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生物名词解释

生物名词解释

生物名词解释生物是指所有能够繁殖自己的有机体,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通过进行代谢和遗传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有机体群体,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动物:动物是指多细胞、异养的有机体,它们能够主动地在环境中移动,以摄取食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动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和功能,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 植物:植物是指多细胞、光合作用的有机体,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质。

植物主要分为维管束植物和非维管束植物,维管束植物具有坚硬的植物组织,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

3. 微生物:微生物是指体积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们可以生活在土壤、水体、空气中甚至在其他生物体内。

微生物在地球上起着重要的生态和生物化学作用。

4. 变态生长:变态生长是指某些动物在发育过程中经历多个形态和生活史阶段的现象。

例如蝴蝶的生命周期中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变态生长的好处是可以使动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

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生物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两个生物个体结合,互相交流基因来繁衍后代。

这种繁殖方式能够产生基因的重新组合,增加了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有性繁殖常见于细胞有核的生物体中,如动物和植物。

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生物个体自身繁衍后代,不需要与其他个体结合。

这种繁殖方式可以高效地产生后代,但遗传多样性较低,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冲击。

无性繁殖常见于原生动物、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中。

除了繁殖方式的不同外,生物还可以通过遗传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遗传是指生物通过基因的传递将自身的特征传递给后代。

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包含了控制生物形态和功能的遗传信息。

通过基因的变异和选择,生物能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形成各种不同的物种。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同裂酶:识别相同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称为~。

它们的切割位点可能不同同尾酶(Isocaudarner):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产生的末端是相同的,切是对称的,即相同的粘性末端星星活性:在极端非标准条件下,限制酶能切割与识别序列相似的序列,这个改变的特殊性称为~(star activity)。

klenow片段: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经枯草杆菌蛋白酶处理后,分割成两个片段,其中大片段称为~。

具有5′-3′聚合酶和3′-5′外切酶活性核酸外切酶: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s)是一类从多核苷酸链的一头开始按顺序降解核苷酸的酶。

质粒的不亲和性:也称不相容性,是指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两种亲缘关系密切的不同质粒,不能够在同一个寄主细胞系中稳定共存的现象。

α-互补: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是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末端的短片段,它同失去了正常氨基末端的β-半乳糖苷酶突变体互补时,便会产生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分子。

于是便可以应用X-gal和IPTG显色技术检测转化子。

重组子为白斑,非重组子为蓝斑。

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plasmid vector):是一类有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复制起点和选择记号,因而可在两种不同的寄主细胞中存活的质粒载体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plasmid vector):是一类有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复制起点和选择记号,因而可在两种不同的寄主细胞中存活的质粒载体基因文库:来自于某种生物的不同DNA序列的集合基因组文库:用于构建文库的DNA来源于基因组DNAcDNA文库:用于构建文库的DNA是mRNA群体的拷贝(cDNA)基因治疗:A.对有基因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B.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到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C.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恢复正常D.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低拷贝数的质粒:每个寄主细胞中仅有1-3份拷贝,这类质粒为严谨型复制控制的质粒(stringent plasmid)高拷贝数的质粒:每个寄主细胞中可高达10-60份拷贝,这类质粒为松弛型复制控制的质粒(relaxed plasmid)回文结构:DNA局部双螺旋以某一对称轴旋转180度后,与另一侧的互补片段的顺序完全的DNA结构粘性末端(cohesive end)识别位点为回文对称结构的序列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产生的末端为粘性末端,形成的两个末端是相同的,也是互补的同序同切酶: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置都相同同序异切酶(Isoschizomer) 识别序列相同,但切割位点不同. 结合型质粒(conjugative plasmid),又叫自我转移质粒,除了具有自主复制所必需的遗传信息之外,还带有一套控制细菌配对和质粒结合转移的基因非结合型质粒(non-conjugative plasmid),又称非自我转移的质粒,具有自主复制的遗传信息,但失去了控制细胞配对和结合转移的基因,因此,不能从一个细胞自我转移到另一个细胞质粒的迁移(mobilization),由共存的结合型质粒引发的非结合型质粒的转移过程,叫做质粒的迁移作用。

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学名词解释1. 组织(Tissue):由相同类型、特定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结构,比如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2. 器官(Organ):组织的结合形式,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组成,具有独立的功能,比如心脏、肺等。

3. 系统(System):多个相互合作的器官组合而成的功能单位,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

4. 基因(Gene):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编码。

5. 突变(Mutation):基因发生的变异,可以是某个基因座上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或整个基因的结构发生变化。

6. 有丝分裂(Mitosis):细胞分裂的一种方式,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通过产生两个基因组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7. 减数分裂(Meiosis):生殖细胞分裂的一种方式,通过两轮分裂,产生具有半数染色体数目的四个非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8. 显性遗传(Dominant inheritance):指一个个体只需要拥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9. 隐性遗传(Recessive inheritance):指一个个体需要拥有两个隐性基因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10.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理论,指环境选择有利于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从而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

11. 进化(Evolution):在物种几代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累积和改变。

12. 基因型(Genotype):个体基因的全部信息,通常用字母代表不同的等位基因。

13. 表型(Phenotype):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结果,指个体的形态、生理特征。

14.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指基因的永久遗传性改变,可能由于DNA序列突变引起。

15. 表达型(Expression):指基因在表型上产生的效应。

16. 基因组(Genome):一个个体的全部基因信息,包括DNA分子中的全部基因。

17. 纯合子(Homozygote):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杂交: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相交。

自交: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交。

侧交:杂种与隐性亲本回交。

显性遗传: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遗传叫做显性遗传。

隐性遗传:把未显现出来的遗传叫做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遗传:假如操纵某种性状或疾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且基因是显性的,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操纵的疾病或性状的遗传确实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引起的变异,可传给下一代。

不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是遗传的;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一样只表现于当代,不能遗传下去。

基因突变: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

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操纵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染色体变异: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确实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确实是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的形状和功能上各不相同,然而携带着操纵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如此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做多倍体。

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植物的遗传特性发生变异,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人们某种要求的单株,进而培养成新的品种或种质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并在其杂种后代中通过选择而育成纯合品种的方法。

单倍体育种:植物育种手段之一。

即利用花药培养等方法诱导产生单倍体,并使其单一的染色体各自加倍成对,成为有活力、能正常结实的纯合体,从而选育出新的品种。

转基因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

生物学名词解释 (超全)

生物学名词解释 (超全)

生物学名词解释 (超全)1.细胞 (Cell)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一系列的生化反应,维持着生物体的功能。

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后者在细胞核内有染色体。

2.基因 (Gene)基因是指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储存在DNA分子中。

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表达方式。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化为蛋白质,影响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3.进化 (___)进化是生物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通过基因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等机制,生物体可以逐渐获得新的适应性特征,形成新的物种。

4.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5.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及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和氧气。

6.细胞呼吸 (Cellular n)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内将有机物分解为能量的过程。

通过分解有机物,细胞可以产生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出能量供细胞自身使用。

7.蛋白质 (Protein)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基本分子,由氨基酸组成。

在细胞内,蛋白质承担着多种功能,如催化化学反应、传递信号和提供结构支持等。

8.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具有双螺旋结构。

它通过碱基配对的方式储存了生物的遗传信息。

DNA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物分子之一。

9.RNA (Ribonucleic Acid)RNA是一种与DNA密切相关的核酸分子,通过转录过程将DNA上的信息复制成为可识别的形式。

RNA在细胞内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10.突变 (n)突变是指DNA分子内的遗传信息发生突然而持久的变化。

突变可能导致基因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个体的特征、适应性以及物种的进化。

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学名词解释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科学的学科,它涵盖了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探究生物体和生命过程的本质。

下面,以解释一些常用的生物学名词为主要内容,来详细介绍生物学。

1、基因:基因是指在遗传物质中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的基础。

每个基因的结构都不同,其复制形式也不同。

它是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之间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具有多态性,即同一种基因内部可以存在多种不同变异形式。

2、染色体:染色体是生物体内基因的存储物质。

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其形状是一种长条形状,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复制一次,而在此之前一个染色体会被一分为二,使每个子细胞都有一套完整的染色体。

3、细胞:细胞是最基本的生物学结构,它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组织和器官的基础结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相同的基础结构,但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各不相同,在生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DNA:DNA是指脱氧核糖核酸,也是细胞内维持其稳定性和实现遗传的基础物质。

它有四种碱基组成,分别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嘌呤(G)。

它们通过碱基对的形式互相结合,形成一条旋转的链条,称为双螺旋结构。

5、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表达和结构变异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包括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以及如何影响基因表达的基因突变、基因组改变等。

6、进化:进化是指生物体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的发生是由基因突变和进化的自然选择机制共同决定的,是生物体特征的累积变化,是生物体种群遗传结构的复杂动态过程。

7、生态: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完整的生物系统,其内有植物、动物、水源、土壤和营养等元素,它们之间相互交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统。

8、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交换和转换的科学,它研究生物体内的物质的合成、代谢以及物质的转换等,涉及到基因的转录与转录调控、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抗原和抗体的结构和互作等,是了解细胞和有机体运行机制的基础科学。

(完整)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完整)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

肽键:一分子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分子氨基酸的羧基通过脱去水分子后所形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

2. 等电点:在某一pH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或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成点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

3. 模体:在蛋白质分子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并发挥特殊的功能,称为模体。

4. 结构域: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多个结构紧密的区域,并行使特定的功能,这些区域被称为结构域.5。

亚基:在蛋白质四级结构中每条肽链所形成的完整三级结构。

6. 肽单元:在多肽分子中,参与肽键的4个原子及其两侧的碳原子位于同一个平面内,称为肽单元。

7. 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破坏,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称之为蛋白质变性。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

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稳定的双螺旋空间构象破环,双链解链变成两条单链,但其一级结构仍完整的现象称DNA变性.2。

Tm:即溶解温度,或解链温度,是指核酸在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值50%时的温度.在Tm时,核酸分子50%的双螺旋结构被破坏。

3. 增色效应:核酸加热变性时,由于大量碱基暴露,使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称之为增色效应.4. HnRNA:核内不均一RNA。

在细胞核内合成的mRNA初级产物比成熟的mRNA分子大得多,称为核内不均一RNA。

hnRNA在细胞核内存在时间极短,经过剪切成为成熟的mRNA,并依靠特殊的机制转移到细胞质中.5。

核酶:也称为催化性RNA,一些RNA具有催化能力,可以催化自我拼接等反应,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RNA分子叫做核酶。

6. 核酸分子杂交:不同来源但具有互补序列的核酸分子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适宜条件下形成杂化双链,这种现象称核酸分子杂交.第三章酶1. 酶: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1. 蛋白质折叠:蛋白质由所含氨基酸残基的亲水性、疏水性、带正电、带负电等特性通过残基间的相互作用而折叠成一个立体的三级结构。

2. 锌指结构:许多转录因子所共有的DNA结合结构域,具有很强的保守性。

它由4个氨基酸(4个Cys残基,或2个Cys残基和2和His残基)和一个锌原子组成一个形似指状的三级结构。

3. 冈崎片段:复制叉上新合成的短的DNA片段,即DNA不连续合成的产物。

细菌的冈崎片段约为1000~2000个核苷酸,真核细胞的约为100~200个核苷酸。

4. 尿素循环:又称“鸟氨酸循环”。

机体对氨的一种解毒方式。

肝脏是鸟氨酸循环的重要器官。

包括三个阶段,①氨、二氧化碳和鸟氨酸缩合生成瓜氨酸;②瓜氨酸再与一分子氨结合脱去水,生成精氨酸;③精氨酸在肝脏精氨酸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尿素,并重新变为鸟氨酸。

5. 柠檬酸-丙酮酸穿梭系统:线粒体内产生的乙酰 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胞液,裂解后重新生成乙酰 CoA,产生的草酰乙酸转变为丙酮酸后重新进入线粒体。

6. 别构效应:一种分子可以通过分子内某一部分的结构改变,而导致激活部分活性改变的现象,即别构效应,也可称为变构效应。

经常研究的例子是酶的别构效应,然而除了酶以外,如血红蛋白等也有别构效应。

7. 氧化磷酸化:指在代谢物脱氢氧化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的过程中,既消耗了氧,消耗了无机磷酸,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通常称之氧化磷酸化。

常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8. 分子杂交:不同来源或不同种类生物分子间相互特异识别而发生的结合。

如核酸(DNA、RNA)之间、蛋白质分子之间、核酸与蛋白质分子之间、以及自组装单分子膜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9. 结构域:也指功能域,在较大的蛋白质分子或亚基中,多肽链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三维实体,缔合而成三级结构,三维实体之间靠松散的肽链连接,这种相对独立的三维实体称为结构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双名法:每种生物的学名采用属名和种名命名
2.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多肽:在含有两条或多条多肽链的蛋白质中,各条多肽链因其排列顺序而彼此关联。

多个氨基酸以肽键链接起来形成的就是多肽
3. 胞间连丝:植物细胞壁上有孔,相邻细胞的细胞膜伸入孔中,光面内质网也彼此相通,即成胞间连丝。

可以沟通相邻细胞。

4. 叶绿体基粒内囊体:叶绿体内有一系列排列整齐的扁平囊,这些扁平囊称为类囊体。

有规律地重叠在一起的,是基粒类囊体。

基粒类囊体堆叠成基粒。

5. 开放维管束:指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维管束,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束内形成层,维管束之间存在束间形成层,形成层连接成圆环状,能不断增生,使茎增粗,所以称为开放维管束
6. 微体:一种特殊的细胞器。

体积比溶酶体小,由单层膜包围,其内含有极细的颗粒状物质,中央常有一高电子密度的核心结晶。

7. 五界分类系统:即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8. 生物膜:围绕在细胞表面的质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和核膜总称为生物膜系统
9. 氧化磷酸化:由呼吸底物脱下的氢,通过呼吸链电子传递到达氧,所发生的ADP磷酸化行程ATP的作用,成为氧化磷酸化作用。

10. 辅酶:结合蛋白酶类分子由蛋白质部分和非蛋白质部分组成,非蛋白质部分(有机分子或金属离子)称酶的辅基(即辅酶)。

11. 系统发育:指生物种族发展史,也即生物进化的历史。

12. 遗传学第三定律:即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称为连锁。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交换而导致基因的交换现象。

13.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成对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是相同的,在减数分裂中能相互配对,这样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14. 细胞周期:亲代细胞分裂完成到子代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一个完整细胞世代称为细胞周期
15. 输导组织: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的组织。

16. 维管形成层: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茎中,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分生组织,可以不断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
17. 病毒: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18. 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水、无机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穿过生活细胞的胞间连丝,顺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的运输途径是共质体途径。

水液(大分子)在相邻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运行是质外体途径。

19. 孢子生殖:是由母体先形成专管生殖的特定部分,然后由孢子囊产生许多孢子的生殖方式。

孢子囊成熟时孢子三处,遇到适宜条件就萌发成新个体
20. 双受精现象:被子植物中,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
21. 生活史:被子植物的生活史指包括无性世代(植物体以产生孢子进行生殖)和有性世代(以产生配子进行生殖)
22. 重组率:杂合体产生重组型配子的频率,也即重组型配子数占配子总数的百分率
23. 噬藻体:侵染蓝藻的病毒(不确定)
24. 菌根:指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不确定)
25. 生物工程
26. 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不确定)
细胞水平:指整体的细胞结构
亚细胞水平研究对象包括:非细胞器:生物膜,细胞骨架,胞质溶胶和细胞器,细胞连接等分子水平:DNA,氨基酸分子等
27. 基因连锁群
28.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过程中,复制叉的两条链上,模板DNA一条链的3’到5’方向与复制叉的移动方向相同,这条链能够连续不断地合成新链。

另一条链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这条链以不连续的方式合成新链。

29. 三碳植物(C3植物):通过3-磷酸甘油酸这种三碳化合物的途径来固定二氧化碳的植物
30. 结构基因:编码mRNA分子的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