒绝走科举道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孟浩然更是寄情山水,自得其乐。

闻一多曾感慨,“隐居本来是那个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种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

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足见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隐士和隐逸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现象,在庄子影响下不断发展,成为历史的宝贵财富。

二、庄子的无为之道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期望以无为而达到有为的目的。

庄子将老子的无为发展到极至,即“至人”与逍遥。

《逍遥游》中记载“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实际上是在追求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内容。

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

汉初统治者将道家的无为而治推向实践,汉文帝、汉景帝、窦太后等以黄老学作为治国理想。

在结束长期动乱后,统治者休养生息,奖励耕织,减轻赋税,发展农桑,国力逐步恢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

唐代初年,杰出帝王李世民通悉黄老之道,戒奢从简,以民为本,唐朝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

宋代初年的统治者也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

清朝末期,晋商乔致庸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从一介儒生变成一代商王,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转折和结合在乔致庸的身上变成了独一无二的经营优势。

“以儒治商,无为而治”是其成功的绝妙法宝。

事实上,历史上每经历一次大动荡、大分裂,新王朝都会以无为思想来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

无为而治曾对中国历史产生过积极影响。

庄子所提倡的超凡脱俗,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保持纯洁的天性的心境,给现代文明以有益启示,品庄子无为,从而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心灵的宁静。

当然,无为而治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其中也有避世、厌世的倾向,其中的虚无感伤、消极忍耐、消极处世思想容易引导世人走向极端。

魏晋玄学家就曾广泛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庄子所追求的“至人”,不具现实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依靠任何事物而达到目的,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观念。

老子曾讲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

庄子对于无为而治,也曾写道,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壮子·应帝王篇》)可见老庄主张静观其变,以无为应万变。

但现实社会中坐观其成不是一律可用,更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

三、庄子与中国山水画庄子对一切事物公平对待的审美观,以及清心寡欲、超然物外的思想追求,给中国艺术带来了有益的指点,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审美方面的伟大启发,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山水艺术,包括山水画和山水文学,庄子平等的审美眼光成了二者永远的宗师。

南朝刘宋时代的宗炳最先将庄子的思想融会于其画论中。

他在《画山水序》开篇写到:“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

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

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观物,方能与所观之物、所味之象的内在性灵相融通。

”这与庄子追求的“道”很相似。

这种道不可名状,以想象虚构来体会,拓展了画家的思维空间,使画面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空灵美和纯净美,于无形之中展示有形,使山水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也符合庄子的美学观,即崇尚自然朴素的审美风格,同时重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五代时期,山水画成绩斐然,荆、关、董、巨成为南北两派的代表。

荆浩察古松之美,遂生表达之意,百转千肠,终于得出“可忘笔墨而有真景”的境之心,此心境实乃庄子的“庖丁解牛”之化境,技艺熟练到信手拈来的程度,也隐含庄子的洒脱与自信,于心中勾勒出理想境界。

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山水训》中所论“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娟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的创作境界,也是庄子“心斋”、“坐忘”之境界,这实乃“逍遥游”的精神自由境界,即物我合一,同时实现精神与技巧的融合。

元代山水画抒情写意时期的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等,直至明清时期的戴进、董其昌、石涛、石溪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

庄子“心斋”、“坐忘”的获“道”方法以及达于化境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画坛大师。

四、庄子与寓言庄子与先秦诸子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最大不同是其寓言故事的创作。

《庄子》中有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司马迀曾言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中曾写“骷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泛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骷髅深膑蹙頞(è)曰:‘事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至乐》)这则寓言,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乐生、善死,无君于上,也体现了庄子对现实社会的尖锐批判。

庄子的寓言故事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和无端崖之辞,不管是鸟、兽、虫、鱼、神龟、大树,还是风、云、山水、神怪、异人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奇幻诡谲的想象,细腻逼真的描写,谐趣和讽刺横生,使庄子的寓言故事经久不衰。

庄子反对人为物役,不为礼法所拘束,追求个体身心自由,开后代个性解放之先河;庄子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了后世的乐观精神;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创作风格,带给世人荒诞之中的沉思。

解读庄子,借鉴有益思想为我所用,同时摒弃消极避世、形而上学的观念,自觉自律,客观评价庄子其人其事,把其优秀思想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