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精髓优选稿
庄子的思想总结

庄子的思想总结庄子,又称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流之一。
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独特之处和深邃的思考。
庄子的思想体系以道为中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即宇宙的真理和本源。
他反对人为地追求名利地“人心所欲”,而是主张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自由。
他提出“道法自然”,意味着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违背自然法则,不违背自己的本性。
只有这样,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的思想也突出了超越相对价值观。
他反对人们过度追求功名利禄,追求成为社会的精英。
他认为这种追求只会让人们心灵压抑、繁忙而失去自我。
相反,他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内心的自由。
他提出了多个寓言故事和比喻,来告诉人们世俗名利是虚幻的,只有追求真理和内心的自由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庄子的思想还强调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天赋。
他主张人们要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本性,不要追求他人的认同和虚幻的完美。
他告诉人们应该放宽心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陷,从而获得内心的宽慰和平静。
庄子的思想还表现在他对权力和社会制度的批评上。
他认为社会制度和权力只会限制人们的自由,扭曲人性。
他主张反思和怀疑社会的规范和权威,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
他通过故事和比喻,来嘲笑和揭示社会中的虚伪与矛盾,提醒人们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体来说,庄子的思想是深邃而宽广的。
他通过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思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他教导我们要追求真理和本性,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受外界虚幻的影响。
他告诉我们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陷,不要追求完美和他人的认同。
他还教导我们要怀疑和反思社会的规范和权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着我们要关注内在的价值和和谐的生活。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简短范文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简短范文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别名,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主要通过他的著作《庄子》传世,其中包含了许多对人生、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了他对自由、宁静和自然的追求,以及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首先,庄子提出了“自由无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而不是陷入功利和名利的纷扰中。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安宁。
庄子的这种思想深受现代人的喜爱,因为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焦虑,而庄子的思想能够给予人们解脱和慰藉。
其次,庄子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存在,人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和现象来引申人生的智慧和道理,比如他用大树折断与小树折断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有弹性和适应性。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此外,庄子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做出了独特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虚无的存在,世间的名利功利都是虚妄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尘世的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用“化蝶”和“鱼游”来比喻人与世界的关系,告诉人们要适应变化、放下执着和追求内心的平静。
庄子对于人生的思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总的来说,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了他对自由、宁静和自然的追求,以及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他的思想给予了人们对待现实生活的启示,引导人们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尽管他的思想距离现代社会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庄子》内篇一共七篇,是道家庄子思想精华,给了我三点启发

《庄子》内篇一共七篇,是道家庄子思想精华,给了我三点启发《庄子》一书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思想精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庄子》一书共7万字左右,共有33篇(原本52篇),留下了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共33篇。
司马迁说的《渔父》、《盗跖》在杂篇,而《胠箧》在外篇,都不是其精华,一般认为庄子的精华在内篇,内篇7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01前面我们分别分享了庄子7篇内篇的精华内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小播读书”,在之前的内容中查找。
接下来,今天,我们聊聊小播读《庄子》的几点个人感悟。
第一个:大知与小知在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中,庄子多次用了“大鹏鸟”和“小鸟”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拥有小智慧的人无法理解大智慧的人所作所为。
庄子说,在北边有一种大鹏鸟,翅膀就有几千里宽,可以飞到几千里的高空,当海风大起时,它会乘风迁徙到南边的一个天然大池。
而小鸟嘲笑大鹏鸟说,我一纵身就可以飞上枝头觅食,又何必飞到几千里外地方去呢?这里,庄子用大鹏鸟和小鸟来对比“大知和小知”的区别,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是说,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小寿命比不上大寿命。
朝生暮死的细菌不会明白一天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冬死的寒蝉不会明白一年的时光,这些都属于小寿命。
楚国南方有一棵冥灵树,以五百年为春季,以五百年为秋季;上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春季,八千年为秋季,这些是大寿命。
彭祖活了八百岁,到现在还以长寿特别有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会觉得悲哀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的就是类似的道理,人各有志,小格局的人没有办法理解大格局的人的境界。
这就是庄子说的“小知不及大知”的区别。
这看似平实的道理,其中其实暗含深意,每个人都有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而每种思维模式都是当前社会环境塑造的结果。
庄子解说词500字

庄子解说词500字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贯彻“道”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庄子的思想深刻而玄奥,他用寓言和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许多深邃的哲学观点。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生,所以他提倡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用“胡蝶梦”来比喻世界的虚幻和变幻无常,强调人们应该超越物欲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的思想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随性而动,不受外界的限制。
他用“献世”来比喻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自由。
庄子的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对外界的干预和操控,而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他用“胡瓜”来比喻人们应该保持心境的平静,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让生活自然地展开。
庄子的思想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修养。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追求真理,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用“鱼游”来比喻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困扰,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平和。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化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哲学中的瑰宝,对于人们追求真理和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用寓言和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许多深奥的哲学观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展开全文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庄最著名的观点是“道”和“无为”。
道是规律,德是方式;道家的“道”,是“无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本身当然无所作为,方式却不能没有可操作性。
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
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
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
只有把这些统统废除、抛弃,人类才能回到他们理想中那个最美好的时代和社会。
这就是老庄的主张: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
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也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反过来表述观点。
这样一种“反向思维”,在《老子》一书比比皆是。
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老子·第四十一章》)。
也就是说,明白就像隐晦,前进就像倒退,高尚就像卑下,洁白就像污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就是“以没有追求为追求”,“以没有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感为成就感”。
这也就是虚、静、淡。
“为无为”就是虚,“事无事”就是静,“味无味”就是淡。
淡就没感觉,静就不折腾,虚就不存欲望。
相反,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会有成就,有成就当然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会更有追求。
老子和庄子将知识智慧和仁义道德放在一起,来加以反对。
《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话,可谓“三绝三弃”。
在老庄看来,只有把儒墨两家视为宝贝的东西都消灭得干干净净,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原因也很多。
比方说,虚伪。
庄子反对仁义的又一个原因,是认为违背人性。
在道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
哲学篇庄子哲学思想精华微集(书家创作素材)

哲学篇庄子哲学思想精华微集(书家创作素材)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漆园吏,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誉为得老子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韩非)。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知北游》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庄子·杂篇·列御寇》3.“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5.“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
显则明。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山木》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人间世》9.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盗跖》10.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
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演讲稿

庄子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庄子的思想和智慧。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于我们的人生和处世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个演讲中,我将从庄子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政治观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庄子的人生观强调“自由自在”和“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平和,而非被功利和物质所束缚。
他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追求功利。
这种人生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们学会放下执念,顺其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其次,庄子的道德观强调“相对主义”和“自由选择”。
他认为,道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他主张“各得其所”,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恶标准,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要强加自己的道德标准于他人。
这种相对主义的道德观,提醒我们要宽容、包容他人,不要随意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
最后,庄子的政治观强调“非权谋”和“无为而治”。
他反对权谋和权力斗争,主张“无为而治”,即政治应该以自然的方式进行,不要过分干预和施加压力。
他认为,政治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非人为的权力斗争。
这种政治观对我们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摒弃权谋,追求公平与和谐,让政治回归本真。
在庄子看来,人生应该追求自由自在,道德应该相对主义,政治应该无为而治。
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下的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让我们在追求自由自在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摒弃权谋,追求公平与和谐。
谢谢大家!以上就是我对庄子演讲稿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感谢大家的聆听!。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的主要思想是“道”。
庄⼦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主要思想
道枢说
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继承和发展了⽼⼦思想,故历史上⽼庄并称,道家思想⼜称为⽼庄思想。
道家认为为⼈处事应取道枢之理,将⼤道⽐为圆的圆⼼,像是转动着的车轮的车轴,所有阴阳的道理像车的辐条⼀样,与车轴相连;因此所有的车条都有道理,是轮流沉重的,那就该阴则阴,该阳则阳,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然⼈”与“社会⼈”
庄⼦⽤⼤鹏和蜩、学鸠的⽐喻来说明“⾃然⼈”和“社会⼈”的区别。
“⾃然⼈”,就是肯定⼈性、解放⼈性、反对任何对⼈性的束缚。
按马克思主义观点:“⾃然⼈”就是没有受社会异化的⼈。
⽽“社会⼈”奉⾏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礼说”,即每个⼈都要学会克制,使⾃⼰的⾏为符合礼,以达到君⼦的标准。
庄⼦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他们提倡的淡泊名利、旷达超脱、清⼼寡欲,以及崇尚⼈与⾃然的和谐、追求⼈性本真的观点,都有利于⼈的理想⼈格的塑造和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
庄⼦简介
庄⼦,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学家。
姓庄,名周,宋国蒙⼈,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继⽼⼦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物,庄学的创⽴者,与⽼⼦并称“⽼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思想精髓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
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
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
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
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
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
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
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
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
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
“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
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
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
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
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
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
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
”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
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
《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
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
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
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
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
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
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
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
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
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书中还说明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
其中—条认为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
”从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
在《人间世》篇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
且以巧斗力者(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始用公开办法),常卒乎阴(最后就用秘密的办法),泰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常的诡计);以礼饮酒者.始乎治(有规距),常卒于乱(饮多了乱了规矩),泰至则多奇乐。
凡事亦然(一切都是这样),始乎谅(诚实),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其将毕也必巨(巨大)。
”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谋。
以礼饮酒,开始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
大至多有奇乐,乐极、昏醉,则乱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始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
这些论述虽然还在神秘虚无主义“道”的支配下,但却具有了明确的辩证法因素。
3、伦理思想《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
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
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
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
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
《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
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基于上述观点《庄子》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所说的“素朴”就是对人性的回答。
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
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规范,这种对立的东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羁绊对烈马的束缚一样。
于是他主张要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无为的自然性中来。
既然人性属自然属性,同自然没有差别,那么人就应该回归自然,应该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就是顺其自然,为人做事不偏不倚。
《秋水》篇中说:“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动不为利(举动并非有利于人),不贱门隶(但也不贱视家奴);货财弗争,不多辞让。
事焉不借人(做事无须借助人),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贱贪污(不以贪污为卑贱);行殊乎俗,不多辟异(标新立异);为在从众(随俗),不贱佞谄(向人献媚)。
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勉励),戮耻不足以为辱(差耻);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量度)”。
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做事不偏不倚,不去伤害人们,也不去施舍,不与别人争荣誉、财物,也不辞让,不凭借别人帮助,自食其力,行为与世人不同,也不赞扬古怪的人。
《庄子》主张的处世哲学是“中道”。
为什么采取“中道”因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他知道树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饮完。
要人们效仿意怠乌,飞行时不领先,退却时不落后,栖息时夹在中间,因此同伙不排斥它,别人不伤害它。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
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
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
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
”《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不过,《庄子》书中追求的“中道”“无为”同庸俗的宿命论有所不问。
虽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但不完全把人归于自然,而听天由命。
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
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
所以在《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见,庄子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心早死于身。
4、庄子的无神论思想周代,春秋时期天命神鬼的观念很深,庄子毅然发起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特别可贵的。
首先,庄子把“天”剥夺过来,赋予自然的含义,在《大宗师》中谈到了“天”的问题。
说,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识。
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养护精神,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
《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天”实际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
在《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
庄周本人临死时,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因为人从自然中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
《庄子》书中也有反映神不灭的思想内容。
在《大宗师》、《寓言》、《知北游》、《养生主》《德充符》等许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灭问题。
《大宗师》中说:“夫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意为人的肉体会有变化,但精神没有损伤,精神可以不断变易身体,而没有真正的死亡。
《庄子》一书中,一方面具有无神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一方面又有神不灭的思想。
一是唯物主义的。
一是唯心主义的。
有的学者解释说,庄子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层次的,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没有取得一致。
这种矛盾现象,只要我们把庄子放到那个历史时期的范围里,对社会政治,人们的观念做具体的分析,就不难解决了.“永恒”,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宇宙人生内在本体的永恒是最难理解的一层,因为它非常抽象,非常“形而上”。
易经称为“太极”,周敦颐称为“无极”,老庄称为“道”,佛家称为“真如本际”,康德称为“物如”,一般科学家、哲学家称为“本体”。
本体虽难捉摸,但它是确确实实的存在,超乎时空而遍在于时空,所谓“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永远如此,无有变异,而实为一切变易现象之依据。
一个最通常的比喻是水与波,本体喻如水,现象喻如波;波有起伏变幻,而水还是水,永不变易;然而离波无水,离水无波,水与波非一非二,本体与现象亦复如此。
现象森罗万变,本体湛然不动,然而离现象则本体不可得,离本体则现象无所依,现象与本体非一非二。
佛家认宇宙依成、住、坏、空之过程而循环,道家说“有无相生”,天文学家亦认为星球之形成乃由无形化为有形,再由有形化为无形,亦即由虚空中产生微细之宇宙尘,再由无量宇宙尘相吸而生成大气团,大气团逐渐凝聚为星云,最后成为星球,星球存在一段时间,又复毁灭,归于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