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老庄的处世态度与政治理论

浅谈老庄的处世态度与政治理论

浅谈老庄的处世态度与政治理论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也是当代中国仅存的几个传承相对完整的信仰之一。

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往往以“老庄”并称,以其来代表道家。

但事实上,老子和庄子的处世态度与政治理论并非完全相同。

处世态度同样是对于道的追求,较之老子的清静无为,庄子则更加随心所欲。

老子从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角度强调人的生命实体存在状态的重要性,而庄子从人性自然和个体生存困境角度,在关注生命的同时,更强调个体精神自由的重要性。

因此,老子和庄子在为人处世上产生了分歧。

老子认为如果意欲从现实中有所获取,就不能不讲求策略。

故而写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其基本意旨是以柔克刚,来获取成功。

正所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陈鼓应)“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老子》第三十八章)因此,“柔弱胜刚强”。

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

毕竟老子生活于春秋大分裂大动荡之时,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再正常不过,要保全自身就要擅用智慧和谋略,理智处世。

对于老子这一大套处世哲学,庄子简直是不屑一顾。

庄子本人极崇尚自由,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常年隐居,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属于与老子相对的极端,因无欲无求,而无所顾忌,直来直往,锋芒毕露。

他也常常列举事物的对立方面,却不循宁弱勿强、宁下勿上之类套路,如说:“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

”(《庄子》外篇山木第十九)痛苦既是无法逃避,现实就不值得让人流连,不如放德而行,率性存真,获得精神超越。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无为”思想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庄子看来,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天然的本性,不人为干涉,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社会和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小清新: 道家无为有为启示在当今社会中,“无为”这一道家思想的本质是最大限度的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和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意思就是说不要以用心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是毁灭自然。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去满足日益膨胀的贪欲,就肆无忌惮地伤害、掠夺自然,活是异想天开的要征服自然,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些做法都违背自然之道,这样的结果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最终必然结果,这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

下面本人主要结合庄子的“无为思想”谈谈这一思想对现实的启示、指导意义。

一、道家及主要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等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它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无条件的自由。

“道”与万物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静态方面看,“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保证,道是最高的价值,道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道家学派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本源上相同的,虽然形态各异。

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道家认为“道”的重要特征就是“无为”。

庄子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

庄子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

庄子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的别名。

庄子的思想围绕着自然、人性和修身治国的问题展开,涉及到政治、伦理、人性、宇宙等诸多层面。

以下是有关庄子思想的政治方面的总结:庄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地的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即认为政治治理应该放手自由发展,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地运行,不加以人为的刻意干预和强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天命,不要过度追求功利,而是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

庄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让人们能够自由发展。

他批评了当时的社会体制和官僚主义,认为官员应该以身作则,不能滥用职权。

他主张平等与公正,主张杜绝剥削和压迫,倡导兼济天下,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

庄子主张真理的多元化,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多元的整体,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他主张包容与宽容,认为道不可言而善可以救人。

庄子反对道德的绝对化和世俗的道德标准,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倡导个人和社会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修身治国的观点。

他认为政治治理需要以修身为基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修养对于国家的治理起着重要作用。

他主张以身作则,政府官员应成为道德的楷模,以身作则为人民改正错误,提升道德境界。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治理,个人与国家是相辅相成的。

庄子的政治思想还包括了对于君主的建言。

他提出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的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实施公正的政策,不应过度干预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制度的公正和权力的限制,认为君主应该尊重公理,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人民,实行以民为本的政策。

总的来说,庄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多元包容等观念。

他主张政治治理应该以道德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他的政治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对于政府的权力制约、合理运营和人民的参与等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庄子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庄子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庄子及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庄子的生平及思想背景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产,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被尊为“庄子”。

他出生在楚国郢(今河南商丘),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智和思想,拜谛学大师孙叔敖为师学习道家思想。

后来,庄子在楚国郢作为乡官,后来辞官归隐山林,一生致力于思想探索和著述。

庄子的思想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多元的局面给了庄子很多的刺激与启发。

同时,庄子也深受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如老子的“道”、“无为而治”等思想,都对庄子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庄子的思想体系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庄子》中,其中主要包括他的哲学思想、人生观和政治思想等方面。

1. 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而“道”是一个超越人的绝对存在,是自然万物的原则和规律。

对于庄子来说,“道”既是存在于天地间的绝对规律,又是具有内在活力的存在,它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一种超越宇宙现象的存在。

同时,庄子对“道”的理解是超越客观、主观之分,他认为“道”既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又不是主观存在的想象,而是一种超越这两者的存在。

庄子还强调“道”的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道”的自然规律,不要去刻意追求功利,不要为了名利而奔波劳累,而是要顺其自然,不为任何责任而执着,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也能够给我们指导意义,引导我们在生活中不追求功利,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无为而治”。

2. 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主要体现在他对生死、自由、幸福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述上。

在庄子看来,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人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要恐惧生死,应该放下对生死的执着,顺其自然。

同时,庄子还强调人的内在自由和心灵解脱,他认为人应该超脱俗世的纷扰,返本归真,摆脱一切的束缚,达到一个内心自由的状态。

并且他认为,幸福是在于心态的平和,而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只有内心的平静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庄子“无为不治”思想简析

庄子“无为不治”思想简析

关 于 无 为 和 有 为 ,《 子 ・ 宥 》 中有 一 段 话 : 庄 在
“ 何谓 道 ?有天道 ,有人 道 。无为 而尊者 ,天道 也 ;
有 为 而 累 者 ,人 道 也 。 主 者 ,天 道 也 ; 臣 者 ,人 道 也 。天 道 之 与 人 道 也 , 相 去 远 矣 , 不 可 不 察 也 。 ” 在 《 子 ・ 道 》 中 也有 一 段 话 : “ 帝 王 之 德 , 庄 天 夫 以 天 地 为 宗 , 以道 德 为 主 , 以 无 为 为 常 。无 为 也 ,
ton f r £ e I i 0 h Owe Js snO u ngZh u’ d a Thi h0 1 om e fo t e i e sOfot e c 0 s rc a swa tZh a O si e . ss d c u r m h d a h rs ho 1 m i d i heb k — — xe n t OO i m a O e fOm nf ca s O V n f0m e itt Ore .Th s d a O t y c m r Co u inim r e e r lg s he is e ei e sg

庄 子 “ 为不 治 "思 想 简 析 无
黄忠晶
( 南大 学 法 政 学 院 , 江苏 无 锡 2 4 2 ) 江 l 1 2
摘要 :从 《 庄子 》全 书的 总体 内容 看 ,“ 无 为而 下有 为” 的 思想 不是 庄子 的 思 想 ,它应 该是 夹 上
杂 在 《 子 》 一 书 中 的 其 它 思 想 流 派 的 东 西 一 是 儒 家 的 甚 至 法 家 的 南 面 术 , 与 庄 子 的 思 想 是 格 庄
as ir ey at c e h o l f c l ta k dt ec mmo 0 i1 r i — b n v In ea dj sje o e n s ca i r c t a— e e e oe c n ut . c

老庄的治国理政思想

老庄的治国理政思想

老庄的治国理政思想王蒙序言道与儒西洋的思潮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一种性恶论的因素,它认为人是有原罪,人是有私心的,人是有竞争之心,好斗的,而且人的利益是会有冲突的。

所以他在政治上的一个基本的一个命题叫做"多元制衡",就是人会犯很多很多错误的,但是让他互相掐在那,互相按照一定的法律,条文,规则,制度,维持一个谁也不能为所欲为的程度,他做到没做到是另外的问题。

垄断资本论,在这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强势的民族,霸权主义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另外的一个问题,他是从理论上起码这样说的。

咱们出过一本书,这本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介绍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这个书的题目就叫《总统是靠不住的》,就是你要想办法,你要知道既然总统是靠不住,那副总统更靠不住了,什么总理,什么部长都是靠不住的,这是他的一个基本的思想。

我们中国基本上是性善论,在中国起的作用最大的还是以德治国,天下为有德之人居之。

这样一方面给封建的君王,给封建的掌权者的执政以合法性,而且这个德的标准是天,我像天一样的有德,所以我是天子,我是奉天承运,我在这儿治国,治国平天下。

中国强调的是这个。

这个在客观上实际起一种作用,中国的封建社会所谓多元制衡这个观念没有,中国强调的是一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它的资源和他的一切权利是高度集中的。

你说它缺少制衡,但是他有一个概念的制衡,理念的制衡就是德。

你虽然是皇帝,你要有德,如果皇帝失德,非常危险。

你有可能被筘上无道昏君的帽子,而你要被筘上无道昏君你就会被颠覆,你会被造反。

所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中国的平衡不是靠制衡,而是靠一种德行的自我掌控和约束。

另外,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纵向平衡,就是在时间的纵轴上实现平衡,这都是一些非常大的问题,我今天不可能讲清楚,我自己还没有完全学习清楚,我提一下而已。

中国要讲中庸,因为你搞过分了,没人平衡你,什么时候平衡你,等你死了以后平衡你了,你用的宠臣全杀头,你害的忠臣全部从监狱里放出来,官复原职,中国是一个纵轴上的一个平衡。

庄子及其思想ppt

庄子及其思想ppt

LOGO
二、治理天下的方法
• 1.“治”的实质 • 2.无为而治
• 从道家来看,正是因为人们主观的意识干涉了社 会的发展,所以社会才会向着混乱的方向发展: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乱天之经,逆情之物,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 皆夜啼,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意!治人之过也 。
LOGO
三、追求至德之世
• 1.何为至德之世 • 2.回归至德之世的途径 • 3.被统治者“无用之用”
何为至德之世
•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 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 天放。 •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 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 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 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庄子〃外篇〃马蹄》
一、治理天下的基础
• 1.修身成圣人 • 2.化物任自然
齐物外生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都提倡“为我”。但是庄 子的为我,不仅是要实现个人肉体上的“长 保”“不殆”,更要实现个人精神上的“逍 遥”。 庄子认为,万物皆生于道,所以“天地与我 并生,万物与我唯一”。这就是庄子的齐一 是非贵贱之说。 “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 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 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这就是庄子的齐一 物我之说。
LOGO
老子和庄子的政治思想比较
• 老子 • 庄子 • 更多地讲述了统治者 • 既反对一切政治,又不 的“无为”,“无为 宣传合作主义,还对当 而治”也是一种高明 时所有的统治者进行了 的治术,为统治者服 猛烈的抨击,对劳动人 务。 民给以同情; • 较多地论述了政治哲 • 从总体上看,她不是教 学问题,具有广泛的 人去抗争,去争取生存 适应性。 的权力,而是引导人们 追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

中国政治思想史 道家老子及庄子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道家老子及庄子思想
有君与无治的问题应该是可以引申探讨的重要问题。
1.老子的自然与墨子的非乐思想有相同之处。
2.认为个人私心是乱政的一大原因又与墨子的兼爱交利思想相通。
3.放任主义的涵义:放任主义是主张政府只维护法律和秩序,取消对外贸易和物价的一切法律限制的学说。
4.无政府主义的涵义:无政府主义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2)老子承柔顺之教并发挥,孔子变柔顺为弘毅,遂成两家不同的学术。孔子精神根本异于老庄的地方:孔子施教的目的不在个人的自全而是重视天下的兼善。
2.庄子继承老子的立论并拓展,“无为”的政治哲学成为失望之有心人对于宝骏苛政最微妙和最严重的抗议。
3.老庄的思想并非完全消极,也有积极的成分。
4.老庄思想的总结:全生适性是老庄政治哲学的最后目的。
政治思想不能脱离环境产生,但是即使在同一历史环境中,所有的思想也不一定都如出一辙。个人的品性,家庭的生活,师友的影响,都可以使个人在同一环境下发生不同的反应而造成思想的分歧。萧公权在提及每个大家的思想时都不免提及这些人的背景、时代,而我们发现许多大家都有亡殷文化的背景,因此他们的思想有共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墨子虽是亡殷之后,但他是“贱人”的身份因此与孔子的思想的角度出发不同,这都是要结合他们的时代、身份、经历等去考证。
5.庄子的政治思想是古今中外最为彻底的个人主义,也是最极端的自由思想。
6.老庄的思想为何没有推动民主革命的发生:一方面,个人主义的发起人是革命民主思想者,他们对个人态度积极,对社会和政治的态度并非消极,反抗的并非一切制度而是当前不满意的制度,那些主张革命的人,希望以理想中的新的制度,保个人的幸福。如果革命者对政治有信息,则一般以宪政、民主为目的,若是完全失望,则每每以无政府的社会组织为理想。这些都是对人性做不彻底的乐观态度,因此他们认为不可以绝对自由而依然视组织为必须。庄子学说对个人表示无条件信任,对组织无限度轻蔑,制度无论好坏,都无益于个人的自由。庄子生于封建天下的末世,不曾有民主政治的观念,就算有,也不可能有革命的意识。另一方面,庄子对个人的态度,又比欧洲自由主义者更消极。因此,也可以说庄学是最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的政治思想摘要:庄子是先秦时期的唯心主义大家,他的政治思想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庄子主张统治者治世要使人恢复人之常性,实行无为而治,使社会回归到至善至美的自然当中,恢复混乱之前的正常状态。

虽然其治世方案是消极的甚而有些颓废的逃避感觉,但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依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当时的社会环境;理想的社会;政治本于常性;无为而治庄子(前369 -前286年),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今山东曹县)人,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隐士,也是思想,哲学,文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而从古至今,世人看庄子,总是在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飘渺境地,深刻而又虚无,让人捉摸不透。

研究庄子哲学思想的人颇多,但是研究其政治思想的人并不算多。

不过其实,他对政治的理解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政治思想并不简简单单的就是世人所理解的“无为”二字,而是在他认清了政治为何物之后,才认定了政治不可为。

一、当时的社会环境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

以“礼”为根本制度的政治格局,在绵延了数百年之后,终于支撑不住走向崩溃的边缘,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战国之前的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位,亡国五十二次,大小征战不计其数。

其间既有诸民族之间的大争斗与大融混,又有中原诸侯之间的争战屠戮,骨肉相残。

整个社会礼崩乐坏,民不聊生。

”[1]所以后代史家说“春秋无义战”。

就在这样的争斗兼并中,诸侯的数量越来越少,到了战国时代,主要只剩下七雄:东齐西秦,南楚北燕,中原韩赵魏。

七雄虎视天下,其战争的规模之大、杀戮之酷,前所未有。

在这二百四十八年中,大小战争二百二十二次。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篇上》)而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对当时的时代有如下的描述:“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所以,频繁的战争是战国不可磨灭的一个标志,也是对庄子政治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因素。

他也在《庄子·杂篇·徐无鬼》中明确地表达出对战争的不满:“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而同时,“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不再能解决时代所面临的新的重大问题,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自然、社会、个人之间关系,如何治理社会、国家,如何安顿人生等。

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之下,催生了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

[2]与此同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受过“六艺”教育的士越来越成为各诸侯王争夺的对象。

《管子·霸言》篇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举贤任能成为时尚,墨子总结这一趋势时说:“尚贤者,政之本也。

”这就为身通六艺,怀有文韬武略的士人提供了一个展露个人才华的大舞台。

这种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导致布衣卿相的局面产生,并为士人们带来了希望。

随之而来的是游说之风盛行和学派林立。

[3]各家各派都以天下为己任,注重事功。

同时又都很有勇气对世事和当政者指手划脚,评头品足,有时甚至到了谩骂的程度,谓“处士横议”是也。

而当诸子或奔走权门,言语汹汹,献计献策;或著书立说,畅言“世治”“世乱”、“有道”“无道”时,只有庄子躲在战国这个大舞台的背后,一边冷眼旁观着纷乱嘈杂的舞台,一边在给自己定位,给自己理想中的政治社会定位。

二、理想的社会庄子在《庄子·外篇·马蹄》中这样说到:“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雀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这是庄子对于自然的推崇,渴望摆脱一切回归自然的生活。

那么人回到自然以后,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人民纯厚而又质朴,思想单纯,很少追求私利,看淡欲望,“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庄子·外篇·山木》)耕作只为填饱肚子,而不会去储备起来,给与别人什么也并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

”(《庄子·外篇·山木》)人与动物的差别并不大,都很自然地生活着,“民如野鹿。

”(《庄子·外篇·天地》)行为端正却不知道这是义,互相友爱却不知道这是仁,为人诚实却不知道这是忠,举止得当却不知道这是信,人们出于本能而互相帮助,不认为这是什么恩赐,没有什么约束着人们的规范,只是自然地认为要这么做,“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

”(《庄子·外篇·山木》)人们睡觉时安然恬静,起床时宽心自得,每天处在悠然自在的状态,“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庄子·杂篇·盗跖》)最终,庄子的至德之世,就是“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鸣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外篇·胠箧》)对于庄子的这种构想,很多人都觉得他是想要退回到远古的时代去,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但其实,这只是他想要逃避混乱的政治,回归到自然的那种没有政治压迫,没有道德约束的安宁生活中去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基于这样的幻想,庄子渴望拥有保有常性的人的精神上的恬淡无欲,所以,对于政治,他也主张本于常性。

三、政治本于常性《庄子·外篇·秋水》这样说过,“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意思是说,牛和马有四足是生来的模样,这是人所不能改变的,是天意,络马首、穿牛鼻,这是人的作为,它破坏了天,把人为的东西强加于自然之上,这就是人。

在《庄子·外篇·马蹄》中庄子又说到“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人的常性是穿衣、吃饭与其他人不亲不远,生活自由自在,这是人的一种无意识、无目的、无欲望的自然状态。

因此常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

庄子理想中的“真人”就是保持住了常性的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

”(《庄子·内篇·大宗师》)这样的人,睡着了不做梦,醒了也没有甚么忧虑,吃饭随味而安,情绪平稳无波;不知生的快乐,也不知死的可怕,自然地生下来,自然地死去。

《庄子》中提到的“真人”、“至人”、“神人”都是这样的人,庄子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保持了常性,才符合“道”。

[4]而在《庄子·内篇·应帝王》中,庄子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不顺着常性的结果: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南海的大帝儵与北海的大帝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中央的大帝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而到了这里,我就想起了在书上看到的“自组织理论”的一个著名论据“豪猪理论”。

在寒冷的冬天里,有一群豪猪,为了相互取暖它们挤在一起,但每只猪身上都有尖利的刺会相互炸伤,于是大家又相互分开,可隔得太远了,又会很冷。

所以它们面临两个矛盾的问题,似乎是无法解决的。

但是豪猪会通过不断地聚拢、分开、伤害、调整,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既不会相互刺伤太深,也不会让热量散失太多。

[5]这就是没有人教会豪猪的,是他们自己顺应着自然,自己尝试出来的,并且因此受利。

所以,其实庄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就是顺应自然,“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庄子·外篇·天地》)。

这句话就是说,天和地虽然很大,但是运动和变化是均衡的,万物虽然纷繁杂多,但是其根本都是一样的,人们虽然众多,但是其主宰都是君主,君主管理天下要以顺应事物自然规律为根本而成事于自然。

理解到庄子的“顺应自然”,我们也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朝三暮四”这个寓言了。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庄子·内篇·齐物论》)。

在桃子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猴子的需要来分配每次的数目,可以让猴子这么开心。

同理,如果能够根据人民的需要来治理国家,那么也就能够使人民过得更加安宁舒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想起唐平老师讲《政治学原理》时所说的,国家的起源那一部分,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国家的权力的产生是由于社会成分的复杂化,社会关系的非均衡状态,使得人们为了获得利益和生存资源而引发的阶级矛盾和冲突日益频繁和激烈。

原来的那种以血缘为纽带,依靠‘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来维系,并以习俗为主要调整手段的社会整合机制已不足以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了。

为了防止社会由于内部矛盾和冲突的不断激化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毁灭,就需要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

这种力量通过集中化的、常设的、专门的机构来行使,它的作用在于缓和社会冲突,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

”[6] 通俗来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本来人们是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逐渐在平时生活中,人们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矛盾,有的矛盾人们可以自己沟通解决,有的大矛盾又无法通过沟通自己解决,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其他的人来帮助评判协调,而这个其他人也不会是一个普通的人,应该是有权威的人。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政府,然后国家。

所以回到政府起源来看,政府最初只是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矛盾而产生,后来发展到当出现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时可以团结民众来一起应对,而不是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控制人民的意愿。

因此,庄子的“政治本于常性”也不是完全的没有根据,而要真正做到“本于常性”,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四、无为而治说到庄子的“无为而治”,就不得不提到老子,毕竟庄子是从老子的思想发展出他自己的无为思想的。

虽然都是无为,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的。

李泽厚说:“从表面来看,庄、老并称,似乎都寡恩薄情,其实庄、老在此有很大区别,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