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
对庄子养生之道的看法

对庄子养生之道的看法
庄子是我国古代文化名人之一,他所提出的养生之道也是受到广泛
的关注和学习。
庄子的养生之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心境平静
庄子认为,心情平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他认为,人的身体
和精神是相互联系的,精神压力过大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
他主张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心境平静,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2.注重放松身心
庄子的养生之道也强调了身心放松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身体需要
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才能够真正健康。
因此,他建议人们在平时生
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疲劳和紧张。
3.保持适度的运动
庄子的养生之道不仅仅是注重内心的调节,还包括了对身体的锻炼。
他认为,适度的运动对身体的健康非常有益,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身体的代谢,同时也可以提高心情的愉悦感。
4.饮食要清淡
庄子在养生方面也对饮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主张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腻、辛辣的食物。
这样可以避免对身体产生过多的
负担,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身体健康。
5.保持良好的心态
庄子的养生之道主张人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
的挑战和困难。
他认为,身体和心情是相互影响的,只有保持良好的
心态,才能真正健康。
总之,庄子的养生之道注重内外兼修,主张平和、自然、协调的生活
方式,强调调整心态、掌握身体的自主功能,让身体和心灵得到完美
的平衡,真正达到长期的健康和幸福。
从《养生主》看庄子的生命哲学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1从《养生主》看庄子的生命哲学熊启明【摘要】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生命这一话题,备受诸先贤关乎。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之中,其关于生命 之探讨,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其《养生主》一文中,庄子阐扬了在现实世界中,个体生命应如 何达到“齐万物”和“齐生死”之二境的独到见解,即应秉持中道,依乎天理,养心养性,还应认识到生 命的本质在于精神而非形体。
正所谓生为一时机,死为一顺化,只有看透此处,方能理解庄子“鼓盆而 歌”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庄子生命哲学养生在中国哲学史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之思想,向来 以其超脱不俗的气度和玄妙机敏的思辨而备受推崇。
而其 中,庄子对于生死问题所阐发的思考甚是丰富,亦带有其 特色的“逍遥”风骨,其中的《养生主》一篇蕴含着庄子 对生命本质的几点独特理解。
_、秉持“缘督”的中道论庄子笔下“养生主”三字,与平日所言的增强体质之 养生法,是大不同的。
其所谓“养生”,可以理解为“养 神”或“养性”。
《养生主》一文便旨在阐明庄子特有的 “养生”方式。
于庄子而言,生命的本质,及其与外界多种 关系的理解,是《养生主》重点所在。
在此文开篇,庄子 便指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 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1]庄子首先看到了生命的有限性这一特点,进而认识到 了个体生命活动的有限性和认识世界无限性之间的这一鸿 沟,这一鸿沟是人作为有限的自然个体所无法超越的。
庄 子知生命之有限,既然无法超越,便须择良法以安顿。
于 是便提出了可以保身、全身、养亲和尽年的“缘督以为经”之法。
“督”本义为督脉,即人身背之中脉,是贯通其他脉 络的总脉之一。
此处的“缘督”意即秉承一中虚之道,外 可颐养父母,大顺人伦之情;内可收摄己身,尽其天命,此即为庄子养生妙法。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相较于老子《道德经》中所言的 “中和”之道,庄子的“缘督持中”,与其在“中”的概念 上是一脉相承的。
《2024年论《庄子·养生主》的主旨及其思想内涵》范文

《论《庄子·养生主》的主旨及其思想内涵》篇一一、引言《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其中《养生主》篇章更是深受人们喜爱与推崇。
此篇以“养生”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达到真正的“养生”之道。
本文旨在探讨《庄子·养生主》的主旨及其思想内涵,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核心思想。
二、篇章内容与主旨《庄子·养生主》主要讲述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庄子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为例,将“养生”与“治世”相结合,强调了人生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的本性,以达到“逍遥于世”的境界。
主旨在于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的。
他反对过度追求名利、欲望等外在的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与健康。
三、思想内涵1. 顺应自然:庄子强调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的本性。
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也适用于人类,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节奏,不违背自己的本性,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2. 无为而治:庄子认为,无为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自然、不违背规律的一种态度。
在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应该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让事物自然发展,不强行干预。
3. 内外兼修:庄子认为,养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修心养性。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心灵净化等方面的努力。
4. 逍遥于世:庄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逍遥于世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摆脱名利、欲望等外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四、结论《庄子·养生主》以“养生”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达到真正的“养生”之道。
其主旨在于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一: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
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
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
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
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
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著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
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
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
〖2021年整理〗《养生主》读后感

《养生主》读后感养生,即保养生命。
人既然生于世上,就要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庄子不是一个留恋人世问的人,他的养生也不是普通所谓的让生命延长的方法。
对于人的生死,庄子都是平淡的看待,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而已,人没有必要在其中掺杂任何的动作或情感。
但是,当你还活在世上的时候,你应该用如何的心态还面对这个人世,庄子对于这点,有他的想法,这些想法即为他所谓的养生之主。
庄子认为,一切的一切,都要顺应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人没有必要去试图征服改造自然,那样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很多人却想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获得无限的知识。
于是,就不断的去追求,索取,一生忙忙碌碌于自己不知足的求知欲,想要什么都了解,最后的结果也只是搞得自己身心疲惫。
最后又得到了什么昵?只会发现自己更加的无知。
庄子认为,只有古代的人的知识才是“有所至”,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的心目中,并没有物我只分,他们并未意识到物的存在,因此也就未意识到我的存在。
因为物与我是对立的。
而只有这种不知有物不知有我的知才是最高的知。
当你把物和我对立起来再去寻求知,只会找到表面的无尽的小知,并为知无尽,找不到真知而困扰。
“庖丁解牛”,牛即是指人间的事纷繁复杂。
如果你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应对人问的事,你就会想初杀牛者用的刀子一样,弄得自己遍体鳞伤。
什么才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呢?就是要顺应自然。
人问的万象虽复杂,但必有其内在的规律,都是按着一定的顺序一定的方式编织起来的。
如果你不知其中的规律,你就会被其纷繁复杂的表象所混乱,不知如何下。
而当你了解了其中的规律以后,你就可以“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游刃有余矣”。
那如何才能学会认识事物的规律呢?庄子提出,首先要由技入道,庖丁也是练了三年以后才逐渐的认清了牛的结构,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单一‘的不断的杀牛,而是要在每一次的进行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将对牛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段。
其次,要善刀而藏之,用刀解牛,刀无厚而牛节有问,只有以无后入有问,方可游刃有余,刀子也不会轻易坏掉。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养生主”是著名的春秋文献《庄子》的篇章,其中记载了庄子的养生观。
这篇文章以庄子的思想为基础探讨了他的养生观,并阐述了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养生观是庄子最著名的观点之一,他认为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约束,可以规划良好的生活方式、努力平衡身心,使自己变得健康、活力四射。
首先,庄子强调要增强自身健康,努力保持充沛的精力。
他建议人们要早睡早起、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以改善身心状态,保持身体健康,获得安定心境。
此外,他建议人们要多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压力,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活力。
其次,庄子强调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性格,调节身心,建立心理健康。
庄子认为,在生活中要善于练习静心,静心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更充分地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此外,要培养归于内心的清晰素描,静坐冥想,以实现宁静。
此外,庄子强调要进行自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依此作出改变。
庄子说,首先要正视自己的行为,而后要省察自己的性格和处世之道,切莫做出违背自己本性的事。
庄子说,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拥有健康、平静心态。
最后,庄子强调要体悟自然,合乎自然规律。
庄子认为,只有体悟自然、和谐融洽,才能获得安定和平。
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开放自己的心灵,以拥有和谐的自然之美,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的养生观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他把“健康”放在首位,把除病之外的调节身心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从内心把控自己,探索自然,获得身心全面协调。
庄子提出的养生观提倡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有助于人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养心以养生,为道是关键——由《庄子·养生主》所想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281期2014年6月(中)Total.281June 2014(B)作者简介:丁亚萍(1988—),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
摘要《养生主》是道家经典著作———《庄子》的内篇之一,其中的养生主要指精神保养。
文中揭示以心“养生”,重在为道。
但当今现实中,修道似乎勉为其难,但《庄子·内篇》揭示的为道之方正解决这一难题,对有心修道养生之人可谓莫大安慰。
关键词庄子养生养心为道Use the Heart to "Health",and Focus on the Taoism:Th-inking from "Zhuangzi-Health Master"//Ding YapingAbstract "Health Master"is the classics —one of inner chapters in "Zhuangzi",which mainly refers to the spirit of health care.The paper reveals that we can use the heart to "Health",and fo-cus on the Taoism.But currently,monasticism seems to bite the bullet,but "Zhuangzi-Inner Chapters"reveals the ways for the Taoism,which will be a great comfort for the people who deter-mined to Monasticism and Health.Key words Zhuangzi;Health;Cultivation of Mind;Monasticism 《养生主》是道家经典著作《庄子》的内篇之一,其涉及的养生本包括肉体与精神两者保养,但《养生主》主要讲述精神保养,并揭示“养生”贵在“得道”,而得道有方,此方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养生主》有感

11124009 王丹读《庄子·养生主》有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仅是开篇的几句话就让我震撼了。
“活到老学到老”、“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的教育。
而庄子教导的却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带着疑惑我查阅了资料和解析,才明白是自己浅薄了。
开篇的几句至“可以尽年”,是全片的第一部分,也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可不是现在所说的单纯的“养生”,不仅仅是个人的身心健康而已。
“主”即关键所在,“养生主”即养生的宗旨要领。
本篇主要讨论有关养生的问题,揭示养生的方法没有比顺其自然更好的了。
文章第一段就提出了“缘督以为经”这个养生之道的总纲,它的核心就是教导我们做事一定要顺应事物的自然之理,不要被一些主观感情上的看法,欲望所牵制而悖逆自然;接下来借庖丁解牛的故事喻养生之理;紧接着用两个小故事深化;最后以“薪火”的寓意来对养生之道做进一步的说明。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在庄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就好比牛身上的筋腱和骨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像筋骨碰坏刀刃那样有害于刀刃一样,对于人自身有损害。
因此,为了保全性命不受损害,人应该“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学会在矛盾的夹缝中求生存。
从养生延伸,其实庖丁的牛就好像一个错综复杂的的社会环境,而他那把牛刀就好比我们单独的生命体。
只要刀刃沿着筋、骨的缝隙间游动,不要碰着筋腱和骨头,就会保持锋利,不被损伤变钝。
我们想要在这社会里游刃有余,减少对自己的损伤,就要善于,适应周围的环境,并遵循事物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第一篇: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一代始皇帝嬴政,骁勇善战,其统一六国、“车同轨”等壮举为后人所称赞。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千古一帝”,在“长生不老”的诱惑面前却甘愿一次次地被糊弄,他多次花重金派船队远航寻找不老之术,尽管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或不知所踪。
古代皇帝如此,现代新人亦如此。
上年有段时间,绿豆身价暴涨,原因居然是有许多养生专家通过电视节目、报纸专栏等频繁透露绿豆可治百病,利于养生,绿豆便一时成为人们眼中的“补品”。
看来,从古到今,人们对“万寿无疆”都心存向往,然而,恰恰是无尽的欲望会使人深陷痛苦,超然的心态则会令人感到幸福,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妙。
《庄子》的内篇之一《养生主》用四个小节,三个故事为世人道出养生的“秘诀”。
文章短则短矣,意却犹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这句话使我感到很困惑。
自小便被灌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学到老,活到老”这样的学习观念的我,不免对庄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有害身心的”这样的观点产生质疑。
但是,经深入思考之后,便发现庄子的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而且并没有驳倒自己一贯的学习理念。
想想,如今大多数的人都是因名利的需要而学习,为考试、为文凭、为工作、为成名等,多不胜数,而真正为了充实自己而吸取知识的可谓凤毛麟角。
当你拼命吸取的知识量却不足以达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名利心的时候,无尽的欲望便会让你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影响了你的身心健康。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因而懂得何处下刀,宰牛时自然“游刃有余”。
牛的机理是复杂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复杂多变呢?只是,生活和牛一样,有着各自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能透解、领悟生活的道理,摸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从而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养生主》中的最后一节。
秦失是老聃的好友,然而他对老聃之死并没有感到十分悲伤,原因是他明白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活一世,不管是寂寞还是热闹,富贵还是贫贱,最终都归于同一个结局。
正该来时,老聃应时而生;正该去时,老聃顺理而死,这本属自然。
生者哀哭,一面是失去死者的悲伤,另一面也是执着于生的不甘心,这是逃避自然的做法,是无益的。
薪火相传,不知其尽也。
物质的生命终有消亡的一天,而精神的生命却可以穿越时空延续下去,因而没有必要执着于生死,在短暂的生命里活出精彩,留下美好而珍贵的精神于世上,何不妙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近年。
”一如庄子“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天性”的一贯主张,他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任自然,淡泊名利,不为外物所滞。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少人在欲望与贪念的腐蚀下丢失自我,等到自己蓦然回首时,才发现自己曾经热烈追求过的已成南柯一梦,短暂的一生,为金钱而活、为功名而活,而唯独没有为自己而活,这是多么悲凉的发现啊。
世人往往想尽养生的方法,想要延迟自己的生命,以求获得更多的成就,殊不知正是这无尽的欲望危害着自己的身心健康,反而淡泊处世方享安乐天年,那么,又何苦执着于“万寿无疆”呢?不妨按庄子所说的,淡看生死,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充实,留下一点宝贵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不知其尽也”。
第二篇:读《庄子·养生主》有感[范文模版]读《庄子·养生主》有感—————1020 任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伴随着这惊世骇俗的言论,一篇表面讨论养生实则蕴含无穷人生哲学的散文徐徐展开,以不紧不慢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
“主”即关键所在,“养生主”即养生的宗旨要领。
本篇主要讨论有关养生的问题,揭示养生的方法没有比顺其自然更好的了。
文章第一段就提出了“缘督以为经”这个养生之道的总纲,它的核心就是教导我们做事一定要顺应事物的自然之理,不要被一些主观感情上的看法,欲望所牵制而悖逆自然;接下来借庖丁解牛的故事喻养生之理;紧接着用两个小故事深化;最后以“薪火”的寓意来对养生之道做进一步的说明。
其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因為寫得繪聲繪色,傳神生動而千古流傳,膾炙人口。
莊子通過描寫庖丁用了十九年而依然鋒利無比的牛刀以及庖丁那已經上升到優美高雅的解牛技巧,產發了養生的深刻哲理——只有順其自然,把握事物規律,才能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
從養生延伸,其實庖丁的牛就好像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而他那把牛刀就好比我們單獨的生命個體。
我們想要在這個社會中做到批郤導窾,遊刃有餘,減少對自身的損傷而立身於世,又應該怎麼辦呢?這就是《養生主》給我們的又一啟示:要善於觀察,適應周圍的環境,尋找并遵循事物規律。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只有看清事物發展的規律與趨勢,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同時,庖丁的“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偉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告訴我們遇到難處仍要小心謹慎;“善刀而藏之”也啟示我們要不斷充實自我,養精蓄銳,以待“刀發”。
而面對現實社會中勾心鬥角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如果我們能夠“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永遠保持一顆清靜淡泊,安時處順的心,不被哀樂之情所困擾,視生死如一,那麼自己的生活也會少許多苦惱和麻煩。
雖然說青年人應該抱有積極入世的鬥志和奮鬥付出的激情,但若只是一味熱情衝動,血液湧向四肢而不是大腦,那無疑會處處碰壁,甚至為他人所利用。
这無疑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低情商”。
(————866字)第三篇:庄子之养生主有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主”是关键所在,“养生主”即养生的宗旨要领,本篇主要是讨论有关养生的问题,揭示养生的方法最好的就是顺应自然。
平时生活中脍炙人口的许多成语都出自其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薪火相传”等。
联想到高中学到的《庖丁解牛》,心中释然,原来是它啊!这篇表面上是畅谈养生,但实则蕴含了无穷哲理。
文章的核心是教导我们一定要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解决问题,不要被主观感情上所产生的看法、欲望所牵制。
延伸到现实生活,庖丁的牛就象这忙忙碌碌的现代社会,而他的刀好比我们这些不同的生命个体,我们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做到游刃有余,减少自身的损害,怎么办呢?这就要仔细观察、寻找并遵循规律,做到主动适应。
看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这样的事例在工作中其实都是随处可见的,哲学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例如工程部在座谈学习庄子时,就谈到空调班组面对庞大的空调运行系统时就拿出了这样的精神,员工们对系统每个环节一点点的摸索,不断的修正空调机组的各项运行参数,以达到既保证空调供应效果,又能节能降耗的目的。
安全部在停车场管理上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也并没有只求目的,不顾过程。
而是仔细调查每个问题产生背后的原因,小心的处理,慢慢地收集各种情况进行汇总后,方才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规定,并结合实际再进行微调。
这就是《庖丁解牛》中的“难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
”的现实体现。
文中还说到“善刀以藏之”,则是启示我们要不断充实自我,养精蓄锐,以待“刀发”。
让我们再回到养生这个话题,现代人经常熬夜工作,为打游戏、打麻将都可以废寝忘食,透支生命、透支健康。
这都不符合人体自然规律。
要想获得健康的身体,须得顺应自身,说得通俗些就是“按点吃饭、按点睡觉”“留得青山在、不怕不柴烧”。
这样才能尽情地、长久地享受人生的快乐。
人事培训部 2013年7月第四篇:以佛养心与以道养生以佛养心佛教是超脱的智慧,是看破尘俗的智慧,我们可以选用七句话来概括佛教的内容。
第一句是:“一切皆为虚幻。
”佛教认为,人可以感知的东西都是假的。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坐在菩提树底下苦思冥想,思考了很长时间后豁然开朗。
他在想什么呢?在想人苦难的根源是什么,人怎么能够解决苦难。
最后他发现,人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从空间上来说都是渺小的,从时间上来说也是暂时的。
这和庄子的学说有点相似,比如说寿命,《庄子·逍遥游》里讲,有的人活八百年,有种树活上千年,长不长?的确长。
但也有动物朝生暮死,也有花朵朝开暮落,短不短?的确短。
但是同样都有结束的时候,最终都归于寂灭。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无论多么漂亮的女子,多么有才情的公子,多么强的权势,多么富足的荣华,最后哗啦啦全完了。
《桃花扇》最后也是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当年辉煌之时,宾客满座,胜友如云,到最后都会消失殆尽。
所以,人的一生活一百多岁也好,活几十岁也好,都不过是暂时的存在。
佛教正是看到了眼前拥有的是虚幻的,任何外在的名利、富贵、美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今天拥有的东西明天可能拥有吗?前半生拥有的东西后半生可能拥有吗?不一定。
世上没有不变的幸福,也没有消失不了的痛苦。
所以说,一切都是虚幻的。
既然一切都是虚幻,何必执着于那些与自身无关的名利、富贵、财货,要好好珍惜当下的幸福,不要有非分之思,不要过分贪婪那些乱七八糟的虚妄之事。
第二句是:“人生是无边的苦难。
”佛教把人生看透了,把人世看穿了。
人生在世都是因果报应,现在做好事将来是好的报应,现在做坏事将来是坏的报应,这辈子的苦难是因为上一辈子没做好事,现在不做好事下一辈子会跟着受累,这辈子做好事下辈子就享福。
对今生来讲,一个人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一生都是避不开的痛苦。
这样一来,佛教一下子就把人生看破了:既然人生是虚幻的,努力也没有方法改变,人生注定是不停的痛苦,所以何必改变?既然没有必要改变,又无法改变,那怎么办呢?就要看穿人生,看破人生,看透人生。
《西游记》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要不断超越困难、克服困难,才能取到真经。
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他克服了八十一难,无非是完成了一个轮回。
唐僧本来就是金禅子,是十世修行的高僧,最终回归佛门。
他那三个徒弟,对他们来说克服这些困难或不克服这些困难,都不影响他的生死寿夭,克服了困难,无非是消除罪孽,遁入佛门,也是以修炼来完成轮回。
既然如此,就要看淡困难、看破虚幻、珍惜眼前的幸福快乐。
第三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颜色的“色”、女色的“色”,它是指所有的景象、所有的幻象,包括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吃到的、闻到的所有,而这些,都是暂时存在的,他们的美丽也是虚幻的,都是心里面生出来的。
所有的期望都是心生的,空是所有形象的本原。
我们觉得这东西贵重,那是心里面觉得它贵重;我们觉得这个东西不贵重,那是我们心里面没有看到它的价值,所以,境由心生,心生万象。
我们举例子,商朝的货币是贝壳,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像指甲盖那么大的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