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介绍PPT
合集下载
庄子导读第一讲.ppt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 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 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与惠施
《汉书·艺文志》:“《惠子》一篇” 《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
车。”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 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 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 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 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 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 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 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 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 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 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 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 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 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 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 吾志焉。”
一、庄子其人
(一)姓名: 《史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庄姓,楚庄
(五)生平事迹: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 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冯梦龙:《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 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前339 前329
庄子生卒年代约在前370年至前300年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 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 居, 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 而歌,不亦甚乎!”
《礼记·曲礼》:“七十曰老。”
庄子与惠施
《汉书·艺文志》:“《惠子》一篇” 《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
车。”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 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 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 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 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 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 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 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 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 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 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 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 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 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 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 吾志焉。”
一、庄子其人
(一)姓名: 《史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庄姓,楚庄
(五)生平事迹: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 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冯梦龙:《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 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前339 前329
庄子生卒年代约在前370年至前300年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 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 居, 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 而歌,不亦甚乎!”
《礼记·曲礼》:“七十曰老。”
《庄子二则》PPT-完美版课件

完全,肯定(是这样)。
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
知疑问吾代知词,之哪而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已。经”。
助词,用于句末,表停顿, 以引出下文。
我非子,固不知矣;鱼也之乐全惠子曰:“
33
整体感知
译: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 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 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其几千里也;化而为北冥有鱼,名鲲。之大不知/
9
整体感知
北海。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
北冥有鱼
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同“溟
”,海。
大鱼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
传说中的大鸟名。
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
天动之翅膀云。。
悬挂在天空的云。
合作探究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为什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鸟
10
整体感知
译: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身躯庞大,不知道 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字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 长到几千里;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译: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身躯庞大不知道
11
整体感知
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
庄子运用大鹏凭借风的力量飞向南 巧借寓言,富有哲理。❼
27
写作特色
❷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庄子描绘了大鹏展翅而飞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 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 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庄子介绍PPT

散文文风恣肆,意到笔随,得心应手,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逍遥游》
本义: 超越时空、功利和物累,追求绝对精神 自由。 释义: “适性说”,即适应本性就是逍遥。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 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化育万物 的本根。人们修养得道,将自己视为自然一物, 忘怀自我,淡情寡欲,不计得失,不虑生死, 达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由庄子 最早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 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 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庄子文风
善于用寓言说哲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寓言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形成形象大于思想的特征
人生如梦 虚虚实实 万物唯一
谢谢~
浮生若蝶梦 浮世自逍遥
• • • • • 庄子简介 《庄子》 庄子文风 《逍遥游》 庄周梦蝶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 休。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亳州蒙城)。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继老子之后,成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 《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有55篇。今本《庄子》 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庄学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偏重于论述哲学; 外篇和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庄周学派后学之手,偏 重于批判社会。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大体一致。 中唐时期,庄子被追尊为南华真人,《庄子》成为 道教经典,被称为《南华真经》。
历史古代名人庄子人物介绍介绍PPT

第一部分
人物思想
01 人物思想
天道观念
“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 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道” 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 “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庄子把 “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 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 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空间、人的心灵 氛围的角度去投视“道”。他在老子的“道” 亦气和有与无的关系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 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在时空上是 无生灭的。“道”的特点,具有绝对性、创造 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二部分
人物评价
02 人物评价
春秋战国
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韩非子: “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 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为首诛。”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三部分
后世纪念
03 后世纪念
齐物论
《齐物论》篇中举例说:“举莛与楹,厉与 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意思是细小 的草茎与粗大的屋柱子、丑的与美的、宽大、 狡诈、奇怪、妖异等等,从“道”看来,都 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这个例子也说明, 庄子认为事物的差别根本没有客观标准,不 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完全 是由人的主观决定,随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 有所区别。
04 相关资料
鸱得腐鼠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前往拜见他。有人告诉惠子说: “庄子到大梁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恐慌, 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 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 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 泉水不喝。就在这时,一只鸱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 它面前飞过,鸱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 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恐吓我吗?”
庄子及其思想ppt

• 第三篇的《养生主》,是从第一二篇的逍遥、 齐物而来,如果真能物我齐一,才是懂得养生, 真正懂得物吾一齐而养生适性,才可处于人间世 而无闷无忧,善于用世而不被世用,而乐其天年 ,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因此才有第四篇的 《人间世》,将人的知识分为有为的小知与无为 的大知,提倡无为的大知,摈弃有为的小知。认 为以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无穷大的领域,必然会迷 乱而无所收获。从此到达内养的道德充沛,符合 于天机的自然,才有第五篇的《德充符》。
庄子及其思想
目录
• 1.庄子简介 • 2.庄子思想形成探源 • 3.庄子作品及思想分析 • 4.老子和庄子的政治思想比较 • 5.结束语
1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 ,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 城县)人,曾任蒙之漆园吏。他是庄子 学派的创始人。
• 庄子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代表作:《胠篋》“田成 子一旦弑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 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 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
庄子寻找的治国之良方: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实 行愚民政策。 “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 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 从总体上看,她不是教 人去抗争,去争取生存 的权力,而是引导人们 追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
5 结束语
毛泽东有言,差异就是矛盾。
庄子的思路则是尽最大努力抹平一切区别 、一切差异,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齐物 。
完!
谢谢
3 庄子作品及思想分析
又称《南华经》、《南华真经》 极富想象力和浪漫色彩,擅用寓(寄托)言,《史 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四则-完整PPT课件

3、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 主要得益于什么?
• 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 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 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 神内敛,修炼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 游刃有余的大气。
4、你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 (1) 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 互接近转化”道理:“大智若愚”、“大 巧若拙”、“大勇若怯”。
• 有人认为,“齐物论”就是齐是非、齐万 物、齐物我、合天人。
• 概括言之,“齐物论”就是一切 平等。
• 【原文】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 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 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 “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 应了。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 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转身逃跑了。”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发展——斗鸡的
• 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 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 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称 誉尧(仁慈)而非难桀(斗狠),就不 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
“相濡以沫”寓意:
• 比喻在困境中的相依为命和互 相救助。但更多的使用时比喻夫 妻情感状态。
你怎么理解“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 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 失、荣辱都是相对的。“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庄子》书简介.ppt

1.〈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德充 符〉、〈大宗師〉、〈應帝王〉等篇,文理相似, 皆莊子所著。
2.〈達生〉、〈山木〉、〈人間世〉、〈知北遊〉、 〈秋水〉、〈則陽〉、〈田子方〉等篇,是學莊 者所作。
3.〈庚桑楚〉全篇議論佔十之八九,與內篇文體不 類,亦學莊者所著。
4.〈至樂〉、〈徐無鬼〉、〈外物〉、〈列禦寇〉 等篇,為衍莊學而失其意者所著。
5.〈胼拇〉、〈馬蹄〉、〈胠篋〉、〈繕性〉、 〈刻意〉等篇,文理相同,為秦漢間作品。
6.〈在宥〉、〈天地〉、〈天道〉、〈天運〉等 篇,是漢人所作。
7.〈讓王〉、〈盜跖〉、〈說劍〉、〈漁父〉等 篇,是漢人所作。
8.〈寓言〉、〈天下〉;〈寓言〉為後人述《莊 子》體例之作;〈天下〉為後人評百家學之作
乙、視為戰國到秦漢道家學派匯集
《莊子》內篇7篇
1.〈逍遙遊〉---境界論(逍遙自適) 2.〈齊物論〉---功夫論(主體修養) 3.〈養生主〉---功夫論(順應自然) 4.〈人間世〉---功夫論(落於人間) 5.〈德充符〉---境界論(德性芬芳) 6.〈大宗師〉---境界論(體道真人) 7.〈應帝王〉---外王論(無為政治)
《莊子》外篇15篇
1.羅根澤《外雜篇探源》,據每篇思想內容,分為 十二類:道家左派、右派、隱逸派、激烈派、莊 子派、老莊混合派、神仙派、縱橫家等。又據 《莊子》所記名物制度,認定多數作於戰國末, 或秦末漢初,最晚為漢武帝時。
2.1983年張恆壽《莊子新探》,分屬道家左派、 道家右派、宋尹派、莊子派、神仙派、隱逸派、 戰國策士、儒家等。
當是49篇。
7.蓋52篇本《莊子》,內容頗雜糅,故注家以己意 去取之,「莊生宏才命世,辭趣華深,正言若反, 故莫能暢其弘致。後人增足,漸失其真。言多詭 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 去取。其內篇眾家並同,自餘或有外而無 雜。 唯子玄所注,特會莊生之旨,故為世所貴。
《庄子》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3
五、《庄子》的艺术成就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 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 他的影响下发生的。(郭沫若《鲁迅与庄 子》)
2020年9月28日
14
(一)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庄子》一书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浓郁的 抒情性。
2020年9月28日
16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
“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
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
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
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
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
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
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而不得也。
2020年9月28日
8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
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 )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于深林,不 过一枝。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逍遥游》 )
2020年9月28日
9
(三)采取安命与齐物的人生态度。
“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2020年9月28日
5
三、《庄子》的注本
西晋郭象的《庄子注》,《庄子》最有影 响的注本,实为剽窃向秀的注释成果,刘 义庆《世说新语 • 文学》和房玄龄《晋书 • 郭象传》均有记载。
唐代成玄英有《南华真经注疏》。 清代郭庆藩有《庄子集释》。 今人陈鼓应有《庄子今注今译》。
2020年9月28日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 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 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 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知北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无情无欲的精神境界,实际上是一种“喜 怒哀乐不入于胸怀”(《田子方》)的安 宁、恬静的心境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消 融了哀乐之情就不会由于时间的变化而心 中波涛汹涌。 • 没有感情的冲动,这并不是说没有对事物 的感觉。而是不被感情所困扰。达到一种 平和的心态。
达到理想人格的修炼方法
• 心斋 • 坐忘 • 持守
•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 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 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 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 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 地位。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庄子》
浮生若蝶梦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 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 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 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人生如梦 • 虚虚实实 • 万物唯一
浮世自逍遥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 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 “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 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 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 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 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 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 “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 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 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 最有学问的人是不张扬的,最善于辩论的人 是不随便说话的,最仁慈的人是没有偏爱的, 最廉洁的人是不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 不会逞凶伤害别人的
庄
•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心斋
•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 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 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 世》) • 1、心斋,是自心中实施的斋戒,其目的是消除心 中的欲念,最终只是心灵进入灵明虚静的状态。 • 2、心斋,是操作时心无旁骛,然后是停止一切感 知活动,接下来是一切思虑活动“是意识反观自 身,停止攀援外在的客体和内在的意识对象。 • 3、心斋,是一种”得道境界“,是一种虚静、空 灵、明澈的心境。它以人与自然,存在自我和精 神的自我的和谐为构建原则
• 顺应时命 • 齐生死 • 无情无欲
顺应时命
• 庄子讲的“真人”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 种觉知,是一种心态。 • 庄子把外在的必然性归之于“命”,“不 知吾所以然而然也,命也”(《达生》) 命来自于道与天的作用。命既然无法抗拒, 就只有安命。所以要有安于时命、本分生 活的态度。顺应时命的心身状态是庄子追 求理想人格的前提。
无神论思想
•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 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 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在《知 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 生.散则为死”。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 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庄周本人临死时, 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人从自然中 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
庄子的道
庄子的道
• 1.哲学思想 • 2.伦理思想 • 3.庄子的无神论思想
心理学思想
• 改变认知,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 达到理想人格的修炼方法
改变认知,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 若夫乘天地之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 《逍遥游》 • 排除一切功利目的,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地 逍遥于物外是庄子的人生目标。只要改变自己的 价值取向和生存方式,就能在现实人生中获得自 由与快乐。
浮生若蝶梦 浮世自逍遥
浮生若蝶梦,浮世自逍遥
庄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浮生蝶梦 浮世自逍遥
• • • •
庄子的生平简介 庄子的道 庄子的心理学思想 浮生若蝶梦,浮世自逍遥
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生平简介
•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 战 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亳州蒙城)。 • 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 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 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 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 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生著书十 余万言,书名《庄子》。 道教称为《南华真经》。其文 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 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齐生死
• 人之所以有生死烦恼,是以为对生死有错 误的理解,一般人都把死亡看成生命的结 束,认为失去了生命就失去了一切,因此 好生恶死。庄子主张死是生的开始。“死 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 宗师》)。改变了错误的理解,生与死就 会呈现另一种姿态。这便是心理学上的 ABC理性情绪疗法。
无情无欲
坐忘
• 坐忘就是在忘却礼乐、仁义的基础上,通 过静坐逐渐让心中的一切观念、欲念乃至 关于心的意识静下来。 • 坐忘是强调“忘”忘记自己的形体和意识, 达到混然与物同体的境界。进入了类似心 理学所认为的高峰体验中。这样,他也就 同时更接近了他自己的存在
持守
• 按心理学术语来说,是一种人在其中完全 和她内外真实相应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人对那真实有着完全的察觉和把握。既不 是用他的大脑,也不实用他身上的任何其 他部分,而是用全部身心的他去觉察这个 真实。这样就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 不傲睨于万物”
伦理思想
• 《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书中提出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 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庄子》认为:“有人,天也, 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 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在世“身 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在《天地》 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 为丑。”《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 天和者为然”。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 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达到理想人格的修炼方法
• 心斋 • 坐忘 • 持守
•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 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 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 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 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 地位。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庄子》
浮生若蝶梦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 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 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 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人生如梦 • 虚虚实实 • 万物唯一
浮世自逍遥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 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 “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 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 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 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 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 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 “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 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 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 最有学问的人是不张扬的,最善于辩论的人 是不随便说话的,最仁慈的人是没有偏爱的, 最廉洁的人是不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 不会逞凶伤害别人的
庄
•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心斋
•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 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 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 世》) • 1、心斋,是自心中实施的斋戒,其目的是消除心 中的欲念,最终只是心灵进入灵明虚静的状态。 • 2、心斋,是操作时心无旁骛,然后是停止一切感 知活动,接下来是一切思虑活动“是意识反观自 身,停止攀援外在的客体和内在的意识对象。 • 3、心斋,是一种”得道境界“,是一种虚静、空 灵、明澈的心境。它以人与自然,存在自我和精 神的自我的和谐为构建原则
• 顺应时命 • 齐生死 • 无情无欲
顺应时命
• 庄子讲的“真人”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 种觉知,是一种心态。 • 庄子把外在的必然性归之于“命”,“不 知吾所以然而然也,命也”(《达生》) 命来自于道与天的作用。命既然无法抗拒, 就只有安命。所以要有安于时命、本分生 活的态度。顺应时命的心身状态是庄子追 求理想人格的前提。
无神论思想
•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 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 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在《知 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 生.散则为死”。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 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庄周本人临死时, 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人从自然中 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
庄子的道
庄子的道
• 1.哲学思想 • 2.伦理思想 • 3.庄子的无神论思想
心理学思想
• 改变认知,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 达到理想人格的修炼方法
改变认知,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 若夫乘天地之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 《逍遥游》 • 排除一切功利目的,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地 逍遥于物外是庄子的人生目标。只要改变自己的 价值取向和生存方式,就能在现实人生中获得自 由与快乐。
浮生若蝶梦 浮世自逍遥
浮生若蝶梦,浮世自逍遥
庄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浮生蝶梦 浮世自逍遥
• • • •
庄子的生平简介 庄子的道 庄子的心理学思想 浮生若蝶梦,浮世自逍遥
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生平简介
•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 战 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亳州蒙城)。 • 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 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 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 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 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生著书十 余万言,书名《庄子》。 道教称为《南华真经》。其文 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 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齐生死
• 人之所以有生死烦恼,是以为对生死有错 误的理解,一般人都把死亡看成生命的结 束,认为失去了生命就失去了一切,因此 好生恶死。庄子主张死是生的开始。“死 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 宗师》)。改变了错误的理解,生与死就 会呈现另一种姿态。这便是心理学上的 ABC理性情绪疗法。
无情无欲
坐忘
• 坐忘就是在忘却礼乐、仁义的基础上,通 过静坐逐渐让心中的一切观念、欲念乃至 关于心的意识静下来。 • 坐忘是强调“忘”忘记自己的形体和意识, 达到混然与物同体的境界。进入了类似心 理学所认为的高峰体验中。这样,他也就 同时更接近了他自己的存在
持守
• 按心理学术语来说,是一种人在其中完全 和她内外真实相应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人对那真实有着完全的察觉和把握。既不 是用他的大脑,也不实用他身上的任何其 他部分,而是用全部身心的他去觉察这个 真实。这样就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 不傲睨于万物”
伦理思想
• 《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书中提出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 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庄子》认为:“有人,天也, 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 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在世“身 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在《天地》 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 为丑。”《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 天和者为然”。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 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