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正确生死观对和谐医患关系意义论文
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它的频发,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认真剖析原因加以解决,是当务之急。
坚持以防为主。
要真正切实有效地遏制医疗纠纷的发生,预防是根本。
首先,医疗机构应该做的:狠抓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建立医疗纠纷的长效防范机制。
医疗机构必须针对医疗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容易出现医疗安全隐患的重点环节,进行逐一排查和重点排查,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最大限度保障医疗安全。
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检查考核,并对考核结果严格按制度兑现,对出现过错的科室,督促其进行整改。
同时,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对本单位或外单位发生的医疗纠纷认真分析讨论,找出其主观、客观方面存在的原因,并对照自身,总结经验教训,对本单位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改正和完善。
二是加强医疗机构硬件、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完善自身医疗设备,对使用时间过长、维修频繁的医疗器械要予以更换,及时更新设备,以适应诊疗的需要。
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医疗机构内部环境,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让患者享受周到的服务。
不断推进技术创新,鼓励进行科学研究,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是推行诚信服务,增进医患沟通。
这是确保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增加患者对医疗行业高风险性、1/ 3高技术性的了解,加深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更能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促进早日康复。
所以,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必须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加强医患沟通。
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得范文

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得范文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它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
下面我将以医生的视角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作为医生,我认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医患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提供更准确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在沟通过程中,医生需要倾听患者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并对他们的疑问进行解答。
此外,医生还需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患者解释医学术语和治疗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其次,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作为医生,我们有义务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并坚守医学伦理原则。
我们应该尊重患者的权益,保护他们的隐私和病情信息,并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此外,我们还应当与患者建立平等和互信的关系,不以疾病的种类、病情的轻重或者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对待患者,而是尽力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
再次,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我们保持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学习。
医学是一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学科,新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技术层出不穷。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保持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们还需要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预防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
通过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还需要我们关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公平。
医疗资源的有限和分配不均,常常导致患者之间的竞争和矛盾。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坚守专业道德,不将人治疗和发展的需求过度商业化,不利用医疗资源牟取暴利,而是以患者的利益为重,提供公平、透明和廉价的医疗服务。
医患关系的作用意义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共4篇)

医患关系的作用意义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共4篇)医患关系的作用意义、影响及对策本文将分别针对医患关系的作用意义、影响及对策展开研究,以揭示这一共同存在的社会现象的深层内涵。
一、医患关系的作用意义医患关系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关系形式,在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作用意义:1. 疾病诊断:医患关系能够协助医生更好地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同时也能帮助患者理解并选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医疗初期,医患双方的沟通与协作,能够缩短病情诊断与治疗的时间,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情恶化率。
2. 治疗效果:医患关系在治疗过程中也具有显著作用。
医生需要建立一个即使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可以进行有效交流的关系,以更好地跟踪和了解患者的病情。
与此同时,良好的医患关系也能够建立患者的信任感,增强患者充分配合医生的愿望,以提高治疗效果。
3. 医疗质量:医患关系还直接影响医疗质量。
医生经常需要动员患者进行复查、调整治疗方案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建立一个具有信任和理解的医患关系,使患者愿意听取医生的建议,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实施治疗。
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医患关系的质量直接涉及到医疗的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等问题,因此,它的质量是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
医患关系的不良有以下几种影响:1. 降低医疗效果:不良的医患关系可能导致患者浪费时间、不配合治疗或不信任治疗,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例如,同样是病情较为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医生治疗评价与他的期望不符合,那么他可能丧失继续治疗的信心,从而导致病情恶化。
所以,医患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涉及到治疗的效果。
2. 增加患者治疗成本:不良的医患关系会导致患者反复看病、浪费时间,和患者的预期效果不符,从而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
3. 影响社会心理健康:不良的医患关系,如医生态度冷淡、不耐烦、不尊重患者,会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情绪压力,并有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相关的社会心理健康。
三、医患关系的对策针对现有医患关系不良的现状,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转化现状:1. 医生的培训:医生在培训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沟通和协商技巧的相关培训,学会基本的公共关系学,通过更灵活和全面的方法与患者沟通,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
分析生死观教育在急诊医学教学中重要性的论文

分析生死观教育在急诊医学教学中重要性的论文分析生死观教育在急诊医学教学中重要性的论文1生死观的内涵人的意义追求才是人的更深刻、更高级的生命本质。
因此,对生命的认识应该包括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实体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正确的生死观应该是:生与死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热爱生命的人能够正确对待死亡,正因为有了死的苦恼,才更要达到生的乐趣。
在医疗工作中开展生死观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医护人员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本质,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生命观、死亡观,从而促其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以构建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提高医护工作质量。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取代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今天,医师的职责不仅是救死扶伤,还应尽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医疗不应仅限于患者个人,而应对全社会、全民众的健康负责。
因此对医护人员的生死观教育应该包括对自己的生死观和对他人的生死观两个层面。
对自己的生死观,即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如何获得自己的幸福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医护人员能够逐步形成一个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层次以及在出现心理危机时的自我调适。
对他人的生死观,即是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及生命与死亡的关系,特别是患者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以及生命与死亡的关系。
医护人员不仅应具有理性的尊重、善待他人生命的义务,还应具有参与、重塑和引导患者尊重自己生命,合理、善待死亡的责任。
2急诊医学的特点急诊医学(emergencymedicine)是应社会需要和医学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和处理各种急性疾病、各种疾病的急危重阶段的临床医学,它涵盖了各临床科室的急症、危重病、危重症监护、院外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护、灾害和灾难医学、创伤及中毒医学、急诊医学管理等。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之和谐医患关系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之和谐医患关系----- 卫生局吴亚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医疗卫生服务所面对的是一个任何行业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庞大社会群体,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实际,谈谈个人对这一问题的肤浅认识。
一、医患关系的基本概念及其演变医患关系是指“医”与“患”之间的关系。
所称的“医”主要是指医疗单位及其医务工作者,不仅包括各级各类医院、乡镇卫生院,还包括各种诊所、卫生室。
“患”是指接受诊疗的病人,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以及除家属以外的病人的监护人。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
现代医学的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其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疾病是医患共同的敌人,医患关系应该是和谐健康的,医生和病人本是相依相存的关系,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共同的敌人就是疾病。
只有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为战胜各类疾病、维护大众健康提供坚强的保障,本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
医疗服务的目标、宗旨和水平是衡量医患关系的晴雨表。
自古以来,许多著名的医学大家对医患关系做过许多精辟的分析和阐述,“无德不成医”、“医乃仁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等等。
大医精诚、悬壶济世、杏林春暖,不分贵贱、不分亲疏、平等博爱,患者视医务人员为再生父母和“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可以说,古今中外历史上医患关系一直是比较和谐的。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凸现出来。
医疗机构执业环境日趋恶化,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医闹、暴力袭医时有发生,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医患关系严重恶化到如此地步,在古今中外也是空前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5篇)

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5篇)第一篇: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摘要: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正确处理新时期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疗活动顺利开展,而且对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在分析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医德维权意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文明社会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从中国古代董仲舒宣扬的“天人合一”到近代思想家康有为提出的“大同社会”,无一不体现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因为医患关系是当前我国社会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只有实现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社会才能达到和谐。
医患关系是我国当前医疗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医患关系仅指医生和患者之间一对一的关系。
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在诊疗疾病和预防保健康复的过程中,医务人员(以医生为主的群体)和患者一方(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1]。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方与患方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的情景与状态。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的责任意识、人们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医方对利益的追求等诸多因素使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如果医患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无疑将会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对于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的状况,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的医疗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此作了许多深入的探讨。
周玉芳认为当前医患关系呈现出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呈总体上升的趋势;二是医疗纠纷以医疗过失为主转变为以非医疗过失纠纷为主;三是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其处理以行政为主体转变为以法院为主体;四是医疗纠纷易于引发社会的反应,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形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五是医疗纠纷的赔款额越来越高;六是刑事案件增多,患者疾病久治不愈,患方伤害医师的事件时有发生,个别地区甚至发生杀害医师的恶性事件[2]。
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五篇)

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五篇)第一篇: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要求逐渐增高,医院这个救死扶伤的场所中医患关系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由于医疗纠纷明显增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加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纠纷日益突出,医患关系紧张演变成为医患矛盾,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面对这种局面,医院以及医务人员应从自身做起,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医患沟通,架起医者、患者及其家属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增进相互理解,化解医患矛盾,共同营造文明的医疗环境,切实维护双方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的关键。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医患的共同敌人是疾病,医患关系应该是和谐健康的。
但是,近年来医疗纠纷明显增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并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医疗行业是社会和谐的窗口,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值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医院管理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医患关系的状况一直以来,医患关系基本是健康的。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疗行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患关系紧张演变成为医患矛盾,困扰着我国医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据中国医师协会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医疗纠纷的数量与案件增长较快,每年约以30%的速度增长。
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余80%是由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
同时,由于医疗纠纷增多,导致部分医生在工作中因缺乏安全感而采取规避风险的“防御性医疗行为”,不愿施行风险性较高的诊疗手段,原本凭经验就可以诊断的病情却增加了许多检查项目,不仅浪费了卫生资源,也使医患关系陷入继续恶化的怪圈。
(二)医患纠纷形式各异。
浅谈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论 文

浅谈和谐医患关系构建论文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始终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医患间的矛盾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受到现代医学、法律、文化以及人性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当前医疗系统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配合并转变观念。
医生需要更加强调职业操守和医德医风,切实为患者负责。
其次,医生对患者的诊疗需更为仔细、详细,避免出现过失。
同时,医生还需在人文方面不断提高,对患者做到真正的关心和尊重,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患者也应该更加理性看待医生,避免不必要的猜疑与误会。
同时,患者对于医疗信息方面的了解越多,也越能够明白医生的诊疗所带来的意义,从而全力配合医生治疗。
在和谐医患关系构建过程中,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等群体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公正、合理的医疗政策,控制医疗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管理,从源头上防止医疗矛盾的发生。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内部管理、推进医疗质量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加强对患者的沟通,及时解决患者遇到的问题和疑虑,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同时,借鉴国外医疗机构的模式与经验,也可以为我国医疗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例如,引进先进医疗技术与医疗设备,不断完善医疗服务内容,加强医生与患者的有效沟通等,都是相当重要的工作。
总之,医患关系是当前医疗系统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包括医生、患者、政府、医疗机构等群体的加入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工作,才能够实现医患和谐关系的构建,为我们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正确的生死观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意义【摘要】生死观是人们关于生死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
医院作为经常面对生死的机构,构建正确的生死观对医患双方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生死的态度,医患双方既有区别,又具有统一性。
本文在对生死观进行客观概述的基础上,对医患双方生死观的异同进行了剖析,从而揭示构建正确的生死观是一把开启和谐医患关系的钥匙。
为医患双方如何面对生死指明方向,并为破解医改难题提供启示。
【关键词】生死观;和谐;医患关系;【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75-02【abstract】life-death view is a fundamental viewpoint on life and death, which reflects the deepest, internal values of a nation, a society, and a country. the hospital is an organization often facing life and death. to build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deat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oth doctors and patients. as for attitudes towards life and death,both parties have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difference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n objective overview of the conception of life and dea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on life-death view are analyzed, whichreveals to build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death is a key to open a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us showing directions for both doctors and patients on how to face life and death, and enlightening on how to solve the medical reform puzzle.【keywords】life-death view; harmony;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生死观是人们关于生命存在和死亡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1]。
对于生死的认识和理解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现象,任何人都无法回避。
具有什么样的生死观对于个人以及民族、社会、国家的一系列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医院这个经常要面对生死的机构,构建正确的生死观对医患双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生死观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有关人生问题的理论乐于谈“生”,忌讳谈“死”[2]。
死亡观是人们对死亡的内容、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性的观点,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死亡问题,例如:如何面对亲人朋友逝世所产生的死亡悲痛问题,如何面对自我之死的问题,如何看待安乐死等,都是一般的有关生死的问题。
生死问题是每一个人在其生命之初与终结之时都将面临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对其思考的普遍性。
我们需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把死亡观与人生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深入探讨,在帮助人们建构健康的人生观的同时,也要使人们拥有合理的死亡观。
从而使理论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性、深刻性。
2 构建正确的生死观对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要用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首先要了解和认识医患双方生死观的现状。
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3],医院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对立与统一。
一方面,医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医学技术帮助产妇顺利分娩,迎接新的生命;医生可以应用医疗技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大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些都体现了医患双方生死观的完美统一。
另一方面,医患双方关于生死观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客观现实性。
纵使现有的医学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医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诊疗能力,仍然有些疾病是目前无法治愈的,仍然有些意外是客观上无法预料和防止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希望面对死亡却无法逃避。
有些患者在临终终末期希望自己能够安乐死,而家属却因无限眷恋而要求医生使用一切能够使用的包括会使患者承受巨大痛苦的有创仪器去延长患者仅仅数小时乃至数分钟的生命。
面对上述情境,如果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医患之间就容易出现矛盾,从而影响医院以及相关领域的和谐发展。
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遇到自身或患者的生死问题时,每个人都需要构建正确的生死观,正确的生死观使人们更好的认识生命和死亡,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是一把开启和谐医患关系的钥匙。
3 如何构建正确的生死观:我们每个人,不论处于什么身份或角色,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面对生命与死亡,我们的生死哲学具有统一性。
与此同时,由于每个人的信仰、成长环境、文化程度、习俗等因素不同,因此面对死亡的态度也很难雷同。
那么医患双方应该如何构建正确的生死观呢?3.1 医生应该构建科学的、人道的生死观。
当代著名的妇产科专家郎景和院士曾说:“医生应心地善良、心路清晰、心灵平静”,这充满哲学的感悟象征着医生所应该构建的科学又富有人道的生死观。
人是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属性的整体,因此要求医生应具备较全面的职业素质,这是医务工作者构建正确的生死观的必要前提和责任。
良好的职业素质一方面要求医生具备精湛的医术,与此同时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医学素养。
精湛的医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
长期以来,由于医学的专业性突出,卫生系统一直非常重视医学人才的持久培养,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了广泛普及。
与此同时,医生自身也非常重视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因为医生希望每个患者经过治疗都可以获得健康,希望每次手术都可以成功,希望每次抢救都可以使患者远离死亡,没有医生愿意看到死亡。
深厚的人文医学素养使医生在面对死亡时,能够正确理解死亡并及时有效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促进医患关系乃至医疗环境的和谐发展[4]。
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即使医生本人也会成为面对死亡的角色,因而适当的角色转换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问题[5]。
在直面生死时,医生应该成为充满智慧的健康使者[6],要给予患者足够的人文关怀和适度的心理疏导,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是关心患者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医学教育较少关注医患之间的信息反馈与交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围绕着医患之间的沟通现状和沟通技巧在展开[7],一项医患沟通的临床随机试验与分析研究证实了有质量的沟通对健康有积极的影响[8],并指出在医患沟通领域的持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成功的医患沟通能够使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客观的认识死亡、坦然的面对生死。
第一步,医生需要了解患者主要的关注点,这些关注点包括对死亡的恐惧、对疼痛的恐惧、拒绝接受当前医学上无法治愈自身病痛的残酷现实等问题。
医生需要理解患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从而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建议、宣教、劝导,从而使患者形成理性的判断和认识,最终与医生共同作出一致的合理的决策,在医患双方直面生死时,应以此作为目标框架。
适时地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死亡观教育,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文化背景,结合他们的信仰、理念和习俗,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帮助其正确认识生死规律,承认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和不可抗拒性。
同时,还要宣传医学知识,帮助其认识医学的局限性,最终引导其树立一个理念,即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医学无能为力的时候,与其在恐惧中折磨自己,被动地承受死亡,不如在医生和家属的帮助下,从容面对死亡,平静且有尊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9]。
医学源于对生命的关爱,我们应该认真善待终末期患者,科学、理性的面对死亡,同时我们需要仁爱之心,而不是冷漠和麻木。
这样医护人员的尊严才能得到升华[10]。
3.2 患者要构建理性、豁达的生死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新陈代谢规律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不存在不死之人。
经过人的主观努力,只能延长寿命,推迟死亡,但终究不能避免死亡。
承认生与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乐观地面对人生,保持生命的质量;当医学存在着局限性,当医生尽了最大努力却无法挽救患者的生命时,坦然的接受死亡,保持死亡的尊严。
患者家属也应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尊重每一个医生的尊严,而不是盲目的归咎于医生的无能,甚至对医生进行谴责。
综上,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生与死的问题,对于医院这个经常直面生死的机构,构建正确的生死观是一把开启和谐医患关系的钥匙,它为医患双方塑造科学、理性、人道、豁达的生死观指明了方向,乐观面对生命,坦然面对死亡,并为破解医改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1] 罗超,罗源.走向快乐、自由、诗意的人生——中西传统生死观比较及其启示[j].学术论坛.2011(6):1-5.[2] 鲍中义.医学生生死观教育初探[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34(2):219-222.[3] 彭玮丹,王成济.从分子水平认识生与死的统一[j].医学与哲学.1999(6):48-49.[4] 郑晓江.生死哲学与人文医学——关于医患关系紧张的一种解释与解决途径[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655-658. [5] shaker h, iraji s, naini ae, jouibari ma,nasibehvatankhah, ghavami y. effect of shift work on patient-doctor relationship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j res med sci. 2011,16(11):1495-1499.[6] mulder j. transforming experience into wisdom: healing amidst suffering. j palliat care 2000,16:25-29.[7] stewart m, brown jb, boon h, galajda j, meredith l, sangster m: evidence on patient-doctor communication. cancer prevention & control 1999, 3:25-30.[8] teutsch c. patient-doctor communication. med clin north am. 2003, 87(5): 1115-1145.[9] 贾国燕.传统死亡观与安乐死和临终关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224-225.[10] chochinov hm: dignity and the essence of medicine;the a, b, c, and d of dignity conserving care. br med j 2007, 335: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