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七篇心解[精华]
《庄子》内篇哲学思想分析

摘要《庄子》内篇涵盖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部分,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在《庄子》中,“道”是最高的概念。
虽然《庄子》内篇对“道”的直接描述很少,但毫无疑问,庄子所有的论证和寓言都是依道而发,并最终回归于“道”。
这是《庄子》内篇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将这七篇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
虽然这七篇并不是严格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吸收。
除了“道”,这一重要概念外,“逍遥”、“自然”、“安命”、“物化”等也是其中的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都是由“道”而来,是庄子为了更好地阐述“道”所使用,它们和“道”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特殊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构筑了庄子思想的来源,使庄子思想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气魄和潇洒飘逸的浪漫情怀。
逍遥游的直入云天之境大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物化论使人们对世间万物的区别和联系有了新的看法,不再一味地拘泥于封闭的过去,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本论文中,社会哲学和生命哲学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而是互相联系和贯通的。
社会哲学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为政治国两方面,对“安命”、“与君处”、“治政”等方面进行分析;生命哲学主要阐述庄子的生死观,由于庄子是依“道”而发,而“道”是任自然的,所以庄子的生死观也就是随顺自然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一个过程的两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生与死都是物化的结果,不必乐生悲死,生不足喜,死亦不足忧,而是要以一种平和的心境看待世间万物的生灭和流转。
庄子将肉身留在无奈、可悲的世间,精神却任逍遥在与造化者游的自由国度。
沉重的肉身无法飞翔,将庄子困在尘世;而飘逸的精神却让庄子悠闲自适得神游在“无何有之乡”,这是一种“撕裂”的人生,也是一种庄子式的升华人生!庄子的思想让人觉得庄子似乎是一个冷酷、孤傲的人。
但是透过庄子的这层外衣,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其实是一个外冷内热的性情中人,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相当脆弱的人。
庄子内七篇语解(简体)

庄子内七篇语解逍遥游首先以小大之辩说出庄子心目中的大的向往。
宋荣子的型态就是超越了世俗人所追求的成就的境界,至于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列子所代表的道家人物是更高的境界,(然而更高的御风而行之术如何解释,应待其宇宙论的理论型态确定之后再作诠释进行的决定。
)然而此一境界仍有所待,有一种不待的境界是至人、神人、圣人之所为者,才是庄子的最高境界所要肯定的。
得到至人之境界的许由,他对于政治体制中的君位是毫无兴趣的。
这就是至人的境界对政治的态度。
他们倒底有什么成就,可以连人间世中最高级的地位都不屑一顾呢?庄子便借着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把至人的境界说出,并作为“至人不肯为天下”的道理所在,首先是肩吾听接舆说到神人的性能,直如神仙之一般,而连叔则说出此类神人的知能是超越世俗中人的眼界的,他们生活的情况更不是世人所能想及的,此处指出神人、至人的知能境况,至于其所言之真义究竟在理论上应以具象认知亦或抽象认知,则应待其宇宙论中的人存有者之性能的观点解明之后再作说明。
如果得天下对世人而言代表了一种成就上的满足,则这种满足对神人而言是无用之物,如果有人执着这种满足,却发现别人甚至不屑一顾,则对他的价值观体系将是重大的打击。
庄子与惠施对于事物之有用无用之辩,是在消遥游的境界尚未具体提出它的内容之前,率先说出不同境界心态者,对于事物之态度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原则的,所以庄子将要讲出的最高境界,也将是会有截然不同于世俗之人对一切问题原有的观点的。
齐物论南郭子綦先表现出一种没有情况的情况,是一种「吾丧我」的道家功夫,这是庄子型态的体道功夫,与无己、无功、无名,有同样的趣向,其真义后文将更易显露。
这种功夫是要达道体道的的进路,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是不能直接进行这种功夫的,必得要先在理性结构中经过理性进路的洗涤功夫,先在认识上理解了道的情况,(是情况,即是境界,而不是一种新的知识内容,要以本体的观照来对待,而不是客观且具体的知识来认识。
)道的情况不能直接描写,如果没有那种相应的心境,即使描写,亦将视若无睹。
闻中讲庄09︱庄子内七篇的思想脉络

闻中讲庄09︱庄子内七篇的思想脉络感谢闻中先生授权转载闻中引言◎前天晚上,在森林二群讲解庄子《应帝王》的开始,重新回顾了一下庄子内七篇的思想结构,后来,学生刘艳茹整理成了文字,现稍作整理,修正如次,供众人参考,谨此不赘。
> 正文庄子内七篇的思想脉络闻中我们来讲一下这个《内七篇》的思想结构。
诸位应该还记得,整个内七篇,按照张远山先生的讲法,它就是一个生命完成自我、回归自我,同时也是实现自我的过程。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我们再借用庄子的神话思维:由北溟起飞,到南溟结束。
走的是一条弧线形的道路,其实也就是从人间即蓬蒿之间起飞,飞翔于九天之上,再降落到“无何有之乡”,或者“藐姑射之山”,后两者也都是“南溟”的另外一种称谓,这是生命的一种纵向完成与横向回归,最后,藏天下于天下,世界仍然还是同一个世界,而真人已经成就了一颗心灵的大境界。
里面隐含着从不自然到自然、从小我到大我,从无常的命运到能够掌控自己生命的自由,指向了存在界的一种永恒轴心,用《齐物论》里面的话讲,也就是“道枢”,“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就是这么一种大生命之大境界的完成。
而表达在文字里面的线索,就是由《逍遥游》到《应帝王》的创作过程。
最后,真人的生命境界落在浑沌既凿,而归于倏忽迅捷的人类时间,也就是人类的历史。
这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生命的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从文化到造化、再由造化回归文化的两行之路,是一条弧形的生命线索。
【逍遥游】《逍遥游》中,庄子直接解题的是这么一句话:“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然整篇需要我们了解的,则是人生境界之高下,它突破了文化世界的形形色色的“无知”、“小知”与“大知”等不同境界之后的看见与恍悟。
这里面所讲的逍遥,就是自由的境界。
不过,这里的自由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而是指人的自足与无待之心灵境界,前者是文化的,后者是造化的,也就是人们内在生命需要觉悟到的自为自造自主的境界。
《庄子》七篇篇名

《庄子》七篇篇名
《逍遥游》: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倡导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齐物论》:阐述一切事物的平等与和谐,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
《养生主》:讲述养生之道,强调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德充符》:论述德性和充实的意义,倡导修身养性。
《大宗师》:强调智慧和道德的重要性,阐述成为大宗师的境界。
《至乐》:论述人们追求最高境界的快乐与欢乐。
《德充符·外篇》:延伸了《德充符》的观点,探讨德行的实践与应对。
以上是《庄子》七篇的篇名,每篇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思想。
这些篇名准确地概括了庄子哲学的核心观点,给读者提供了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无论是探讨人生的意义,还是强调德行和智慧的重要性,庄子的文章都以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表达方式展示出来,不含任何负面影响的元素。
同时,文章中没有与正文不相符的标题,没有广告信息和侵权争议,也没有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
正文的语句完整,段落连贯,没有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
总而言之,《庄子》七篇的篇名准确地概括了各篇的主题和思想,文章整体流畅,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元素,符合文章应该具备的要求。
《庄子》内七篇析义

《庄子》内七篇析义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的经典著作,其中有七篇文章,即《逍遥游》、《太玄经》、《齐物论》、《养生主》、《道德经》、《周易》和《玉藻》。
这七篇文章析义,旨在唤起人们对哲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逍遥游》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
它告诉人们,不要被社会的规则所束缚,而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探索自由的可能性。
《太玄经》探讨了宇宙的本质,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应该与宇宙和谐共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宇宙。
《齐物论》则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相等的,人类应该摒弃物欲,保持平衡,避免过分拥有或过分放纵。
《养生主》认为,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自然和谐,身心健康,维持身心平衡,以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道德经》提出了“道”的理念,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谦虚、温和、宽容的态度,以及尊重他人的心态,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周易》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有序的,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宇宙的运行规律来预测未来,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
《玉藻》则提出了一种“中庸”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在道德、礼仪、艺术等方面保持中庸
之道,以达到自然的和谐。
《庄子》的七篇文章析义,旨在唤起人们对哲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它们提供了一种指导性的视角,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取智慧,探索生活的真谛。
庄子内七篇语解

莊子內七篇語解逍遙遊首先以小大之辯說出莊子弖目中的大的嚮往。
宋榮子的型態就是超越了世俗人所追求的成就的境界,至於更高的境界是什麼呢?列子所代表的道家人物是更高的境界,(然而所以更高的御風而行之術之如何解釋,應待其孙宙論的理論型態確定之後再作詮釋進路的決定。
)然而此一境界仍有所待,有一種不待的境界是至人、神人、聖人之所為者,才是莊子的最高境界所要肯定的。
得到至人之境界的許由,他對於政治體制中的君位是毫無興趣的。
這是至人境界對政治的態度。
他們倒底有什麼成就,可以連人間世中最高級的地位都不屑一顧呢?莊子便藉著肩吾與連叔的對話把至人的境界說出,並作為至人不肯為天下的道理所在,首先是肩吾聽接輿說到神人的性能,直如神仙之一般,而連叔則說出此類神人的知能是超越世俗中人的眼界的,他們生活的情況更不是世人所能想及的,此處指出神人、至人的知能境況,至於其所言之真義究竟在理論上應以具象認知亦或抽象認知,則應待其孙宙論中的人存有者之性能的觀點解明之後再作說明。
如果得天下對世人而言代表了一種成就上的滿足,則這種滿足對神人而言是無用之物,如果有人執著這種滿足,卻發現別人甚至不屑一顧,則對他的價值觀體系將是重大的打擊。
莊子與惠施對於事物之有用無用之辯,是在消遙遊的境界尚未具體提出它的內容之前,率先說出不同境界弖態者,對於事物之態度是有著截然不同的處理原則的,所以莊子將要講出的最高境界,也將是會有截然不同於世俗之人對一切問題原有的觀點的。
齊物論南郭子綦先表現出一種沒有情況的情況,是一種「吾喪我」的道家功夫,這是莊子型態的體道功夫,與無己、無功、無名,有同樣的趣向,其真義後文將更易顯露。
這種功夫是要達道體道的的進路,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是不能直接進行這種功夫的,必得要先在理性結構中經過理性進路的洗滌功夫,先在認識上理解了道的情況,(是情況,即是境界,而不是一種新的知識內容,要以本體的觀照來對待,而不是客觀且具體的知識來認識。
)道的情況不能直接描寫,如果沒有那種相應的弖境,即使描寫,亦將視若無睹。
诸子百家庄子集解原文与解析

诸子百家庄子集解原文与解析庄子集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集子,收录了庄子数十篇的哲学著作,主要内容包括庄子的思想、生活态度以及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等。
本文将对庄子集的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庄子的思想。
第一篇:“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通过描述北冥的鲲和鹏的形象,借以比喻自由自在的境界。
鲲和鹏代表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存在和能力。
通过鲲和鹏的运动,庄子引出了人们对于自由无拘束状态的向往,表达了逍遥游的理念。
第二篇:“齐物论”原文:大庙坟墓,然后亦为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取吾所欲。
斩刈堙埋,然后亦为之。
是故富贵而无求,贫贱而无诉,气与水同。
其名曰异化。
解析:这一篇是庄子关于“齐物论”的基本论述。
通过描述庙堂富贵和一般的凡俗,并将其归结为“异化”。
庄子认为物与物之间本质上是一体的,无论是高贵还是卑贱都是各自的表象,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差别。
这里,庄子展示了他的主张,即“万物齐一”的思想。
第三篇:“养生主”原文:帝喾不死,桀不治,天下困殚。
秋水共长天一色,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老域亟捷,昏沴亟廪,溪田怀戊,尸杨怀庚,班马怀乙。
问久者曰:丘文也有蓝缕乎?答曰:有。
问久者曰:子何恶乎有纨扇之翳?答曰:羿之难也。
解析:这一篇通过描述帝喾和桀的命运,以及秋水、壮士、老域等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庄子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之路无论是富贵与贫贱,最终都会迎来死亡。
因此,生命应该珍惜,活在当下,不追求虚幻无常的富贵。
第四篇:“养生主”原文:天地一生,万物齐备,饮食赡养,起居有纪,可以无疾病物伤。
内外瑜之以利害,昭昭乎其不可忍也者,其如人之昭昭乎!父母劳之,妻子劳之,奔走屠门之下,不出三年而得病物者,其在口食心思之间乎!人之有疾病物者,非天然之道也,失纪纲之行者也。
庄子集解原文与解析

庄子集解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被整理成庄子集后一直影响着后世。
《庄子集》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有深奥的原文,也有需要解析的内容。
本文将对《庄子集》中的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一、内圣外王篇内圣外王篇是《庄子集》中的第一篇,主要讨论的是修身养性与治国理政的关系。
其中有一段原文如下:圣人之道,曰全性、曰明心、曰修身、曰齐家、曰治国、曰平天下。
这段原文中,庄子提出了圣人的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
解析这段原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全性:庄子认为圣人应该充分发展和展现自身的天性,实现“全性”的境界。
2. 明心:明心即明白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道的领悟和修养。
3. 修身:庄子强调修身养性,通过修炼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和完善。
4. 齐家:齐家是指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关系,使每个人能够安居乐业。
5. 治国:治国即指圣人在担任国家领导者时,要善于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6. 平天下:庄子认为圣人应该能够实现天下万物的平衡与和谐,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安宁和幸福。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明白圣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治理国家的原则。
二、人间世篇人间世篇是《庄子集》中的第二篇,主要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生的意义。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这段原文意味深长,从中我们可以解析出以下几点:1. 人生短暂:庄子通过比喻,表达了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的观点,强调人生的瞬息即逝。
2. 人与天地关系: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是天地之间的一份子,与自然世界相互关联。
3. 人生的意义:庄子提出了人生的虚无主义观点,认为一切都是虚幻和无常的,人生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人间世观,明白人生的短暂和虚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三、养生主篇养生主篇是《庄子集》中的第三篇,主要讨论的是养生和追求长生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内七篇心解[精华]《庄子》内七篇心解序言读庄子,最容易为庄子的表达形式所迷惑,其文字汪洋恣肆,意境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高迈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但对于庄子所表达的思想,则人感觉“身临大海,望洋兴叹”,又如“深入宝山,空手而归”,往往不得要领。
其实庄子表达的思想正是最日常、最生活化的哲理。
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道在蝼蚁,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
庄子所主张的“道”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道不离于日常生活。
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
自然地生活,自然地做事,运水搬柴,着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如果说《论语》是积极入世的政治哲学,那么《庄子》则是心灵超脱的生命哲学。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讲的则是“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道理。
儒家讲的是“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其理想是“甘为天子臣,敢为帝王师”,而道家却立志“不作帝王师,不为肉食谋”,其理想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国学大师南怀瑾评议儒道两家的差异时说:“儒家是讲入世的,勇猛精进,百折不挠,它的精义是'工作’;道家在出世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它的精义是'生活’。
”庄子所讲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表达的正是一种心灵的境界。
庄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帝王(应帝王):虽然在现实生活,他可能是一个漆园小吏,可以是一个平头老百姓,但在他的内心,他可以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他可以超越生死,超越古今,超越万物,达到心灵的完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他可能穷困潦倒,他可能形体残缺,但在他的内心,他可以顺应自然,可以虚己无心,可以做到“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透过庄子的表面上看起来超脱、冷酷的言辞,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对人生、生命、心灵的眷念和爱护。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
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以贯之。
庄子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思想。
庄子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在庄子笔下,我们看到他如何梦见蝴蝶、欣赏鱼乐、曳尾于涂、嘲讽权贵。
他描写平凡人的不凡,如庖丁解牛、痀偻丈人承蜩、大马捶钩之绝技、梓庆鬼斧神工、轮扁得心应手等等。
任何一样小技艺,只要长期专注去做,心无旁骛而乐此不疲,最后皆可登至化境,如有神助。
这就是“道以艺载,技进于道”,庄子所追求的道实际上就是与真实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一门生存艺术。
“人相忘乎道术”,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道,人应该在道术中生活。
其实道也正是人的本性,只有道才能真正地给你带来快乐,带来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快乐。
人生于道,正如鱼生于水。
当鱼在深水中时,鱼就忘记了水的存在、也就忘记了自己。
这个时候鱼和水是一体的,这个时候鱼是最快乐的。
当人合乎道的时候,人也忘记了道,也忘记了自己。
这个时候人才是最快乐的。
正如庄子所说:当鞋子合适的时候,脚被忘却了。
庄子表面上看起来是个超凡脱俗的不食五谷杂粮的人,而实际上庄子是一个入世颇深的深诣处世之道的人。
庄子绝顶聪明,对于现实有深刻尖锐的穿透力。
但庄子的这种“看透”不是“看破”,庄子的哲学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是消极避世的隐士,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更不是幻想乌托邦的自语者。
庄子的看透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也是为了更高的追求。
人生看透但不看破,事情看破了,就会不想做事了,人情看破,就会不想做人了;而看透则是刚刚好,事情看透,就会明白如何处世,人情看透,就会明白该如何处人。
所以,庄子要求我们放弃对物欲和名利的沉醉和争斗。
庄子对于人间的斗争总是以批评嘲讽的语气,指出其中的执着、盲点与愚昧。
人们常常为了外在名利的价值,而放弃了内在心灵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
人们所向往的富贵功名以及浮华享乐,无不让人付出人性遗忘或心灵遗弃的惨重代价。
所以,庄子告诉我们对待名利、生死要做到“虚己无心”,意思是你可以活着,你也可以拥有名和利,但只要你心里面不藏着名和利,不悦生恶死,不要被名利生死束缚住,顺应自然而为,方能解脱心灵。
庄子倾心于精神的自由,求诸于个人心灵的安宁。
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建筑物越建越高,但我们的境界却越来越低;高速路越修越宽,但我们的思路却越走越窄; 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食物,但营养状况却难以平衡; 我们能够运用的医疗手段越来越多,但健康标准变得越来越没准儿;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但道德水准却未见突飞猛进;我们的开销越来越大,但快乐的获得越来越不易;我们的财富在成倍地增长,但自身的价值却越来越模糊;我们的住宅越来越大,家却变得越来越小;我们拥有的知识越来越多,但判断力却越来越弱;我们已经征服了宇宙外层空间,但却好象遗忘了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于今天的世界,庄子的思想可以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有一份清醒的作用。
在庄子的思想世界里,没有僵硬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接近庄子,你会感到释然,感到无忧无虑,感到自由自在。
在一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闻一多先生说得好:“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
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是思想那是文字了,也许甚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
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加倍的愉快,乐不可支。
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庄子》是我们心灵的家园。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有“半部《庄子》慰天下”。
“慰”说的是抚慰心灵,其意锲合《庄子》主旨,自不待言。
我所说的“半部”指的就是庄子的内七篇。
从形式上看,庄子的内七篇是相当整齐的。
内七篇中的每一篇的篇名都是三个字,而且和外杂篇只是草率地按照篇首的文字来起名不同,它们的名字都是对于该篇大意的概括。
从内容上看,内七篇明显地是围绕着一个的主题有次序地展开,这个主题就是心灵的超越。
其原因正是因为内七篇是庄子本人所著,而外杂篇是出自庄子的后学,所以内七篇才会如此完整完美。
清代的屈复作《南华通》,于内七篇的结构也有这样的看法:“此七篇,所谓内篇者也,是庄子所手订也。
《逍遥游》者,言其志也。
《齐物论》者,知之明。
《养生主》者,行之力。
《人间世》则处世之方。
《德充符》则自修之实。
《大宗师》者,内圣之极功。
《应帝王》者,外王之能事也。
所谓部如一篇,增之损之而不能,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本书执同样观点,按照内七篇的顺序分别讲述庄子的理想之道、修为之道、养生之道、处世之道、心灵之道、天人之道和无为之道。
理想之道讲如何看待人生。
修为之道讲如何与人相处。
养生之道讲如何看待生命。
处世之道讲如何与世相处。
心灵之道讲如何解脱痛苦。
天人之道讲如何获得快乐。
无为之道讲如何改变世界。
理想之道—如何看待人生《逍遥游》心解《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庄子思想的第一个重要观念。
庄子在这篇文章中编织许多超越人类知识上所能想象的自然和生活意境,引导人们打开心胸,丰富眼界,引发人们对更高明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同时,说出人类因知识上的限制,才会自限于小知之境而不自觉。
逍遥是一种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开篇就讲鲲鹏的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重天之云。
”——这种庞然大物给人带来一种震撼的感觉、让人眼目一新,惊讶原来天地之间还有这么一种动物,也算是神物了。
鲲鹏这种既是鱼、又是鸟的动物,每年要从南海迁徙到北海,每次迁徙先“水击三千里”,然后再“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我们看天都要抬头向上仰望,感慨“天之苍苍”,而鲲鹏呢,“其视下也,亦若则已矣”,就是说向下俯视天地,然后说不过如此嘛,这是何等的气势。
在理解庄子讲这个故事的思想之前,我们先要理解庄子为什么用这种比喻的形式表达思想。
其实,世界上最深奥的道理,就如同人最真挚的感情一般,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无论是何种语言,都无法完全表达。
比方如何表达哭,惟有自己哭了才知道,正是这个道理。
然而也有最精明的人,无法表达的事物,能够转个弯表达出来,即用比喻的方法来表达。
因此世界上最高深的大宗教家就擅长运用比喻,释迦牟尼佛最擅长运用比喻,比如用莲花的比喻之类;耶稣也善于运用比喻;庄子也同样时常运用比喻。
由于有时候不用比喻无法将道理讲清楚。
运用比喻就注重夸张,要将道理讲到极至,才可以真正地感动心灵。
本篇伊始,庄子就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要有这种气势才有感动人心的效果。
因此我们不要由于这种极至的表达方式,而觉得庄子讲的道理大过玄乎,与我们日常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相反庄子说的道理正和你的生命、人的心灵息息相关,和你怎样处世、怎样修身,和所有的人紧密相连。
其实庄子用鲲鹏的比喻就是要说明人和人之间在境界上的差别非常大。
人和人之间物质生活上可以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心灵的境界上却存在着巨大差异。
农民和帝王差别大吧,刘邦、朱元彰都是农民出身,却做了开国君主,他们从小的玩伴呢,生活条件、物质条件都差不多,最后的成就却差别很大。
这有点像赵本山《卖拐》中的经典台词,“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差别怎么这么大呢?”秦朝末年,有一个人叫做陈胜,字涉,从小家境贫寒,为人耕地。
一天,陈胜休息,在田埂上歇息,自怨自艾了很久,对着自己的同伴说:“如果以后发达了,互相都不能忘记啊~”大家都笑了说:“为人家做工的人,怎么可能发达呢,”陈胜不禁感叹到:“呜呼~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这和庄子所说的大境界是一样的。
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这种境界、这种志向。
如同人们嘲笑陈涉一般,蝉以及斑鸠也嘲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想飞就能够一下子飞起来,遇到榆树、枋树就停歇在上面;偶尔力气不够、无法飞到,落到地面就可以了。
何苦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千里迢迢的南海去呢,” 庄子说,这两只小虫鸟又懂得什么呢,从本篇主旨来看,庄子如此夸张描述鲲鹏,就是要给人一种志向,展示一种理想的境界。
你也可以像鲲鹏一样,从仰望天地到俯视天地这种角度的转变。
这种转变并不是说你形体上发胖一些或者坐上飞机上往下看,就能转变的。
这种转变更多的是一种境界上的不同,同样在人世间,大家生活的不一样,大家可能物质条件一样,但精神上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这种物质条件,一般人整天愁眉苦脸的,但颜回过得美滋滋的。
这种区别,在庄子看来就是境界的不一样。
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