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

合集下载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第一篇: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一代始皇帝嬴政,骁勇善战,其统一六国、“车同轨”等壮举为后人所称赞。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千古一帝”,在“长生不老”的诱惑面前却甘愿一次次地被糊弄,他多次花重金派船队远航寻找不老之术,尽管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或不知所踪。

古代皇帝如此,现代新人亦如此。

上年有段时间,绿豆身价暴涨,原因居然是有许多养生专家通过电视节目、报纸专栏等频繁透露绿豆可治百病,利于养生,绿豆便一时成为人们眼中的“补品”。

看来,从古到今,人们对“万寿无疆”都心存向往,然而,恰恰是无尽的欲望会使人深陷痛苦,超然的心态则会令人感到幸福,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妙。

《庄子》的内篇之一《养生主》用四个小节,三个故事为世人道出养生的“秘诀”。

文章短则短矣,意却犹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这句话使我感到很困惑。

自小便被灌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学到老,活到老”这样的学习观念的我,不免对庄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有害身心的”这样的观点产生质疑。

但是,经深入思考之后,便发现庄子的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而且并没有驳倒自己一贯的学习理念。

想想,如今大多数的人都是因名利的需要而学习,为考试、为文凭、为工作、为成名等,多不胜数,而真正为了充实自己而吸取知识的可谓凤毛麟角。

当你拼命吸取的知识量却不足以达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名利心的时候,无尽的欲望便会让你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影响了你的身心健康。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因而懂得何处下刀,宰牛时自然“游刃有余”。

牛的机理是复杂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复杂多变呢?只是,生活和牛一样,有着各自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能透解、领悟生活的道理,摸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从而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养生主》中的最后一节。

【优质文档】养生主读后感-范文word版 (6页)

【优质文档】养生主读后感-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养生主读后感养生主读后感养生主读后感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

<<养生主>>这篇文章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来”养生主” 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这篇文章似乎就是说养”生”的了.的确这篇文章的前部分是讲养”生”之道的,但是我想这”生”的含义不止是和死相对的,它还包括死.这篇文章共有七段,主体部分由庖盯右师、泽雉、秦失四个寓言故事组成。

由生讲到死.先来看看养生: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首先要忘却功利名声,甚至知识.而要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可谓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事了. 其次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这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之事中得以体现.解牛时要避其骨,就其虚方能游刃有余,使牛得以全解.这正如生活中我们要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道理一样.摆脱了这些事的纠缠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贴近人的自然本性.这第三就要讲到自由了.”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自由是一切生物的天性.一切违背天性的人和事对于”生”来说都是不利的.这一点在<<庄子>>的整体哲学思想中占据很大的分量.庄子的思想和孔子是不同的,庄子讲求的是生,而不在于”为”.孔子恰恰相反,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生活困苦,但用功于”为”,这得到孔子的极大赞赏.这差异源于孔庄的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的差别.孔子认为”生”就是为着人的伟大、道德的庄严崇高美。

养生主第三部分带给我们的启示

养生主第三部分带给我们的启示

养生主第三部分带给我们的启示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

<<养生主>>这篇文章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来”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这篇文章似乎就是说养”生”的了.的确这篇文章的前部分是讲养”生”之道的,但是我想这”生”的含义不止是和死相对的,它还包括死.这篇文章共有七段,主体部分由庖丁、右师、泽雉、秦失四个寓言故事组成。

由生讲到死.先来看看养生: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首先要忘却功利名声,甚至知识.而要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可谓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事了. 其次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这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之事中得以体现.解牛时要避其骨,就其虚方能游刃有余,使牛得以全解.这正如生活中我们要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道理一样.摆脱了这些事的纠缠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贴近人的自然本性.这第三就要讲到自由了.”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自由是一切生物的天性.一切违背天性的人和事对于”生”来说都是不利的.这一点在<<庄子>>的整体哲学思想中占据很大的分量.庄子的思想和孔子是不同的,庄子讲求的是生,而不在于”为”.孔子恰恰相反,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生活困苦,但用功于”为”,这得到孔子的极大赞赏.这差异源于孔庄的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的差别.孔子认为”生”就是为着人的伟大、道德的庄严崇高美。

而庄子认为”生”是顺应自然的结果.这样庄子的:养生”就不仅仅是”生”了,死也是自然的结果.所以庄子的养生并不排斥死.他认为死和生并无本质的区别, 死和生只是自然的两种形式”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养生主读后感

养生主读后感

养生主读后感养生主读后感(一)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着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

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

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

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

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着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

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

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文中,庄子还表达了对儒家道德的轻视,从其对于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

他认为人的生死皆是天命,无需拒绝,极为潇洒大度。

这种顺应,近乎乐观,对人心境的开阔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我觉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规范,毕竟千年的积累也是精华。

只是结合了庄子的思想更能发展人自身的修养,不是么?养生主读后感(二)读过庄子的《养生主》,我不仅仅学会了如何养生,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文章伊始,庄子就提出了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解牛时,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结果是牛謋然己解,如土委地。

一切结束,文惠君曰:得养生焉。

其实,养生即是如此,只要顺其自然,让身体舒展到极致,我们的身体一定会得到全面的保养。

读《庄子.养生主》-

读《庄子.养生主》-

读《庄子.养生主》-庄子通过《逍遥游》,说明人要解脱;通过《齐物论》,说明人要会解脱。

要解脱、会解脱的目的是什麽?是要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

自在地活着很不容易,有尊严地活着更难,因为有一些很重要的观念性、技术性问题。

《养生主》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庄子不仅思想超前,说理雄辩,而且看事透彻,很善于比喻。

庄子在《养生主》里用了三个比喻,或者说讲了三个故事,就是要说明如何才能自在。

大家耳熟能祥的是“庖丁解牛”,至于“公文轩见右师”和“秦失吊孝”,可能生疏点。

但这三个比喻是密不可分的,要给我们讲很重要的道理。

外国人对“养生”这个词不甚了了,对“自我”很熟悉;国人恰恰相反。

养生与自我有些关联,但又容易混到一块,一混淆就会出大问题。

还记得《齐物论》中所主张的“吾丧我”吧,那可是“无我无不我”,与单纯“自我”大相径庭。

国人自古以来就是文、史、哲、医不分,不像希腊人在古代就搞了个“哲学”出来。

但他搞不出“国学”,“国学”才是真正的博大精深。

无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差不多等于白活一世。

通文就必须通史,通医就必须通文,通文、史、医,哲就在其中了。

读庄子的《养生主》,需要知道一点中医知识;读庄子的所有文章,需要有一点哲学头脑。

《养生主》这篇文章我主张倒着看,就是分析的时候,从“秦失吊孝”入手,“庖丁解牛”放最后。

为什么?下面说说理由。

(一)薪火相传,安时处顺,祛除哀乐,天人合一。

“秦失吊孝”是说秦失这个人去看死去的老子,结果发现不少人嚎啕大哭,还言不由衷地絮絮叨叨。

于是,秦失只号喊了三声,就算完事。

老子的学生很不满意,挡住秦失质问,说“你还是我们老师的好朋友哩,人都死了,你干喊三声合适吗!”秦失说,“合适。

刚开始我还以为老子有真传弟子呢,一听你们这般的哭,就知道完了!不是真心哀痛而来吊孝,不是真心悲戚而在那哭天抢地,这哪是老子教育出来的学生!”“‘遁天赔情,忘其所受,遁天之刑。

’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死乃常事,有谁能躲得过!受命于天,归命于天,这是很自然的变化。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一: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

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

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
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

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

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著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

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

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

〖2021年整理〗《养生主》读后感

〖2021年整理〗《养生主》读后感

《养生主》读后感养生,即保养生命。

人既然生于世上,就要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庄子不是一个留恋人世问的人,他的养生也不是普通所谓的让生命延长的方法。

对于人的生死,庄子都是平淡的看待,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而已,人没有必要在其中掺杂任何的动作或情感。

但是,当你还活在世上的时候,你应该用如何的心态还面对这个人世,庄子对于这点,有他的想法,这些想法即为他所谓的养生之主。

庄子认为,一切的一切,都要顺应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人没有必要去试图征服改造自然,那样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很多人却想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获得无限的知识。

于是,就不断的去追求,索取,一生忙忙碌碌于自己不知足的求知欲,想要什么都了解,最后的结果也只是搞得自己身心疲惫。

最后又得到了什么昵?只会发现自己更加的无知。

庄子认为,只有古代的人的知识才是“有所至”,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的心目中,并没有物我只分,他们并未意识到物的存在,因此也就未意识到我的存在。

因为物与我是对立的。

而只有这种不知有物不知有我的知才是最高的知。

当你把物和我对立起来再去寻求知,只会找到表面的无尽的小知,并为知无尽,找不到真知而困扰。

“庖丁解牛”,牛即是指人间的事纷繁复杂。

如果你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应对人问的事,你就会想初杀牛者用的刀子一样,弄得自己遍体鳞伤。

什么才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呢?就是要顺应自然。

人问的万象虽复杂,但必有其内在的规律,都是按着一定的顺序一定的方式编织起来的。

如果你不知其中的规律,你就会被其纷繁复杂的表象所混乱,不知如何下。

而当你了解了其中的规律以后,你就可以“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游刃有余矣”。

那如何才能学会认识事物的规律呢?庄子提出,首先要由技入道,庖丁也是练了三年以后才逐渐的认清了牛的结构,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单一‘的不断的杀牛,而是要在每一次的进行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将对牛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段。

其次,要善刀而藏之,用刀解牛,刀无厚而牛节有问,只有以无后入有问,方可游刃有余,刀子也不会轻易坏掉。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养生主”是著名的春秋文献《庄子》的篇章,其中记载了庄子的养生观。

这篇文章以庄子的思想为基础探讨了他的养生观,并阐述了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养生观是庄子最著名的观点之一,他认为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约束,可以规划良好的生活方式、努力平衡身心,使自己变得健康、活力四射。

首先,庄子强调要增强自身健康,努力保持充沛的精力。

他建议人们要早睡早起、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以改善身心状态,保持身体健康,获得安定心境。

此外,他建议人们要多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压力,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活力。

其次,庄子强调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性格,调节身心,建立心理健康。

庄子认为,在生活中要善于练习静心,静心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更充分地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此外,要培养归于内心的清晰素描,静坐冥想,以实现宁静。

此外,庄子强调要进行自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依此作出改变。

庄子说,首先要正视自己的行为,而后要省察自己的性格和处世之道,切莫做出违背自己本性的事。

庄子说,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拥有健康、平静心态。

最后,庄子强调要体悟自然,合乎自然规律。

庄子认为,只有体悟自然、和谐融洽,才能获得安定和平。

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开放自己的心灵,以拥有和谐的自然之美,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的养生观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他把“健康”放在首位,把除病之外的调节身心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从内心把控自己,探索自然,获得身心全面协调。

庄子提出的养生观提倡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有助于人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
《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提要:第二节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这是一个为众人所知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里却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
地产e网
《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3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提倡养生之道,均衡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精神,关注生命本身,希望合理的养生之道可以赋予他们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让生活变得充满生机,生命变得充盈。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就告诉了我们养生之道的精髓,就是要遵循中正自然之路,顺应自然天性,安时处顺。

他所论及的养生超越了养生的一般养其形的层次,揭示了养生的真性,即护养生之主精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我们如今还经常听到的名言,曾经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知识的无穷无尽,一个人不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掌握的,应当不断进取。

现在我才明白,这不是庄子的本意,他想说明的是,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涯随无涯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会使人陷入困顿,这是不符合养生之道,在
无涯的知识海洋中,我们应该放任心灵,不必追求在书中得到什么,更不必在意自己所懂得的究竟能换来什么。

我们要做的,只是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跟着心灵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缘督以为经”是养生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节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这是一个为众人所知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里却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

以庖丁分解牛体来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自然”,“依乎天理”,。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庖丁解牛用的不是手中的刀,而是用他的神。

在他看来,解牛已经不是一种赖以生存的工作,而是能让他感到心满意足,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的事。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句话很形象的写出了一种处世之道,这个社会,有太多的法则和太多的潜规则,复杂得如同牛的筋骨,要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生存,要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就要懂得生存之道,生活的艺术,处理世事顺着自然的纹理,面对纷繁的世事就能泰然处之,游刃有余。

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就要学会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什么时候锋芒毕露,什么时候韬光养晦,这样才能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这是极为明智的处世哲学。

第三节讲了两个小故事。

一个是轩看到只有一只脚的右师,一开始觉得很奇怪,后来想了想便很坦然了,右师只有
一只脚,其实是天意所造成的,而不是人为,即使是因祸而断足,也是由于上天的处罚,既是天意,是自然之态就无需在意,无论是健全还是残缺,自然即是美好,这样的心态实在难得,若能拥有这样的意识,内心就能保持一种健康,平淡的状态,那么离达到养生之旨也就不远了。

另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沼泽中的野鸡虽然饮食很艰难,但它却并不乞求被养在笼子里,因为在笼子里精神虽然旺盛,但并不自由。

人人都向往自由,但精神的自由比肉体的自由更加可贵,被囚禁的灵魂是没有什么色彩可言的,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束缚于无形之地,就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追求一些物质享受,反而置精神世界的丰富于不顾,“十步一啄,百步一饮”虽然很艰苦,但是精神是自由的,是逍遥自在的,在笼子里,虽然无须为食物所奔走,却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心灵的自由。

这样简单的道理,连动物都明白,为什么我们人类却想不通呢?是因为金钱、利益、名利的吸引让太多俗世的灰尘蒙住了我们的眼睛,在追求物欲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由的快乐,却始终不明白是自己作茧自缚,。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崇尚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主张顺其自然,这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但这并不能说庄子就没有追求,庄子所追求的,不是俗世中的名与利,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我们遗忘的东西,是精神的无羁无绊,是人类最初的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活状
态。

地产e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