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养生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提出论点,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此段分为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不应当怎么样。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以有限的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

从表面的意思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人的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但是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总好过无知,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就好象今天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恐怕没有人会愿意像远古那样衣不遮体饥寒交迫。可是存在一个问题,可能很难有人能回答,是古人快乐还是今人快乐。

庄子真的是要人们无知,变成傻子吗?显然不是,庄子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论,如果真是从肤浅的角度上去认识这句话,那就显得自我矛盾了。所以,其实庄子主张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知”,他所追求的是大智慧,反对小聪明,反对投机取巧的聪明,反对追逐名利的智慧。

下半部分,应当怎么样。庄子认为:“缘督以为经”,顺从自然之中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善事并一定能得到好的名声,做恶事也并不一定受到惩罚。这里庄子有了一个限制词“近”,他所要表达的是做恶事虽然有些时候没有受到惩罚,但是长远宏观来看终究是不好的,他还是主张“善”,但是他所主张的善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不

是为“名”而“善”。一方面,如果是为了求名声而为善,那么终究是要令人失望的。一方面,庄子又认为为善终究是好的,只是可能不被人们察觉。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讨论善恶的问题,而是从这个问题中反应得出,应当顺从自然之中道,忘却感情,不为外物所滞。食物不过是填饱肚子,衣服不过是遮羞耻避寒暑。人是物质的,首先肯定是满足这种物质性,而当这种最根本的东西变成为“欲望”的时候,人们的痛苦就产生了,因为一旦欲望的产生,人哪怕是取得再大的成就,始终是不会满足的,心智始终是有限的,这样无边无际的的追逐,人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于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开始不择手段,哪怕有再多的食物始终有人饥饿。因此,庄子讨厌追名逐利的智巧。他主张的是一种对于自然本质的认知,而这种对自然本质的认知往往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与其费唇舌还是让人难以理解,不如否认“认知”,好比对待流氓,与其给他大道理,不如给他几个拳头。

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一段也分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主要是从正面来论证为什么庖丁解牛能解好。文中说了,庖丁在三年前所见的是“全牛”,三年之后所见“非全牛”,现在则是“神遇不以目视”。这是一个认知逐渐提高的过程,从表面而肤浅的认识事物到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解牛的本质是什么呢?庖丁解释:“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依照牛体的自然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骼间大的空处,顺着牛的的天然结构去解剖。

下半部分,从反面论证,那些不遵从自然规律是怎么样的呢?“良

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良庖”是用刀割肉,“族庖”是用刀砍骨头,当然了这样做显然是劳民伤财,况且效果不佳。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为什么?他是以“无厚入有间”,用薄的刀插入有间隙的骨骼,那么刀的回旋与运转自然有余地。

最后一段列举了两个例子论证。

第一个说的是右师这个人天生只有一只脚。庄子到底想通过这个例子来表达什么呢?这里有当时的背景,右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只有一只脚干了什么事,我们并不知道,因此,尚需要查阅资料。

第二的一个例子是说“稚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东西,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形容生活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它却不愿被关在笼子里“丰衣足食”。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很多方面理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直接的是,过了几千年的今天,科学上已经证实了,人类不应该过多的干涉自然,否则适得其反。再比如教育,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良好成长,或是娇宠,或是让孩子承受很的压力,结果是事与愿违。再如,一些人表面上为了别人好,但实际上却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不是以广阔的心胸给别人最大的谅解,而是处处束缚,却还冠以“为你好”的名声,因此,非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等等事例,不可盛举。

老子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庄子的生死观。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不应当因为自然的生死而悲伤,从侧面论证人的行为应当合乎

自然。文章举例说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三声就走了。老子的弟子就觉得奇怪,就问秦失,你是不是老师的朋友,然后秦失就说一番极富哲理性的话。这里其实庄子是借秦失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庄子的这种理论,给人的感觉是确有哲理性,而同时又觉得庄子其人冷酷无情。庄子真的是冷酷无情吗?不是,庄子其实还是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如果真的是无情,那么秦失也就不用去吊丧了,死了就死了嘛。秦失大哭三声,这里写的是一种礼仪上的需要吗?不是。道家讲求的本质,而非外在,在这点上与儒家是有矛盾的,所以作为老子朋友的秦失就不可能注重礼仪,他是真的悲伤,发自内心的,而作为超凡脱俗的人是不会受滞于外物,他们做事合乎自然。

庄子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悲伤是因为人们忘记了人是秉承自然而生,想逃离自然的法则。人希望长生不老,执着于物的贪恋,所以就产生了悲伤。而如果人们遵从自然,合乎自然,那么就会把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人不过是以自然物的形式存在,人们也就不会因为这种物质形态的转变而悲伤。就像当人还处于孩童时期的时候,混沌纯真,身无牵挂,不累于功名利禄,所以并没有什么烦恼。而当一天天的在社会中成长,渐渐的收获了名利,而却又累于名利,患得患失。身体不过需要一个狭小的空间却希望得到天下,食物不过填饱肚子却无端的加上修饰。因此,当明白了自然所赋予的天性,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就没有了哀伤和欢乐。

指穷于为蕲,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脂薪的燃烧是有尽的,而火种的传递是无限的。

最后一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所有的篇幅都是讲的遵从自然,而仅仅这一句话说的运用自然。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论证遵从自然,而仅仅是一句话来说运用。因为庄子认为运用即是更好的遵从,更深刻的对自然的认识,与其说是运用不如说是遵从。比如庖丁解牛,“所见全牛”是表面肤浅外在的要将牛解开;“非全牛”是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看到的是牛的骨骼经脉;“神遇不以目视”的时候则就更上一层楼,抛弃了物质形态的偏见,仅仅是“以无厚入有间”。只有承认了水往地处流才有了水泵的发明;只有承认了重力的存在才有了航天飞机。运用自然不是跟自然较劲,否则就只能图悲伤而已。

对于这篇文章,实际上他所论述的真理跟马克思哲学,佛家思想等有相通的地方,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并不一定是非要读庄子才有庄子的思想,也不是只有读马克思哲学才知道实事求是。不管是以那种方式的语言出现,是小说还是论文,是汉语还是英语,最终都是为了认识自然以致运用自然,书籍不过是作为一种让人们认识深刻的工具,最终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人们自己。天下一理,洞明既是学问!

读庄子《养生主》之浅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