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

合集下载

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西北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1 0 0年 7月 , 4 第 O卷第 4期 ,u.2 1 , o.0 N . J1 ,0 0 V 14 , o4 Junl f o h et nvrt( hl oh n oil c ne dtn o ra o r w s U i sy P isp yadS c i cs io ) N t ei o aS e E i

《 庄子》 散文的结构艺术 , 与其思想 内容、 言 语
艺术 一样堪 称奇 妙 , 在 自宋 代 以至 明清 尤其 是 明 这
终没 有 离开 论 旨 ; 章 的开 头 、 尾 、 落 、 文 结 段 层次 、 过 渡 、 应 , 扬 开合 , 极 有讲 究 , 照 抑 均 脉络 分 明 , 浑然 但 无 迹 , 隐若 现 , 若 如云龙 雾 豹 , 蛇灰 线 。 由此 可见 , 草 《 庄子 》 散文 结构严 谨 而 富于 变 化 , 具有 奇 妙 的形 散 而 神不 散 的艺术 特 点 。这 恰 似 李 广 治兵 , 起 来无 看 部伍 行 阵 , 人人 自便 , 松垮 垮 , 乎不 成体 统 ; 实 松 似 而 质上 万众 一心 , 向主帅 , 心 士气 高 昂 , 聚力 、 凝 战斗力 极强 。这 才是 真正 的大将 风度 , 流高 手 , 称得上 一 也
思想所贯穿和凝聚, 形散神不散 ; 奇开妙 结就是其开头和结尾都无比奇妙 , 同凡响; 非 有形无形则指 其 内在 结构 与外在 结构 是有 形与 无形 的辩 证统 一 。
关键 词 :庄 子》 文 ; 《 散 结构 艺术 ; 形散 神 聚 ; 奇开妙 结 ; 形无 形 有
中图分类 号 : 0 . I 62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02 3 (0 0 0 -10- 6 10 -7 1 2 1 )40 0 0

《庄子》内七篇的逻辑结构

《庄子》内七篇的逻辑结构

《庄子》内七篇的逻辑结构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多种哲学思想,其中更是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

庄子共有七篇,分别是《应帝王》、《淮南子》、《参同契》、《齐物论》、《知林》、《逍遥游》和《养生主》,它们组成了庄子整体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庄子七篇的逻辑结构做出详细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一、《应帝王》《应帝王》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其内容主要是对政治的讨论。

在《应帝王》中,庄子以“问政”的形式,提出了大量有关政治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政治治理上,提出了“礼仪之道”、“务学之法”和“心术之变”等观点,深刻地揭示出政治管理的重要性。

二、《淮南子》《淮南子》是庄子中的第二篇,主要内容涉及教育、道德、人生的讨论,其中庄子强调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认为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在此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德本”、“德行”、“德言”、“德境”等概念,深刻地阐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三、《参同契》《参同契》是庄子中的第三篇,主要是一篇关于社会建设的讨论,其中庄子提出了“国家之建立”、“社会之安排”、“公法之设立”等观点,以此来指导国家的社会建设,强调了国家的社会治理应当以法治为准则,以保障公正与正义,推动社会的发展。

四、《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中的第四篇,涉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讨论,其中庄子强调了“齐物论”的思想,认为精神世界是建立在物质世界之上的,在该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齐物论”、“天人合一”、“物归其本”等观点,深刻地阐述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

五、《知林》《知林》是庄子中的第五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自然界的认识,其中庄子强调了“自然界的认识”,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在该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循环变化”等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六、《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六篇,从逍遥游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生的观念,其中庄子强调了“以自然为本”,认为人生应当以自然为准则,在该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以自然为本”、“心态的调整”、“生活的发现”等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追求与意义。

“卮言”:《庄子》的篇章结构与文本布局策略

“卮言”:《庄子》的篇章结构与文本布局策略

皆种也 , 不 同形相 禅 , 卒 若环 , 得 其 伦 , 以 始 莫
是 谓 天均 。天均 者 , 倪 也 。 天
理 解 仅 仅 抓 住 一 点 不 及 其 余 的 作 法 可 以 说 都 是 片
面 的 、 恰 当 的 。 事 实 上 , “ 牛 ” “ ”, 子 不 如 解 之 解 庄 对 “ 言 ”的使 用 也 是 “ 词 两 义 ”的 , 有 “ 衍 ” 卮 一 既 曼 之 义 , 有 “ 卒 若 环 ” 义 , 是 由 于 二 者 的 含 义 也 始 之 只 不 同 、 征 有 别 , 而 是 在 不 同 的 情 景 下 分 别 予 以 特 因
也 。 《 文》 司马彪 注云 :曼 衍 , 极 也 。 可 见 . ” 释 引 “ 无 ” “ 衍 ” 流 遍 与 变 化 无 常 之 意 。 正 是 在 这 一 意 义 曼 乃 上 , 们 认 为 , 以把 “ 衍 ” 做 是 庄 子 在 谋 篇 上 我 可 曼 看
型 — — 卮 的 解 释 人 手 , 酒 器 可 空 可 满 特 征 去 类 比 从 可 说 可 不 说 的 “ 心 之 言 ”; 鼓 应 先 生 今 译 为 “ 无 陈 没 有 主 观 成 见 的言 论 ” 。
陈 启 庆
( 田学 院 中文 系 , 建 莆 田 3 10 ) 莆 福 5 10
: -= =


要: 庄子对“ 卮言” 的使用具有“ 一词两义” 的特 点—— 既有“ 曼衍 ” 之义 , 也有“ 始卒若环 ” 之义 , 它们分 别指 向
《 子》 篇章结构 与文本布 局上所采用 的不同修辞策略 与编码方 式, 庄 在 因此也承载着各不相 同的修 辞功能。 关键词 :庄 子》; 言; 《 卮 修辞策略; 修辞功能

论《庄子》文本的纵向结构层次

论《庄子》文本的纵向结构层次
i o d vd a n o t y, f n iu l d c mmo ii a n,o e ti n n e ti .” i i ” h a gZ ”i h ls p c a i gman y h a trz d a f ran a d u c ran c Y ” n C u i sp i o h a me nn i ,c a c e e n o i l l r i s c mp ia e o l td,me nn fl r si ,u k o b l c a gu ,a t t i i c n n wa e,u s o e n p k n,a s ei sa d h s r a .I o d,” n ”,” a g e t t t i1 h c n i oc n aw r Ya Xi ”,” ” i “ n Yi n
Xag n” ha g i s nhn al i ae , hrc r e n ct no bet eadojc v ,o a u t nadra i ”i C un ”i u t k e m gs caat zda ui ao f ujci bet e fs mp o n l n Z i b e i s f i i s vn i s i e ・
LI S n .i n U he g 1a g
(Ltr uecl g ,Sax N r l nvri , i 02, hn ) i a r l e hni oma U ie t Xa 70 6 C ia e t oe sy n 1 AbtatT ei e et t s t cueo leayw rsi o e aeo rehea he : Y n 1 g ae ,” i g (m s c:h nras e c r t fi rr ok f nm d fhe r c s ” a ”(a ug ) Xa ” i — r n hi s u r t s t t i ri n n ae , Y ” ( enn ) C un i l m dta t o t ti iw sm d ff lsm i y n h s fa rsw r g ) ” i m a g .” h agZ”c i e th 9 % e a aeo be an ,adw oe et e ee i a a e a t t ,a l d i e i g omi g te t p c l o t n h r n h a g Z ” r r si i c mpe a n mp l n ,f r n h i a ,p e c a d c a mi g” mp l n tu tr ” l y i i el g s cu e . i r

《庄子》体例

《庄子》体例

《庄子》体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宗师之一,被广泛地传颂和研究。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涉及到哲学观念和思想,还包括到诗文、寓言和富有启发性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庄子》体例的相关内容。

一、《庄子》体例的特点《庄子》一书共分为三十三篇,每篇内容独立,形式独特,但又统一贯通,构成了道家思想体系的一个完整整体。

这些篇章包括了哲学论述、寓言和富有启发性的故事,呈现了一个多面向、多角度的世界观。

1. 辞藻华丽:《庄子》的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充满了文学性和诗意。

庄子在文章中常常运用比喻、典故、寓言等修辞手法,使其思想更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

2. 多样性:《庄子》不拘泥于某一种体裁或形式,而是多样性并存。

其中既有哲学论述、也有寓言故事和诗文,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感悟哲理。

3. 张弛有度:《庄子》在体例上张弛有度,既有深奥难解的哲学思考,也有通俗易懂的故事寓言,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的篇章阅读。

4. 相互呼应:《庄子》的每一篇章都相互呼应,前后呼应,没有断裂感。

这种相互呼应使得整个书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体例上紧密联系,内容丰富多彩。

《庄子》的体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风格和结构,更是一种思想上的体现和表达。

在《庄子》的体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深层内涵,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

1. 自然观:《庄子》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倡导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道。

在体例上,《庄子》运用自然的规律和现象作为寓言的载体,以启迪人们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哲学观念。

2. 非对立思想:《庄子》提倡非对立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无极限的,存在着变化和流动。

在体例上,《庄子》的篇章文风多样,既有辉煌华丽的辞藻,也有幽默风趣的寓言故事,体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无限变化。

3. 游戏观:《庄子》主张人生如梦幻,世事如游戏,强调心灵自由的超越和解脱。

《庄子》体例

《庄子》体例

《庄子》体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经典之一,堪称中国思想史上的瑰宝。

其体例特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语言优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下面就《庄子》的体例特点进行详细探讨。

一、多样性的体例结构《庄子》一书内容繁多,内容涉及哲学、伦理、政治、道德、自然、气节等方面,因此体例结构也颇为复杂多样。

在《庄子》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对话篇章,又可以看到寓言篇章,还有以散文形式表现的哲学思考等,这种多样性的体例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趣味和启迪。

二、对话式的体例形式《庄子》是一部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哲学论述的作品。

在《庄子》中,经常出现辩论、争辩、对答等对话形式,以对话的形式表达思想观点。

这种对话式的体例形式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故事、寓言式的体例呈现《庄子》中许多篇章采用了故事、寓言的形式表达作者的哲学思想。

比如《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都是以故事、寓言的形式来阐释哲学观点的,通过寓言的形式将深奥的哲学思想生动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自然、人性的体例表达《庄子》中对自然、人性的描写多是通过寓言、象征等形式进行的,这种体例表达方式使得作者所思考的哲学问题更加具体、形象化,也更易于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五、诗化、抒情的体例形式《庄子》中不乏诗化、抒情的篇章,如《天地》、《德充符》等篇章,这些篇章通过诗意的语言、优美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哲学的启迪,这种诗化、抒情的体例形式为《庄子》增添了一种美的内涵。

六、简洁、富有哲理的体例特点《庄子》的体例特点之一是简洁、富有哲理。

作者在表达哲学思想时往往用寥寥数语,却能道尽深刻哲理。

这种简洁、富有哲理的体例特点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快速地领会作者的思想,也更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庄子》的体例特点多样丰富,既有对话式的探讨,又有寓言、诗意的表达,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庄子·逍遥游》的文本逻辑与思想结构

《庄子·逍遥游》的文本逻辑与思想结构

《庄子·逍遥游》的文本逻辑与思想结构《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以养天年。

他对于世间的大小、贵贱、寿夭、是非、得失、荣辱等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

他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

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

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关于《庄子》的文本结构,笔者已撰文论述了其纵向结构层次是“言、象、意”层层深入的“召唤结构”,其横向结构体系是由内、外、杂篇组成首尾圆合、三重回环的回旋结构体系,并说明内篇各篇及外杂篇的许多篇章在总体上都是回环结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包括内七篇在内的《庄子》各篇的内部结构都是千篇一律的统一模式。

事实上,《庄子》各篇的内部结构灵活多变,并不完全相同。

一、一般结构方式关于《庄子》的篇章结构,目前仅见到王景琳、孙以昭、阮忠等先生有过一定探讨。

王氏将庄文的结构方式归纳为并列相承式、一本多茎式和链式三种:孙氏总结为论证式、归纳式和连锁式三种:阮氏从章法的角度归结为游龙式章法、故事式章法和议论式章法,但涉及的篇章都较有限。

笔者对《庄子》三十三篇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全面考察.同时参考诸贤的高论,认为《庄子》的一般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1.并列式并列式篇章结构,是指篇章中各自独立完整的章节、层次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平等、并列、相关或相对的。

没有主次、偏正之分和相互包含、领属的关系。

在庄书中,《人间世》《山木》《让王》等全篇以及许多篇中的一些章节,都属于这种结构方式。

《人间世》一篇,由“颜回见仲尼请行”、“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匠石之齐见栎社树”、“商丘大木和荆氏之木”、“支离疏”、“孔子适楚接舆作歌以讽及续曲”七则寓言组成,每则寓言自成一段,“都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所使用的描写手法也各具特色,特别在寓言和寓言之间,庄子没有插入任何过渡性的文字。

七则寓言犹如七颗珍珠,在形式上并列”。

细按文意,七段文字又可分为并列的两组:前三段为第一组,分别从事君之难、奉使之难和傅太子之难的角度,阐明如何“处人”之道;后四段为第二组,分别以“散木”因“无用”免患,“大木”以“不材”自全,支离疏因残疾“终其天年”以及接舆讽世之歌等,说明如何“自处”之道。

“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作者:刘生良来源:《江汉论坛》2015年第01期摘要:通过对《庄子》三十三篇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全面考察,可以看出,其一般结构方式有并列式、连锁式、层进式、承接式、总分式(包括先总后分式、先分后总式等)等几种类型:同时其复合结构方式大致有多重组合、多种相兼等几种形式。

关键词:《庄子》;篇章结构;一般结构方式;复合结构方式中图分类号: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1-0073-07关于《庄子》的文本结构,笔者已撰文论述了其纵向结构层次是“言、象、意”层层深入的“召唤结构”,其横向结构体系是由内、外、杂篇组成首尾圆合、三重回环的回旋结构体系,并说明内篇各篇及外杂篇的许多篇章在总体上都是回环结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包括内七篇在内的《庄子》各篇的内部结构都是千篇一律的统一模式。

事实上,《庄子》各篇的内部结构灵活多变,并不完全相同。

一、一般结构方式关于《庄子》的篇章结构,目前仅见到王景琳、孙以昭、阮忠等先生有过一定探讨。

王氏将庄文的结构方式归纳为并列相承式、一本多茎式和链式三种:孙氏总结为论证式、归纳式和连锁式三种:阮氏从章法的角度归结为游龙式章法、故事式章法和议论式章法,但涉及的篇章都较有限。

笔者对《庄子》三十三篇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全面考察.同时参考诸贤的高论,认为《庄子》的一般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1.并列式并列式篇章结构,是指篇章中各自独立完整的章节、层次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平等、并列、相关或相对的。

没有主次、偏正之分和相互包含、领属的关系。

在庄书中,《人间世》《山木》《让王》等全篇以及许多篇中的一些章节,都属于这种结构方式。

《人间世》一篇,由“颜回见仲尼请行”、“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匠石之齐见栎社树”、“商丘大木和荆氏之木”、“支离疏”、“孔子适楚接舆作歌以讽及续曲”七则寓言组成,每则寓言自成一段,“都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所使用的描写手法也各具特色,特别在寓言和寓言之间,庄子没有插入任何过渡性的文字。

七则寓言犹如七颗珍珠,在形式上并列”。

细按文意,七段文字又可分为并列的两组:前三段为第一组,分别从事君之难、奉使之难和傅太子之难的角度,阐明如何“处人”之道;后四段为第二组,分别以“散木”因“无用”免患,“大木”以“不材”自全,支离疏因残疾“终其天年”以及接舆讽世之歌等,说明如何“自处”之道。

“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

其要旨,乃是阐述无为无用无己的处世之道,所谓“心斋”、“游心”、“顺物”、“无用”、“不材”、“支离形德”、“无用之用”,“总不外《逍遥游》‘无己’妙义”。

可见全文两组七段并列的文字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法表现同一主题的。

需要说明的是,篇末“山木自寇也。

膏火自煎也”一小节尤其是末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应是对接舆之歌的引申发挥,既总结此则寓言,又总结“自处”之道,又呼应开头,似乎还有总结全文之意,真可谓一石三鸟。

《逍遥游》末段、《齐物论》末句亦有类似的意义和作用,可见庄文结尾常用此法。

那么我们是将其归之于最后一则寓言或相关部分呢?还是与上文割裂开来作为全文的结论部分呢?像这种情况,我们以为当以归之该则寓言为宜。

最多只能作为该部分的结论,显然不宜单列为全文的结论。

有人误以为《人间世》此小节乃全文结论,认为此篇为先分后总的归纳式结构,似乎是未明庄文结尾往往一箭双雕或一语多用之奥妙所致。

关于庄文结尾之妙,详见拙文《论(庄子)的结构艺术》的有关论述。

显而易见,《人间世》的篇章结构是由平行的两组大并列、七段小并列所组成的并列式结构。

无独有偶,与《人间世》内外对应的《山木》一篇,不仅承《人间世》之旨加以申发,而且结构亦与之相类似。

此篇由九则寓言组成:“庄子行于山中”一则,先言山木以不材致福,忽又转出家雁以不材见杀一喻,说明不材、无用有时亦不足以免患,于是认为应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为好:接着又忽然一转,以为这样“似之而非”,仍“未免乎累”,只有乘道浮游,与时俱化,物我两忘,才能全身免患。

“市南宜僚见鲁侯”一则,说明鲁侯“不免于患”的原因,在于有国、有人、有己,只有“去国捐俗”、“虚己游世”,才能免患无害。

“北宫奢赋敛为钟”一则,说明纯任自然、勿求人为,事情反倒能迅速办成。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一则,写大公任以海燕柔弱无能而“行列不斥”,“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等开导孔子,阐明“去功与名”、“削迹捐势”,方可免患无灾。

“孔子问子桑户”一则,写子桑户以“林回弃千金之璧,而负赤子趋”,“形莫若缘,情莫若率”晓谕孔子,阐明与人交往,必须去掉虚文繁礼,任其自然天性的道理。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通过魏王与庄周的问对,说明人处“昏上乱相之间”,若要避免重蹈比干覆辙,就不能不泯绝一切奢望,曳尾于涂中。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又通过孔子困而自怡的故事,说明游世者不可厌恶困穷,也不必希求利达,而应顺时安分,做到“人与天一”。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用连锁、层进的笔法,写庄周看见蝉得美荫而螳螂在后,螳螂执翳而异鹊在后,异鹊贪利而庄周在后,庄周执弹而虞人逐谇在后,这和《国策》庄辛以蜻蛉、黄雀等说楚襄王一样,说明世间危机遍伏,辗转相生,从而警示世人:若见利忘身,必遭祸殃;而虚己忘利,方为处世良方。

“阳子之宋”一则,通过阳子所见逆旅主人贵丑妾而贱美妾的故事,阐明去矜虚己,“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的处世之道。

九则寓言,基本上不存在相连相应或层层递进的关系,都是平行、并列的,然而又都围绕着阐发全身远害的处世之道而详细展开,“其要只在虚己顺时而去其自贤之心”,“可以补内篇《人间世》所未备”。

由此看来,《山木》篇也是典型的并列式结构。

还有,杂篇《让王》写了近二十个圣贤高士让王、拒粟、却聘、安贫、死节的故事,都是并列关系;把它们以类相次,似可归为重生轻物者、安贫乐道者、随遇而安者、高尚其行者四组,这四组之间也是并列关系,所以全文应为并列式结构。

外篇《知北游》,杂篇《徐无鬼》《盗跖》亦属此类结构。

《列御寇》一篇,盖随手缀叙之文,杂纂凑合成篇,内容驳杂,结构亦较松散,但各章皆平列并行,大致也可归入此类。

另外就章节而言,像《逍遥游》《养生主》《大宗师》《在宥》《至乐》《达生》《外物》《德充符》等总分式结构的分论部分都是并列式结构,不胜枚举。

2.连锁式所谓连锁式,是指《庄子》一些篇章的章节、层次之间环环相衔、蝉联而下的一种结构方式。

王景琳先生把这种方式称为“链式”,并以《逍遥游》首段为例,对其由“鲲”到“鹏”,由“鹏”到“南冥”等,又由“蜩与学鸠”到“小知”。

由“小知不及大知”到“小年不及大年”等环环相衔、丝丝入扣、蝉联而下的特点作了精彩论析。

这里我们再以《齐物论》等篇为例加以说明。

《齐物论》是庄子论述其相对主义认识论的一篇长文,叙议交互,包举颇富,但始终具有连锁回环的结构特点。

首章以南郭子綦“丧我”发端。

为“齐物论”立竿见影,已逗出妙义;又借子游问答揭出“人籁”、“地籁”、“天籁”,尤极力铺陈“地籁”,暗影物论之不齐。

次章承“地籁”之不齐对人情之不齐进行描绘,由“大知”到“小知”.由“大言”到“小言”,由“寐”到“觉”,由“小恐”到“大恐”,层层透发,连贯而下。

三章“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承上人情之不齐引出“真宰”,与“天籁”互相勘合,飘宕而下,落到形骸、私情之不齐上。

至四章乃点明是非出于“成心”(主观偏见),将物论一齐推倒,收上启下,语重心长。

五章“夫言非吹也”一句,遥接首章“吹万”而转出“言”字,又近承上章之“成心”,说明“言”非“天籁”而发自“成心”,如彩虹跨波,幻出双桥,游丝结絮,粘成一片,绝妙文心,纯是化境;接着由“言”导出儒墨之是非。

又以是非之不可辨,导出圣人“照之于天”,进而要人超出是非之上,掌握“道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以上所述,皆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尤其是此章“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联珠、回环语,简直成了连环套,波连波,浪赶浪,无限风光。

六章紧接上文泯灭是非、彼此之意,由“以指喻指之非指”云云引出“以马喻马之非马”,进而引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谲喻;“可乎可”以下乃是诠释所以“一指”、“一马”之理,由“可”到“不可”,由“然”到“不然”,由“分”到“成”,由“成”到“毁”,由“达者知通为一”,到愚者之所谓“朝三”,由“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最后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谓两行”收住此章,并回应上文一再提出的“莫若以明”和本章开头的“指”、“马”之喻。

这又是小连环组成大连环,大连环套小连环。

而“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物无不可”;“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诸语,蝉联、回环,环环相因相应。

七章由“古之人”引出昭文、师旷、惠施三人,承五章中“道隐于小成”之旨意加以申发,而又以“以明”作结,与五、六章结尾呼应。

八章又承五章、六章“物谓之而然”,七章“未始有物”、“未始有封”而来,引出一连串珠妙语:“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缥缈玄窅,令人难窥际涯:接着顺势推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一全文宗旨,如醍醐灌顶,使人恍然大悟。

以下九、十、十一三章,连用“尧问于舜”、“齧缺问乎王倪”、“瞿鹊子问乎长梧子”三则寓言,分别以“十日并出,万物皆照”;居处食色,物各为是;生死梦觉,不必执一等巧比曲喻,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述上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篇旨,发表了不少高论。

此三章是对同一意旨的反复深入阐发,与《逍遥游》末三章各申一意不同,因而此三章之间不是并列或承接的关系,而是连锁、回旋的关系。

第十二章旨在归纳收束前面三申文意,又发出“和以天倪”、“忘年忘义”的妙论。

自九章以下,“其用笔忽纵忽擒,忽起忽落,节节凌空,层层放活”,“如珠走盘,如水泻瓶,如砖抛地,乃为发挥尽致也”。

最后两章,借罔两之问,暗射题巅,又引出庄周之梦,现身说法,从而关锁全篇。

尤其末句“物化”一语,既结“梦蝶”之寓言,又申“齐物”之指归.更照应开头“丧我”之语意,与之巧妙关合,使全文首尾相连,思绪贯串,回环往复,浑化无迹。

难怪有人赞叹:“仙乎仙乎,非庄生无此妙境也!”由此可见,庄子此篇虽千头万绪,波澜起伏,然一线贯穿,一脉逶迤,确是环环相衔、丝丝入扣,“层层相生,段段回顾”,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连锁式结构。

关于《齐物论》的篇章结构,清人屈复还有一段绝妙之论:“通篇大势,前半顺提,中间总锁,后半倒应,千变万化,一线穿来,如常山之蛇,击首尾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