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相对论

合集下载

《庄子·齐物论》——相对论

《庄子·齐物论》——相对论

阐述《庄子·齐物论》中之相对论‎思想庄子的《齐物论》的相对论思‎想有“彼此”、“是非”、“利害”、“生死”、“成毁”、“有用与无用‎”。

彼此:“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这里说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

所以体现了‎彼此这种相‎对论思想,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

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

有彼则有此‎,有此则有彼‎。

人是先有了‎主观成见,然后才有彼‎此对立的立‎场。

是非:“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

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是非就像彼‎此、生死一样,是相对的。

有则均有,无则均无。

是非也然,固执一端而‎否定另一端‎是不可能的‎,自此一端以‎为是,自彼一端就‎以为非,争辩是无穷‎的。

人有彼此对‎立的立场,才产生主观‎上的是非之‎争。

其结果便是‎大家纵向肯‎定别人所否‎定的东西,否定别人所‎肯定的东西‎,争来争去,无不偏执一‎端,与大道相去‎甚远。

利害: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你不了解利‎与害,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难‎道也不知晓‎利与害吗?”)破除人类自‎我中心意识‎,通过说明万‎物并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如评定美色‎的标准,评定美味的‎标准,评定居处是‎否舒适的标‎准),进一步强调‎万物齐一,是非对立并‎不存在。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庄子就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她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就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文学家。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她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就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她认为“道”就是“先天生地”的,就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就是相对的,因此她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与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显然,这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就是不足取的。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为其哲学的基础与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与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

它既就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就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

《齐物论》就是《庄子》的代表篇目,“齐物”与“齐论”就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起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题。

所谓的“齐物”,就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与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就是齐一的。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就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庄子瞧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瞧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她又认为这一切又都就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就是没有区别的。

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与论争都就是没有价值的。

就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瞧也就是不存在的。

她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

庄周梦蝶翻译

庄周梦蝶翻译

庄周梦蝶翻译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

原文是: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翻译是: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

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

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这则寓言阐述庄子的“相对论“的观点,万物化而为一,了无人我是非之辨。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而言,达到“物化”,即进入无差别的艺术境界,这是极高的境界。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探究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探究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探究思想内容一、对概念的存在以表现“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凡事凡物都有相对的两面,都以“偶”的形式存在。

庄子齐物思想涉及是非,寿夭,成毁,美丑,彼此,物我,身心,大小,利害,安危,生死,有无等对待概念,庄子认为这些对待性的概念都具有相对性,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相对性是相对于比较的方面,角度,标准,时间和地点等等。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莫不大莫不小,从与道同体的至人的观点看,根本不存在所谓此物与彼物的区分,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的贵贱之别。

但是,作为万物中之一物的人总是以己为贵,以人为贱。

正是因为凡事凡物都有“偶”,都以”两行”的形式存在,所以人们观点不一,面对生活与现实,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态,“然疲役而不之其所归”“其行尽如驰而莫知能止”。

但事实无论怎样争执,“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所以莫不如以道观之,万物齐一。

而事实上万物内含的彼此对待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指出凡事凡物都有“彼我”,没有“彼”就没有“我”,反过来,如果没有“我”,“彼”也无法得到呈现,“彼我”相辅相成,无法分离,说明对待概念相互依存。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这里提到了是非的对立存在。

有了是非以后,人们自以为“是”,否定他人观点,“是其所非”,“非其所是”。

这一句式已经不仅仅反应相对概念互相依存的状态,而是说相对概念开始交叉开始互相起作用。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更加深刻的说明“彼是”相因,“彼是”构成“物”,“彼是”无法分开,相互依存,面对这种情况,再做“孰是孰非”的定论,就没有意义了。

人们在这多样化的世界里“与接为构……与物相刃相靡”,与其这样,还不如“游心于物之初”,与道为一,与道同体,逍遥自在。

二、主张超越对待概念,实现“道通为一”,达于“齐物”面对对待概念的存在,主张“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以“同是非”“同然否”的态度去对待人们所作出的是非,然否的区分,这样便可以休心于天(作为整体的世界或道)这个巨大无比的转轮之上(即安命)。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分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綦”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

第二部分,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竟”,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

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胡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1、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译文:南郭子綦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漫吐气,形体木然,仿佛精神脱离了身躯。

颜成子游立侍在跟前,问道:“您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安定本来可以使它像枯干的树木,而精神岂能可以使它像熄灭的灰烬呢,您现在靠几而坐的情况,不是您过去靠几而坐的情况了。

”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译文:子綦回答说:“偃,你问的问题,不也是很好的吗~如今我忘掉了功名利禄,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萧声,却没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你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天空中自然形成的音响吧~”3、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关于《庄子—齐物论》的疑问

关于《庄子—齐物论》的疑问

关于《庄子》齐物论的一些疑问
《齐物论》中“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这句话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这是庄子的相对论。

意即泰山够大的了,但是如果整个世界只是秋毫那么大,泰山要比秋毫小好多好多;彭祖寿命够长的了,如果把寿命最长的东西比作早夭孩子的寿命,那么彭祖的寿命也算是很短很短的。

我从天地中产生,我即是天地,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产生于天地,我与万物同源同根,我即是万物,万物即是我,我与万物为一。

我与天地为一,与万物为一,怎么还说另外的一个“我”;我与天地为一,与万物为一,怎么又说另外没有一个“我”。

也即,我与天地、与万物混化为一,既不能说有“我”,也不可说无“我”。

说有“我”,即把我从天地万物中分离开来,即着“我相”;说无“我”,实际也把我从天地万物中分离开来,也着“我相”。

庄子对时间与空间的独特理解

庄子对时间与空间的独特理解

庄子对时间与空间的独特理解《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庄子对时间与空间的独特理解。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研究心得。

一、时间的虚无与流动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时间的虚无与流动的理解。

庄子认为,时间并非实体,而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概念。

在宇宙中,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时间段,但这些时间段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流动。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时间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庄子的时间观念与现代科学的相对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相互关联的,而且受到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影响。

庄子虽然没有使用科学的术语,但他的思想与相对论的观点相契合,都认为时间是相对的、流动的。

二、空间的无限与变化庄子对空间的理解也非常独特。

他认为,空间是无限的,没有界限的。

在《齐物论》中,庄子写道:“无物不有,无物不无。

”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相互关联,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庄子认为,空间是包容万物的,它没有边界,没有限制。

同时,他也指出,空间是变化的,不断演化的。

在《庄子·天运篇》中,庄子写道:“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他用橐龠(一种容器)来比喻空间的变化与包容性。

庄子的空间观念与现代科学的宇宙观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同时也是不断演化的。

庄子的空间观念与现代科学的观点相呼应,都认为空间是无限的、变化的。

三、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庄子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时间段,而且时间的流动也影响着事物的存在。

同时,庄子也指出,空间是包容万物的,没有边界和限制。

庄子的思想表达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认为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分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綦”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

第二部分,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竟”,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

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胡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1、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译文:南郭子綦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漫吐气,形体木然,仿佛精神脱离了身躯。

颜成子游立侍在跟前,问道:“您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安定本来可以使它像枯干的树木,而精神岂能可以使它像熄灭的灰烬呢,您现在靠几而坐的情况,不是您过去靠几而坐的情况了。

”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译文:子綦回答说:“偃,你问的问题,不也是很好的吗~如今我忘掉了功名利禄,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萧声,却没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你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天空中自然形成的音响吧~”3、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述《庄子·齐物论》中之相对论思想
庄子的《齐物论》的相对论思想有“彼此”、“是非”、“利害”、“生死”、“成毁”、“有用与无用”。

彼此:“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这里说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

所以体现了彼此这种相对论思想,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

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

有彼则有此,有此则有彼。

人是先有了主观成见,然后才有彼此对立的立场。

是非:“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

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是非就像彼此、生死一样,是相对的。

有则均有,无则均无。

是非也然,固执一端而否定另一端是不可能的,自此一端以为是,自彼一端就以为非,争辩是无穷的。

人有彼此对立的立场,才产生主观上的是非之争。

其结果便是大家纵向肯定别人所否定的东西,否定别人所肯定的东西,争来争去,无不偏执一端,与大道相去甚远。

利害: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你不了解利与害,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难道也不知晓利与害吗?”)破除人类自我中心意识,通过说明万物并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如评定美色的标准,评定美味的标准,评定居处是否舒适的标准),进一步强调万物齐一,是非对立并不存在。

而没有绝对不变的价值标准,也就不会有绝对不变的“利”与“害”。

文章提到神妙而“无己”的至人,因为他们已彻底超越了人间的利害之辨。

王倪曰:“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樊然乱,吾恶能知其辩!”写王倪对缺谈至人超越世俗利害是非的观点,缺问王倪是否存在共同的是非标准,即真理
标准。

对此,王倪用各种不同的动物对居处、味道、美色有各种不同的反应,以此为喻,说明不同的人从各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同一事物肯定有不同的是非标准。

庄子混同是非,齐一万物的观点在这里论述得很充分。

这体现相对论之思想—利害。

生死:“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这则寓言主要表达庄子对“生”与“死”的看法。

庄子认为,既然古今千变万化的事物原本都是春意不变的整体,彼此如一,是非如一,利害如一,那么生与死的转换也就算不了什么。

这也就是说,生死亦如一(从永恒不变的大道角度来看,生和死都是自然的变化,短暂的人生就像一场大梦,人们大可不必贪生怕死,总抱着那些浅陋的东西不放。


成毁:“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旧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

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还是相通而浑一的特点。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理解上出现亏损与缺陷)。

有用与无用:“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

”这里说明万物都是对立的,有用与无用也是相对立的。

“狙公赋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猴子的朝三暮四说明猴子觉得对自己有用的,就是“是”,对自己无用的就是“非”。

有用与无用对立,是与非对立。

事物的彼与此,是与非、肯定与否定都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所以人们应该超越这些对立,放弃固守的成见,用空明之心去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长梧子与瞿鹊子的对话,主旨要否定世俗的是非观、主张因任自然。

长梧子以梦为喻,说明世俗中人对生死利害的追求实际上就像在迷梦中一样,只有得到的至人才能顺乎自然而清醒地看问题。

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
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万物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