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思]
文秘知识-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 精品

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摘要:《庄子?养生主》以“知无涯”接续《齐物论》,突显生命的主题,提出保养生命的纲要。
庄子对生命的理解包含生命与社会、形与心、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几个层次。
在《养生主》中,“庖丁解牛”阐述了处世即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人间世》的主题。
“右师一足”和“泽雉”两段探讨了形与心的关系问题,这是《德充符》的主题。
“老聃之死”和“薪尽火传”则探讨了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这是《大宗师》的主题。
《养生主》篇幅虽短,却上接《齐物论》并依次涵摄了《人间世》、《德充符》和《大宗师》各篇的主题。
关键词:《庄子》;养生;齐物;大化流行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3-0083-005《养生主》是《庄子》内七篇中最为短小的一篇,也常被看作思想最为单纯的一篇,但是,从古至今,对该篇的解读仍有很多歧见和未解的难题。
“养生主”标题之义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为“养生――主”,意为养生之要。
陆德明《经典释文》讲:“养生主,养生以此为主也。
”406另一种解为“养――生主”,意为保养生命之主。
陆西星讲:“养生主,养其所以主吾生者也。
”407生命之主或解为心、性,或解为神。
如释德清讲:“此篇教人养性全生,以性乃生之主也。
”62释性通讲:“心不能不应物,特不为物所伤便是养也。
”407陆树芝讲:“生者,形也;王者,神也;神者,形之所恃以立也。
”409体现了在生命之形心或形神关系中以心、性或神为主的观点。
(1)历代学者也注意到该篇与前一篇《齐物论》和后一篇《人间世》的关系,可以说该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王讲:“夫齐物者必无我,无我者必无生,无生所以为养生之主,而生之所以存。
此庄子作《养生主》之篇而次之于《齐物》也。
”406释德清讲:“能养性复真,所以为真人,故后《人间世》即言真人无心而游世。
”68成玄英《庄子序》则梳理出《庄子》内篇前后相继的逻辑关系:“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第一篇: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一代始皇帝嬴政,骁勇善战,其统一六国、“车同轨”等壮举为后人所称赞。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千古一帝”,在“长生不老”的诱惑面前却甘愿一次次地被糊弄,他多次花重金派船队远航寻找不老之术,尽管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或不知所踪。
古代皇帝如此,现代新人亦如此。
上年有段时间,绿豆身价暴涨,原因居然是有许多养生专家通过电视节目、报纸专栏等频繁透露绿豆可治百病,利于养生,绿豆便一时成为人们眼中的“补品”。
看来,从古到今,人们对“万寿无疆”都心存向往,然而,恰恰是无尽的欲望会使人深陷痛苦,超然的心态则会令人感到幸福,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妙。
《庄子》的内篇之一《养生主》用四个小节,三个故事为世人道出养生的“秘诀”。
文章短则短矣,意却犹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这句话使我感到很困惑。
自小便被灌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学到老,活到老”这样的学习观念的我,不免对庄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有害身心的”这样的观点产生质疑。
但是,经深入思考之后,便发现庄子的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而且并没有驳倒自己一贯的学习理念。
想想,如今大多数的人都是因名利的需要而学习,为考试、为文凭、为工作、为成名等,多不胜数,而真正为了充实自己而吸取知识的可谓凤毛麟角。
当你拼命吸取的知识量却不足以达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名利心的时候,无尽的欲望便会让你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影响了你的身心健康。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因而懂得何处下刀,宰牛时自然“游刃有余”。
牛的机理是复杂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复杂多变呢?只是,生活和牛一样,有着各自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能透解、领悟生活的道理,摸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从而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养生主》中的最后一节。
养生主第三部分带给我们的启示

养生主第三部分带给我们的启示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
<<养生主>>这篇文章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来”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这篇文章似乎就是说养”生”的了.的确这篇文章的前部分是讲养”生”之道的,但是我想这”生”的含义不止是和死相对的,它还包括死.这篇文章共有七段,主体部分由庖丁、右师、泽雉、秦失四个寓言故事组成。
由生讲到死.先来看看养生: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首先要忘却功利名声,甚至知识.而要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可谓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事了. 其次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这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之事中得以体现.解牛时要避其骨,就其虚方能游刃有余,使牛得以全解.这正如生活中我们要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道理一样.摆脱了这些事的纠缠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贴近人的自然本性.这第三就要讲到自由了.”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自由是一切生物的天性.一切违背天性的人和事对于”生”来说都是不利的.这一点在<<庄子>>的整体哲学思想中占据很大的分量.庄子的思想和孔子是不同的,庄子讲求的是生,而不在于”为”.孔子恰恰相反,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生活困苦,但用功于”为”,这得到孔子的极大赞赏.这差异源于孔庄的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的差别.孔子认为”生”就是为着人的伟大、道德的庄严崇高美。
而庄子认为”生”是顺应自然的结果.这样庄子的:养生”就不仅仅是”生”了,死也是自然的结果.所以庄子的养生并不排斥死.他认为死和生并无本质的区别, 死和生只是自然的两种形式”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思

千个 读者就有一 千个哈姆雷
特” ,读者与研 究者阅读 与研 究的兴
趣各有偏好。同时,著作内部各篇 目 之间的主 旨陶思倾向 、 艺术创作质量
也难免存在高下之分 ,由此造成 篇 研 究成 果在 数量 与质 量上 的参差 不
‘ ’ 无为 ,才合乎生命的本质要求 ,这 也是社 会有 序而 自由的有 力保 证 。 ” (基 于这种 社 会 认 知与 创 作背 景 , 3 )
师》 的真 人观及 《 帝王》 的政 治 应 观 ,因为 它们暗合当时 的社会 需求 , 在每 一个时代也都能起到积极能动 的 作用 。唯独 《 养生主》 一篇,或许它
庄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 争霸 “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
篇章分析还是 专著研究 ,其丰富的研 究成 果中也 隐藏 着一些遗 憾—— 《 庄
《 子》 的研究者都基本 认可 “ 庄 对精 神 自由的追求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 主线 。 4这也是 笔者 赞 同的事 实。 ”( ) 但是 , 笔者认为也正是这种认识使得
非学识渊博 者不能企及 。在 《 子》 庄 内七篇中,除 《 养生主》 之外 ,我们
都能鲜明地感受到庄子文章 “ 汪洋辟
作 家 作 品
( ・ ( 庄手 乔生主 》研 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恩
e俅 堂琳
文学作品的建构在形象 思维中必
定隐含着创作者 内在的逻辑运思。以 此为出发点进 行文学作品研究 ,我们 对其所作的阐释才具有最基本 的合乎 现实的价值意义 。基于此 ,当我们对 《 子 这部文学著作 的研究现象进 庄 》
行结构性反思时 ,不难发现 , 无论是
生主 研究的淡化至少应该引起我们 》 深刻的反思。笔者将 以 《 庄子》 内七
庄子中的养生主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养生主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誉为道家哲学的代表之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讨论了养生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解析庄子著作中的相关原文,以了解他对于养生的主张。
首先,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生命和知识的理解。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的广度却是无限的。
因此,他认为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追寻更广阔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养生水平。
其次,庄子提到“若要无舜、无禹之事,便无足称者矣。
”这句话中的舜和禹是中国古代的圣人,被认为是伟大的政治家和管理者。
庄子认为,如果人们想要达到舜和禹那样的境界,就必须做到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不去刻意追求名利,而是要追寻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标。
庄子还提到了“飞龙在天,鳞爪飞扬;麟凤集于毫末,非吾之所及也。
”通过这句话,他告诫人们不要贪图虚名和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
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养生。
庄子同时强调了养生的具体实践方法。
他说:“逍遥游是养生之道。
”这句话中的逍遥游是庄子提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修身方法。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标。
总而言之,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养生的主张。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知识的广度,放下功利心,远离名利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并通过逍遥游的方式来实现养生的目标。
这些观念在庄子的时代就已经被提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养生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以上是对庄子中的养生主原文的解析和说明。
通过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养生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获得身心健康的幸福。
养生主

第三篇养生主---庄子讲记的,我个人认为,等于是一篇文章,等于《论语》二十篇是连贯的一样。
内七篇所讲的程序,分七个联合体。
第一篇《逍遥游》,讲人如何升华而得到解脱;第二篇《齐物论》,解脱以后才能谈齐物,才能使身心内外达到形而上的绝对的“齐一”之道;齐物以后才可以养生,然后第三篇讲《养生主》,人的生命,怎样在现实环境中,使人生很自然,很洒脱,很自在地为人处世。
这里面的道理,庄子在后面提出了三个故事来比喻。
先了解《养生主》这个题目。
我们对于生命活着,如何少故里很好、很自然、很幸福,这是主要的课题。
我经常跟外国同学讨论,把自己的文化吹高一点,我说西方文化医学只讲卫生,是消极的,卫生是防御性、抵抗性的;中国文化讲养生,是积极的,没有病先养着,首先把生命养好。
可惜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活着不晓得养生,自己尽量在消耗,往死亡路上走,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上讲过的一句话:“不亡己待尽”。
要想活六是真活着,不等死,就要懂得养生,这就是《养生主》的道理。
大家打坐,修道,学佛,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以庄子的观念讲,不过是养生而已。
立场不同,解释名词就不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生有涯而知无涯《养生主》前两句话指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说: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学问知识是无穷尽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多危险呀!你看,真好!不要联考,也不要念书,我要求同学写日记,同学就说:老师你不要骂我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下面两句你忘记了?我一点也没有忘记,以有限的生命跟着无穷尽的知识去追,太危险了!记得抗战时,在大后方,碰到一位老年朋友,问他身体好不好?他说很好,因为我很讲卫生,第一就是不看报,他说看到报纸,又气又伤心又烦恼。
所以,无知无识是幸福,这个是养生的道理。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精选11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养生主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篇1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
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
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
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
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著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
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
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文中,庄子还表达了对儒家道德的轻视,从其对于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
他认为人的生死皆是天命,无需拒绝,极为潇洒大度。
这种顺应,近乎乐观,对人心境的开阔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我觉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规范,毕竟千年的积累也是精华。
只是结合了庄子的思想更能发展人自身的修养,不是么?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篇2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义地觉得,会不会是这样的意思呢--为善嘛,千万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地步,而为恶嘛,也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计后果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境地。
《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

《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提要:第二节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这是一个为众人所知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里却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地产e网《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提倡养生之道,均衡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精神,关注生命本身,希望合理的养生之道可以赋予他们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让生活变得充满生机,生命变得充盈。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就告诉了我们养生之道的精髓,就是要遵循中正自然之路,顺应自然天性,安时处顺。
他所论及的养生超越了养生的一般养其形的层次,揭示了养生的真性,即护养生之主精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我们如今还经常听到的名言,曾经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知识的无穷无尽,一个人不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掌握的,应当不断进取。
现在我才明白,这不是庄子的本意,他想说明的是,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涯随无涯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会使人陷入困顿,这是不符合养生之道,在无涯的知识海洋中,我们应该放任心灵,不必追求在书中得到什么,更不必在意自己所懂得的究竟能换来什么。
我们要做的,只是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跟着心灵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缘督以为经”是养生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节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这是一个为众人所知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里却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
以庖丁分解牛体来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自然”,“依乎天理”,。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庖丁解牛用的不是手中的刀,而是用他的神。
在他看来,解牛已经不是一种赖以生存的工作,而是能让他感到心满意足,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的事。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句话很形象的写出了一种处世之道,这个社会,有太多的法则和太多的潜规则,复杂得如同牛的筋骨,要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生存,要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就要懂得生存之道,生活的艺术,处理世事顺着自然的纹理,面对纷繁的世事就能泰然处之,游刃有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
反思]
文学作品的建构在形象思维中必定隐含着创作者内在的逻辑运思。
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文学作品研究,我们对其所作的阐释才具有最基本的合乎现实的价值意义。
基于此,当我们对《庄子》这部文学著作的研究现象进行结构性反思时,不难发现,无论是篇章分析还是专著研究,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中也隐藏着一些遗憾——《庄子·养生主》即是一个例证。
仅以《庄子》内七篇中其它篇目的研究作比,近二十年关于《养生主》篇章分析(含考据、析疑、养生、庄子后学等研究内容)的论文比例相对较少。
同时,在关于《庄子》的专著研究中,除《逍遥游》、《齐物论》外,对于《养生主》这一篇目的提及频率也相对较低。
这是《庄子》内七篇研究中一个值得反思的研究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与研究者阅读与研究的兴趣各有偏好。
同时,著作内部各篇目之间的主旨构思倾向、艺术创作质量也难免存在高下之分,由此造成单篇研究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或在研究专著中单篇出现频率有高低之别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作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堪称杰作的经典文学著作,《庄子》数年以来不断被各领域重读、阐释,其中对《养生主》研究
的淡化至少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笔者将以《庄子》内七篇为经纬谈谈对《庄子·养生主》结构性研究现象的一点认识,以供商榷。
庄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⑴,社会现实导致周王朝天下一统的和谐局面被打破。
其间, __的贪婪与入世者的贪欲直接引起了社会人生价值观的混乱——以道德礼乐为核心的世风变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__的现象不仅没有缓解这种状况,反而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造成了害人害己的恶性循环。
庄子由此认识到“自保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价值位移的根本还是起源于人们的认识。
”⑵由此,“他从生命价值意义入手,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只有把握‘本性’而‘无为’,才合乎生命的本质要求,这也是社会有序而自由的有力保证。
”⑶基于这种社会认知与创作背景,《庄子》的研究者都基本认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
”⑷这也是笔者赞同的事实。
但是,笔者认为也正是这种认识使得研究者在《庄子》内七篇的研究中,更多地基于对社会现实、政治现状、价值观的反思,倾向于关注《逍遥游》的自由观、《齐物论》的平等观,因为它们是庄子哲学的核心体现;也倾向于关注《人间世》的社会观、《德充符》的道德观、《大宗师》的真人观及《应帝王》的政治观,因为它们暗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在每一个时代也都能起到积极能动的作用。
唯独《养生主》一篇,或许它对社会本体建构的直接意义相对较小,故,研究者的关
注程度相对较少,而关注的角度也仅限于写作分析、养生指导及意义辨析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发现《养生主》在写作特色方面与《庄子》整体风格存在着某种偏离。
众所周知,楚地特有的文化色彩赋予庄子以审美的思辨性,“在他的作品中奇特的想象、纵恣的情感、诡异的故事,让人进入一个梦的境界,亘古未有的精神世界。
”⑸庄子以其特有的体悟方式,在带有神性的隐喻中叙述着他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认识,以至于人们认为《庄子》非学识渊博者不能企及。
在《庄子》内七篇中,除《养生主》之外,我们都能鲜明地感受到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⑹的特色。
而《养生主》体制偏小,庄子虽然同样运用了“三言”交错的叙述模式,也杂以对偶、排比、比喻等叙述手法,但是与《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等篇目相比,总体风格相对简洁而朴实,不存在字词、意象等方面的理解难度。
这也是研究者不用费力研究的原因。
然而,“文章的建构与写作运思紧密相连,文章模式的演变和形成受思维形态的制约”⑺。
以创作主体为切入点审视文学著作,其整体结构自有其或显或隐的内在运思轨迹。
《庄子》内七篇的构成逻辑也自有其成因。
“一般认为,《庄子》内七篇中,《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是它的核心文本。
”⑻它们描绘了一个基于一切人、物平
等之上,“无所待”理想状态——天人合一。
这是庄子自由、平等思想观的集中体现,是其对世界的一种理想化的总体认识,也是人类获得精神自由的出发点。
以此为起点,《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分别从生命、社会、道德、文化、政治等方面展开论述,走向指导一般生活的现实描绘。
在《庄子》哲学体系从形而上至形而下的现实阐释中,《养生主》居内七篇之三,重点讨论对生命的认识。
笔者认为,庄子如此排列并展开内七篇的创作显然不是率性而为,在春秋战国草菅人命的社会现实中,对生命,也即是对人的正确认知是一种尊重生命、尊重人生的暗示,也是最贴近人生实际,进而走向理想人生的起点。
这恰恰应该是《庄子》内七篇结构的精当之处。
在“人”的认识问题上,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人论思想,在《逍遥游》和《齐物论》中,他既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又肯定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强大。
在世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缮性》)的时代,在庄子看来,失去生命本真意义的人生无法导向自由的人生。
所以,“安命”,即正确认知生命的价值意义应当是《庄子》内七篇中为实现自由理想而首要解决的困惑。
显然,这一释疑的重任是由《养生主》承担的。
再次细读《养生主》,不难发现,在清晰的结构与简洁的表述中,庄子承接《逍遥游》的未尽意旨,暗喻了人生的现实困境以及走出这些困境的方法。
“生”与“死”乃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两大现实处境。
在《养生主》中,庄子利用“庖丁解牛”、“右师一足”、“泽稚畜笼”三个寓言和“秦失吊丧”一个重言以隐喻的手法勾勒出世人所遭遇的“生”与“死”的多重困境。
“庖丁解牛”通过屠夫手中的“刀”需要避开的牛体结构的种种障碍,暗喻了社会人生复杂而险恶的处境。
“右师一足”借军师之口道出了人生所遭遇的看似是肉体的残缺,实为精神所遭遇的一种困境。
而“泽稚畜笼”勾勒出欲望带来的另一种精神困境,面对“王”之诱惑,是甘于清贫还是祈望安逸,不也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吗?“秦失吊丧”刻画的则是面对死亡的纠葛。
这四个故事全面呈现了现实中“生”之窘迫与“死”之留恋。
在庄子看来,如果能超越种种“生”与“死”的羁绊,拥有自由、和谐人生的人才能最终走向逍遥之境。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