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

合集下载

庄子的主要思想总结简短

庄子的主要思想总结简短

庄子的主要思想总结简短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

他的主要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无为:庄子主张追求自然无为的境界。

他认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能迅速、自然地达到和发展,而无需过度干涉或努力。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一样的无为状态,放下欲望和人为的努力,顺其自然地生活。

2. 乐观宽容:庄子主张乐观宽容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以宽容和乐观来面对一切。

庄子认为,人应该学会接受一切事情的发展,不为物质和利益所困扰,以达到心灵的安稳和快乐。

3. 人是一切的本质:庄子认为,人是一切的本质,即万物的起源和归宿。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互相依存和影响。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并追求个体的完善和自由。

4. 人类的局限性:庄子强调人类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放弃对事物的刻意追求和判断,而要接受万物的本质和真实性。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有限,不能完全把握和理解宇宙的本质,因此,人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5. 谦和无为的领导:庄子主张谦和无为的领导方式。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尊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不应过度干涉和控制。


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给予他人以启迪和鼓舞,以实践和思考引导他人。

总而言之,庄子的主要思想是追求自然无为、乐观宽容、人是一切的本质、人类的局限性以及谦和无为的领导。

他通过这些思想来指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快乐,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

庄子的主要思想总结简单

庄子的主要思想总结简单

庄子的主要思想总结简单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庄子主张自由而无为的生活态度。

庄子提出“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不去追求权力和名利,而是顺其自然、随缘而生。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即摆脱世俗的束缚,不再被琐事所困扰,自由自在地享受人生。

其次,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呼应的关系,而不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

他提出了很多与自然相应的观念,如“大道废,有仁义”、“水濡木而后丝”等,都表达了他对于自然与人类生活和谐相处的理念。

第三,庄子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而且这个内心世界是无法被他人理解和感知的。

他主张每个人应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追求自己的内心所向,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他认为人的价值不在于物质上的追求,而在于培养自己的心性和修养自己的灵魂。

第四,庄子强调相对主义的观念。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价值。

他提出了著名的“胡蝶梦”理论,即人们无法确定自己此刻是不是在做梦。

他认为人们的认识只是主观的,不能体现客观的真实。

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过分追求理性和确凿的答案,而是放下执着,接纳多元的观点和思维。

最后,庄子关注心灵的玩味与追求。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即追求内心自由和平静的境地。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游戏和欢乐的心态,享受生活的乐趣,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物质的追求。

他主张人们应该在内心中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态度,用快乐满足、宽容、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综上所述,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以自由、和谐、个体、相对主义和心灵的玩味与追求为核心。

他的思想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培养心灵上的成长与追求,以及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以及享受生活的乐趣。

庄子思想主张及著作有哪些

庄子思想主张及著作有哪些

庄子思想主张及著作有哪些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扩展资料
庄子思想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

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庄子的著作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的主要作品

庄子的主要作品

庄子的主要作品庄子,名周,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主要作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一、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的内篇中,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生的自由和逍遥。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

他提倡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2.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万物平等、无差别。

他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万物,尊重自然规律。

3.养生主“养生主”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他认为,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健康。

他提倡顺应自然、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等养生之道。

二、文学成就庄子的文学成就也非常显著,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寓言、故事等手法,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领略到哲学的智慧。

三、影响与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传颂,被后人誉为文学巨匠和哲学大师。

同时,庄子的思想也受到了后人的评价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思想过于消极和超脱现实,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启示,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道”。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扩展资料
主要思想详细介绍:
道枢说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道家认为为人处事应取道枢之理,将大道比为圆的圆心,像是转动着的车轮的车轴,所有阴阳的道理像车的辐条一样,与车轴相连;因此所有的车条都有道理,是轮流沉重的,那就该阴则阴,该阳则阳,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自然人”与“社会人”
庄子用大鹏和蜩、学鸠的比喻来说明“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区别。

“自然人”,就是肯定人性、解放人性、反对任何对人性的束缚。

按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然人”就是没有受社会异化的人。

而“社会人”奉行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礼说”,即每个人都要学会克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以达到君子的标准。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们提倡的淡泊名利、旷达超脱、清心寡欲,以及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性本真的观点,都有利于人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

总结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

总结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

总结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观点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

庄子主要强调了自然无为、自由自在、心境淡泊的思想,与儒家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庄子看来,人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通过达到无为而自然的境界,来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庄子的思想主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达到无为的境界。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没有人为的行为,万物都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人们应该效仿自然,不要强求,不要过度干涉。

只有顺势而为,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提出了“大道至简”的观点,认为真实的境界是简单而自然的。

他通过比喻胡蝶与朱雀的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摆脱烦恼和欲望的困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认为,只有心境淡泊,才能摆脱生活的烦恼,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与儒家有所不同。

儒家强调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就是邪恶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通过修炼和心灵的觉醒,人们可以超越自我,达到无为而自然的境界。

庄子还提出了著名的“梦蝶”理论,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在做梦或者是在别人的梦中。

他认为,现实与虚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世界的真相很难被人们完全把握。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对象的判断和执着,而是心无所执,保持开放和平等的心态。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无为而遇、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无为而遇强调顺势而为,倡导尊重自然规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变化。

无为而治则是要求政府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尊重市场机制和个人自由,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广泛的解读和应用。

无论是西方的自由主义还是东方的佛教禅修,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

庄子的观点对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掌握庄子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找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庄子的思想知识点总结

庄子的思想知识点总结

庄子的思想知识点总结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末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辩证的语言风格著称,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庄子思想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总结。

1. 大道无言:庄子认为,万物都是大道的表现,大道无言无形,只能通过无言的无为而达到。

人类应该学会放下自己的欲望和执念,顺应自然之道,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和谐。

2. 自由无为: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以无为为行动准则,而非努力追求物质利益。

他认为,人们应该“无为而无不为”,通过舍弃自我、安于现状,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真正意义。

3. 反思传统观念:庄子对传统的人生观、伦理观和政治观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式。

他批判了只追求功利和权力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以德养道”的道德准则,主张以人为本,追求精神内在的价值。

4. 自然观念和宇宙观:庄子的思想中强调了与自然融洽相处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然是包容一切的,万物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万物,并追求与自然之道的和谐。

5. 内观心灵:庄子认为,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在的和谐是最高的境界。

他凭借超凡的智慧洞悉了人性的真相,主张通过内观和修炼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自由。

6. 大同观念:庄子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倡导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提出了“大同”的理念,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个人利益,摒弃贪欲和争斗,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7. 非对立观念:庄子的思想中强调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相互包容。

他认为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因此,庄子主张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摆脱执着的固有观念。

8. 奇妙的辩证法:庄子的辩证法是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思维方式。

他通过对比和对立,借助夸张和幽默的手法,展示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并指出了人们在追求真理时常常陷入的错误和偏见。

总结起来,庄子的思想充满诗意和哲理,强调个体的内在自由和和谐。

庄子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主要内容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庄子学派”,主张人应该摆脱外在的物质追求,回归到自我内心深处去寻求真理。

庄子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无为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自由无为。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与自然趋于一致,不应该追求物质的欲望。

只有放弃追求外在物质,心灵才能得到自由的解放。

人应该放下自我,跟随自然的道,活得轻松自在。

二、心静自然庄子主张,心灵应该静下来,与自然融为一体。

人的心灵需要沉淀下来,才能够窥探到自然的真谛。

在庄子看来,必须具备静、深的内在,才能够体悟到自然的真实和谐。

三、悟空悟无庄子认为最高境界是“悟空悟无”。

悟空,就是对无限的空间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虚幻世界的看透。

悟无,是对万物的了解,洞悉人生境况,产生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庄子认为只有通过悟空悟无,才能真正了解自然的真谛。

四、天人合一庄子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指人类应该与自然达成和谐,将个人的行为融入到自然的法则中。

获得一种自然的境界,将人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成和谐的整体。

五、得道无患庄子的哲学思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修炼自我,获得真正的道。

只有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寻求真相,才能够得道无患,纵享自在而不受生命的纷扰。

庄子的哲学思想不仅深刻而且广阔,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

他的思想的核心内容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之一,鼓励人们要尝试透彻理解道、天、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的主张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提醒人们应该追求性命自在,回归到内心的静谧领域,以此实现自我和谐。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在一系列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在战国时期的中国,秦国正在逐渐统一六国,这种动荡的政治局面,不仅促使了各种学派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各种思想流派,其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比较重要的两个学派。

儒家思想尊崇礼仪,讲究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注重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则强调个体的内在精神发展,讲求自由自在、无为而治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

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

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

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

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

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

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

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

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

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

“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

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

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

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

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

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

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

”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

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

《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

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

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

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

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

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

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

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

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

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书中还说明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

其中—条认为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

”从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

在《人间世》篇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

且以巧斗力者(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始用公开办法),常卒乎阴(最后就用秘密的办法),泰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常的诡计);以礼饮酒者.始乎治(有规距),常卒于乱(饮多了乱了规矩),泰至则多奇乐。

凡事亦然(一切都是这样),始乎谅(诚实),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其将毕也必巨(巨大)。

”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谋。

以礼饮酒,开始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

大至多有奇乐,乐极、昏醉,则乱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始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

这些论述虽然还在神秘虚无主义“道”的支配下,但却具有了明确的辩证法因素。

2.伦理思想《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

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

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

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

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

《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

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基于上述观点《庄子》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所说的“素朴”就是对人性的回答。

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

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规范,这种对立的东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羁绊对烈马的束缚一样。

于是他主张要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无为的自然性中来。

既然人性属自然属性,同自然没有差别,那么人就应该回归自然,应该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就是顺其自然,为人做事不偏不倚。

《秋水》篇中说:“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动不为利(举动并非有利于人),不贱门隶(但也不贱视家奴);货财弗争,不多辞让。

事焉不借人(做事无须借助人),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贱贪污(不以贪污为卑贱);行殊乎俗,不多辟异(标新立异);为在从众(随俗),不贱佞谄(向人献媚)。

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勉励),戮耻不足以为辱(差耻);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量度)”。

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做事不偏不倚,不去伤害人们,也不去施舍,不与别人争荣誉、财物,也不辞让,不凭借别人帮助,自食其力,行为与世人不同,也不赞扬古怪的人。

《庄子》主张的处世哲学是“中道”。

为什么采取“中道”?因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他知道树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饮完。

要人们效仿意怠乌,飞行时不领先,退却时不落后,栖息时夹在中间,因此同伙不排斥它,别人不伤害它。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

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

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

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

”《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不过,《庄子》书中追求的“中道”“无为”同庸俗的宿命论有所不问。

虽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但不完全把人归于自然,而听天由命。

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

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

所以在《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见,庄子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心早死于身。

3.庄子的无神论思想周代,春秋时期天命神鬼的观念很深,庄子毅然发起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特别可贵的。

首先,庄子把“天”剥夺过来,赋予自然的含义,在《大宗师》中谈到了“天”的问题。

说,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识。

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养护精神,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

《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天”实际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

在《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

庄周本人临死时,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因为人从自然中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

《庄子》书中也有反映神不灭的思想内容。

在《大宗师》、《寓言》、《知北游》、《养生主》《德充符》等许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灭问题。

《大宗师》中说:“夫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意为人的肉体会有变化,但精神没有损伤,精神可以不断变易身体,而没有真正的死亡。

《庄子》一书中,一方面具有无神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一方面又有神不灭的思想。

一是唯物主义的。

一是唯心主义的。

有的学者解释说,庄子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层次的,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没有取得一致。

这种矛盾现象,只要我们把庄子放到那个历史时期的范围里,对社会政治,人们的观念做具体的分析,就不难解决了.“永恒”,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宇宙人生内在本体的永恒是最难理解的一层,因为它非常抽象,非常“形而上”。

易经称为“太极”,周敦颐称为“无极”,老庄称为“道”,佛家称为“真如本际”,康德称为“物如”,一般科学家、哲学家称为“本体”。

本体虽难捉摸,但它是确确实实的存在,超乎时空而遍在于时空,所谓“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永远如此,无有变异,而实为一切变易现象之依据。

一个最通常的比喻是水与波,本体喻如水,现象喻如波;波有起伏变幻,而水还是水,永不变易;然而离波无水,离水无波,水与波非一非二,本体与现象亦复如此。

现象森罗万变,本体湛然不动,然而离现象则本体不可得,离本体则现象无所依,现象与本体非一非二。

佛家认宇宙依成、住、坏、空之过程而循环,道家说“有无相生”,天文学家亦认为星球之形成乃由无形化为有形,再由有形化为无形,亦即由虚空中产生微细之宇宙尘,再由无量宇宙尘相吸而生成大气团,大气团逐渐凝聚为星云,最后成为星球,星球存在一段时间,又复毁灭,归于虚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