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合集下载

从《齐物论》看《庄子》1000字

从《齐物论》看《庄子》1000字

从《齐物论》看《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一篇章,内容较为简洁明了,但其中不乏深刻的道理。

通过阅读《齐物论》,我们可以理解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以下是从《齐物论》中归纳出的几点见解。

第一,道是无形的。

《齐物论》中提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道是人们所追求的至高价值、至高信仰,然而它是无形的,不可视、不可听、不可闻、不可触,只有透过事物发生的过程和结果,才能感知道的存在。

道虽然没有形体,但却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

《齐物论》中引用“万物皆备于其中而不怒,而王者怒,是以天下哀嗟其不夷”,展示道的广泛和宽容。

道不仅仅是存在的,而且包含生命和繁衍的力量。

第二,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

《齐物论》中提到:“物壮则老,谓之不得其所。

”这句话暗示着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不可分割。

所有事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成熟、老化、死亡的过程,这是它们不得不面对的真实。

唯有深入了解这些规律,人们才可以感受到万物大同,万物有灵的哲学思想,从而回归自然、获得生命的现实体验。

女娲的古老神话也表达出相似的思想,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尊重事物的生命力。

第三,人可以借助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齐物论》开篇时引用了老子的语句,说明了庄子不排斥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反而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数千年,每个时代的人都会留下自己的智慧积累,因此我们可以从佛家、道家、儒家、文艺复兴等等重要的历史阶段中获得启发。

庄子提倡人要多思考、勇于质疑,注重自己的生命追求,例如“斩蛇剖鳝,参伍错综,吾以此观之,胡为其数之有是乎?”庄子从而质疑了一些古老的想法和观念。

第四,人们不应太过执着于自我和所拥有的事物。

《齐物论》中强调道的普遍性,不应该过于强调自我和局部的利益。

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的存在是以建立在互相支持和平衡的基础上的。

如果人们太过执着于自我,过分追求身外之物,就会违背道的普遍性。

庄子强调,人们应当及时放下,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安宁,这样才能真正深入感受到道的存在。

齐物论的心得 庄子

齐物论的心得   庄子

齐物论的心得庄子读了《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我感到茅塞顿开,受益颇深。

此论以南郭子基与颜成子游的对话开篇,引出大风发作与各种不同风声发出的原因,提出发声的主使者是谁的疑问。

第一段看似浅易的对答实际上是对全文的统摄和提携,是本文内容的一个缩影。

运用比喻:风发声的主使者无从得知,正如“已而不知其然”的道;天下万物由于空窍不同而发出各种不同的怒号,正如人们遇到不同事物时引发的各种情感、是非与彼此之争。

然而,按齐物论的思想,这一切不同的本质是“道通为一”,万物平等,“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是非和彼此可以相互转换,在“达者知通为一”的基础上,“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此通达之人不计是非成毁,把自己寄托在庸常之中,庸常就是有用,有用就是能通达,通达就有所得。

不必劳神费力地强求一致,事物本来就是同一的,如此得以达到心游万物、物我合一的达者的境界。

具体说来,第一节,讲“吾丧我”的境界,“丧我”即去除“成心”。

扬弃我执,打破自我中心。

接着写“三籁”,阐述自然的声音。

第二节,评“百家争鸣”及众人的迷失自我。

第三节,指出学派辩论和人的争论,是因为“成心”所致,因此产生种种主观的是是非非和意气之见,因而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

并申论事物的相对性与流变性,以及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因而又提出“照之于天”的认识态度。

第四节,归结到“道通为一”,各家各派所见,不是宇宙之全,只是主观对外界的偏见。

第五节,再度重申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第六节,例举三个寓言故事,引申前义。

“尧问舜”一段,写自我中心之排他性与开放心灵之涵容性的不同。

“齿缺问乎王倪“一段,提出是非标准的问题。

申述价值标准不一定在一处。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一段,描述体道之士的死生一如观及其精神境界。

“篇末,例两则寓言,“罔两问景”,喻“无待”之旨。

“庄周梦蝶”,写“物化”之旨。

本篇最显著的特点是排比句的成段连用。

如第一段列举天下万物窍穴发出的不同声响,每种都用恰如其分的生动比喻甲乙描述,如临在耳。

齐物论读后感

齐物论读后感

齐物论读后感《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篇文章以“齐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阐述了庄子对人生、世界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读完《齐物论》,我深受启发,对人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齐物”的概念,他认为一切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种平等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将自己置于高于他人的位置,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和谐。

而庄子的“齐物”思想提醒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个体,不论是人还是自然界的万物,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这种平等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齐物论》中,庄子以飞鸟、蝴蝶、鱼等自然界的生物为例,阐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这种自由自在的境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这种心境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深远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应该超脱世俗的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此外,庄子在《齐物论》中还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万物自有其规律,自然而然地运行,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当今社会的管理和治理具有深远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分干预自然界的运行,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而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提醒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齐物论》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它对人生、世界有着深刻的思考和体悟。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庄子提出了“齐物”、“无为而治”等深刻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完《齐物论》,我对人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也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齐物论》,领悟其中的哲理,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丰富。

齐物论读后感

齐物论读后感

齐物论读后感《齐物论》是一篇道家经典之作,通篇以“归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阐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真实的生活智慧。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引起了我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在《齐物论》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了自然界的不同事物和现象之间都存在一种平等和共同的道。

无论是天地万物,还是人类的思维和情感,都是由这同一道所衍生而来。

作者强调了一种“归途”即万物回归至道的思想,这引发了我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自身与自然的联系,对自然漠不关心,甚至对其进行掠夺性的开发。

而《齐物论》中的思想提醒我,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交流和对自然的尊重,才能找到真正的内心宁静和满足。

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外,文章还谈到了对于内在真实的追求。

作者认为,人的内心应该追求真实,而不是被外界的虚假和世俗所迷惑。

只有当我们抛却虚假的欲望,回归到内在的真实时,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这使我想起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虚荣。

然而,《齐物论》的思想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积累和外在的表现,而是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内在的真实。

只有当我们抛却虚假的欲望,追求内在的真实时,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除了对人与自然关系和内在真实的追求的思考外,《齐物论》还启发了我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无为”的生活哲学,即不为外界的压力和欲望所困扰,而是追求内在的宁静和平静。

这使我想起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繁忙和追求成功的焦虑。

然而,《齐物论》的思想让我明白,只有当我们过简单的生活,抛却外界的虚荣,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快乐。

只有当我放下对外界的焦虑和追求,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和真实时,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和自由。

总的来说,读完《齐物论》后,我深受启发。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内在真实的重要性,以及过简单生活的价值。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所阐述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庄子对于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齐物论》中,庄子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

他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草一木、一石一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常常将自己置于万物之上,自以为是地对待自然和其他生物,而忽略了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庄子的这种超然态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珍惜和尊重自然,不再盲目地去征服和破坏它。

另外,庄子还通过对“鱼游于渊,不知水之乐”“鸟飞于天,不知风之乐”等例子的描述,表达了对于人生境界的思考。

他认为人应该超脱于世俗的利益和名利之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让我深深地反省了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是否过于功利和浮躁,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淡泊。

庄子的思想让我意识到,人生并不只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净化。

此外,庄子还对道德伦理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于善恶的界限,达到道德的境界。

这种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应该超越善恶的二元对立,不以功利心去对待他人和事物,而是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对待世界和他人。

这种超脱于善恶的道德观念,让我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和处世态度,是否过于功利和狭隘,是否应该更加宽容和包容。

通过阅读庄子的《齐物论》,我对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庄子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让我受益匪浅。

我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和尊重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以及更加宽容和包容地对待世界和他人。

庄子的思想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启迪,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庄子齐物论观后感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庄子齐物论观后感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庄子齐物论观后感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该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阐述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通过阅读《齐物论》后,我对自然与人生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齐物论》中,庄子通过一系列的寓言和对话来说明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世界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他通过宇宙万物的齐物观,表达了自然与人生的和谐统一。

庄子提到道,他认为道是一个超越个体、外在于一切事物的存在。

通过与道的合一,人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庄子以“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来表达这种境界。

这种境界使人远离烦恼和纷扰,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和宁静。

对我而言,这种境界与自然息息相关。

自然界的万物都能自然而然地生长、退化和消亡。

它们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功名利禄所累。

与此类似,人类也应该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透过外界喧嚣看到自己的内心,洞悉身处自然之中的美妙与真实。

人们常常容易为功利和名利所困扰,而失去了与自然共鸣的能力。

只有当人们抛却欲望、执着和功名利禄的束缚,才能真正融入自然,体会到天地间无穷的智慧和生命的意义。

自然界存在的意义在于其丰富多样、独特而复杂的生命形式。

庄子通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来揭示人类对自然认知不完全的局限。

人们所能认知的只是现象层面,却很难捕捉其中的本质。

庄子认为,这也是一种正常状态,因为让一切的事物都了解清楚,是人力所不能及的。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智慧和力量,然后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自然相比,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有限而微小。

庄子通过“大知逊于天,天逊于道,道逊于自然”来表达自然与人之间智慧的对比。

人类的智慧在宇宙之中微不足道,只有透过谦虚和敬畏的心态,才能与自然相通,从而体现出人生的真正价值。

通过阅读《齐物论》,我深刻体会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自然是广袤而深厚的知识宝库,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人生应该以谦卑和敬畏的态度与自然相处,追求内在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通用6篇)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通用6篇)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庄子齐物论读后感(通用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齐物论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篇1《庄子·齐物论》中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

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生与死,是人的一生中开始与结束的两极。

一般来说,人们是乐生恶死。

我也一直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理所应当的事。

但读了《庄子》上述文字却使我有了新的感悟。

按庄子说的意思,死后去的那个世界不一定就不好。

这就如同做梦一样,好梦不一定是好预兆,而坏梦也不一定就是坏预兆(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

庄子认为,对于未知的事没有必要忧伤。

他给我们讲了丽姬的故事:她开始被晋国掠去,因而哭泣(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

后来成为王妃,享尽荣华富贵(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就为曾经哭泣而后悔(而后悔其泣也)。

庄子借此告诫我们:有可能到了那个世界后,我们会像她一样,后悔当初哭泣。

而且还有可能后悔死而投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生与死所在的两个世界到底哪个更好些,恐怕无人说得清。

婴儿出生时,都是哭来到人世间的。

有人说,一落生就啼哭,是说婴儿知道苦难的人生开始了。

此话虽不科学(科学的说法是:环境骤然变化的生理反应),但确有一定道理。

确实,极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顺,处处有圣人帮扶。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齐物论”一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鱼、鸟、乌龟和蝴蝶等动植物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读完《庄子》的“齐物论”,让我深受启发,对于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齐物”、“同体”、“无我”、“无为”等重要哲学观念。

他通过描绘各种动植物的生活状态,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他认为,万物皆有灵性,都是宇宙的一部分,都有着自己的存在意义。

这种观念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

庄子所倡导的“齐物”观念,告诉我们要尊重一切生命,不管是人还是动植物,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让它们能够在自己的生存空间里自由生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关心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庄子还提出了“同体”、“无我”、“无为”等观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同体的,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应该超越自我的局限,放下功利心和私欲,融入宇宙的整体。

这种观念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资源的争夺、环境的破坏等。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明白“同体”、“无我”、“无为”的道理,那么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庄子的“齐物论”中还提到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人类不应该过分干涉,而是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这种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功利和欲望。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读完《庄子》的“齐物论”,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邃而且富有智慧,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生命,超越自我的局限,顺应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9)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

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

《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

《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

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

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

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

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

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

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

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

,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

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

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

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

庄子在下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举例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与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没有区别。

在庄子的理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庄子写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

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
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

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

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

庄子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持批判态度,认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

昭文、师旷惠子都是当代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会掩盖天的智慧一样。

有如《马蹄》篇中的马“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

而马知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庄子追求道心,即无我之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

”庄子认为,顺自然而生,不强求,才是道,不妨碍别人,不将自由强加于人,平等看待万物,才是道。

以仁义来说,虽然仁义是圣人之言,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贼也要圣明、勇敢、讲义气、有智慧,也必须要讲仁义。

而这些均来自圣人之言,借于圣人之言才成就了大盗,仁义为君王用,为普通人用,也为盗贼用。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圣人把人的许多罪找出来,加
以制止,从一方面而言难道不是教会了人们如何犯罪吗?
庄子家并不富裕,《外物》中有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也许并不完全自食其力,但毕竟较接近劳动人民,所以对当时人民困苦生活有较
1 2 下一页庄子《齐物论》读后感第2页
多了解,使他不禁对各诸侯提倡的仁义有更多的怀疑。

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取决于他的心,平等的心,看到的事物也是平等的。

物理现象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是看的人的心。

庄子揭露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认为人的智慧不能达到大道,人如果区分是非好坏,那么就只是小成而已。

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

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

庄子的思想源与老子,可是老子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庄子的哲学则是“出世”的哲学。

帐子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

当时任命生活十分困苦,战乱频频,而诸侯残暴。

“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

庄子生活在宋国,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

庄子看到这些世间的苦难,不自觉的产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

我们还可以从庄子本人来看。

庄子属于“士人”,这是新产生的阶级,本身无田产,却又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

这一类人大概分两类,一类作诸侯贵人的大臣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另一类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隐者,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不愿自
身为人利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庄子就是属于这一类人。

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的难读体现在难以捉住它的中心思想上。

而《庄子》的中心,却在肯定客观规律性,同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上。

《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

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

我们读《庄子》,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什么是该吸收的,什么又是该弃之不用的。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