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物论》看庄子的是非观

合集下载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分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綦”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

第二部分,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竟”,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

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胡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1、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 译文:南郭子綦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漫吐气,形体木然,仿佛精神脱离了身躯。

颜成子游立侍在跟前,问道:“您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安定本来可以使它像枯干的树木,而精神岂能可以使它像熄灭的灰烬呢?您现在靠几而坐的情况,不是您过去靠几而坐的情况了。

”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译文:子綦回答说:“偃,你问的问题,不也是很好的吗!如今我忘掉了功名利禄,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萧声,却没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你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天空中自然形成的音响吧!”3、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从《齐物论》看庄子的是非观

从《齐物论》看庄子的是非观

从《齐物论》看庄子的是非观从《齐物论》看庄子的是非观摘要:本文以庄子的《齐物论》为研读文本,先就“齐物论”三个字分析了两种传统解读,再从“是非观”的来源、“是”与“非”的存在形式、对待“是”与“非””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来简单探到一下庄子的“是非观”。

关键词:齐物论、庄子、是非观首先看一下对“齐物论”三个字的两种传统解读:一、将“齐物”两字连读,“论”字是文章的题材,如《文心雕龙·论说》篇“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便是这种看法,其意义是说万物的形色性质虽至不同,但在庄周看去却是齐一的,如《秋水》篇“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天下》篇“齐万物以为首”,正是这种意思。

似此,则“齐物论”,就是用论说题材来阐发“齐物”之旨的;二、将“物论”两字连读,“物论”成了一个名词,自王安石、吕惠卿、张文潜、王伯厚、归有光、王夫之,以及当代有些研究《庄子》的人,都是这种看法。

其意义是把百家争鸣的学说当做物论,庄子以道的观点,来齐一些“物论”。

如儒墨的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名家的坚白异同之辩,在庄周看来都是剖判大道,只见其偏,不见其全的,所以庄周要纠正他们,统一他们相持不下的异说,于是而作《齐物论》。

①其实这两种解读不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严格来说,庄子《齐物论》的主旨就是通过齐“物”(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根据,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是平等的)而齐“物论”(各种不同的思想学说都有自己的产生根源,虽然彼此的是非观念截然不同,但都有自己存在的权利。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是平等的)。

②所以本文要阐述的“是非观”即可从“物”的层面理解,即判断世间万事万物是非对错的主观标准;也可以从“物论”的层面来理解,即先秦诸子“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坚白异同之辩”的各种学说观点。

那么庄子的《齐物论》到底是如何体现其是非观的呢?一、“是非观”的来源——“成心”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夫随其成心而师之, 谁独且无师乎? ”,即如果依据个人的成见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那么谁没有这个标准呢?③何谓“成心”?上文引用的译本将其译为“成见”,而王富仁认为,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念和宇宙观念,就是“成心”。

简析庄子的“彼此是非”论及生死观

简析庄子的“彼此是非”论及生死观

简析庄子的“彼此是非”论及生死观简析庄子的“彼此是非”论及生死观作者:黄忠晶《庄子·齐物沦》(以下简称《齐物论》)中有“彼此是非”一节:“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日莫若以明。

”涉及此节时,论者多从认识论角度分析。

如有评论说:“《齐物论》中所说的‘是非’,都是指主观性的争论,如‘惹是生非’的‘是非’。

”类似的观点认为:“庄子肯定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彻底的怀疑主义者。

由于是非难定,引来世事纷扰。

故齐是非,就是要杜绝无谓的惹是生非。

”还有论者指出:“既然是非、彼此只是语言上的问题,而事物本身并无所谓是非、彼此,因而人们围绕这些是非、彼此的问题争辩不休,也就是没有意义的。

”同样的观点说:“《齐物论》认为客观事物是不分彼此,本质上是同一的,而人们关于是非彼此之争论,皆出于成见执著。

”庄子此段文字前的一段话,最后几句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这里论及儒墨之是非,确实是在认识论意义上说的,也可以说是“主观性争论”,无谓的惹是生非”。

于是论者多以为接下来的这一段,“是非”也一定在认识论意义上说。

实际上,庄子已经说明,要真正“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这意思就是,接下来的话,他会在一个完全不同于儒墨之是非的角度来谈是非问题。

细观庄子这一段话,笔者的看法是,他完全不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谈“彼此是非”,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谈的。

从认识论意义上说,“是”就是正确的,“非”就是错误的;“彼、此”则指不同的认识主体,如人、我之间。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庄子《齐物论》解析_一霰儿

庄子《齐物论》解析_一霰儿

庄子《齐物论》解析_一霰儿齐物论第二【提要】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性篇目,也是《庄子》中最重要和最难读的篇目。

“齐物论”的重点是齐“物论”即超越是非。

而要齐“物论”,必须“丧我”。

只有“丧我”,也就是“无己”、“忘己”,才能超越是非,才能认识到“道通为一”,才能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

全文可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由开头的一个寓言和中间的一大段卮言构成。

第二部分是寓言,用五个寓言进一步阐述和深化论述的观点。

每一部分都可再分为五小节,共十节。

第一节是寓言“子綦丧我”,从子綦进入“吾丧我”的境界开篇,“丧我”即“无己”、“忘己”,然后引入“天籁”的概念予以说明,但描写时只讲了“地籁”:众窍是也,生动地描写了大自然在风作用下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

对“人籁”和“天籁”则只轻轻一点:人籁,比竹而已;天籁是“使其自己”、“咸其自取”,给人留下了悬念。

第二节详细描述了复杂的“人籁”现象,即社会上人和人之间的是非之争所导致的“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以至“终身役役、苶然疲役”的“大哀”,并指出这些都是由于不见“真宰”而导致的。

第三节集中分析是非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成心”使“道隐于小成,隐于荣华”,从而导致“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所以提出“莫若以明”(不如以道明之)和“不由而照之于天”(不从是非的角度而观照事物的本然),这样才能把握“道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第四节从对“指非指”和“白马非马”的评析入手,说明天地万物的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以明”的内涵——“道通为一”。

并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分”破坏了“道通为一”从而产生了“朝三暮四”、“喜怒为用”,所以提倡“两行”(是与非各行其所)。

同时也介绍了古人的“至知”:未始有物(即无,亦即物我齐一),后来才一步步退化:有物未分、有物未有是非,直到是非之彰、道之所亏、爱之所成。

然后以昭文、师旷、惠施三人为例,说明其并非是真正的“成”,所以再次提倡“不用而寓诸庸”(将不用是非观念去观照的思想体现在日用中)和“以(道)明(之)”。

解读齐物论02

解读齐物论02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见识广的人看待外物很豁达,不拘小节;没什么见识的人老喜欢去钻牛角尖。

世人所谓的高论都气势逼人,好像说的都是真理;还有茶余饭后的闲聊,说的都是张家长李家短。

这些见识的不同,言论的不同又是怎样造成的呢?你看我们睡觉的话会做各种不同的梦,醒来后呢就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外物。

于是我们的见识,感情,就和外物交杂在一起。

这样我们的内心对外物的认识就会受到影响。

有时候我们精神散漫,对外物漠不关心;有时候我们只认死理,别人说什么我们也不听;有时候我们不愿意,甚至还讨厌听从别人的意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认识外物,一开始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可一旦我们觉得自己认识这个外物了,就开始漠不关心了。

我们一旦认知外物,会马上产生是非观念。

可这样的是非观念,存在我们心中,很难改变得了。

这样我们本来存在的“道心”,很快地就消损了。

如果我们一直沉溺在我们自己的是非观念之中,那我们的“道心”就没有办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如果我们进一步闭塞自己的观念,那我们的“道心”就老去了。

这个“道心”都要死了,就没办法能他起死还生了。

那这样的变化是怎么造成的呢?是因为感情吗?有这个可能。

因为人都有喜怒哀乐这样的感情,我们忧虑叹息的话,内心就会有变化;而这样的内心变化,又会从我们的面部表情中体现出来。

可是感情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好像音乐从虚空中产生,又像蘑菇是由蒸汽变成的。

然而我们每天都产生感情,真好像和感情面对面一样,可我们偏偏又不知道感情是如何产生的。

怎么产生的呢?自己啊,自己啊!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些感情,都是由自己本身而产生的呀!前面说了,从这个“大知闲闲”开始,说的是“天籁”。

从齐是非、齐生死两个层次来分析庄子的万物平等思想

从齐是非、齐生死两个层次来分析庄子的万物平等思想

从齐是非、齐生死两个层次来分析庄子的万物平等思想作者:马傲宁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1期关键词:庄子;是非;有无;万物;齐一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063 — 03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又一杰出代表人物,其关于“道”的论断,关于万物本原的论断更是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一时间众说纷纭。

本文以《庄子》中的《齐物论》篇章以落脚点,据此分析庄子所提出万物平等思想中的深层意涵。

从齐是非、齐生死、两个方面,层层递进,由小至大,由浅至深,由表及里,从世间的两个方面一直推导至万物上来,得出庄子所提出的万物平等的思想。

相比于其他同时期的思想家,庄子的言论显然独树一帜。

在那个注重礼节教化、尊卑孝悌的年代,庄子大胆地从万物的本质出发,看到了隐含于事物其中的“道”的思想,儒、墨所针锋相对的“是非”,众人所避之不及、谈之色变的死后世界,皆被庄子加以批判,并用一种戏谑的语言加以调侃。

这种激进且荒谬的思想遭到了众人的一致嘲讽与反对,然而,在几千年后,庄子的思想却以其预见性与深层次的哲学思辨,令人交口称赞。

庄子所提出的“齐是非”思想,将是非所产生的判断标准理解的透彻,并通过愚人、智人、猿猴、泥鳅等具体物象的比喻,说明我们所自认为正确的是非判断,不过是基于我们自身所得出的狭隘得利理解;而世人闻之色变、闭口不谈的生死之境,也不过是如寒来暑往一般的自然变幻,虽死状各异,终归于一,且我们所强烈追求的生,到头来怕也只是大梦一场,有形无神的生,倒比不上精神丰富的死。

庄子以其初见端倪的辩证法思想和恢宏庞大的想象,引导我们进入了一个超越自身形体、精神之外的“第三世界”,让我们以第三人的视角默默观察着世间所发生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万物皆以自身规律所协作运转、生生不息,我们皆在“道”的统率之下,模糊了“自我”与“他物”的界限,以沧海一粟般的存在短暂流连于世间。

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是非问题,包括古往今来各个哲学家、思想家热衷于讨论的哲学根本问题,在庄子看来,则并不是完全必要存在的。

从《齐物论》看《庄子》

从《齐物论》看《庄子》

从《齐物论》看《庄子》庄子与《齐物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老子、孔子一起,被誉为“先秦三大家”。

最著名的著作是《庄子》,共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其中,《齐物论》是外篇中的一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齐物论》是庄子对物与道的关系的论述,它与老子的《道德经》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

在许多人看来,《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从《齐物论》可以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核心,理解庄子深奥的哲学观点。

齐物论的主要观点在<>中,庄子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大道无形。

庄子认为,大道是无形的,没有具体的形式和内容。

它处于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外,我们并不能直接感知它的存在。

但同时,大道是所有东西的根本,没有大道,就没有一切存在。

•物类相从。

庄子认为,万物都相互关联、依赖。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之间生长、渗透、转化的。

有机物与无机物,动物与植物,都是形成于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世间万事万物都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物类相从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自由平等。

庄子认为,人的自由和平等是应该被尊重和保障的,不论思想、身份、人类、动物等都应该平等。

并且,这种自由和平等的理念也应该得到应用,从政治、社会、文化、道德和个人生活等所有方面去实现。

•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只有无为而治,才能真正做到事无巨细,天下太平。

通过无为而治,做到随遇而安、处变不惊,将社会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自然会达到平衡状态。

庄子的哲学思想在齐物论中的体现在《齐物论》中,庄子将“道”的概念发扬光大,将其说成是“齐物”,即一切万物归于一个整体。

庄子认为,道是一个虚无缥缈、无法被知觉的存在,不可执着于某个事物或状况,只有放下才能理解“道”。

庄子的“物类相从”思想也深入印刻在《齐物论》中,他认为人、动物、植物和非生命存在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和谐整体中,都是相互依存的。

他的思想是,只要所有的物质和非物质事物维持适当的平衡状态,万事万物就能得到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齐物论》看庄子的是非观
摘要:本文以庄子的《齐物论》为研读文本,先就“齐物论”三个字分析了两种传统解读,再从“是非观”的来源、“是”与“非”的存在形式、对待“是”与“非””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来简单探到一下庄子的“是非观”。

关键词:齐物论、庄子、是非观
首先看一下对“齐物论”三个字的两种传统解读:一、将“齐物”两字连读,“论”字是文章的题材,如《文心雕龙·论说》篇“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便是这种看法,其意义是说万物的形色性质虽至不同,但在庄周看去却是齐一的,如《秋水》篇“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天下》篇“齐万物以为首”,正是这种意思。

似此,则“齐物论”,就是用论说题材来阐发“齐物”之旨的;二、将“物论”两字连读,“物论”成了一个名词,自王安石、吕惠卿、张文潜、王伯厚、归有光、王夫之,以及当代有些研究《庄子》的人,都是这种看法。

其意义是把百家争鸣的学说当做物论,庄子以道的观点,来齐一些“物论”。

如儒墨的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名家的坚白异同之辩,在庄周看来都是剖判大道,只见其偏,不见其全的,所以庄周要纠正他们,统一他们相持不下的异说,于是而作《齐物论》。


其实这两种解读不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严格来说,庄子《齐物论》的主旨就是通过齐“物”(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根据,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是平等的)而齐“物论”(各种不同的思想学说都有自己的产生根源,虽然彼此的是非观念截然不同,但都有自己存在的权利。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是平等的)。

②所以本文要阐述的“是非观”即可从“物”的层面理解,即判断世间万事万物是非对错的主观标准;也可以从“物论”的层面来理解,即先秦诸子“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坚白异同之辩”的各种学说观点。

那么庄子的《齐物论》到底是如何体现其是非观的呢?
一、“是非观”的来源——“成心”
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夫随其成心而师之, 谁独且无师乎? ”,即如果依据个人的成见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那么谁没有这个标准呢?③何谓“成心”?上文引用的译本将其译为“成见”,而王富仁认为,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念和宇宙观念,就是“成心”。

它是内在于自己的心灵而又自然地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之中的观念性的东西, 是不一定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内在的意识系统。

④庄子又说道:“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心自取”,即以自己的想法为准,自己认为好的就是好,自己认为不好的就是不好⑤(这点又等同于“成见”之说)。

“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也就是说,即使一个连基本常识都不懂的愚昧的人,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有自己的意见,只要
①张默生、张翰勋:《庄子新释》,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61页
②王富仁:《庄子的平等观(上)—庄子<齐物论>的哲学阐释》,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6期,第190页
③翻译参考:孙通海《庄子》,中华书局2007年,第30页
④同②,第178页
⑤同②,第178页
做到“心自取”就行,不是连这样的愚人也能够做到吗?庄子指出,一个人若没有“成心”,若没有自己较为稳定、较为完整的人生观念和世界观念,他又用什么辨别是非呢?所以,没有“成心”,就没有“是与”“非”的判断,说有“是”与“非”的判断,就如同说“今天到越地去、昨天就已经到了”一样,是将“无”说成“有”。

将“无”说成“有”,即使“神禹”也不能从中获得真知,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所以说,“成心”是“是非观”的来源。

二、“是”与“非”的存在形式——“因是”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是非之争, 是各“以是其所非, 而非其所是”,即都是以己为是,以彼为非,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

在这种关系中,“是”和“彼”的关系,同时也是“是”和“非”的关系。

自然“是”和“彼”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没有确定性的多变的关系,所以当时知识分子的“是”和“非”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没有确定性的认识价值的。

庄子指出,自然“是”和“非”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是”就没有“非”,没有“非”也没有“是”,所以圣人并不以自己的是非为标准判断事物,看待世界,而是“照之于天”,亦即通过对自己直感直觉中的整个现象世界的思考来看待事物,看待世界,不将其放在“是”与“彼”的对待关系中,不将其放在“此事物”与“他事物”的比较中判断其优劣、是非、善恶和美丑。

也就是说,他是将“物”自身作为“物”存在的根据和意义的:它是什么就将其看做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就将其视为什么样子的。

庄子说,这就是“因是”(“亦因是也”)。

庄子还说到:“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在相互对待的意义上, 有“是”就有“彼”,有“彼”就有“是”,但当不在这种相互对待的关系中看待事物,有没有“是”和“彼”以及“是”和“非”的区别是很难断定的(“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三、对待“是”与“非””的态度——“两行”、“以明”
有了“是非观”,人就会对宇宙和世界进行以自我为需要的人为划分,这时就有了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等等二分法的判断方式,对于这些判断方式,庄子首先提出了用“两行”来对待。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谓两行”,即所以圣人混同于是是非非,而任凭自然均衡,这就是无我并行,各得其所。

⑥王富仁也说,“所以圣人不将“彼”与“此”、“是”与“非”绝对对立起来,而是使二者和平共处,保持其自然的分别。

可见庄子并非绝对的取消了“是”与“非”,而是提出不将自己的分别作为绝对合理的分别,而是让被自己的思想分别开来的两类事物各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而存在,既可共存,又保留彼此之的自然差别,使二者各以其自身所可能有的变化而变化。

⑦庄子在“两行”的原则下实现对二者的超越,同时将“以明”的原则作为一个更根本的原则。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即不用个人的一孔之见、一技之长夸示与人,而寄托在事物自生的功用上,这就叫做“以明”。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是亦一无穷也,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如以明。

”不管是“肯定对方所否定的”还是“否是对方所肯定的”都是“成心”,是个人的主观偏见,“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的本源”。

“所是”、“所非”的变化都是无穷尽的,所以说“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的本源”。

正如庄子说的“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不在“是”与“彼”的相互对待的关系中看待事物,就是“道”的枢纽。

)
⑥同③
⑦同②,第184页和185页
我们知道,庄子的“是非观”不是单纯的理性判断,不是说此一物不是“是”就是“非”,不是“非”就是“是”,事物并不是在“是”与“非”中对立存在的,他是希望人们在无限深奥的自然面前去掉一切是是非非之心,进入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万事万物包括“是”与“非”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它们不仅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转换,此乃“道通为一”也,需要我们“休乎天均”、“莫若以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