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简介
与《庄子》有关的小知识

与《庄子》有关的小知识一、《庄子》简介《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内篇:《内篇·逍遥游》《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内篇·人间世》《内篇·德充符》《内篇·大宗师》《内篇·应帝王》外篇:《外篇·骈拇》《外篇·马蹄》《外篇·脍箧》《外篇·在宥》《外篇·天地》《外篇·天道》《外篇·天运》《外篇·刻意》《外篇·缮性》《外篇·秋水》《外篇·至乐》《外篇·达生》《外篇·山木》《外篇·田子方》《外篇·知北游》杂篇:《杂篇·庚桑楚》《杂篇·徐无鬼》《杂篇·则阳》《杂篇·外物》《杂篇·寓言》《杂篇·让王》《杂篇·盗跖》《杂篇·说剑》《杂篇·渔父》《杂篇·列御寇》《杂篇·天下》1.《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 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庄子的著作

庄子的著作庄子的著作【导语】:庄子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庄子的著作资料!主要作品《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
各篇基本为先秦道家所作,近代出土秦简亦可证。
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弟子所作。
总的来说,《庄子》一书其思想还是统一的。
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目录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
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简介——精选推荐

庄⼦简介庄⼦简介 庄⼦(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是继⽼⼦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物。
中⽂名称: 庄⼦ ⼜ 名: 庄周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民 族: 汉族 ⽣卒年: 369~286 ⽣平简介 庄⼦(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是继⽼⼦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物。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相传,庄⼦⾃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任真,崇尚⾃然,⾮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寓⾔传道,著书⼗余万⾔。
庄⼦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说:“道之真以修⾝,其绪余以为国家,其⼟苴以为天下。
” (《庄⼦·让王篇》)意思是,⼤道的真髓、精华⽤以修⾝,它的余绪⽤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以教化天下。
⼜说:“⽆以⼈灭天,⽆以故灭命,⽆以得殉名,谨守⽽勿失,是谓友其真。
”(《庄⼦·秋⽔篇》)意思是,不要为了⼈⼯⽽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殉名利,谨守天道⽽不离失,这就是返朴归真。
总之,他继承了⽼⼦《道德经》中“⼈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的精髓,在政治上主张⽆为⽽治,在⼈类⽣存⽅式上主张返朴归真。
为此,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不死,⼤盗不⽌”,“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
在⼈类⽣存⽅式上,他崇尚⾃然,提倡“天地与我并⽣,万物与我为⼀”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的最⾼境界是逍遥⾃得,是绝对的精神⾃由,⽽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庄⼦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类思想史上⼀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且表现在⽂学上。
庄子简介(1)

圣人无名。
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根据什么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有开头一天和
此小年也。 之南
最后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楚国
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
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一千年当作一年。古代有一种叫大椿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
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
三、庄子作品简介 《庄子》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 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一般认为 内篇是庄周所著,其余的可能多 为庄周门人或后学所著。 因为庄子被皇帝诏封为“南华真 人”(唐玄宗)、“微妙元通真 君”(宋徽宗)等,配享“太上 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老子), 故《庄子》一书也被封《南华真 经》。
再向南飞那样远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
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
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
之二虫又何知?
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这两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庄子——秋水》

“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弟子们说:“我们恐怕老鹰,乌鸦啄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 食您呀!”
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 何其偏,乌鸦吃 ,埋在地下给蝼蚁吃,夺了那个的食给 这个吃,你们怎么那么偏心呀!”
蔑视权贵 淡泊名利 顺应自然 生死如一
一、庄子简介
一、庄子简介
(二)性格
在庄子将死的时候,他的弟子想要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厚葬他。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
庄子制止他们说:"我拿天地当棺材,
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 日月当宝壁,星辰当珍珠,万物做随葬
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 的物品,难道我的葬品还不齐备吗?还
邪?何以加此!”弟子曰: 有比这更好的吗? “
一位科学家研究出了克隆人的技术。
有一天,这位科学家得知死神正寻找他,利用克隆技术 复制出了12个“自己”,想在死神面前以假乱真保住性命。
科学家的克隆技术堪称完美。面对13个一模一样的人, 死神一时分辨不出哪个才是真正的目标,只好悻悻离去。但 没过多久,对人性的弱点了如指掌的死神,想出了一个识别 猎物的好办法。
他再次找到那13个一模一样的科学家,对他们说:“先 生,你确实是个天才,能够克隆出这近乎完美的复制品。但 很不幸,我还是发现了你的作品有一处微小的瑕疵。”
语音未落,那个真的科学家暴跳如雷:“这不可能!我 的技术是完美的,哪里有瑕疵?”
“就在这里。”
上无海 锡市第育三才高中级学中高学二语文
庄子 · 秋水
做过蒙地漆园小吏。一生过 着穷苦的生活。著名的思想家 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 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的 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一、庄子简介
(二)性格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
《庄子》选讲概要

【16】金:计算货币的单位。
战国和秦代以一镒为一金,一金为二十 两。汉代以一斤为一金。
【17】鬻:卖。
卖官鬻爵
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孟子·万章上》) 1
【18】难:祸患。这里指“战乱”。
灾:自然界的灾害,如火灾、水灾、旱 灾、天灾等;
难:人为的祸患,如国难、家难等。
【19】将:动词。率领(军队)。 【20】虑:考虑。(《说文通训定声》)
这体现了词汇发展的什么规律?
【5】树:动词。种植。 成:成熟。
1
【6】实:果实。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
矣夫!”
(《论语·子罕》)
今人时永乐提出异议: “实”有“容纳、盛装”义。
取水实于大盎中。(《论衡·论死》)
1
【7】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正字通·石部》:“石,量名。《汉志》: ‘十斗曰石’。”
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濠梁:濠水的桥上。 儵鱼:即白鲦。
从容:悠闲自得。 全:完全,确定是。 1
《庄子》中的寓言(四)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 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材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 与
1
《庄子》简介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学派的 经典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庄子》52篇, 今存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
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风格判断, 内篇7当为庄周所作,外篇15和杂篇11 应为其弟子及后学所作。
内篇中比较出名的篇目有:《逍 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 师》等。
庄子思想内容简介与文章特色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 中心是人生哲学 ,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 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办法。
《庄子》内篇七包括:1、逍遥游:悠闲自得、无拘无束 的交游。人要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要与外物无待。无己, 无功,无名。
2、齐物论:“物论”即对客观事物的评论。庄子认为客 观事物不分彼此,是齐同的,因而应放弃一切对立。这是 作者无为政治与游世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
忘记物我之别,就能达到自由之境。由此,夸大了事物 的同一性,否定与回避了斗争性。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 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jù,惊 疑动容)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 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物 化”:事物自身的变化,万物互变,非变不可,物我不 分,自然与人合而为一。)
曾瑞[中吕·山坡羊]《蝶梦叟》
虚名休就,眉头休皱,终身更不遇机毂(ɡǔ),抱官囚, 为谁愁,功名半纸难能够,争如漆园蝶梦叟。
4、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任 何认知都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因而认 知只能是相对的,不可能有客观划一的标准。所谓是非之 争没有价值。
治,提出淡泊无为的思想。
二、《庄子》思想内容简介
(一)《庄子》哲学思想的中心:道。 1、“道”指宇宙的本原,世界的本质。道能产生天地、
驾驭鬼神;但又无有形象,不可言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
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 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 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 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 2、“道”又是“一”的同义语。常用来称述事物的总 体性、同一性。 庄子认为客观事物不分彼此,是齐同的。同一性是永 远和绝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相对的、一时的、易逝 的。
【语文知识点】庄子简介及代表作品介绍

【语文知识点】庄子简介及代表作品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战国时代,做过漆园吏。
据《史记》和《庄子》记载,庄子在他的家乡蒙(今河南、安徽交界处)这个地方,当过管漆园的小官,干了不多久,他辞官回家,生活贫困至无米下锅,有时不得不打些草鞋那去卖,赚点钱混日子。
他平时衣履不整,有一次魏王召见他,他就穿着补了又补的衣服去见魏王。
尽管他也有些朋友,如做过魏宰相的好友惠施,曾邀他作官,他就是不予合作。
传说,有一次楚威王派两个人带着重金请他做楚相,他拒绝了,他说他要过逍遥的隐士生活。
看来,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追求绝对自由的生活构成了庄子性格与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到一点零碎的东西。
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1、《逍遥游》《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2、《养生主》《养生主》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创作的一篇文章,载于《庄子·内篇》。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简介
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
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
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
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
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
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
如在哲学上不仅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有时还赋予其某些物质性,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在政治上时而主张绝对的无为,时而主张在上者无为而在下者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时而宣扬混世,时而赞成避世;在人生观上,时而提倡寡欲,时而鼓吹纵欲;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态度上,时而坚持混合齐同,时而针锋相对。
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互渗透。
但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
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
关于庄子思想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显学,多有诋訾,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
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庄子》“寓言十九”则多是作者所虚构。
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插入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
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刘向《别录》)。
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
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
如大鹏的怒飞(《逍遥游》)、巨鱼的奋□(《外物》)、鸿蒙的自得(《在宥》)、山狙的见巧(《徐无鬼》),都栩栩如生;厉风作而万窍怒□(《齐物论》),黄帝奏咸池之乐而声满天地(《天运》),都声情并茂;庖丁解牛
(《养生主》)、伯乐治马(《马蹄》)、佝偻承蜩(《达生》)、庄子弹鹊(《山木》)、众史画图(《田子方》)、原宪居鲁(《让王》),更是形神俱现;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遥游》)、隐机而坐的南郭子綦(《齐物论》)、能破季咸看相的壶子(《应帝王》)、临渊履危而射的伯昏无人(《田子方》)等,这些神乎其神的形象,也可以按照描写想见其情状。
总之,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画,无一不“指事类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
《庄子》还以想象丰富,结构灵活见长。
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
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秋水》),盗跖声色俱厉(《盗跖》),庄周化为蝴蝶(《齐物论》),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并不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用丰富的想象,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去写意抒怀。
在行文构思上,放得开,收得住,首尾不落套,转接无痕迹。
文思跳跃,散而有结,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正如刘熙载所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
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
”(《艺概·文概》)
富于抒情意味,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
当作者在描述道家的理想人物或发表议论时,必定带着满腔热情。
如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而对于昏君乱臣、虚伪君子、名利之徒,则表现得嫉恶如仇,常常给予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揭露。
他敢说“窍钩者诛,窍国者为诸侯。
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直叫“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殚残天下之圣法”。
把曹商求官视为舐痔(《列御寇》),将惠施专揽相位比作嗜食腐鼠(《秋水》)。
或爱或憎,或褒或贬,嘻笑怒骂,鞭辟入里。
《庄子》行文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作者的自我表现。
栎树、游鱼、蝴蝶、渔父、野马、海鳖等等,都具有庄周的性格,体现了庄周某种精神状态。
所以尽管是论理文章,读来却觉得韵味无穷。
其中《马蹄》诸篇简直可作抒情杂文视之。
此外,词汇丰富,句式灵活,构思精巧,多用韵语,善作连类比喻等,也是同时代作者所不及的。
所以鲁迅认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
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
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
对于《庄子》的艺术,或者赞叹,或者仿效,或者从中取材而化为己意。
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庄子》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
《庄子》中《列御寇》、《山木》两篇,都明写庄周有弟子,但姓名不传。
《管子》中《心术》、《白心》等篇,《韩非子》中《主道》、《扬权》等篇,尤其是《吕氏春秋》与
《淮南子》的许多篇章,都可见到庄子学派痕迹。
似乎楚、秦一带,其学曾颇为流传。
秦代专行法治,汉代独尊儒术,所以对《庄子》一书不甚称道。
自三国时何晏、阮籍、嵇康出,此书才盛行。
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说到何晏好老、庄之言,《王粲传》说到阮籍以庄周为模则,嵇康好老、庄之说,“于是向秀、郭象、司马彪等接踵为之注,而风俗亦此移矣”(洪亮吉《晓初书斋初录》)。
隋唐之际,尊庄周为“南华真人”,奉《庄子》为“南华真经”,注《庄》之风日盛。
成玄英承郭注作《南华真经注疏》着重于文字训诂。
以后宋代有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清代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都分别为各时期《庄子》注的代表作。
郭象《庄子注》为现存最早的注本,除部分篇章在敦煌唐抄本中有保存外,以《续古逸丛书》影宋本为善。
中华书局出版的郭庆藩《庄子集释》,经王孝鱼校勘,以影宋本为底本,吸收了唐抄本的优点,是目前较为完善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