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庄的处世态度与政治理论
浅谈老庄思想及所感

浅谈老庄思想及所感道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哺育陶铸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哲理和信仰体系。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是由老子创立,而庄子是集大成者。
二者的思想既有共同处,也有不同点。
首先,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
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论庄子的处世态度

的 中期 , 战 争最 为 频 繁 而 统 治者 最 为 骄横 的时 代 。 时 思 想 是 其 界 混 乱 不 堪 . 墨 二 家 既 定 方 针 “ 行 其 是 , 各 是 其 所 是 而 儒 各 又 非 其所 非 ” 再 加 上 公 孙 等 的诡 辩 , 益 使 人 迷乱 而莫 知 所 从 。 . 愈 面 对 这 种时 代 . 种 环 境 . 子 发 出 了悲 壮 的 感慨 : 这 庄 凤兮 , 兮 . 如德 之衰也? 来世不 可待 . 世 不可追 。 凤 何 往 方 今 之 时 , 免 刑 焉。福 轻 乎 羽 , 仅 莫之 知 载 。祸 重 乎 地 , 莫
教 学结 构 的 优 化 ,是课 堂 教 学 全过 程 达 到 优 化 的通 道 和
保 证 , 实 现优 质课 堂 的 第 二 因素 。 统 的 教 学模 式 都 是 教 师 是 传 先 讲 , 儿 后 学 , 者 教 师讲 一 步 , 儿 学 一 步 . 师 包 办 代 幼 或 幼 教 替 , 儿 死 搬硬 套 。课 堂 中教 师 既 是 主 导者 又是 主体 , 儿 成 幼 幼 为 被灌 输 的容 器 , 师 教 得 累 , 儿 也 学 得 莆 。 枯 燥 乏 味 。 教 幼 且 这 种 课 堂教 学 结 构 显 然存 在 不 合理 的 因素 , 须 加 以 改正 可 采 必 取 以下 方 法 : 是采 用边 讲解 边 示 范 、 练 习 、 辅 导 的分 段 一 边 边 教 学法 , 这样 有 利 于教 师 及 时 发 现 问题 并 解 决 纠 正 . 高 幼儿 提 的 兴趣 。二 是 课 堂 开始 可开 展 回顾 式 学 习 . 助 幼 儿 记 忆 。 帮 减 少 遗忘 。三 是 增 加幼 儿 活 动 环 节 , 幼 儿 有 充 分 的与 材 料 、 让 同 伴 、 师 个别 交 流 的 时 间 和机 会 。四是 重 视课 堂 结 束 部 分 的经 教 典 安 排 , 单 一 的评 价 为互 评 、 析 与欣 赏 等 多 种 形 式 , 变 赏 以激 励 幼 儿参 与 下 次 活 动 的信 心 和 勇 气 。 教学 方 法 的 优 化 ,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达 到优 化 的催 化 剂 . 是 是 实 现优 质课 堂 的 关 键 因素 。 据 幼 儿 的 年龄 特 点 . 儿 园 的 课 根 幼 堂 教学 要 实 现 开 放 互 动 , 尽 量 避 免枯 燥 。在 教 学 方 法 上 , 应 教 师 应 遵 循 巴班 斯 基 提 出的 六 条 基 本 准 则 : 是 教 学 方 法 必 须 一
庄子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

庄子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庄子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人的处世原则和道理。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由、自在、无为,这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和道理。
以下是庄子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1. 无为而治:庄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不断地放下自己的欲望和心理负担,让自己处于一种自在、无为的状态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无为而治。
2. 趋利避害: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在生活中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并避免遭受损失和伤害。
但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我们不能太过于贪婪和自私,应该体谅和关心他人的利益。
3. 守中行道: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守中行道,保持心灵的平衡和和谐。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追求平衡和协调,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也不过分追求任何一种境界。
只有保持心灵的平衡和和谐,我们才能真正地守中行道。
4. 众人皆醉我独醒:庄子认为,人类应该保持警觉和清醒,不要被外界的影响所干扰。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大众的盲目追随所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
5. 善待他人: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善待他人,以和为贵。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和谐相处,让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庄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人的处世原则和道理,这些原则和道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悟庄子的哲学思想,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浅谈庄子处事哲学

闲云野鹤,任意西东——浅谈庄子的处世哲学李永恒摘要:庄子的处世哲学是与传统的价值观完全相悖的。
他以逍遥自乐、与世无争、与利无争、与权无争,以宁静平和、知足常乐的心态来面对世俗中所有的名利富贵,他的超常价值观引领人们飞越宇宙限制,给人更为广阔的自由和纯真的向往。
在庄子的精神盛宴下,更能品味出如白驹过隙的生命价值之所在。
本文从心之逍遥论述庄子别具风格的处世哲学,进而感悟生命,关怀生命。
关键词:逍遥委蛇心之逍遥一、引言庄子的处世哲学是一种与传统的社会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他要人们摒弃欲望,放弃追求,不要名利和地位,不要富贵得失,试图让人们从利海欲火中挣脱出来,以宁静的心态来对待名利富贵,他这种超进情绪可以把人引向高远的未来。
又有一种知足常乐的精神,这是一种另类的人生价值观,他的处世哲学给后人树立了效法的榜样。
二、心之逍遥为着全生的目的,庄子要人们采取形就而不入的姿态,既不屈从于世俗的规矩、绳墨,又要不与之正面冲突,而表现出随顺的样子,对于人来说,要同时做到这两个方面是很难的,其内心的不安、紧张更是在所难免,这样一来,由心灵的焦虑便会造成生命的伤害,“全身”的初衷反而不能实现。
因此,就要保持一种自由闲适的状态,就成了庄子为了全生要做的另外一件事。
《德充府》曾描述了庄子理想中的人物形象:“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1]“有人之形”,一方面当然是指人之容貌,另一方面也是指形之委蛇之夫,惟其如此,才可群于人,与世俗相处。
“无人之情”下文有进一步解释,并不是说没有一般人喜怒哀乐的情感,庄子说,“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因此,所谓无情,即是不以自己好恶的情感伤害身体,常因顺着世俗以尽其天年。
庄子认为,有人之形是为与人相处采取的不得已的做法,是很渺小的,“无人之情”则体现了与一般人不同的方面,因而即高又大,庄子由此提出形和使其形者的区分。
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分析

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分享我的一些心得和对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分析。
首先,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非权力的价值。
庄子认为,个体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权力和社会规范所束缚。
他主张个体应该摆脱功利主义和社会压力的影响,追求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和追求。
在庄子看来,个体的自由和非权力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其次,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于干预和控制事物的发展。
庄子认为,过度的权力和干预只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矛盾的产生。
因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通过放下欲望和控制,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个体应该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高尚,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社会的和谐。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境界,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善美,并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庄子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道德的引导和规范,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了个体与自然的关系。
庄子认为,个体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他主张个体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和权力,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
庄子认为,个体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满足。
综上所述,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非权力的价值,无为而治的重要性,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个体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权力的压迫和社会规范的束缚,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庄子的思想,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道德的境界,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以实现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
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庄子》中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合理的人生之路。
标签:庄子;人生;处世;生命;当代《庄子》的人生与处世哲学涵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来实现心灵世界的逍遥,从而与天地冥合为一;一是通过对仁义教化和腐朽政治的批判与抛弃,来说明“有为”对人生命的戕害;一是通过对现实生命、朋友交往、世俗生活的安时处顺、莫逆于心、不谴是非,来完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逍遥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看来,人性应当是自然无为的,所谓“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
人先天所具有的即是人的本性,《马蹄》篇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但是人一旦进入到社会,和外物有所接触,就极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人的自然本性就会受到斫伤,“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趣舍滑心”、“物相刃相靡”等都可使人“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则阳》)诚然,庄子对外物的否定过于绝对化,但庄子并不否定外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齐物论》中,庄子肯定了万物的存在。
庄子的抛离外物是针对外物对人性、人心的影响而言的,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庄子眼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指出人之本性、人被物奴役的同时,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才能不陷入物的世界,使人性复归于朴,即回归本真的自然之性——这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的修养功夫,使心灵达到逍遥自在之至高境界。
浅析庄子的处世之道

浅析庄子的处世之道摘要:处世之道,自古有之,但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道却不尽相同,古人与今人的也不尽相同。
本文就从庄子的逍遥境界﹑养生之道以及他的政治观念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庄子的处世之道。
庄子的处世之道,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它对现代人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处世;逍遥;养生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与人相处。
处世之道就是指个人在社会之中活动时,对待社会世俗生活的态度与方法,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所持有的态度与方法。
善处世者,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常能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澹然自安,欣欣自乐。
正《礼记·中庸》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者是。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洞察社会现实后表现出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个人的独特的态度与看法。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曾经做过宋国管理漆园的小官吏,最终被罢免。
为了生活,他以打草鞋为业,但经常入不敷出,甚至靠借贷度日。
再加上当时诸侯纷争,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周朝已经名存实亡,庄子感同身受。
面对举步维艰的生活处境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庄子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同流合污,而是使自己呈“无用”状态,通过“无用”来保全自己,再图“大用”。
从而形成了庄子既顺应这个社会,又追求精神逍遥的处世之道。
庄子的这种独特的处世之道在《庄子》一书中是通过他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形象体现出来的。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与世无争的养生之道﹑自然无为的政治观念。
一﹑自由的逍遥境界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道,返璞归真,鄙视功名利禄,以求得自身的逍遥。
庄子的自由境界在《逍遥游》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文中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比地面急速而飞的蜩、鸠以及腾跃于蓬蒿之间自鸣得意的小麻雀豪迈得多,有抱负得多;御风而行的列子比与世无争的宋荣子淡泊名利得多,但庄子还不满足于大鹏与列子“有所待”,追求“无待”、“逍遥”,做“现世”的超越者,庄子幻想摆脱一切限制,做到无待无己。
庄子对于权力与政治的看法与现实的关系

庄子对于权力与政治的看法与现实的关系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对于权力与政治的看法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本文将从庄子的思想中探讨他对于权力与政治的看法,并分析这些观点与现实的关系。
一、庄子的政治观点庄子的政治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的一些篇章中,如《逍遥游》、《养生主》等。
庄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无为: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自然无为的状态,即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去强求和干预。
他认为政治的干预往往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安,因此主张政府应该少干预民众的生活,让人们自由发展。
2. 无为而治:庄子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不去过多地干预社会事务。
他认为政府过度干预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和谐,因此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人民的限制和束缚,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
3. 以德治国:庄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政府应该注重培养人民的道德素养,而不是过分强调法律和制度。
他认为人民的道德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政府应该重视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
二、庄子的观点与现实的关系庄子的政治观点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关系,虽然他的思想在古代并未被广泛接受和实践,但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庄子的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庄子主张自然无为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相契合。
现代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其次,庄子的无为而治观点与现代社会的自由主义价值观相符合。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庄子主张政府少干预民众的生活,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与现代社会的自由主义价值观相契合。
最后,庄子的以德治国观点与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理念相契合。
现代社会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人的精神和道德的发展,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不要只重视物质的追求,更要注重人的精神和道德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庄的处世态度与政治理论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也是当代中国仅存的几个传承相对完整的信仰之一。
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往往以“老庄”并称,以其来代表道家。
但事实上,老子和庄子的处世态度与政治理论并非完全相同。
处世态度
同样是对于道的追求,较之老子的清静无为,庄子则更加随心所欲。
老子从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角度强调人的生命实体存在状态的重要性,而庄子从人性自然和个体生存困境角度,在关注生命的同时,更强调个体精神自由的重要性。
因此,老子和庄子在为人处世上产生了分歧。
老子认为如果意欲从现实中有所获取,就不能不讲求策略。
故而写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其基本意旨是以柔克刚,来获取成功。
正所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陈鼓应)“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老子》第三十八章)因此,“柔弱胜刚强”。
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
毕竟老子生活于春秋大分裂大动荡之时,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再正常不过,要保全自身就要擅用智慧和谋略,理智处世。
对于老子这一大套处世哲学,庄子简直是不屑一顾。
庄子本人极崇尚自由,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常年隐居,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属于与老子相对的极端,因无欲无求,而无所顾忌,直来直往,锋芒毕露。
他也常常列举事物的对立方面,却不循宁弱勿强、宁下勿上之类套路,如说:“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
”(《庄子》外篇山木第十九)痛苦既是无法逃避,现实就不值得让人流连,不如放德而行,率性存真,获得精神超越。
庄子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这
也反应在他所写的文章中。
老子讲清静无为,庄子讲齐物逍遥。
自然解脱和自由逍遥分别是两人的人生境界,圣人和神人分别是两人的理想人格;老庄人生哲学风格有异,哲理形象有别。
老子是晚周诸子中最具有哲学气质的智者,其人生智慧似茶,令人感到恬淡与清醒,其人生哲学似水,是一套圆滑的大智慧,令人感到清静与深刻。
庄子是战国时期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
其妙解生死、漫画人生的旷达与幽默,给人们留下诗性智慧的圣哲形象,体现了博大与宽容。
政治理论
老子的政治理论主要可概括为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第八十章)
这是老子所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象,他期盼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
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
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
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但这一理论受到许多断章取义之人的误解和抵制,他们简单地以唯心、唯物进行界定,得出“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与当时的历史任务背道而驰的,得出“小国寡民的实质,反映了没落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的心情”这样的结论。
这样的论点无需进行太多的辩驳,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与机械。
(高定彝曾对这一点进行了批驳。
参见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第424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
)但事实上,对待这段描述,首先要明确一点:西周末年,东周刚刚开始的时候,在那种文化背景之下,“国”与“民”分别指代什么?
古代词语的“国”,指的是诸侯的封地(另:“家”指的是卿大夫的封地),他所谓的“小国寡民”,主要的是一种地方自治的主张,而这也是当今世界政治
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趋势,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往往不利于其发展。
而古代的民,指的是有文化,有姓氏的,严格来说可以算作贵族的一群人,可以说就是“国”之中的统治阶层。
限制贵族的权力,这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策略。
冯振甫云:“老氏称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莫动干戈而已。
这样,才能遂其所求,至于‘大顺’。
若谓在求返于‘小国寡民’之世,又岂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之世,是风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动干戈,是一种淳朴的民风。
又谈何倒退和复古?不过是断章取义罢了。
而庄子在政治思想上更为极端的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在个性上主张逍遥,本性自足,在存在论上主张万物一体,这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很大联系。
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群雄割据,激烈的兼并战争连年不断的年代,政治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动荡与不安,正如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所写,“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痛苦,权术也将人们的精神推向了险恶境地。
庄子对当时战乱和社会动荡的现实感到不满,而他又无法反抗,因而走向了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道路,他悲观厌食,玩世不恭,以敞屣富貴,淡薄利禄的态度处事,认为当时所存在的政治制度、道德法度是完全多余的。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胠箧第十》)
“胠箧”的意思是打开箱子。
他认为人民一切的不幸,是来自政治的干涉。
他在谈到政治时,攻击仁义的不足,一方面认为仁义不是人之本性;另一方面,认为就算是最好的干涉也不如不干涉。
宣扬“绝圣弃智”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
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认为这样的统治制度不过是愚者的固陋之见,仁义不过是诸侯用来窃国的工具。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复归原始的无君反朴思想,同时也如老子般勾画了他的理想蓝图: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
”(《马蹄》)这一蓝图十分美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等级、没有仁义、没有欲望,一切都返回原始的朴素状态,却难以付诸实践,没有现实意义,显得天真而不切实际。
老子和庄子,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是在社会实践方面,却因时代、背景和地位的不同,而有着不同层次的引申和方向相反的处世观念和政治思想。
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对于老子和庄子,评价各不相同,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而老庄思想在今天仍为人们所推崇,足以证明它的积极意义,就算受到时代的限制,作为人类的大智慧,它对命运的反抗性,它的纯智慧性质,以及他博大的人文精神,都是值得人推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