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生死观
说说你对死亡的思考与认识

说说你对死亡的思考与认识1. 请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我的答案是:1:但凡人皆有一死,要正视2:对于自己,一方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要珍爱生命。
同时,我们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身边的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亲人,爱人。
另一方面要不怕死(比如某收银员与歹徒斗智斗勇)3:对于他人,一方面要有心系他人,以人为本(比如突发事件要将救人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要普渡众生,教育他们真、善、美(比如要教育飙车族、富二代)再一方面要鼓励人们,比如给那些重病的人以精神鼓励:“活着就是希望”。
同时对于他人的离去,我们要做到“愿逝者安息,让生者奋发!”4: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而是看他贡献了什么;如果我有幸成为一名公务员,我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2. 对死亡的看法原发布者:稀饭Evelyn对死亡的思考在此之前,似乎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对死亡的思考,或者是有意无意地回避。
因为死亡往往是令人失望,让人恐惧的。
当问及生死问题的时候,别人通常会觉得你在胡思乱想。
《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名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借着这次的契机,我对生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发现对死亡的思考并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可怕,反而觉得释然。
人总是要死的。
这恐怕是人类发现的所有真理中最为朴实无华,也最是无从变易的一种。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必然归宿。
无论是一草一叶,还是参天乔木、猛虎雄狮,乃至英名盖世的风云人物,终将零落成泥,化作烟尘。
然而,人们依然对死亡有着巨大的恐惧。
死亡成了人类的一个永恒的隐痛。
人们害怕死亡,因为死亡是种痛苦的经验,一个垂死的人,通常要经历巨大的苦痛;人们害怕死亡,因为死去之后万事皆空,我们生前孜孜以求的享受、荣誉、名位、财富等,一切都将化为乌有;人们害怕死亡,因为死亡让我们失去骨肉和亲朋挚友。
人类对死亡的恐惧,足以使得人类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苦难和烦恼都相形失色。
对生死的理解

生死是人生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人类一直以来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以下是一些对生死的理解:
1. 生死是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无法逃避这个过程。
2. 生死是相互关联的: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结束。
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没有生。
生死是相互依存的,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
3. 生死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充分利用生命中的每一刻,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4. 生死是平等的: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高贵还是卑微,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
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
5. 生死是有意义的:虽然我们无法选择生死的时间和方式,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度过生的时光,如何面对死的来临。
通过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敬畏,我们可以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总之,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以平等、敬畏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它们,珍惜生命,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关于生死的看法。

关于生死的看法。
生死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人类对于生死的看法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信仰和情感。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观点和拓展:
1. 宗教信仰:许多宗教信仰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过渡阶段,灵魂会在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归。
例如,基督教认为死后会有审判,灵魂会根据生前的行为得到不同的归属。
一些宗教信仰还认为轮回转世是存在的,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生命。
2.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者认为,死亡只是物质世界的终止,人的灵魂是不存在的。
他们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物质世界产生的,当物质世界消失,意识也会随之消失。
3. 个人经历:每个人的生死观都可能因为个人经历而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人可能在年轻时就经历了亲人的死亡,从而深刻地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一些人则可能经历过自然灾害或疾病折磨,从而更加珍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4. 哲学思考:一些哲学家认为,死亡是人类存在的本质,我们需要通过面对死亡来更好地理解生命。
例如,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死亡只是身体的消失,我们不应该为此感到悲伤,而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美好时光。
生死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每个人的看法都可能存在差异。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信仰和观点,同时认真思考自己的生命和存在。
阐述生死观

阐述生死观
生死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也是人们一直以来思考的重要课题。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死观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许。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死呢?
首先,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是不可逆转的。
生命的终结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每个人都会面对这一现实。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生死,接受它的存在,不必过分恐惧或者逃避。
相反,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命,尽可能地充实和丰富它,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其次,生死是一个循环过程。
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终结,它同时也是新生的开始。
在自然界中,生生不息,从生到死再到生,这是一个循环不已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抱有乐观的生死观,相信生命的延续和轮回,不至于对死亡感到过于恐惧和绝望。
最后,生死是对生命的思考。
面对生死,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
生死观不仅仅是对死亡的态度,更是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对人生的思考和追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生命,珍惜眼前,用心对待生活中的点滴,不留下遗憾,不负此生。
总之,生死观是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看法,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生死,抱有乐观的态度,同时也要在面对生死时进行思考和反思。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命的真谛。
一个医生的生死观

一个医生的生死观一个医生的生死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医生都有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他们每天都在与病魔斗争,面对病人的生死,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作为一名医生,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一、生死是无常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每个人死的时间和方式都是不同的,这是由命运决定的。
在我看来,生死是无常的,因此我们应该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二、生老病死是必然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生老病死这三件事都是必然的。
在我看来,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并努力去面对这三件事,不要让它们影响我们的生活。
三、接受生死,勇敢面对作为一名医生,我见过无数人离开这个世界,也看过无数次生死分别,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接受生死,勇敢面对。
当我们能够接受生死的时候,就不会再害怕它,也不会再把它作为一种压力,而是能够把它作为一种动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四、病人的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病人的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当我们见证病人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也要明白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释放。
虽然对病人而言,有时候它可能是一种苦难;但对我们来说,它也是一种救赎。
五、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我作为一名医生的信念。
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有病的人,每一条生命都是宝贵的。
作为一名医生,我要尽全力去保护他们的健康,不断地努力去让他们充分地享受到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
六、不要把生命看得太重有时候,当人们太重视生命时,会对生命失去平衡。
因此,作为一名医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会看待生命,不要因为害怕而影响到生命的平衡。
总之,作为一名医生,我有着自己独特的对于生死的看法。
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有病的人,我都会尊重他们的生命,尽全力去拯救他们。
人生大事中的生死观

人生大事中的生死观
在人生中,生死观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生命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保护它。
但是,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一现实,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我们应该对生命充满感恩。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有原因的,我们的存在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感激生命给予我们的机会,珍惜每一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我们应该正视死亡。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做的是为自己和家人做好准备,让我们的离开不会给他们带来过多的负担和痛苦。
我们可以制定好遗嘱,规划好自己的后事,让自己的离开变得更加和谐和平静。
最后,我们应该对死亡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恐惧和抵抗。
我们应该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让自己变得更加坦然和从容,去享受生命的每一天,去创造更加美好的回忆。
总之,生命和死亡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珍惜生命,正视死亡,保持平和的心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加充实和坦然。
- 1 -。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I)克服怯懦思想。
目前,老年人的自杀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自杀本身就是怯懦的表现,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比死更有意义。
(2)正确对待疾病。
疾病是人类的敌人,它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存。
和疾病做斗争,某种意义上就是和死亡作斗争。
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免疫功能,良好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和重组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良药。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任何人都不是为了死亡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因此正确的人生观是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关键。
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才构成了人生的意义。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提出生命的尽头,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个人的局限性,从而思考怎样去追求自己的思想,怎样去度过自己的岁月。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死”的思考,实际上是对整个人生观的思考。
(4)心理上对死亡做好充分准备。
当人们步入老年以后,面临的是走向人生的终极一一死亡。
人们追求优生、优活,也希望善终、优死,即使临近暮年、濒死也不逊色。
认识和尊重临终的生命价值,这对于临终的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死亡教育的真谛所在。
中国人对生死观的理解

中国人对生死观的理解生死是人类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而中国人对生死观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被视为至上的价值,在人们眼中,生命有其宏伟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存在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要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修改关系,在充实的人生经验中提高生命质量。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人对生死观的理解。
1.对生命的崇尚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对生命的崇尚。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生命是有价值的,是世间万物中最为弥足珍贵的。
中国人认为,生命是无价之宝,不可轻易放弃或浪费。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的保护都会给予极大的重视。
此外,生命不仅仅指个体的生命,还包括整个社会的生命。
因为每个人都不能离开自己的社会环境而生存。
因此,中国人认为,在社会和个体之间有着极为密切关系,它不仅关系个体的生命与身体,还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2.生死观中的“命运”在中国文化中,命运是人们思考生死问题时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地自然所决定的,因此,人在面临生死问题时,不应该过度追求自己的命运,而应该积极参与生活,学会把握时机,并以坚强、勇敢的心态面对。
此外,在中国文化中,个体的存在是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秩序相互关联的。
因此,人们往往以集体利益为重,追求家族、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发展。
这也意味着,个人的命运需要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配合。
3.生死观和道德伦理中国文化对于道德伦理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的“仁爱”和“善”是人们一直持续推崇的品质。
在生死观中,中国人认为,个体的行为一定要符合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即在面临死亡问题时,人们应该坚守正义、仁慈和传统,从而更好地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义务。
此外,中国文化的“道”和“德”也是中国人思考死亡问题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之一。
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无论生死,都需要有一种合乎道德和伦理的人生态度,巧妙处理关系,尝试在社交场合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向着更加完善的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人对生死观的理解是多维的,包含了对生命价值的崇尚、命运和道德伦理的综合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我的生死观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谈谈我的生死观
汉语言文学2班王琼
摘要:生与死都是既成定数的,无论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能被改变;既然我们无法左右我们的生死,那何不淡然看待生死,每天充满激情去生活,让生命的每一天都绽放光彩;只有活的充实、活的洒脱、活的没有遗憾,即使有一天我们生命将逝,回忆起过往也会感到无所憾矣
关键字:生死观;人生观;看法;态度;价值
生死观,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客观的话题,人有生,便有死,生生死死,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谁也不能例外。
生与死,如同四季变化、日夜更迭,无法更改。
尽管人们有意避开它,却还是不得不去正视它,讨论它。
人们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和态度各有不同,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
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
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庄子认为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过于悲哀...
其实,对于这个话题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因为自从人刚一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开始了死亡的倒计时,少数人幸运的活到百年之后,很多人活到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之后,少数人活到中年便撒手人寰,更有甚者还没开始享受生命就已经夭折了......不论人的生命能持续多久,这都不是人类自己可以决定的,到了生命枯竭的时候,任何人都无能无力去挽留,而且,死是无时无刻不在的,车祸,意外,疾病等等都会随时导致人的死亡。
既然我们不能把握自己的生死,那又何必去在乎它呢,用心度过生命的每一天,让每一天都过的很充实、很丰富,不要到生命将逝的时候才开始缅怀那些被浪费掉的光阴。
死是早晚的事情,而生却是不同的。
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神圣的责任,辜负了便是自己的错。
如果为了死把生的时光荒废了,那生便失去了意义。
所以说,人不应该为死而操劳,应多为生而奋斗。
生,不是为活着而活着。
要活就要活出个样子,要活就要活的有价值。
要积极生活一天,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对人对己对社会,都应如此。
唯有这样,才不枉一生,生命才有色彩,才有光芒,才有价值,才有重量。
人活着的几十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书中汲取自己需求的养分。
无论如何,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总能在生活中发现许多有意义而充满真理性的东西,也能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探讨大家都热爱的事物,或者与伟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懂的越多越是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而没上过几天学的人却总在洋洋自得自己知道的很多,并抨击着上大学、考研、读博的人都很傻、都在浪费生命,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争辩不得,因为道理说出来他们连听也听不懂,却不得不感叹道
不同不相为谋,也不得不叹息无知的可怕。
人生在世,除了不断学习外,还要不断的修养心性,从小爸爸总教育我说,女孩子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还要温柔、善良、对人真诚、学会理解、宽容别人......小时候总是不以为然,上了大学之后才慢慢的发现,爸爸以前的严格要求其实对我影响很大,使我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一切事情和不同的人。
当然了,这些优点距离我还是有些距离的,不过我会慢慢向这些优点靠拢,让这些优点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很多人都说,活着就要轰轰烈烈的,不能碌碌无为。
我虽然不一定能做到轰轰烈烈,干一番多大的事业,但也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它而不断努力,并坚持到底!给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理由,让自己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并坚持不懈的走到最后,成功一定会属于我的。
我不想在生命逝去的那个时刻,后悔自己没有努力,一生什么成就也没有,活的极为失败。
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一定不能让它发生。
我活着的最大梦想是走遍我国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我喜欢哈尔滨的冰雕,向往香港、澳门的时尚名城,想看看云南黎族姑娘的民族风情,渴望领略策马奔腾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感觉......这些都是年轻的时候都应该实现的,能动的时候若不去将梦想转化为现实,实现了它们,老了再想去瞻仰它们的风采,却只怕会因腿脚不便而无法出发,那多遗憾。
我们为活着的生命做了各种各样的规划,并一步一步的去实施,我们不断的丰富生命的色彩,让生命在我们的努力下变的更饱满更有意义。
生,是幸福的一件事情,死,也并不使我惧怕。
我认为只要我完美的度过了生命的每一天,没有消极、没有颓废、没有轻贱生命!在死亡的时候,我会感觉自己没有虚度美好年华,没有浪费生命,自然无愧于心!那么,死有何惧!
生,就要好好活着,死,我们也无能为力,既然不能逆天而行、力挽狂澜,何不豁达一点,潇洒一些!淡然的面对生死,用平常心来看待它,少些无谓的惧怕和烦忧,生命会更加从容和美好。
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样的生死观,说来容易,做来是难的。
但是,我想只要有了这样的生死观,竭尽全力去努力做了,生命就会充满色彩,我们才能生的幸福、死的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