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

合集下载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的代表。

其中,庄子的《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更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原文引述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如下:大哉易也!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众人皆曰善之,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天下者,亦弗知也。

此句是整篇《齐物论》的开篇,庄子以“大哉易也”来形容天地万物的无穷奥妙和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他认为“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即人们普遍了解万物的瑰丽与精妙。

然而,庄子接着说:“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指出人们对万物背后的真实性质缺乏深入的了解。

众人虽然称赞万物之巧妙,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即使是世界的君王,也无法完全领悟万物的奥秘。

是故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

乘风而上,知天之骄,知地之愚;其出没也,亦若是夫!归脊之宇宙也,乃适其性。

这段原文中,庄子以蜉蝣为例,来比喻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和无知。

他说蜉蝣飞上天空,看到了天的广阔和骄傲,看到了地的狭小和愚昧。

蜉蝣在天地间的行动,就如同人类在世界中的徘徊一般。

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归宿于自己的本性,即顺应自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

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

这段原文中,庄子强调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对生死的体验。

他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困苦之后,才开始怀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则指出人们常常在追求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最后,庄子提到“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强调了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盖闻天地之数数也,其若夭桃之云,若白驹之飞。

甲子东,乙丑西,丙寅南,丁卯北。

撄其华,无不用心者;捃其藏,无不为力者。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

庄子·齐物论译文齐物论庄子曰:“或以其文字之善者,为之谓之齐心者也;或以其阐发之言之善者,为之谓之齐口者也;或以其究心之思之所得得者,为之谓之齐志者也。

只是有齐心之时,则文字之善,而至于崇高无穷尽之志;有齐口之时,则阐发之言之善,而至于辩明明了之志;有齐志之时,则究心之思之所得得之善,而至于深厚广大之志。

此三志者,可以道触物、言触事、心触理矣。

道触物者,齐心之时也;言触事者,齐口之时也;心触理者,齐志之时也。

”齐心者,务将心体天地之民物,穷诚无二、诚信持一之理,与之同化而不可得舍也。

以此心触物者,则眼目之所见成为一体,耳目之所闻共为一音,吾与之其宜;以此心触物者,是思心形一之谓也。

齐口者,务将言词之善予物、物之善应言,审其辩才明力,得其所谓然之心,充之以启发之辞,而使物复其初受形之状也。

以此心触事者,则口之所言成为事之善,言之所凭为事之征,是口与事相得也。

齐志者,务将穷极心思于理,以博穷极而不可得,以抉发群物之神而不可得已也。

以此心触理者,则心之所思与道之所定不以有为而为,不以无为而不为,笃信动不可思之理,发明无为之物,而不知其几与臧否也,此其志与道可得也。

故曰:“齐物者,必先齐己。

齐己有道,而后可以齐物。

”以齐物者,当导其己而道之。

引而伸之,变而化之,如鸟与兽其穴也,如虫与鱼其渊也,如马与豕其栏也,鸟兽骛至,虫鱼乃知忧。

故曰:“忧者,与鸟兽其类也。

”故曰:“齐心者,物与心齐;齐口者,物与言齐;齐志者,物与理齐。

”心与物齐者,可以触物返照;言与物齐者,可以触事攻玉;理与物齐者,可以道合而不知离。

见青黄不丧乎丧黄,见善恶不丧乎丧善恶。

道丧乎便国家,克明乎异俗。

故曰:“齐心者,能齐至矣;齐心者,能齐物至矣。

”。

齐物论的意思

齐物论的意思

齐物论的意思
《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主要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

它以讨论齐物(万物平等)为主题,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平等关系的看法。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齐物观念: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
贱之分。

人与自然界的万物应该相互尊重,不应当给予特殊
的偏爱或歧视。

2.自然随遇而安:《齐物论》提倡人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
一样,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不追求功名利禄或社会地位的
过分追逐,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3.大道无形:庄子认为存在一种无所不在的宇宙道德法则
,称之为“大道“,它是超越个体和社会的绝对存在。

人应当
遵循大道,追求内心的自由和道德境界。

总之,庄子的《齐物论》通过论述齐物、自然和大道的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人们摆脱功利主义和追逐名利的困扰,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庄子齐物论》的内容

《庄子齐物论》的内容

《庄子齐物论》的内容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庄子.齐物论》全文、白话翻译及简介

《庄子.齐物论》全文、白话翻译及简介

《庄⼦.齐物论》全⽂、⽩话翻译及简介⼀、简介《齐物论》是庄⼦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庄⼦·内篇》的第⼆篇。

“齐物”的意思是:⼀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庄⼦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转化,因⽽没有区别。

全篇共有七个主要寓⾔,分别是:南郭⼦綦隐机⽽坐、狙公赋芧、尧问于舜、啮缺问乎王倪、瞿鹊⼦问于长梧⼦、罔两问景及庄周梦蝶。

故事与故事之间似乎没有外在联系,但却是为着表达同⼀个观点,有着统⼀的主题思想贯穿着,⽽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呈现出⼀种似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这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和是⾮相对和不可知论,既谈到了从⽆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表现的是庄⼦对世俗的否定,和对⽆差别的⾃由境界的向往。

庄⼦认为,要达到⽆差别的精神⾃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之辩。

⼆、正⽂南郭⼦綦隐机⽽坐,仰天⽽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游⽴侍乎前,⽈:“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昔之隐机者也。

”⼦綦⽈:“偃,不亦善乎,⽽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闻⼈籁⽽未闻地籁,⼥闻地籁⽽未闻天籁夫!” ⼦游⽈:“敢问其⽅。

”⼦綦⽈:“夫⼤块噫⽓,其名为风。

是唯⽆作,作则万窍怒呺,⽽独不闻之翏翏乎?⼭林之畏佳,⼤⽊百围之窍⽳,似⿐,似⼝,似⽿,似枅,似圈,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夭}者,咬者,前者唱于⽽随者唱喁,泠风则⼩和,飘风则⼤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独不见之调调、之⼑⼑乎?” ⼦游⽈:“地籁则众窍是已,⼈籁则⽐⽵是已,敢问天籁。

”⼦綦⽈:“夫吹万不同,⽽使其⾃已也,咸其⾃取,怒者其谁邪?” ⼤知闲闲,⼩知间间;⼤⾔炎炎,⼩⾔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以⼼⽃:缦者,窖者,密者。

[讲解]《庄子齐物论》

[讲解]《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庄子》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庄子齐物论原文:夫言非吹也。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恶乎可?可于可。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析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析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析《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性作品,以描写一些形形色色的事物,表明它们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而且它们都存在于同一个宇宙之中。

这篇文章为大家深度解析《庄子·齐物论》。

1. 全文概述《齐物论》为章太炎《庄子注》所说:“本篇唯一所倡导之主要思想,为形而上学的所有论点之总结。

”也就是说,《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整个篇章表达了一个“齐物”的理念,即宇宙万物都是平等而平庸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 重点分析(1)“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通过这句话表明,天地与人并生,人和万物共通一气,有着奇妙的关联。

这种关联不是金刚钻到石头里,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贯通,构成了整个宇宙同体。

(2)“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庄子认为,万物彼此没有区别,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因为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所以,在庄子看来,一物即万物,万物即一物。

(3)“指物而不论其用,则物皆平等。

”在庄子看来,每个事物都是平等的,而且没有名利之分。

只有人为给它们贴上了高低贵贱之类的标签,才形成了区别。

而这种标签并非是它们本质所具备的,所以说,指物而不论其用,则物皆平等。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唯恐滞于物而化为泥。

”庄子认为,天地之正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大道,人应该遵循这个大道,保持心灵的纯洁无染,不被物质所左右和消磨。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不是恃力凭勇,寄希望于物质的积累。

(5)“物无非心,心无非物。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心灵创造的。

因此,物无非心,心无非物。

人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相信万物的表象。

3. 意义与价值《齐物论》的思想在当代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庄子倡导的“齐物”理念,提出了人和万物都是同一时空的体系,人需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事物,包容万物,学会与它们和谐相处。

其次,庄子提到了“指物而不论其用,则物皆平等”,这种“平等观”不仅适用于物质世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谁
没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呢?)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
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
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
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7、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片面之词)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 于鷇(kòu,初生的小鸟)音,(亦) 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 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 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 所(非) 而非其所(是) ,则莫若以明(以道明之) 。
目录
03
Part Three
齐 物 论 释 义

.
1、 南郭子綦(qí )隐机(凭几)而坐,仰天而嘘,
荅(tà)焉似丧其耦(同‘偶’,指形与心)。颜成子游立侍乎 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gǎo)木,而心固 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
贯穿课文的7个故事
• 故事一——南郭子綦隐机而坐 • “吾丧我” • “吾”是指超脱世俗、进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 神得以升华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 • “丧我”的“我”,则是肉体的、现实中的、有名利是 非观念的凡人“我”。 • “丧”是遗落。 • “吾丧我”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 状态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 界限,合二者为一体。
• 朝三暮四: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

9、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
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
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
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
目录
02
Part Two



一、结构
• 分为7个部分
• 1、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 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 • 2、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 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 自虚无。 • 3、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 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 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 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 没有价值的东西。
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
(gǔ)
疑(暗昧)之耀,圣人之所图(鄙) 也。为是不用而寓诸
庸,此之谓以明。

10、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 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 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 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 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 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 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
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哲学思想——齐物论
• 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 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 •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 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 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 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 待”。
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 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 之(枝)【杖】策(击杖伴奏)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 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行之终身)。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
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 纶(绪)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
四、庄子与老子
道:动态的,无中生 道:静态的,世界万
有,生生不息 。 “得道”:为了更好 地“入世”,无为而 无不为 。
物本身的属性。 “得道”:进入生命 的最高境界 —— 逍遥, 无欲无争不是“全身” 的一种手段,而是 “葆真”的生命状态 本身。
五、庄子的根本思想
• 平等:《齐物论》
• 自由:《逍遥游》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 “道” 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 具体观点 • 1、“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 (《庄子· 让王篇》)
• 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
以教化天下。
• 2、“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 是谓友其真。”(《庄子· 秋水篇》)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此)。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 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
方生(出自《庄子· 天下》中惠子的观点:日方中方睨,物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圣人只是如实的反映自然规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顺其自然吧,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而不去了解原因,就是“道”。
何谓“朝三”?狙(jū)公赋芧(xù,小栗子),曰:“朝三
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天钧】(天然均平),而休乎 (天钧)【是非】,是之谓两行(是非两行,都有其理)。

(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 谓是非谓非曰直。…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 故事二——狙公赋芧
•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 • • • • •
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 朝三而暮四,是乎?” 众狙皆起毕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 黄帝》
《公孙龙· 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白马论》:“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 曰: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指(指)不是指的概念(非指),不
如用指的概念(非指)说明具体的手指(指)不是指的概念(非指);
“三籁”天籁、地籁、人籁
• 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全是由于各孔窍的自然状态所致。
• 天籁,其实就是万物自鸣的声音。
• 地籁、人籁:世间的议论、具体的声音
• 天籁:道、无声、大音希声
• 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其争辩不休,不如去掉成见之 心让别人与“我”心意相通。

4、(夫人籁者,岂止比竹?)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 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 窖者,密者。小恐惴(zhuì )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guā,箭栝),其司 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 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xù,老于 城府)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zhé ,固执),姚 (yà o)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 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同‘尔’,你) 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 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3、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y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 则万窍怒呺(há o)。而独不闻之翏翏(liù )乎?山林之畏 隹(wè icūi,高峻),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 似枅(读为‘钘’, jī,酒器),似圈,似臼;似洼者, 似污者;激者,謞(xiào)者;叱者,吸者;叫者,譹 (há o)者;宎(yăo,沉吟)者,咬(yāo,哀叹)者。前者唱 于而随者唱喁。泠(lí ng,小)风则小和,飘(大)风则大和, 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大动)之刁刁(微 动)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 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 而使其自己(自起)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 评“百家争鸣”——成心(成见,偏见) • 批判知识分子在理论战场上的悲惨命运 • A 穷于应付 B 一旦陷入,只能向前,陷入知识的盲流中,莫 知所以。

5、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zhè n,征兆)。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 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gāi,备)而存焉,吾谁与为 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 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 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 刃相靡,其行尽(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 不见其成功,苶(niè )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 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 生也,固若是芒(愚昧)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二、庄子其书
• 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被认为 是庄子所写,其余由其弟子、后学所写。
• 清人刘熙载论庄子:“庄子文看似胡说乱 说,骨里却尽有分寸。彼固自谓猖狂妄行 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蹈大方处求 之?”《艺概·文概》
庄子内七篇: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人 间世》、《德充符》、《大宗师》、 《应帝 王》。
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
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无用之用)也;用也者,通(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